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

24節氣的由來

  地球繞日公轉時,地軸是傾斜著運行,地球赤道與公轉軌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

節氣的變化是因為地球本身地軸為傾斜的,它的表面受到太陽照射時,因為距離遠近及經緯度的關係,所以才有不同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代訂定時,是反映黃河流域之氣候變化及氣候與農作物的關係,現今我國幅員廣闊,南北相距約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氣候差異甚大,而且各地農作物種類、生態及進行農事的時間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個節氣字面的含意並不是各地皆適用。

不過由於每個地方整年氣候變化幾乎是固定的,各地農民依長期經驗的累積,知道到了甚麼節氣,該地就會出現何種氣候,因此沿用節氣名稱,但不拘限於節氣字面上的意義,歸納出不同節氣到來時氣候將產生的變化,以調整生活起居,且適時進行農事。

太陽系九大行星當中,除了水星幾乎垂直於黃道面之外,其餘行星都或多或少是傾斜的,例如火星傾斜25度,土星27度,木星3度,甚至連我們的太陽也傾斜7度,月球則傾斜 6.5度,而天王星更傾斜高達98度,簡直是躺著轉了!

為什麼各行星的傾斜度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原因可能是在太陽系形成之初,行星受到微行星不同角度及速度的撞擊,而造成不同程度的傾斜。

由於地球傾斜 23.5度,使得太陽光直射地球的區域,會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位置的不同而改變。
夏天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使北半球溫度較高而形成夏天,而南半球因為陽光斜射,得到的能量較少,因此溫度較低而形成冬天。
半年後,太陽直射南半球、斜射北半球,因此季節互換,南半球是夏天,而北半球是冬天。

如果地球不是傾斜的,而是直立的,那麼,太陽光將直射赤道,這使得越接近赤道的區域,溫度越高,越遠離赤道的區域,溫度則越低,
而且不論地球公轉到什麼地方,溫度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說,熱的地方永遠熱,冷的地方永遠冷,當然就沒有四季變化了!

南斯拉夫數學家米蘭可維奇1930年提出地球「軌道偏心說」。地球溫度的根本來源是太陽輻射,因此地球與太陽的距離變化而引起的日照量變化必然是構成冰期與間冰期循環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日照量隨軌道因素而週期性變動。

大家知道,地球以傾斜的姿勢繞太陽公轉,因此北半球與南半球各有四季變化,目前已知地軸的傾斜約以四萬年的週期變動,變動幅度在22.1~24.5度間,現在的傾斜度是23.5度。如果傾角變大,南、北半球夏季日照量會大增,而冬季劇減。此外,尚有影響地球氣候的其他軌道因素,例如地球軌道橢圓的偏心率大約以10萬左右的週期在變化。

我國的曆法採用陰陽合曆,比起其他國家所採用的純陽曆或純陰曆都要精準,這是一門科學必備的條件與精神。
曆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古代用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或用來做為祭祀的依據,表示對大自然的尊敬,對祖先的懷念;現代人用來做為爭取放假的依據。曆法對生活仍帶來很大的影響。

「種田無定例,全靠著節氣。」我國民間自古普遍流傳這句俗語,至今未改,可見節氣受到一般農民重視的程度。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家所獨創,用來指示一年中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以補救我國以前使用陰曆日期,無法配合季節變化的缺點。

古代農民由長期的生活經驗中得知,農業與季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因此他們只要看一下當時是處於那個節氣,便可瞭解此段時期的氣候狀態,適時的進行農事,以免氣候產物與季候變化脫節而影響收成。因此節氣對農業社會的人而言,它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農事息息相關,同時亦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準則。

一﹑二十四節氣的制訂
  古代人們注意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節所見到中午時太陽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並不相同。
人們在地上豎立一根竹竿,根據全年觀測的結果發現,夏季時其陰影似乎較短,冬季時則較長,顯然隨著季節的變化,竹竿受陽光照射造成的陰影,其長短會跟著變化。因此取中午時竿影最短的那天為夏至〈至就是到頂的意思〉,又稱日北至或日長至,取竿影最長的那天為冬至,又稱日南至或日短至。

大約殷商時人們已知道立竿測影來定季節,另外在春秋兩季裡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便定這兩天為春分和秋分。
據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已經提到在二分二至時做觀測,有了二分二至以後,雖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安排,但一年中氣候變化很大,且二分二至之間相隔時間很長,必然無法滿足農民生產上的實際需要,因此陸續又制訂了一些節氣,按推測一定是先增加四季的開始,即是合稱四立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立與二分二至稱為 「分至啟閉」,亦稱為八節。
隨著農業的發展,指導農事所需的節氣數目越來越多,到了秦代在呂不韋的呂氏春秋中已經載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處暑、白露、霜降等節氣名稱。
到了兩漢時期,由於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書中的天文訓篇裡,二十四節氣已齊備且和現在的名稱完全相同,由此可斷定在兩漢時二十四節氣就已完備了。

二﹑節氣的意義與命名
  地球繞日公轉時,地軸是傾斜著運行,地球赤道與公轉軌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
因此以地球上某一個地區而言,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各個不同位置,受到陽光的照射量因直射或斜射而多寡不同,陽光直射時,該地區接受到的光和熱就較多,氣候就會熱,陽光斜射時,該地區接受到的光和熱就較少,氣候就會冷。
二十四節氣簡單的說就是地球繞日公轉軌道上的二十四個點,好比公轉軌道上的里程標誌,到了甚麼節氣,就會有甚麼氣候,以反映一年中各個不同時期的氣候寒暑變化。
由於秦漢時代的領域大都在中原附近,亦即大抵位於黃河流域,因此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除了四立與分至合稱的八節,表示季節變換及劃分四季外,都是反映該地區的氣候寒暑變化及耕耘播種之農時等來命名,相當具有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的特點。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為了便於記憶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及順序,人們將每個節氣名稱取一或二個字按次序組成歌訣。 

  又因為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變動不大,故亦有人將二十四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編有「上半年逢六、二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前後不過一、二天。」的口訣,例如民國八十八年立春在二月四日,夏至在六月二十二日,立秋在八月八日,冬至在十二月二十二日,記得上述歌訣和口訣,就能知道各節氣的名稱和在陽曆的大概日期。

二十四節氣按它們的含義可分成四類。
表示寒暑變遷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映降雨量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標示農事活動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
因著地球運行快慢不均,在近日點附近公轉運行較快、遠日點附近運行較慢等因素,造成日期常有前後一、二天的差異。


三﹑二十四節氣的推算
  二十四節氣時間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將該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個回歸年的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每個分點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間長度等分,其分點稱為節氣,十二個中氣加十二個節氣,俗名統稱二十四節氣。
此種將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節氣稱為平節氣,但由於地球繞日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地球在軌道上運行的速率並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歸年時間所得平節氣的日期,並不能反映地球在軌道上真正的位置。
因此從清初的時憲曆〈西元一六四五年〉起,節氣時刻的推算由平節氣改為定節氣。所謂定節氣是由春分開始,將地球公轉太陽的軌道每十五度定一節氣,一週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節氣,以此方法推算出來的節氣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反映當時的氣候狀況。

四﹑二十四節氣個別代表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每一個節氣皆是反映季節的更替、氣候變化、物候特點及農作物生長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個別的意義,條述如下:

立春: 春季開始,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

雨水: 春到人間,降雨開始增多,春雨綿綿。

驚蟄: 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伏著不動,叫做蟄。春雷響起,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 春季過了一半,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這一天太陽從正東方昇起,落於正西方,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古代曾稱春分與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 天氣逐漸和暖,春暖花開,草木開始萌發茂盛,大地一片氣清景明的現象。

穀雨: 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農夫剛完成春耕,田里的秧苗正需大量的雨水滋潤,適時且足夠的雨水才能使穀物成長茁壯。但此時的氣候,卻時晴時雨,時冷時熱,最讓人不易捉摸。

立夏: 夏季開始,此時已出現溫暖的氣候,萬物迅速生長。

小滿: 滿指穀物籽粒飽滿,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等待成熟,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

芒種: 有芒作物開始成熟,結實成穗,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

夏至: 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此時陽光直射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多,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高的,因此日影是一年中最短的,過了夏至日,白天漸漸變短,夜晚慢慢加長。

小暑: 暑是炎熱之意,此時天氣開始逐漸炎熱,但是還沒有熱到極點,雖然夏至時北半球受陽光照射時間最長,由於太陽射來的熱力必須先對地面和大氣加溫,才能把熱儲存於大氣中,所以天氣從夏至開始慢慢加熱,經過小暑後,熱度才會逐漸昇高到極點。

大暑: 氣候酷熱到達高峰。

立秋: 秋季開始,氣溫將由熱轉涼,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

處暑: 處是止的意思,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但有時晴天的下午,炎熱不亞於暑夏,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

白露: 天氣已經轉涼,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我們就稱它為白露。

秋分: 秋季過了一半,同春分一樣,此時陽光直射赤道上,地球上南北半球受光相等,晝夜長短相等。

寒露: 此時已屆深秋,天氣轉冷,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感覺寒意沁心,而草木行將枯萎。

霜降: 天氣漸寒,當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接觸的水汽直接結霜附於其上。

立冬: 冬季開始,冬是終了,作物已收割貯藏,農事完成。

小雪: 氣候寒冷,此時節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會凝成結晶狀的固體由空中降下,稱為降雪,不過降雪量不多且不大。

大雪: 天氣更寒冷,大雪紛飛,地面積雪。

冬至: 嚴冬來臨,此時陽光直射南迴歸線上,北半球受光最少,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中午時太陽的仰角是一年裡最低的,日影是一年中最長的。

小寒: 天氣相當寒冷,雖進入嚴冬但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

大寒: 天氣酷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代訂定時,是反映黃河流域之氣候變化及氣候與農作物的關係,但歷經各朝各代的經營,現今我國幅員廣闊,南北相距約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氣候差異甚大,而且各地農作物種類、生態及進行農事的時間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個節氣字面的含意並不是各地皆適用。
不過由於每個地方整年氣候變化幾乎是固定的,各地農民依長期經驗的累積,知道到了甚麼節氣,該地就會出現何種氣候,因此沿用節氣名稱,但不拘限於節氣字面上的意義,歸納出不同節氣到來時氣候將產生的變化,以調整生活起居,且適時進行農事,故二十四節氣至今仍常為一般農民所應用。

參考資料
http://www.bud.org.tw/answer/9911/991184.htm
http://www.ngc.com.tw/watch/default.asp?pd=20040701 國家地理頻道
http://www.coa.gov.tw/5/284/1622/1622.html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可以查各節氣的內容喔)
財團法人仰山文教基金會 ﹝By Youngsun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大紀元1月21日訊】那麼談到二十四節氣,我們首先必須了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據研究,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更早的時候,沒有四季之分,只有春秋。遠在春秋時代,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但先秦時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後世不完全一樣,今本《淮南子﹒時則訓》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可能已經過漢代人的整理和修改,但所載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已經與後世完全相同,且歷二千多年而沒有改變。這可以視作是二十四節氣定型的標誌。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也就是說,季節也是一個從少到多、從簡至繁的概念,聖人云:大道至簡至易。可是歷史就是這樣發展的,越來越繁蕪複雜,這也是天象變化使然。
根據《史記﹒天官書》記載,秦漢時代人們是用觀測日晷和星象等方法來確定節氣的。但有時候實際氣候的變化和天文的變化並不完全一致,這時會用其它辦法來校正,以便盡可能準確地把握氣候的實際變化。
《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根據北斗星斗柄的指向來核定二十四節氣。正北的子辰與正南的午辰相連(經),正東的卯辰和正西的酉辰相連(緯),形成兩條相互垂直的線(二繩)。鬥柄“中繩”分別為冬夏二至和春秋二分。“二繩”把天穹分為四個區(即四鉤):醜寅、辰巳、未辛、戌亥。每一鉤的中心處叫“維”。東北為報德之維,西南為背陰之維,東南為常陽之維。兩維之間,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淮南子﹒天文訓》還根據陰陽二氣的消長,對二十四節氣的氣候意義作了描述性解釋。因為這些解釋是建立在精密的天文定位的基礎上的,說明瞭中國古代人民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相當發達。

在過去的小法小道修煉,也和常人一樣十分重視季節的交替,因為他們講究採天陽之氣地陰之氣,節氣代表了“天地之氣”,這與個人修煉緊密相關。因此重視四季變化、重視時辰更迭。他們有自己自創的曆法。據說,這種曆法以立春為歲首,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個月,九十日。每月兩個節氣,十二個月共二十四節氣。《玄都開闢律》雲:“二十四氣為天使。一氣十五日,一歲十二月,月二氣,終歲為二十四氣,皆是自然之氣也。”唐代的道士把這種曆法進一步改編成“二十八宿旁通歷”。宋代沈括正是在這種曆法的啟發下提出了獨具創意的新曆法──十二氣歷。

漢代董仲舒認為“天地之生萬物也,以養人。”(《春秋繁露﹒天符人數》)天地萬物都是為人而生、為人而成的。雖然天地主宰萬物主宰人世間的一切,但是卻一切都是為了人才有了這一切。節氣的變化亦然,是為了人能夠生存,方便人的生存。因此,節氣的變化跟人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

二十四節氣就是:春天有90天又18小時分為:立春、雨水、驚螫、春分、清明、穀雨。夏天有94天又1小時分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天有91天又20小時分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有88天又15小時分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加起來共有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也可以反映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如果按照太陽的來制定節氣,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與陰曆月份對應表

月份 正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節氣 立春、 驚蟄、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大雪 、小寒
鬥建 報德之維、 甲、 乙、 常羊之維、 丙、 丁、 背陽之維、 庚、 辛、 通之維、 壬、 癸
音律 南呂、 林鐘、 仲呂、 夾鐘、 太呂、 太呂、 夾鐘、 仲呂、 林鐘、 南呂、 應鐘、 應鐘
中氣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冬至、 大寒
鬥建 寅、 卯/中繩、 辰、 巳、 午/中繩、 未、 申、 酉/中繩、 戌、 亥 子/中繩、 醜
音律 夷則、 蕤賓、 姑洗、 太簇、 黃鐘、 太簇、 姑洗、 蕤賓、 夷則、 無射、 黃鐘、 無射

(鬥建、音律出自《淮南子》)

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來劃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節轉折點,“四立”表示季節的開始。小署、大署、處署、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熱、最冷的出現時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氣溫下降的過程與程度;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時期的程度;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反映季節和農作物的生長現象。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氣候,萬物生長的變化及民俗,也給後代子孫們適切的指示。有了各種節氣定律作為依循,只要“不違農時”,就會民豐物阜,民族續存,命脈自得延綿,可見各種的節令與農事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十二個月的農作物如:正月蔥,二月韭,三月莧,四月蕹,五月匏,六月瓜,七月筍,八月芋,九芥藍,十芹菜,十一蒜,十二白。節氣的口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遠在春秋時代,先民便已經訂出了「仲春」、「仲夏」、「仲秋」與「仲冬」四個節氣,那時的人已經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了。進入戰國時代後,魏國人石申編製了一張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運行關係的星圖表,這是全世界第一張星圖表,自此以後,中國的天文學走入了另一個新時代。

節氣經過不斷地改進與調整後,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了《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 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 二十四節氣按它們的含義可分成四類: 表示寒暑變遷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象徵氣溫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 反應降雨量的有: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標示農事活動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這二十四個節氣與農業社會時期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日常起居作息生活息息相關。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呂蒙正勸世文-時也,運也,命也

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

    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

    家有寶、孝子慈孫。國有寶、正直忠良。

    合天道、則天府鑑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

    合人道、則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禍去福來。

    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物興。

    父子和、而家有濟。夫婦和、而義不分。

    時勢不可盡倚,貧窮不可盡欺,世事翻來覆去,須當週而復始。

    余者,居洛陽之時,朝投僧寺,夜宿破窯,布衣不能遮其體,饘粥不能充其飢,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余後登高及第,入中書,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思衣則有綺羅千箱,思食則有百味珍饈,有撻百僚之杖,有斬佞臣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家人扶袂,凜
    有餘粟,庫有餘財,人皆言余之貴也,余曰非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蛟龍未遇,暫居雲霧之間。君子失時,屈守小人之下。

    命運未通,被愚人之輕棄。時運未到,被小人之欺凌。

    初貧君子,自怨骨格風流。乍富小人,不脫俗人體態。

  生平結交惟結心。莫論富貴貧賤。深得千金,而不為貴,得人一語,而勝千金。
    吾皆悼追無恨人,富貴須當長保守,

    蘇秦未遇,歸家時,父母憎,兄弟惡,嫂不下璣,妻不願炊,
    然衣錦歸故里,馬壯人強,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
    蘇秦本是舊蘇秦,昔日何陳今何親。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陌路人,抑猶
    未也。

    文章冠世,孔子尚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釣於渭水。

    顏回命短,豈是凶暴之徒。盜柘年長,自非賢良之輩。

    帝堯天聖,卻養不肖之男。瞽叟頑囂,反生大孝之子。

    甘羅十二為宰相,買臣五十作公卿。晏嬰身長五尺,封為齊國宰相。

    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未遇之時,口無一日甕飧,
    及至興通,身受齊王將印,嚇燕取趙,統百萬雄兵,
    一日時休,卒於陰人之毒手。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世無遇。

    上古聖賢,不掌陰陽之數。今日儒士,豈離否泰之中。

    腰金衣紫,都生貧賤之家。草履毛鞋,都是富豪之裔。

    有貧賤,而後有富貴。有小壯,而後有老衰。

    人能學積善,家有餘慶。

    青春美女,反招愚獨之夫。俊秀才郎,竟配醜貌之婦。

    五男二女,老來一身全無。萬貫千金,死後離鄉別井。

    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文章,到老終身不第。

    或富貴,或貧賤,皆由命理註定。

    若天不得時,則日月無光。地不得時,則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則波浪不靜。人不得時,則命運不通。

    若無根本八字,豈能為卿為相。一生皆由命,半點不由人。

    蜈蚣多足,不及蛇靈。雞有翼,■不及鴉。

    馬有千里之馳,非人不能自往。人有千般巧計,無運不能自達。

    吾敬為此勸世文也。



呂蒙正,宋朝宰相,幼時被父遺棄,受盡人間貧寒冷眼,曾與母同住寒窯,以乞討為生。後發奮讀書,最終官至極品。從被人鄙視到被人高眼,深感天道無常、人情冷暖,故作“破窯賦”。文章中儘管有過分認命的觀點,但確有不少醒世恆言。 勸君常讀破窯賦,從此莫要看人低。

勸世文 版本之一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不過鴉。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蓋聞:
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
顏淵命短,殊非凶惡之徒;盜跖年長,豈是善良之輩。
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
晏子身無五尺,封作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
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竟有萬裡江山。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
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
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
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
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注福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不欲?
人若不依根基八字,豈能為卿為相?

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
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躬於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勸世文   版本之二
  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
  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
  家有寶,孝子賢孫。國有寶,正直忠良。
  合天道,則天府鑒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合人道,則民用和睦。
  三道既合,禍去福來。
  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物興。
  父子和,而家有濟。夫婦和,而義不分。

  時勢不可盡倚,貧窮不可盡欺,世事翻來覆去,須當周而復始。

   余者,居洛陽之時,朝投僧寺,夜宿破窯。布衣不能遮其體,饘粥不能充其饑。上人嫌,下人憎,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後登高 及第,入中書,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思衣則有綺羅千箱,思食則有百味珍饈,有撻百僚之杖,有斬佞臣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扶袂,廩有餘粟,庫有餘 財,人皆言余之貴也,余曰:非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

   蛟龍未遇,暫居雲霧之間。君子失時,屈守小人之下。命運未通,被愚人之輕棄。時運未到,被小人之欺凌。初貧君子,自怨骨格風流。乍富小人,不脫俗人體 態。生平結交惟結心,莫論富貴貧賤。深得千金,而不為貴,得人一語,而勝千金。吾皆悼追無恨人,富貴須當長保守,蘇秦未遇,歸家時,父母憎,兄弟惡,嫂不 下璣,妻不願炊,然衣錦歸故里,馬壯人強,□光彩布,兄弟含笑出戶迎,妻嫂下階傾己顧,蘇秦本是舊蘇秦,昔日何陳今何親。自家骨肉尚如此,何況區區陌路 人,抑猶未也。

   文章冠世,孔子尚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曾釣於渭水。顏回命短,豈是凶暴之徒。盜柘年長,自非賢良之輩。帝堯天聖,卻養不肖之男。瞽叟頑囂,反生大孝 之子。甘羅十二為宰相,買臣五十作公卿。晏嬰身長五尺,封為齊國宰相。韓信力無縛雞,立為漢朝賢臣,未遇之時,口無一日甕飧,及至興通,身受齊王將印,嚇 燕取趙,統百萬雄兵,一旦時休,卒於陰人之毒手。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安邦之志,一世無遇。

   上古聖賢,不掌陰陽之數。今日儒士,豈離否泰之中。腰金衣紫,都生貧賤之家。草履毛鞋,都是富豪之裔。有貧賤,而後有富貴。有小壯,而後有老衰。人能學 積善,家有餘慶。青春美女,反招愚獨之夫。俊秀才郎,竟配醜貌之婦。五男二女,老來一身全無。萬貫千金,死後離鄉別井。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滿腹文 章,到老終身不第。或富貴,或貧賤,皆由命理註定。

  若天不得時,則日月無光。地不得時,則草木不生。水不得時,則波浪不靜。人不得時,則命運不通。若無根本八字,豈能為卿為相。一生皆由命,半點不由人。

  蜈蚣多足,不及蛇靈。雄雞有翼,■不及鴉。馬有千里之馳,非人不能自往。人有千般巧計,無運不能自達。

  吾敬為此勸世文也。

勸世文 版本之三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扇翼,■不過鴉。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文章蓋世,孔子厄困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顏淵命短,實非凶惡之徒;盜跖年長,不是 善良之輩。堯舜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楚霸英 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柔弱,竟有萬裡江山。宴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齊名相;諸葛力無縛雞,出作蜀漢軍師。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夷有乘龍之才,一生 不遇。
   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女;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 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波浪不靜;人不得時,限運不通。 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衣服雖破,常有禮儀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有揚眉之日。
  初貧君子,天然骨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福祿豈能強求,富貴誰人不欲。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思衣不可遮其體,思食不可濟其饑。 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今居朝堂極品,位列三公。鞠躬於一人之下,列職於萬人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 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俸侍;思衣而有羅錦千箱,思食而有珍饈百味。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嗚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

勸世文實際上是指呂蒙正之勸世章――《破窯賦》。
北宋宰相呂蒙正,洛陽人,幼年貧苦,孜孜好學。宋太宗、真宗兩朝,他曾三居相位,封昭文館大學士、太子太師、蔡國公。真宗景德二年辭歸洛陽,在伊水上流建宅,木茂竹盛,後世稱呂文穆園。
  呂蒙正年少喪家,尊先父遺囑變賣家產,寄於尼姑庵中學習佛家經典。久而久之,尼庵寺的住持開始嫌惡呂蒙正,呂蒙正只好流落街頭,以乞食為生。夜晚就在洛陽城外的破窯內休息睡覺。
  傳說有一天太白金星給他託夢說:當年相爺之女劉月娥正在城中奉旨搭建彩樓招親,他們有前世因緣,讓他前去領親。 呂蒙正醒後,想知道事情真相就前去觀看。果然劉府有人在繡樓之上欲拋繡球,以定終身。劉月娥因是奉旨出嫁,又沒在繡樓之下發現自已的意中人,就故意將繡球 投向台下的一個乞丐,想給些銀子打發此人後,解決奉旨出嫁一事。而此人正是呂蒙正。呂蒙正前去認親,相爺見到他的模樣,十分生氣,就吩咐下人給他一百兩銀 子打發他走,否則就打斷他的雙腿。呂蒙正不答應。此時劉月娥也到堂前觀看熱鬧,看出呂蒙正舉手投足之間有股才氣,將來必成大器,於是不顧家人反對與呂蒙正 一同寄宿破窯。
呂蒙正不忍千金小姐與他一同受苦,而小姐卻勸他多讀詩書以便日後能 有一番作為。一日,呂蒙正討得一條黃瓜,在橋頭之上欲切成兩半,一半已用一半分與夫人,卻失手掉於水於。呂對天長嘆:天欲誅我,我何能生?萬念俱灰,跳入 河中。但卻沒有被淹死。在岸邊暈迷之際,隱約聽得有人告訴他說:你已苦盡甘來,即日可進京趕考必中頭名。
  呂蒙正因年少於僧院長大,熟讀各部經書,深得佛學精髓。唯他試卷與眾不同,沒有長篇大論,卻抓住佛學悟“空”受“苦”的道理,看淡一切名利。他的言論受到大學士的賞識,果然金榜題名,位列三公。
  由於受傳統觀影響太深,有人認為呂蒙正的思想過於保守消極,因此呂蒙正的許多文章典籍都已失傳。在《宋•呂文穆公傳》中,這首《破窯賦》被公認是呂蒙正的經典之作。呂當初以此文教化太子,傳說中太子(真宗)年少時目中無人,沒有哪個太師敢當面教訓太子。而太子讀過此文後,一改常態,此後常虛心向他人請教,最終成為真宗皇帝。
文中列舉了自古以來諸多名人各種命運和磨難,擺事實講道理,十分巧妙地把太子這種傲慢的態度將要造成的後果引喻出來。可以這麼說,呂蒙正不僅是太子的老師,也是天下學子的老師啊。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文全文並注解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語: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 Hridaya Sūtra)(其中般若讀作bōrě(“波惹”)),又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佛教中一部言简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齊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短小精悍,卻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讀懂了這經,大乘佛法的思想精髓或也就可以掌握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譯本截至清就有七種。以下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的譯本,它在中國最為盛行: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經題說明
(摩訶)波若波羅蜜多心經
常念《心經》。
「摩訶」是梵文,就是大。 佛說的「大」這是一個絕對的大。平時我們說的是相對的「大」,如這個火爐和房子比,說房子大,房子和樓比,它又小了。世間上哪有什麼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對的,而這個大不是比較的,是絕對的,下文的「多」、 「勝」也有類似的意思。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訶般若翻成智慧,把[摩訶般若]翻成大智慧。但這很勉強。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
「波羅蜜多」是梵文。可以譯為「彼岸到」和「度」。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槃,這是彼岸。
「心」,經題中「心」字的涵義有兩個:一個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
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為《心經》。二者,心是指明當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任何一個眾生,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眾生只是睡著了,正在做夢,種種顛倒。你把夢醒了,叫醒你,一醒就完事了。
「經」是通名,可見經題概括很深的意思。


經文注解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可指觀世音菩薩。這裏的 「觀自在菩薩」表示觀照般若已經自在無礙了的菩薩,不一定指觀世音。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在修行深般若的時候。深般若波羅蜜,加一 「深」 字就分別於小乘也能修習般若,而是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
「照見五蘊皆空」
「照」 ,有心叫作想,無心就叫作照。照的意思是離開我們的妄念,像鏡子照東西一樣,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五蘊」 蘊是指“類、堆”。 佛把世間一切事物總分為五蘊(五類),分別是:色、受、想、行、識。
「色蘊」是物質這方面,一切萬物,凡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嘗、身所覺,以及意所想到的東西都是色蘊。
「受蘊」我們現在看見了風扇,看見有一台風扇,腦子就有所領受,內心生起一種領納的作用,來領納樂境(樂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樂境(舍受)。
「想蘊」就是種種思想。
而我們這個想是念念不斷的,念念遷流就是「行蘊」。
「識蘊」是我們能夠了別、認識,例如上述風扇轉動發聲,人最初只聽到聲音,隨即知道是聲音,這是耳識;同時傳達到意,能分別了知這是風扇轉動所發的聲音,這就是意識。
所以五蘊裏,四個說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個色蘊是有關物質方面的。五蘊都遮蓋我們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礙。
[五蘊皆空],五蘊沒有任何一蘊不是空。也就是說世間事物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 “苦”是痛苦,“厄”是窮困疾厄。佛認為人世間充滿了苦, 而人生最基本苦有 [八苦] ,即:生、老、病、死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東西很盛,蔭蓋了你,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顯現,因此你有煩惱,這是苦的根本。)。如何去除這些苦,得到真正的自在是佛法的根本目的。觀自在菩薩在修習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時,以般若妙慧觀照世間事物,了達五蘊並非實有,當體即空,因此能「度一切苦厄」。

以上是經的總綱,下面依此廣釋。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觀自在菩薩答復舍利子所提的問題,所以首先稱他的名字,舍利子。
[色] 指「五蘊」中的 「色蘊」, 指看得見的,摸得著的,聽得到的,這樣一些能感受到的東西,是真實存在。也就是平時說的[物質]。
「色不異空」後四句都是說色(物質)和空是等同的。
佛為什麼說世間的物質都是[空]的呢?
佛學認為物質都是由更小的元素組成的。和物理學上說的物質由分子、原子組成的道理類似。如一台風扇,你可以把它拆成電動機,底座等部件,而些部件是由不同的分子原子組成的。這樣分解之後你發現裏面不存叫“風扇”的東西。 風扇之所以被稱為“風扇”不是因為裏面的原子分子有風扇的特性, 而是因為這些分子原子按一定的規則組成了一個具有送風這樣一個功能的東西, 而這個規則(因緣)外在地決定了它是“風扇”, 其實本沒有被稱為“風扇”的本體,如果把這個風扇熔化了,用同樣的成份,工人可以做成水桶或臺燈。 根據這樣的道理,佛說物質是“空”的。 顯然這個“空”不是指現在科學上說的“真空”,而是指物質沒有主宰的本體、沒有不變的實質。
請參看另文解釋「色即是空」。
為什麼同樣的意思要重複四次?原來這四句是對不同的人說的。
「色不異空」句是對凡夫說的。因為凡夫執著世間的物質東西是實有,所以告訴你是空。讓你破除這樣一個執著。
第二句[空不異色]是對小乘佛僧說的,他們證了空,卻執著空,空成了被執著的東西。這是提醒空也是色,故說「空不異色」。
[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這兩句是對菩薩說的。菩薩圓融無礙,所以對他們來說[色既是空,空既是色] ,色空不二。
「五蘊」中[色]所產生的東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受])的也都是空,所引起的[想]當然也是虛妄的,於是表示思想遷流的[行]蘊也是虛妄的,那些了別([識])當然也是虛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大士再喚舍利子,並進一步開示說, 這一切諸法本來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本來沒有五蘊。
佛說的「法」是一切事物,有形的、無形的、道理、概念、抽象的、具體的,一切一切都可以稱之為法。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眼耳鼻舌身]是人用來感知色蘊的器官,[意]就是受想行識四蘊。這六樣合稱為 [六根],一句合起來代指五蘊,前面加個”無“,就是說五蘊皆空。
[色聲香味觸]分別對[眼耳鼻舌身]的感知內容。也代指色蘊,「法」是一切事物。這六樣稱 [六塵]。前面加個”無“字,還是說五蘊皆空。
[六根]加上[六塵]為 [十二入]([十二處]),所以這句也可以指[十二入皆空]。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這句話代表十八界皆是空。 [界]是界限、區別、種類。眼等六根成六界,色等六塵又成六界,眼識到意識是六識,又成六界,共成 [十八界]。(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


上面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無,破人我執,叫做為[凡人法] 。也就是告誡凡人的。
從「無無明亦無無明盡」起,下麵的是說給修佛僧的道理,破法我執,為[聖人法] 。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文中的[無明]和[老死]是 [十二因緣]中的兩個,因為十二因緣全部內容太多,摘了這兩個出來作為代表整個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說的是因果輪回。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是教導我們,破除十二因緣的法執。
參考:關於佛學十二因緣內容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叫做 [四諦]。 [諦] 是真實不顛倒之義。
人生是苦,真實不虛,就稱為[苦諦]。 一切可以招引苦果的種種惡因,例如無明,愛見等煩惱叫做[集諦]。 一切苦惱永遠的消滅叫[滅諦]。 一切能滅除苦惱的聖道(道即道路與方法)叫做[道諦]。
小乘佛教認為人生八苦交煎,苦惱無邊,所以首先是[知苦],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要消掉苦的因,所以要[斷集]。希望苦惱永滅,這就是[滅諦]。為此修習三無漏學,六波羅蜜,八正道等等聖道,即[修道]。
大乘菩薩了知根本無無明,也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苦,都是事相的顯現,都若夢中物事,醒來之後就消失。當體全空,本來無苦無集,無道可修。故曰:「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智]指[四智]。
菩薩修行成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前五識轉「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成為「妙觀察智」,如鏡照物,觀察得很清楚,但是沒有受影響,沒有分別,沒有痕跡。第七是執我,變為「平等性智」。執我有自、有他就不平等。自他都一樣,一切都同體,就轉為平等性智。第八識變為「大圓鏡智」,這也是個比喻,鏡子無所不照,一個又大又圓的鏡子。我們的鏡子是平面的,只照一方,如果鏡子是大的圓球,就無所不照。這個智慧無所不照,稱為大圓鏡智,成佛的智慧,所以佛就是把八識轉成四智。
這為什麼說「無智」?就是說,轉識成智還是在你沒有成佛之前的事。真正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是什麼呢?就是這句話: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不是還要你轉,你本來就具一切如來智慧。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大圓鏡智,本自具足,不是你修持轉而得的。所以「無智」。
[得]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可譯作「無上」, 「三藐三菩提」譯為「正等正覺」。合稱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所證的最高無上之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是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所謂新成只是恢復原來的本有,若有新得,就會有所增。經中前已示明「不增不減」,所以「無得」。「以無所得故」,這一句,總結以上五蘊等皆空的理由。


這裏從西藏本補充一句做為參考。「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菩提薩埵」就是通常說的“菩薩”的全稱。指立志解救眾生,要自覺覺他的人。觀世音就是一位菩薩。
菩薩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就心無掛礙。
菩提薩埵是以無所得故,因為無所得故,你就無求無為。你無求無為,才能依止般若波羅蜜多,時時觀照眼前的萬事萬物當體就是空。如夢中物,夢中見老虎真實是有,要咬自己,而其實完全是虛妄,用不著害怕,對於一切都應這樣對待。若離妄念還有什麼牽掛障礙。故經曰:「心無掛礙」,也就自然「無有恐怖」了。
無有恐怖,就自然「遠離顛倒夢想」, [顛倒]是一切不理智的思想行動。顛倒者,凡夫有四倒,二乘有四倒。
[凡夫的四倒]是把不淨的當乾淨的,把無常的當作常(就是把變化的當作永恆不變的),把無我的當做我(這個我,是個主宰的意思,認為自己焉能主宰自己。其實都是業緣牽引,根本無我。),把苦當做樂。
[夢想]即是妄想。
觀照純熟,妄想自然不起,一念不生,這就叫做[究竟涅槃]。[涅槃]之義是寂滅,或翻圓寂。因般若才能從無量煩惱中得到解脫。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佛。
不但是菩薩依般若而修,過去、未來、現在,三世一切諸佛也都是依般若而得最高無上之正覺。
至於以前一直講「無得」,此處突然出現佛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正顯中道,無得之得,才是真得。得而無得,佛不作是念,認為自己得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密咒為什麼稱為[密],因它的奧義不是眾生的思維所能了達。般若也正是這樣,「眾生之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此兩者都是不可思議,所以用咒來形容讚歎般若。故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深般若]即是「大神咒」,因為同具無比的妙用;是「大明咒」,因同具智光普照之相;是「無上咒」,因都是以實相為體;是「無等等咒」,因為般若與咒同是一心,無有一法能同此心相等,此心能等同一切諸法,令它們同歸實相正印。故知咒與般若都能「度一切苦厄」,能惠予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以前經文是顯說,觀自在菩薩指出般若即咒,此處經文是咒,乃是密說,指示咒即般若。所以本經顯密圓融不可思議。即有言說又有離言說。可是無言說中,正說般若[妙法];有言說中,正含無邊[密義]。所以蕅益大師說,此咒「正以不翻為妙」。
總之,咒最好是不解釋,因為你解釋,只是把咒中無量的意思中說出 一兩 個,反而是局限了。你現在要體會本經,從有說到無說,從顯到密,到[離開一切思想],[離開一切含義],就更殊勝。所以不需要解釋。因為它巧妙就是從有說的文字到無說,從可思議到不可思議,從顯到密,如果你把它翻出來,通通變成可以理解的東西了,它的密意就消失了。禪宗往往單提一句無意味的話頭,也就是離開你現在這些思想、這些道理,叫你體會你本來面目,你的本性,你本來的妙明真心,所以密咒同樣也是如此。
關於密咒印順法師的另一種解說請參看:
http://www.fzrj.com/dszz/read-database=yinshun&book=a01&block=14&innercode=1.htm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一切眾生出苦慈航
般若有三:(一)實相是體;(二)文字是相;(三)觀照是用。從文字起觀照,從觀照入實相。可見從聞法到證果之間,所依的只是般若的照用。這個照用不是局限於道場佛堂之內,而是根據自身領會,貫徹到一切日用(辦公、管家、待人接物、飲食起居、運動遊戲等等)當中,使人們記得、認識、了悟五蘊皆空,諸法空相,而自然離開掛礙恐怖,顛倒夢想,自然漸入大覺之路。




我們談到很深的般若之心,因為六百部的般若經可以濃縮為一部《金剛經》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剛經》可以濃縮為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二百六十字。所以這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來一代時教的精華,攝無不盡。
一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可再濃縮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可再濃縮成「觀自在菩薩」五個字;再濃縮就只是一個「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經全入一個「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一個「照」字開展為六百卷大經,正是「破微塵出大千經卷」,大千經卷中每一字又含無量經卷,是重重無盡。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說、不可說。普願有情以般若為導,以淨土為歸。

「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即是真般若,這是最秘的核心)。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引用原版注解:
http://happyzsf.blogchina.com/happyzsf/2994535.html
參考:
印順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記
《趙朴初居士釋佛》


源起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先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闡釋涅槃的內涵及意義,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對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般若經》的內涵以空性為主,透過對空性的了解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對空性的認識,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的菩提果位。因為解了空性貫穿三乘,故解空被稱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即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1],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觀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為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2]。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以空性智慧覺悟諸法實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虛妄分別而已),既不體證、進入涅槃而自願生生世世輪迴生死救度眾生,其行為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的脫離輪迴觀念,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主旨所在。因為以慈悲喜捨之心平等救護一切眾生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離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自度度他之初衷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出現 “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2009年6月17日 星期三

《 大悲咒》完整经文版

歌頌版

The Great Compassion 大悲咒(梵文)


大悲咒 - 齊豫


大悲咒(靈巖山寺一般版本)


大悲咒八十四句圖解http://hi.baidu.com/libaiguanyin/blog/item/e694ff88dc6526bb0f2444f2.html

大悲咒的由來

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每一句代表一個菩薩,大悲咒裡有很多句子是相同的,但代表不同的菩薩

大悲咒,是觀世音萻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其中一字一句都包含著正等正覺的真實工夫,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偽。本咒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中的主要部份,共有八十四句。其詳名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神咒。」

其得名的由來是:有一次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如是神咒,有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 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十地陀羅尼。」它的被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因由是:有一次他曾經在千光王靜住如來住所時,靜住如來特為了他說了「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並且對他說:「善男子彈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據經的記載:當時觀世音 菩薩聽了此咒後,即由初地證至第八地--不動地。於是發出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

至於本咒所以有種種異名,釋尊曾經告訴阿難說:這是起因於觀音菩薩的宏願。菩薩曾在世尊處發誓說:「設若諸人天誠心念我名者,亦應念本師阿彌陀如來名,然後誦此陀羅尼神咒。如一夜能持誦五遍,則能除滅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即於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接引,並且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設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因此大悲咒,不但能除一切災難以及諸惡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遠離一切怖畏,所以我們應以十分虔敬的信心與清掙心去受持它,方能契合菩薩的大悲心,獲得無上的利益。沉淪在三界五趣眾生,果能經常持誦大悲咒,不但能治一切心病與身病,且能由此超脫生死輪迴,願眾生齊誦本咒,同證佛果。




九十九億恆河沙數諸佛所說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及不至誠。乃至說是語已,於眾會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顏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神妙章句。

陀羅尼曰:

南無、喝羅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羅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羅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慄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羅愣馱婆.南無、那羅謹墀.醯利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侄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羅摩羅,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羅陀羅.地唎尼.室佛羅耶.遮羅遮羅.摩麼罰摩羅.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羅參、佛羅舍利.罰沙罰參.佛羅舍耶.呼嚧呼嚧摩羅.呼嚧呼嚧醯利.娑羅娑羅,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羅謹墀.地利瑟尼那.波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羅耶.娑婆訶.那羅謹墀.娑婆訶.摩羅那羅.娑婆訶.悉羅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羅、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羅謹墀、皤伽羅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羅夜.娑婆訶.南無、喝羅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嚧吉帝.爍皤羅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羅.跋陀耶,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花,繽紛而下,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四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昨天在網站上看到有人說「大悲咒晚上不能唸」?


原因是之前有位老師在電視節目上說「大悲咒會幫鬼療傷」,如果一般沒修為的人晚上唸,並沒有辦法像修行人可以幫鬼療傷,鬼會覺的你來亂的,沒事唸什麼大悲咒,就會來搞你。

我不否認如果把大悲咒迴向給好兄弟的確有療傷的效果,那也是出自唸者的慈悲心。

但是實際上唸大悲咒從古至今皆具有鬼魔不得近其身的效果,在持誦大悲咒功效的其中之一為「若在山野誦坐禪,如有山精魍魎鬼神惱亂,誦此咒一遍,諸鬼魔悉皆被縛」。

在古代經典中也有記載大悲咒去邪的事蹟,以下節錄自: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60/main2.htm


  唐代時,因持誦大悲咒而有不可思議的感應,也出現在短篇故事集中,《廣異記》中有五個關於觀音的故事,其中一個提到大悲咒的利益。杜德橋將其摘錄於下,因為其中的主角並非僧人,這可見當時的老百姓也了解咒的威力且知道如何持誦:

李昕平時念誦千手千眼觀音真言,這給予他力量袪除瘧鬼。有次當他作客遠行時,他妹妹卻生病死了,之後又活了過來,她解釋說是有人在墓中折磨她,後認出她是李昕的妹妹, 便因為懼怕他的報復, 所以在李回來之前就釋放她。( Dudbridge1995:182 )

  在經典中有記載,以咒的力量驅逐鬼神是持咒的許多利益之一。事實上,如下面的故事所示,在宋代,關於咒的奇聞軼事大部分是著重於它驅邪的威力。不只平民大眾知曉如何持咒,其中有些人也會培養讓水變為治病萬靈丹的特異功能,像之前所提到的神智和尚一樣。除了第一則是關於唐代一位僧人的故事之外,其餘的故事都發生在宋代。

《夷堅志》中,描述大悲咒有制伏鬼神威力的四個故事。

〔驅逐癘鬼〕
  有個人叫做洪洋,一天坐著轎子要從江西樂平回家,當時太陽已下山,兩個僕人負責抬轎,另一個僕人則幫他挑行李,他想要在半夜之前趕回家。距離樂平南方二十里是吳口市,再過去五里則是魚陂阪,當他們到達那裡時,已經是半夜二更時分了,有點微微的月光照著。

  突然間,巨大的聲響從山中傳出,聽起來就像是數十棵的巨樹同時被砍倒一般,那聲響愈來愈近,洪洋最先以為這可能是一隻老虎,但他所聽到的聲音又不像是發自於老虎。他急忙下轎,尋找避難的地方。心想若要回到吳口市已不可能,若要再往前走,則距離有人居住的地方路程還很遠,正不知是該前進或後退時,他們看到在道路左邊有處小澗溝沒有水,可以蔽身,便趕緊爬下去,但那不明的怪物早已站在他們面前。它的身長足足有三丈高,從頭到腳都像似燈籠,兩個抬轎的僕人幾乎快嚇死了,挑行李的僕人則竄入轎中屏住呼吸。

  洪洋平素有持誦大悲咒的習慣,他很快就開始持咒,數百遍後,那怪物便站立不動,洪洋雖然嚇得匍匐在地上,但仍誦咒不停,最後那怪物慢慢退後且大聲地說:「我要走了!」便逕自朝向約一里外的方向離去,進入一戶民宅後就不見了。

  回到家中後,洪洋病了一整年才痊癒,幫他挑行李的僕人也是如此,抬轎的兩位僕人則都嚇死了。後來,洪洋到魚陂阪那戶民家打聽,才知道全家有五、六人都死於瘟疫,因此斷定那怪物就是癘鬼(《夷堅志》,乙志卷第十四,頁 303-4 )。

〔降伏蛇怪〕
  江西餘乾縣鄉民周生的妻子,生性淫蕩。高宗紹興十八年( 1148 )三月的某一天,周妻在回娘家途中,看見路上躺著一條大蛇,她以為牠已經死了,就用腳跨了過去。走了幾步路後,蛇突然立起來,且開始追趕她,當她仔細看牠時,牠突然變成三個年輕人,看起來像是三兄弟一般。年紀最長的一個開始調戲她,想跟她發生關係,周妻不順從,其餘兩個弟弟則試圖阻止他,但沒成功。

  當幾個人正拉拉扯扯時,鄉民龔犁匠剛好經過,他看到婦人正被一條大蛇纏住躺在地上。他想上前去營救她,但苦於身上沒有帶任何工具,所以不敢靠近。但由於他有誦大悲咒的習慣,便開始大聲念誦,並奮勇地大聲喝叱牠,那條蛇立即鬆開爬走了。當牠轉過山腰回頭望時,再度變回三個年輕人的樣子,身穿白色粗麻布衣,繫著紅腰帶,一轉身就消失不見了。這是我同鄉張時濟告訴我的故事(同上,支庚卷第八,頁 1195 )。

〔制伏邪靈〕
  張誠是江西吉水縣人,在孝宗乾道元年( 1165 )八月時,到潭州省親。當他到湖南禮陵時,住在一間客棧中,客棧主人看到他很高興,殷勤地款待他,很恭敬地準備了一桌酒席,邀他共飲。張誠對這個沒來由的隆重招待,內心感到非常訝異,他開始懷疑,於是以長途趕路而致身體疲憊為藉口,推辭說不能喝酒,便早早上床睡覺去了。

  他在半夜時醒來,看到廳堂上燈燭照耀,於是下床向內偷窺。看見客棧主人穿衣戴冠,備設酒菜,正在一幅畫像前禮拜祈禱,張誠仔細聽著他的禱詞,發現他一直唸著自己的名字。張誠心想客棧的主人一定是要把自己獻祭給惡鬼,於是便不敢再入睡。直等到客棧主人離開廳堂後,他才仔細端詳客棧主人所膜拜的那幅肖像,只見是一個眼如大燈的邪怪,他知道自己必然已經落入險境,無法逃脫了。他突然想起聽說大悲咒可以制伏邪靈,他平時就有誦習,於是便開始虔誠地持念。才誦了幾遍,就看見那大眼邪怪從卷軸中走了下來,在供桌上盤旋,一會兒便發出剝剝的聲響,更化作無數的小眼睛,看起來非常恐怖。張誠趕忙於床上閉目,更迫切地持誦大悲咒,他聽到有人猛力敲門的聲音,想進來但沒有辦法,不久聽到烏鴉啼叫,天就亮了。

  張誠來不及收拾行李,便驚慌地離開客棧,只聽到店家全家人正聚集哭泣的聲音,沒有人出來追他。離開兩裡遠之後,他才敢停下來休息。聽到過路人說:「客棧主人在昨晚突然暴斃了!」他詢問原因後,才知客棧主人三代以來都膜拜妖鬼,據說每年必須要有一個人犧牲獻祭,過去遭到殺害的人不計其數。假如他們沒有找到陌生人,那麼家中的主人就必須死,這次就真的靈驗了。這是湖南的陋習,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是如此,張誠自此不再出外遊歷。(同上,支癸卷第四,頁 1247 )

〔嚇退蛇精〕
  高宗紹興二十九年( 1159 )時,有個人從福建政和縣到莆田去買一個姑娘,起初說要娶她為妾,但當他買了她之後,便要她沐浴、化妝,穿起鮮豔的衣裳,不跟她同房,也不敢冒犯她。在回家鄉的半個月旅程中,他如侍奉主人一般地供承飲食,除了一個緊緊上鎖的籠子以外,他也沒有其他任何行李。每天晚上,他必定會焚香開鎖,然後恭敬地跪在它面前祈求。這姑娘非常聰明,覺得事情有異,心想那個人一定有某種詭計,自己定會有不測之禍,所以就拒食葷腥,靜心不停地持誦大悲咒。

  當到達他的家鄉時,他並沒有回家,反而另外租了一間空屋,將那姑娘與籠子放在那裡。幾天之後,有天晚上他在籠子前準備了酒菜與水果,祈求完畢後,便點燈鎖門離開了。那姑娘戰戰兢兢地坐在床上,更加用力持誦大悲咒。到了午夜,籠子發出聲響並突然自動打開,她知道自己死定了,恐懼萬分,可是一點辦法也拿不出來,只能向佛陀默禱,祈求冤家解免,諸佛護佑她免於災禍。過了好久,一條巨大的蟒蛇從籠子裡爬出來,盤繞著身體四處張望,看起來似乎害怕著什麼,然後就消失不見了。

  她料想自己已脫離險境後,才慢慢起身下床往籠內看去,那兒只剩下一些碎紙錢。那時天還未亮,她打破牆壁跑出去告訴左鄰右舍,鄰裡的人早已知道那人的行徑,相約等他回來後,就將他扭送縣衙法辦。縣令調查他所犯下的罪行,才知原來這是嶺南流傳的妖法,以生人來獻祭惡鬼,在此之前已殺了好幾個人來供奉蛇精了。這人最後被判了死刑,那女孩則被送回家鄉去了。(同上,補志卷第十四,頁 1683-4 )

  到了宋代,人們對大悲咒有降魔治病威力的了解更為普及,雖然比丘們有時扮演傳布的角色,但誦持大悲咒的人絕非僅限於比丘,各行各業的人,無論男女,似乎都經常地誦持大悲咒,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在生命受到威脅時,會自動地向它求助的原因。其他與大悲咒有關的信仰,例如大悲水有治病的功效,或是誦持大悲咒能往生淨土的說法,也變得十分普遍。然而,並沒有證據顯示任何人曾使用《千手經》中所提及的密法,而達到精神上的解脫,或解除生命中的困境。大悲咒獨立於《千手經》而存在,一般人可能相信大悲咒是對抗所有邪惡的神咒,但可能不知道它與觀音有關。

那可不可以晚上念, 早上起不來且趕這上班. 所以晚上才念呢?

Comment 由 CH2 Lin on 1月 31, 2005 @ 2:43 pm
我一開始也都是晚上唸,所以晚上唸是沒問題的。重點還是唸咒時的慈悲心比什麼都重要。^_^

Comment 由 Neo on 1月 31, 2005 @ 4:26 pm
害我昨日忐忑不安. 一月份實在發生許多的事情, 是借唸經文才能以平靜的心去看待. 以前看到大悲咒總是翻過去,這次隨手拿起媽留下的經文 就是大悲咒, 就這麼唸的起來. 唸約一個月的, 前些天覺得自己的臉詳和許多 較不憂心忡忡.
謝謝你 >_<

Comment 由 CH2 LIN on 2月 1, 2005 @ 1:48 pm
不用客氣,聽到你這麼說我也很替你高興。^^

Comment 由 Neo on 6月 6, 2005 @ 3:58 am
依照世尊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那麼就需要參照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依照經文的修持方法,並沒有「晚上不可以唸」這樣
的限制。

這部經典已經有許多顯上的版本,以下是一個參考的連結:

http://www.geocities.com/directx_user/sutra/great_compassion_sutra.htm

南摩大慈大悲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Comment 由 徐承岳 on 7月 18, 2005 @ 10:30 pm
請問誰有正確的大悲咒的詞,請告訴我,發到我的郵箱裡.謝謝了!
tangshandeliunian@163.com

Comment 由 樂琪 on 11月 26, 2005 @ 9:12 am
只要有那份心去念..什麼時候都可以.
鬼怪都不敢打擾你那份真誠的心..:)
睡不著的時候念一念, 會逐漸得到平靜而睡著.
心情繁雜的時候,■一■大悲咒, 頭腦也會比較清醒.

阿彌陀佛

Comment 由 Peggy on 4月 6, 2006 @ 1:16 am
忘了說..
想說的是,幫他們療傷, 何嘗不是好事呢?
回響給它們,希望他們早日能夠登極樂, 我覺得這是很好的..

Comment 由 Peggy on 4月 6, 2006 @ 1:18 am
請問持誦大悲咒是否要吃素呢?

Comment 由 Angela on 4月 17, 2006 @ 1:03 pm
心是最重要的,當然如果能吃素是最好囉。

Comment 由 Neo on 4月 17, 2006 @ 4:52 pm
本人希望各位有心人,不要太介意發音是漢音...梵音之分,只要有本尊教悔之(大悲心)便可,否則縱然你每天吃素念咒,而忽略了大悲心的話,念千千億億次亦是有等如無,另外念咒...我想應該沒有早上或是晚上之分,有心念,應知居士行,住,坐,臥...皆能念咒,願以此功德..迴向誅含靈..消除宿現業..同登極樂國。

Comment 由 呀信 on 5月 11, 2006 @ 8:13 pm
弟子約於一週前開始頌唸大悲咒,而於今日2006/09/26下午5點多,蒙觀世音菩薩示應神蹟(與女友於天母德行東路北投魷魚羹用餐時,座位旁牆壁出現彩虹)原先不以為意,認為只是陽光折射而已.買單時詢問服務生以前是否有相同情形發生,她說於此工作多年從未見過,還以為是我們的手機所造成.送女友回家後即前往龍山寺詢問觀世音菩薩是否為祂所示應,連續3次應杯(一正一反)今日AM6:00我自己前往龍山寺頌唸大悲咒數十遍普門品一遍PM3:00與女友前往天母慈悟寺(中山北路7段山上)頌唸大悲咒26遍普門品一遍(結五色線21節與大悲水)晚上前往龍山寺頌唸時竟不由然的一直流淚---(約10分鐘),因為我30多歲第一次有此感應,故不捨離去直至PM10:00寺門關閉方不捨離去.

Comment 由 ANDY on 9月 27, 2006 @ 1:06 am
阿修羅 早上有 晚上也有 如果這樣說的話 那不是都不能唸了?

Comment 由 peter on 1月 14, 2007 @ 12:19 pm
對佛教和道教也分不清?有一問題很有興趣想知道:有潮州人在生時:就為將來寄存一些祭品在觀音庫內待日後往生便不怕兒女不拜祭也有錢用,拜祭儀式及程序如何,何否告知一二?懇請有識之士解愚昧之結!謝謝!!

Comment 由 maymayng on 7月 4, 2007 @ 5:31 pm
如是所聞,如君為願

Comment 由 dhdjxf on 8月 24, 2007 @ 3:47 pm
心意是最重要的!至於電視上所謂的名嘴或是一些節目說的,都是為了節目效果亂掰出來的,那些就當笑話看吧~~ ^^

Comment 由 java on 12月 3, 2007 @ 3:59 pm
是真的嗎,大悲咒那麼ㄉ有效

Comment 由 小皮 on 1月 16, 2008 @ 3:20 pm
to 小皮
俗言所語
真誠感動天

您可以先選擇相信
再來驗證吧
不然一直處於懷疑還是未有行動
怎能有體會或是體悟呢
但起心動念是很重要的喔
記得要正向
不是單純為了利益而發心

Comment 由 David on 1月 18, 2008 @ 8:54 am
感恩

我想下載 梵音大悲咒 的MP3 不過找不到我想要的那種呢

Comment 由 DD on 2月 19, 2008 @ 4:10 pm
別被誤導了
經文沒有分時間唸的..
一切都是看你唸的目的跟念的心:)
真誠,就會有力量保護你

雖說大悲咒是慈咒,可是不會有妖魔鬼怪魑魅魍魎敢攻擊念咒者.. (不要命了XD)
放心吧:)

Comment 由 CFC on 4月 14, 2008 @ 12:25 pm
請問:可否用手抄寫呢??

Comment 由 sophie on 4月 30, 2008 @ 4:09 pm
互聯網上面有印度梵文教授穆克紀先生的大悲咒發音,可以搜索一下,

Comment 由 一行 on 7月 31, 2008 @ 2:04 am
我想請問。。。我在網上聽過很多種類是不同音樂的大悲咒,可是卻沒有一個是和我家裡的大悲咒音樂一樣的。可是詞是一樣的。這樣應該可以吧?!我很想知道答案,希望有人可以回覆!謝謝

Comment 由 真心 on 8月 4, 2008 @ 11:35 am
大悲咒Flash
http://www.buddhist.idv.tw/A17.htm
大悲咒影片
http://www.buddhist.idv.tw/A16.htm

Comment 由 智光 on 9月 14, 2008 @ 2:15 pm
我是寺院的住持, 大悲咒什麼時候念都可以,不要有迷信的想法,按個人因緣,沒有對自己不好的,佛家講慈悲為懷,要是說有說道,那是外道 邪魔 各位記住哦 一切唯心造 我的博客http:shiwucheng.51.com
有不明白的找我 我的QQ:840054537 524921771

Comment 由 釋悟成 on 9月 21, 2008 @ 10:24 pm
wo shi cai xue ting de bu dong de xiwang you peng you bang zhu le

Comment 由 門吉1 on 11月 7, 2008 @ 9:04 am
如來者,諸法如意。

Comment 由 柘楠 on 12月 5, 2008 @ 12:48 pm
我信佛但是還沒有皈依,只是知道心經,大悲咒,平時最愛大悲咒常聽此歌曲,我不知道平時在家還能念誦點什麼?請指點,還有我想知道《地藏經》內容你是否方便發一個給我。謝謝

Comment 由 じò ぴé寶 on 1月 8, 2009 @ 11:58 pm
看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才知道誦持「大悲咒」的好處有好多好多,一定要看這部經!

Comment 由 tom on 1月 9, 2009 @ 2:41 pm
四依法是正確的
末法時期還能見到佛法見到大悲咒
就已經是無央數劫以來修持的福德累積
才有機會得遇佛法

光是見到就已經可以獲得無量福報
何況是書寫讀誦

所以任何時段念
都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恭敬心
能夠引導你在甚麼樣的場合念出聲或默念
例如廁所
持誦方法和念佛差不多

重點是要慈悲心和恭敬心
持誦時盡量別打妄想
才能得到大利益
阿彌陀佛

Comment 由 Himekami on 2月 26, 2009 @ 1:29 pm
電視上的 "老師" 每個人講的都不一樣,有問題還是直接看經典比較好,其實版主引經據典,講得已經很詳細了.
如果有空還是白天唸比較好,因為白天精神比較好,還可以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不過晚上工作的人,就不用勉強了.
唸咒的時間沒有限制,但是為了恭敬,唸咒的地點最好選擇 "清淨" 的地方,比如書房、客廳就比臥室好.要坐著不要躺著,唸咒前也要先漱口(刷牙),除了臥病在床的人之外,還是要有 "規矩" 一點,才不會沒有禮貌.
唸咒的時間沒有限制,坐公車、捷運、■機的時候都可以,除非你要讓全部的人都聽見,否則最好默唸,而且要記得下車.但是如果你是開車或開■機的那個人,還是專心做你的工作才是正確的.
唸咒是為了要淨化自己的身心,所以唸咒的時候要專心,唸咒完要迴向,除非你唸咒就是為了要迴向給某人,才迴向給某人.否則用一般早晚課常用的迴向文就可以了.以下三段是早晚課常用的迴向文,請擇一使用.
一.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二.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三.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雖然佛教要講慈悲心,但是迴向還是照著一般早晚課常用的迴向文就可以了,
一般早晚課常用的迴向文就有照顧到修行的人和 "眾生" 了.這也是大部份的佛教徒都在用的.不必在特別幫誰 "療傷" 了.初學者還是老老實實的從基礎做起,找一個清淨道場接觸佛教,才不會胡思亂想.

Comment 由 kntt on 3月 9, 2009 @ 11:14 pm
大悲咒資料匯集帖子
【http://blog.sina.com.cn/j51445】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皤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唎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唎。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唎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唎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麼麼.罰摩囉。穆帝隸。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佛囉舍利。罰沙罰■。佛囉舍耶。呼盧呼盧摩囉。呼盧呼盧醯利。娑囉娑囉。悉唎悉唎。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夜.菩馱夜。彌帝唎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漫多囉。跋陀耶。娑婆訶。

Comment 由 大悲咒 on 3月 17, 2009 @ 3:03 pm

2009年6月9日 星期二

不同的風水寶物

大 象

原來大象有吸水的作用,因為大象的鼻時常都會吸水和噴水的。
擺放的位置
如果要用大象來收財的話,就適宜放向海邊
和路邊的地方,因為路在風水學上是以「水」來的,
如果要吸財向海就最好,因為整個海都是水。但是放
大象擺設也要分方向的,吸東面來水適宜放在窗邊,
這便是在屋的東面位置。如果你家的窗外對水的方向
是西面,那就適宜把大象擺設放在東面位置,象鼻向
西面水,那就有收財的作用。而路方面,吸財的方法
就是收逆水。意思是將大象的鼻向車衝前的方向放,
那就有收財之用,所以大象能有收財作用。



龍與大象一樣也有收水的作用,龍是寄居在海底生活,龍可以放水也可以吸水,一般用來擺風水都會用龍來吸水,龍能吸得很遠,也能收暗水。
擺放的位置
龍向著空曠的地方,吸氣就有收財之用。有時看
見人家在門口或窗放對銅製的龍,亦都是同一作用的。
但龍不宜放向對著人們的門口,要空曠的地方,對樓梯
也可以。因為如果你對著人們的門口,就會收了人家的
氣,所以最適宜都是放在窗邊,一個空氣很曠闊的地方,
收財是最有財用的。你也可以畫一條龍,或是你買一個
紙龍舟來代替銅製的龍,同樣都有收氣的作用。
龍宜擺在北方
倘若屋內以及屋外均無水,補救方法便是把龍形的裝飾品放在方,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北方乃水氣當旺的方位,故此對於喜水的龍,十分適合。
龍不宜向睡房
龍雖是吉祥的動物,但因甚為威猛,故此不宜對著睡房,特別是些張牙舞爪的龍更是不宜。有紅色眼睛的龍更不能對著小孩的睡房或是睡床,特別是對屬狗的小孩最為不利。



龜與龍一樣,均屬吉祥的“四聖”之一,又是長壽的象徵。龜雖行動緩慢,但它卻能忍辱負重,在遇到危險時,便會把頭尾及四肢縮入堅厚的龜殼內,這樣就是再兇猛的敵人也對它無可奈何,因此最終能度過難關。所以在遇到一些很特殊的形煞時,風水師會用龜來化解,這樣才符合風水學“凶煞宜化不宜鬥”的原則。

擺放的位置
木龜:宜擺放在屋內,或是放在東方及南方。
石龜:宜擺放在屋外的欄杆上,或是擺放在西
南及西北方。
瓦龜:宜擺放在魚缸中,或是擺放在北方。
銅龜:宜擺放在金屬製品上,或是擺放在西及西北方。
活龜:宜放在那些受尖角沖射之處,擺放玻璃缸或瓦盆,內貯清水並飼養活龜,中國龜或是巴
西龜均可,這樣既可美化室內環境,同時亦可收到化煞之效

文 昌 塔

在文昌位放一個文昌塔有利於文昌(讀書、功名及事業)。文昌塔形狀瘦長,像一枝筆,所以稱為文昌塔。

擺放的位置
擺放位置必須要懂得找出文昌位,這便要靠風水先生了。
自己找文昌位必須要看流年文昌位,在通勝裏便可以找到,翻
開通勝裏面有一個八卦圖形,見到4綠的位置便是文昌位。其
實要催旺文昌,不一定要放文昌塔,放筆架也可以,即是那些
波浪形,用以放筆的簡單物件,另外是吊一枝筆,或者放四枝
富貴竹在文昌位也可以。



獅子,瑞獸一種,百獸之王,勇不可擋,威震四方,
不但可以避邪,且可帶來祥瑞之氣,能解除多種形煞,可
加強官威或屋主的陽氣,且有生權之意。凡是以口維生之
行業,如律師、藝員等,可在辦公室內擺放一對獅子,有助
於生財。
擺放的位置
獅子宜放在西北方
由於獅子是從西域傳入中國,所以西北方是它最活躍的地方,占了地利;二是因為獅子屬乾卦,居西北方,五行屬金,故此獅子(尤其是銅獅或是金獅)擺放在西北方,最能發揮它的功效。同時西方也適合擺放獅子。

獅子宜配搭成雙
擺放獅子宜一雌一雄搭配成雙為宜。而且一定要分清雌雄,左右不可倒置,在擺放時獅子只要相互照顧,便不會擺錯。倘若其中有一隻破裂,便應立刻更換一對全新的獅子,切勿
把剩餘的一隻留在原處。
獅頭必須向屋外
獅很兇猛,煞氣較重,風水佈局用來阻止邪魔鬼怪入屋,因此獅頭宜向屋外。若是擺在窗口,獅頭亦一定要向著窗外。
獅頭大門可擋煞
獅子多用來化解屋外的凶煞,故此若不能在大門擺放石獅來坐鎮,那便可在大門上加上一金屬獅頭,那亦可起到擋煞之效。



馬在風水學上有生旺、馬到功成、捷足先登、升遷、移民之功效。
擺放的位置
風水佈局上一般把馬放在主的驛馬方,或者放
在南方,以及西北方。一般來說,擺放馬匹的數目,
以二、三、六、八、九匹為宜,而其中尤以六匹最為
吉利,因“六”與“祿”同音,六匹馬一齊賓士,便
有“祿馬交馳”的好兆頭,最忌是擺放五匹馬,會有“五馬分屍”之忌。
如若想在短期內對事業及財運有幫助,那便要把馬擺放在房屋的財位。馬雖有生旺的功效,但對生肖屬“鼠”的人有沖克,故此屬鼠的人不宜在屋內擺放馬,或是懸掛馬的圖畫。

公雞

公雞在風水佈局上一般用於小兒肚內生蟲,腸胃
欠佳,不思飲食,以至皮黃肌瘦之症。另外,房屋外
有形如百蟲的電燈柱,燈柱旁邊伸出一條條的鐵枝以
及樓宇外的水管遠看猶如一條蜈蚣一樣。
以上的百蟲形和蜈蚣形一般只有對著廚房和小
兒的睡床時,需設法化解。
擺放的位置
雞嘴必須對正屋外類似毛蟲或蜈蚣的物體。瓷器公雞可以只放一隻,倘若擺放兩隻或三隻,這些好勇鬥狠的公雞會自相打鬥起來的,故此不宜擺放在一起。

銅雞在風水佈局上是一種針對偏桃花,例如壞女人或令你討厭的性騷擾的特殊佈局。此
法器宜放在大門對沖之處,例如屏風式擺設架上,可禁絕外來桃花影響。若懷疑配偶有婚外
情,可將之放在配偶的衣櫃內,要用一對,放在衣櫃暗角,左右各一。
除了一些特殊的佈局外,一般來說,對於生肖屬兔就不宜擺放公雞。
大銅錢
出入平安。

擺放的位置
放在門口地上,用以對付開門見樓梯或電梯之煞。放在大門右側,以黃線或金線串上掛起(切忌紅線,紅屬火,克金),可防家中女性口舌重。另一方面,把兩個大銅錢放在枕頭下,可以保夫妻關係良好。

貔貅

分為單角貔貅和雙角貔貅,有人
說單、雙角區別公母、還有人說是區
別善惡。而今大多數都是雙角貔貅,
已經很難看到單角貔貅了。


貔貅又名天祿、辟邪。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
子,毛色灰白,會飛。貔貅凶猛威武,喜吸食魔怪的精血,並轉化為財富,它在天上負責的巡視工作,阻止妖魔鬼怪、瘟疫疾病擾亂天庭。也有一種說法它是龍的第九個兒子。
古時候人們常也用貔貅來作為軍隊的稱呼。傳說貔貅觸犯天條,玉皇大帝罰他只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現在很多中國人配戴貔貅的玉製品正因如此。
貔貅能招取錢財、招偏財和守財,找尋貴人。
擺放的位置
貔貅置於家中任何適當位置,可帶來四方財運及意外之財,並可令家中的運轉好,好運加強,驅除邪氣,阻擋煞氣,具有鎮宅之功效,是家中的守護神。 貔貅除助偏財之外,對正財也有幫助,所以做事業的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祈求牠護佑居家安寧平安、遇貴人相助,使正偏兩財心想事成。貔貅可以放在收銀櫃檯、玄關、客廳等等,貔貅的頭要往門外或窗外。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