生命-天地也、宇宙-運和氣也。 至聖所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首重的是中庸知命也,而非認命或改命。 時也、命也、運也 “時”“命”乃先天,謂之-天時天命不可強求,而運為時空宇宙運作之外在影響而成,可窺而改之。
網頁
▼
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法鼓山萬行菩薩的心儀與身儀
法鼓山萬行菩薩的心儀與身儀
學佛的第一步是從菩薩行開始,菩薩則由人的本位為始,菩薩行者見人須自低一級、謙虛、恭敬、儀態端莊;對出家法師當出自於內心地禮敬-「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這是『四眾佛子共勉語』的第一、二句,須時時存放心中,並行諸於外。以合掌、問訊禮向法師行禮,三寶弟子之間以合掌並口誦佛號為見面的禮節。
中庸:「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中國自古就很重視禮,禮儀是對人,威儀是自律。「提昇人的品質」要從外到內,由內而行於外,使內外合一。內為心儀,外為身儀,茲分述如下:
壹、心儀:
人活在世間,不斷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來、各式各樣、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及異類眾生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所以要知恩、報恩、知慚愧。知恩、知慚愧的人一定會關懷人、照顧人、同情人;反之,就會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慚愧使人精進、忍辱。自己知道錯誤,首先須勇於承認,並發露懺悔:面對自己的錯誤,先自己對自己懺悔,再對佛菩薩像懺悔,並發願不再犯同樣過錯。
一、以慚愧心來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
1.對任何人都要謙虛有禮貌,不與人對立,有感恩的人,就不會與人對立。
2.心中有物,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應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設想。
3.希望別人的觀念、性格改變,先要反求諸已,改變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轉變,對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二、尊上謙下,見人自低一級,把每個人都當成菩薩看
人的才能、觀念、智能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間的分別心。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為助緣,這樣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三、消融自我
不要自我膨脹,固執己見。若伸張了自己就離開了佛陀本懷,佛心是無我的,我們要學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四、不批評,不計較;互相關懷,互相幫助
我們都是法鼓山的成員,法鼓山的任何問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要自己來解決-「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已。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五、不談論是非,不傳謠言,不聽信謠言,應多利用時間學佛、修行、護法
1.道場與道場之間的是非;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與自己不相干的事;別的團體的事;過去的事都不必再談 家裡的事與人無關的也不必談-「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2.目前有發生家庭困難、事業困難、心理上的矛盾,身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談。要互相關懷,用佛法來鼓勵、安慰、勸勉,但不涉及法律、金錢、政治-「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六、要把法鼓山的理念告訴別人
初次與人見面時,不是希望他捐助我們錢,幫助我們什麼?而是希望他接受我們要給他的,對他有益的東西 -佛法。自己不懂深的佛法沒有關係,只要隨時隨地把因果觀念以及『四眾佛子共勉語』告訴別人,就可以使人受益。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把佛法的原則掌握住就 是「得道」,所以我們出版的 <學佛小叢刊>、<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等書宜多看-「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佈施 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貳、身儀
一、儀容
1.學觀世音菩薩的慈藹、祥和。可先由面孔的表情學習起,眼睛、臉部放鬆、略帶微笑,同時心中觀想人人 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見到每個人都當成是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能應眾生所需而千百億化身,應 以什麼身得度,就化成什麼相。根據佛經的記載,曾化為鬼王、夜叉、羅剎。)因此對任何人都當成觀世音菩薩看,心中才不會有煩惱。
2.衣著簡單樸素,整齊端莊。頭髮宜梳理整齊。
二、言語:
1.說話要用柔軟語、親切語、慈愛語、慰勉語。回答別人的話,口氣要委婉,不能傷人;時時有 耐心又親切 地傾聽別人的話,假如對方的反應有些不好,要能夠及時撤退。多說關懷慰勉的話,可以使人願意與你交 談,接受你對他的接引或幫助。
2.不開別人的玩笑,開玩笑容易傷到人,除非私交甚篤,否則不宜開對方的玩笑;對三寶要有信心、恭敬心 ,因此切忌開出家人的玩笑、開師父、佛教的玩笑。
3.不說粗魯的話,也不說小孩用的話及尖酸刻薄的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4.不論尊卑,彼此以師兄、師姐互相稱呼,有職銜的可稱職銜,年紀大的稱老菩薩,年紀小的稱 小菩薩 對農禪寺的常住法師稱:XX師或XX法師;對外面道場的法師,年長的稱:老法師、長老、導師、老和尚或師父,法師之間以戒臘為尊卑,並非以年齡為高下。
三、動作 行住坐要注意力集中,保持輕鬆、誠懇、謙虛。
(一)殿堂規矩:
1.於大殿內不得穿脫海青,不得飲食,亦不得將隨身物品攜入大殿。
2.勿將經本置於坐墊上。入大殿時,先向佛像的方向問訊,然後操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安然步行至座位前,再向上問訊。
3.禮佛三拜。
4.殿堂內宜肅靜,不得談天、說笑、喧嘩。
5.若攜供品,請交香燈或知客處處理。
6.禮佛時,大殿中央乃住持之位,不得佔用。
7.遇人禮佛時,不得從其頭前經過。
8.殿堂內之法器(鐘、鼓、磬、木魚.等),乃龍天耳目,大眾號令,不得隨便敲打,唯早晚課誦或法會期間 方可使用。
9.於殿堂中經行,必右繞,不得左轉。
10.咳嗽時,須以衣袖、手帕、衛生紙掩口,不得於殿堂內涕唾。
11.法會結束時,請按照順序操手出堂。
(二)合掌:
1.意義:不只是動作,更是由虔誠、謙虛,而一心一意以使身心合一。
2.方法:
(1)肅立,兩腳掌成外八字,腳後跟相距二寸,腳尖則八寸(前八後二)。
(2)兩手掌相合,十指併攏,不可參差分離,或中空彎曲,這表示統一圓滿,手臂靠著身體,手肘
成45度傾斜,手掌不需要靠著胸部,兩掌心間略虛,以輕鬆、自然為原則。
(3)目光垂視,不吃力的注視著中指指尖,身心合一,一心無二用。
(4)身體稍微向前傾,表示謙虛、恭敬,臉部肌肉、眼瞼放鬆,心中只存著一念:我在合掌。
3.作用:
(1)合掌是練心、修行的方法,也是威儀、禮節的表現。對人謙虛有禮,別人會認為你有禮貌、謙虛、
慈悲,你代表佛教,是有智慧的人,就像菩薩一樣。
(2)放鬆身體,氣就會下降,情緒也會因此而平穩,慈悲心,謙虛心會提昇,驕慢心、懷疑心、憎恨心會消失。
(3)二手合在一起表示統一圓滿。全心全意、自然而然。身體上的氣脈也會交會,氣通心也通,心理最平衡。
(4)「合十」,象徵心的形狀、花的形狀,代表一片心(瓣馨)香。表誠懇、敬意、友善。在誦經、喝 水吃飯、工作之前先合掌,在修行上來說:是使心平靜安定,統一寧靜穩定,注意力會集中,緊張 的感覺會緩和,是一種身心合一的狀態。隨時隨地合掌可以收斂散亂心、平定浮躁氣。
(5)合掌有兩種情況:
(A)用眼睛看對方:
見到尊貴者要瞻仰、瞻禮、一定要拿掌、不可背手、宜操手。在佛陀時代繞佛是右繞三匝,目 不轉睛的一直看,因為佛具三十二相無論從那一方面都是大人相,就會捨不得閉目而瞻仰。
(B)眼睛不看:
已經熟悉的人,就站在面前,不敢看是表示敬意。此時合掌,眼睛看指尖,或翹請式地合掌-目迎目送。彎腰低頭,用餘光看尊貴者,到尊貴者離開再起身。如尊貴者走過來,要走到邊上合掌,有點彎腰,常柔和、謙虛、誠懇。
(三)問訊:
1.意義:表示謙虛、誠懇、恭敬。
2.方法:
(1)虔誠的合掌,集中注意力,目光注視中指指尖,放鬆身心。
(2)彎腰約90度、頸宜直、頭不可垂下。表示謙虛的、誠懇的問候、請示。
(3)起來時、手結定印,即是以左手三指包右手三指(右內左外),兩大拇指指尖相觸,兩食指指尖 相合、豎直。手掌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
(4)經過心臟,表示你或佛菩薩在我的心中。
(5)伸直腰,舉手到眉心,再放掌。
3.作用:表示把佛菩薩、法師供到頭頂、表示尊敬之極。
(四)拜佛:
1.意義:以恭敬心表示對三寶的尊敬;以懺悔心懺悔業障,承認自己往昔所造的種種罪業。不以有所求心禮拜。以有所求心禮拜會生退心,不是菩薩行,但有事的時候,也可以有所求。
2.方法:
(1)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成外八字形。腳跟相距約二寸,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則注視兩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放下,右臂斜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中央(或 右膝前方),左掌仍舉著不動,兩膝隨即跪下。
(3)跪下後,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左前方。
(4)右掌由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移至右前方,兩掌相距約六寸許。
(5)額頭於雙手間著地,兩掌握虛拳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此為「頭面接足禮」。
(6)起身時,兩手握拳翻轉,手掌打開,掌心向下貼地,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央,(或右膝前方)。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著地用力將身撐起,直腰起立,雙手合掌立直。
(8)兩腳掌勿移動或翻轉。
(五)操手:
1.意義:站立而心氣下沈,就不會生氣,身心放輕鬆,頭腦清靈,就不會有煩惱。
2.動作:
(1)兩腳成外八字。
(2)不可彎腰駝背或彎頭斜腦。
(3)雙手結彌陀印(即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於臍上約三公分處。手臂舉肘不宜抬的太高,亦不宜垂落,注意手掌心,氣往下沈。雙手有如捧著一尊佛,這尊佛 是你自己,你要愛護自己,小心照顧他,心才不會胡思亂想,這才可以建立信心。眼觀鼻、鼻觀心,後頸貼靠衣領,不可東張西望,儀態端莊內心默念佛號,或注意動作。
(六)蹺請:
1.意義:接長老、高僧時目迎目送。
2.動作:彎腰四十五度,腳不動,合掌,身體跟著視線而移動,用眼睛的餘光目迎目送。
(七)立姿:
1.穿海青時:採操手姿勢。
2.一般穿著時:垂手或操手,不宜叉手或將手放在身後。
(八)坐姿:
1.手放在膝蓋上,手心向下,兩腳相距約一個拳頭的距離。亦可用操手或平放在腿上,大姆指不結印,只是 平放。
2.與平輩同坐可以蹺腳,若與長輩同坐則不宜。
3.當盤腿坐時,不可向身份高的人講話,也不可以靠著沙發坐著與長輩說話,應坐直。
(九)長跪:
1.先伸出左足,右膝彎下,左足向後收回與右膝平行一起跪下。
2.臀部不可置於腳跟,要伸直身體。起來時,左足向斜前伸,身體站直,收左足,與右足平行,身體伸直。
(十)行走:
1.獨行:
(1)在佛殿內或集眾之場合採操手之姿勢。
(2)平時走路,二手自然垂落,自然擺動。不宜背手走路。(懈怠相)
2.與師父同行:
(1)走在師父的後面,約一個肩的距離,當師父向自己說話時才趨身向前。
(2)進出門時,替師父開門後,讓身左側,待師父進或出門後,要關上門。
(3)若與師父去寺院、機關,當到達時,要快步走向前去向對方通報,讓對方準備。
(4)不宜黏著師父、法師,或抓著出家法師走路。
(5)坐下來時,師父坐左邊,徒弟坐右邊。
3.走過師父面前:儘量避免從師父面前經過,若必須時,走到師父面前要弓身問訊,彎腰而過。
4.請示師父:
(1)先不急不緩地敲問,聲音大小要適中,進門之後先問訊,再把門關上。
(2)站在師父右側,先問訊再側身彎腰請示,或低著身體請示;如須久談可跪下。
(3)拿東西給師父看,應先問訊、彎腰以雙手捧交給師父。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後方,若師父未示意離開,不可擅自離去。如師父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與父母同行:走在父母身後差一個肩,在後面保護父母,如父母年老則須加以攙扶。
6.走過客人面前:如典禮、法會中)宜彎腰而過,不擋住對方的視線。
(十一)手中持物:
1.單手:拿在右手上,左手自然垂下。
2.雙手:宜捧著。在佛殿內持課誦本:以大姆指與食指夾在兩側,當合掌時,則大姆指放再經本上雙手之 四指相合於經本之下;問訊時,不必彎腰徑將經本舉至眉心即可。
3.如持物給師父先問訊、長跪,以雙手呈上。
4.對尊客須先彎腰鞠躬,從右側遞上,再問訊離開。
(十二)乘車:
1.上車時,替師父或長輩開車門,並用手擋住車門上的頂蓋,以免不小心撞到頭。
2.下車時,自己先下車,看停車的地方是否乾淨,安全才迎請師父及長輩下車。
3.如主人開車,應坐在前面右方;如乘計程車,駕駛座之右後方是大位。
(十三)乘電梯時:
1.先進去控制電梯之開關,再請師父或尊長進去。
2.到達時,師父或尊長先出去。
3.在電梯內宜面向門口,站立師父或尊長之兩側。
(十四)接聽電話:
1.不論對方是誰,第一句話是:阿彌陀佛。
2.報出自己的姓名,告訴對方自己的身份,再說想要表達的事。如對方不在要留話。
3.接聽電話時,如對方要找的人不在,應將對方的姓名或電話記錄下來,以示尊重。
(十五)照像:
1.以倫理次第為原則,要注注上下尊卑。尊者在左方,出家法師坐尊位。
2.師父在場時,師父在前面,徒弟在後面或左右皆可。
3.若自己是主人時,不必因謙虛而躲在後面,可坐在尊位。
(十六)拜訪:
1.代表法鼓山做親善訪問,雖然我們存心是關懷,不能讓對方認為是干擾。以普通的裝束,要不亢不卑 用平常心很有禮貌的態度,很自然的與人接觸。
2.見人先合掌念一聲「阿彌陀佛」,說明:「我是法鼓山的會員」,很誠懇、真誠,沒虛假,不說太多的; 廢話掩飾自己、誇張自己,也不要把師父神化。
3.身上帶著「佛學小叢刊」,但不必全套送,自己要多看它,我們說的就是我們做的,做不到的事不說, 知道多少講多少。鼓勵人來學佛法,才能從內心解決問題,不是見了師父就可以解決問題。
4.進門時,換拖鞋,要先問訊,不可穿上主人的拖鞋。進去之後,不可東張西望,東摸西摸,對特別貴重的東西不宜多看,以免別人懷疑,除非主人示意,但亦不可觸摸。
5.主人未請入座,不可坐下,不宜坐上主人的位置。座位之大小依個人之習慣,主人邀請坐那個位置就坐 那個位置,最好的位置最好不要坐,通常大幅畫的下面是正面。
6.拜訪時,態度要慎重,說話不可輕薄,也不要一開口就向人要錢,更不宜開玩笑,要尊重主人,禮敬主 人。對主人家的小孩可以稱讚他:乖。但不要隨便去觸摸他,除非是熟朋友。
(十七)用餐:
1.在齋堂: 宜安靜,不宜交頭接耳,應端身正坐。雙手舉碗及筷,雙腳不宜蹺起,當用齋完畢不宜走中 間之走道,宜從兩側離開。
2.宴會時:
(1)面向門口是大位,主人與客人對面坐。(圓桌)
(2)座位的安排是由主人決定,若非主人示意不可擅自擇位。如果主人地位高,主人仍坐大位,習慣上左邊的位置比較大。
(3)師父請吃飯時,若生客是尊客,則師父坐客位,客人坐主位;熟客若是尊客,則師父坐主位,客人坐於師父之側。
(4)請師父吃飯,要安排師父的侍者坐在師父的右邊,搭車時,師父之僧袋由侍者攜帶,居士不必代勞。
(十八)接待法師:
1.如尊貴的法師到家中訪問,要奉茶、奉毛巾、點心。依序是:
(1)先拾毛巾:夏天用冷的,冬天用熱的,都要沾濕。
(2)再送茶水:水倒八分滿。要詢問:希望紅茶或綠茶。如只供養清水亦可。
(3)送上水果。如果師父突然光臨,沒有準備供奉也不要緊。
2.送東西給師父時,要舉到眉心;收的時候要先問訊,走過師父面前要低身,當師父請你坐下時,說謝謝師父慈悲,阿彌陀佛。
(十九)家居生活
對待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尊敬、有禮貌。家人在看電視,即使他是晚輩,走過他的面前,都要彎腰 低身而過。說話時,不輕易用命令、指揮的口吻,也不宜用手揮來揮去的命令。要彬彬有禮,使用商量、請的態度,才能使人對你尊敬、信賴。
(二十)睡覺:
採吉祥臥,臉側向右方,枕頭與肩同高,右手置於枕側,右腳伸直或彎曲,左手置腰間或平放;左腳自然彎曲,雙腳的膝蓋、腳踝不可接觸,輕鬆、自然的側臥對健康有益,也可以減少做夢,能安詳的 入睡又容易清醒。
熱門文章
-
想要了解一下,如果家裡面有人過往, 家人要怎麼幫他作七呢? 請問要如何作七呢?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一般人死之後(斷氣&心跳停止) ,靈魂(神識)並不會馬上離開肉體,大約要經過8個小時,靈魂(神識)才會從肉體脫離,而進入中陰身的階段。因此,斷氣之後,要切記...
-
中華廣濟推拿研究學會,創立人 葛福生,師承源起於 詠田醫學 創始人 鄭智隆 老師,鄭老師,歷經近十年潛修逐漸整理驗證,從臨床驗證功效顯著,它的理論不但顯示出治療慢性疾病的權威,根治率更達到95%,可說是創現代醫學的紀錄,似乎找到人類疾病治癒的機轉。薦椎療法乃是為新的獨創性的療法...
-
符令可以差神遣鬼嗎?是什麼原理使符令具此神力? 答:道士所畫的符是謂符體。符體就像人的軀體,只是一種形式,可見的外形。符能驅散邪魔、消災治病,必須有一種神力的符罡貫注在符體裏面,就像人有精神意識才能使軀體產生與精神意識一致的行為。此種符罡是以神力役使鬼神為符神效命,聽從符神的...
-
居住風水多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 屋的前方叫做“前朱雀”,又叫做“明堂”。 很多的風水師都會以窗外為明堂位。就是以住宅內開得最多的窗一方為向。因為窗是唯一光線能夠射入來的入口,而光線是屬於“陽氣”,故陽宅是以陽為向的了。 當你找到一間屋的向之後,...
-
簡介 參禪人,奮發道心,勉強用工,不能得力,趕急坐用。短坐不及,放身長坐;能長坐時,身不倚床依枕者,名[不倒單]。 單即床枕,即不倒床是也。 究竟不睡,專坐用工,誠效世尊雪山六年之靜坐,非細事也。 我人痛念生死,不敢虛度光陰,既入禪門,辦我大事,何敢貪...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佛教天地 道教是以老莊思想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間信仰,復受儒家與佛教影響而形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大特徵就是重“術”,而《道德經》所謂“反璞歸真”,則是道教品德修養的基本原則。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地獄等觀念以及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在神仙信仰的前提...
-
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 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 家有寶、孝子慈孫。國有寶、正直忠良。 合天道、則天府鑑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 合人道、則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禍去福來。 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
-
南懷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一直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謀利、謀權、謀色,就要招到天地誅殺。其實,這是誤解。 現在才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是《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 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
進/晉塔的拜拜須知 確定塔位後,要在塔位進行祭祀儀式,以利後續進塔,以下是相關注意事項: 準備供品:進塔必備祭品通常會有五味菜碗(五碗菜加一碗飯)、發糕、四菓、拜地藏王或土地公的 壽金 ,以及拜亡者的 蓮花金、銀紙 。 祭拜對象:先是土地公或地藏王菩薩(塔位守護神),再來是祖宗先...
-
地球繞日公轉時,地軸是傾斜著運行,地球赤道與公轉軌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 節氣的變化是因為地球本身地軸為傾斜的,它的表面受到太陽照射時,因為距離遠近及經緯度的關係,所以才有不同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代訂定時,是反映黃河流域之氣候變化及氣候與農作物的關係,現今我國幅員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