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亦名佛遺教經)


星雲法師開示講解

《佛遺教經》,又稱《遺教經》、《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佛垂涅槃教誡經》、《佛臨涅槃略誡經》。

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師東晉龜茲國(新 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
後歸故國,王奉為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驍騎將 軍呂光率兵迎師。
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歿,遂於河西自立為王,羅什乃羈留涼州十六、七年。
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為東晉隆安五年 (401)。
姚興禮為國師,居於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403)四月 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法華》、《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

  遺教,又作遺法、遺誡、遺訓、遺告、遺化。

是指佛陀臨涅槃時所說的教法。本經是佛陀臨入涅槃時,為後世佛弟子所說的最後教法,因此特稱為《佛遺教經》。
與《四十二章經》、《八大人覺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

本經大意,表列如下:
 
  本經內容主要敘述佛陀在拘尸那揭羅的娑羅雙樹間,行將涅槃前的最後垂誡。共分三分:

  序分:敘說佛陀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中夜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正宗分:是佛陀教誡的主要內容,分為修集世間功德及成就出世間功德二部分。

    一、修集世間功德

    (一)誡邪業:

     1.說明戒的尊貴: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

     2.列舉戒相:(1)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蓄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聚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2)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不應為。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3)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不恭不敬,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4)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事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3.讚嘆持戒功德:戒是正順解脫的根本,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4.勸修持戒利益:持戒能生善法,是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二)誡放逸:

     1.誡根心:佛陀以牧牛執杖,惡馬轡制,教誡比丘不得放逸五根,入於五欲之中,應當緊守根門,不使放逸,致遭諸苦。又明心之可畏甚於五根,以毒蛇、惡獸、烈火都不足以比喻心之為害。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只見其蜜,不見深坑。又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跳躑,
難可禁制。因此,應當急挫此心,勿令放逸,精進求法,折伏其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2.誡多求:教誡比丘對於飲食要知量,視飲食如同服藥一般,於好於惡,勿生增減,只為療身,以除饑渴。如同蜜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又如智者籌量牛力所能負荷多少,不使過分,而損其體力。

     3.誡放逸:教誡比丘:人命無常,諸煩惱賊又乘隙而動,勿貪睡眠,空過一生。晝則勤心修習善法,夜則誦經以自消息。煩惱毒蛇睡在你心,譬如黑蚖在你室睡,應當以持戒的鉤屏除之,才能安眠。煩惱毒蛇不出而眠,是無慚人。

     4.勸慚愧: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慚愧,與諸禽獸無異。

    (三)誡煩惱:

     1.對治瞋恚:教誡比丘應當攝心無令瞋恨,護口勿出惡言,忍德是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辱,才可稱為「有力大人」。如果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不能名為「入道智慧人」。瞋心甚於猛火,又如劫功德賊,無令得入。

     2.對治憍慢:出家比丘,剃除鬚髮,著壞色衣,托缽乞食,以資生活。如果生起憍慢心,應當疾速滅除,當自思惟:為求解脫而行乞食生活,因何憍慢?

     3.對治諂曲:諂曲心是欺誑,與道相違。因此,修道的人應以質直為本,不應生起諂曲心。

    二、成就出世間功德

  (一)無求功德:多欲多煩惱,少欲少煩惱,少欲的人,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而有涅槃之樂。

  (二)知足功德:知足是解脫煩惱纏縛的妙方,也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知足的人,雖貧而富;不知足的人,雖富而貧。

  (三)遠離功德:遠離憒鬧場所,獨處閒居,思滅苦本,寂靜無為,是真正安樂。

  (四)精進功德: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懈怠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五)憶念功德:不忘失正念,猶如披著鎧甲上戰場,能無所畏懼。因此,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賊不能害。

  (六)禪定功德:精勤修習禪定,心不散亂,能知世間生滅法相。猶如惜水之家,必先善治堤塘,比丘善修禪定,便能防止智慧之水漏失。

  (七)智慧功德:智慧是度老病死海的堅牢船,是無明黑暗的大明燈,是一切病者的良藥,是伐煩惱樹的利斧,當以聞思修三慧而自增益。

  (八)畢竟功德:戲論則令心散亂,因此雖然出家,猶未能得解脫。若欲得寂滅樂,唯有善滅戲論的過患。

 
  流通分:佛陀勉諸弟子當勤精進,勿使此身空過。阿樓馱更於佛前證決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本經特色:

  一、專為比丘而說,佛陀最後囑咐少欲知足,實因此是入道的根本。

  二、出世思想非常濃厚,因為既已出家,即應先有出世思想,方能作入世事業。

  三、全在要求學者嚴於約束自己身心,因為不經磨練,不能成功。

  四、本經既具有經的性質,又具有律的性質,可謂經中之律。

  本經雖是佛陀為比丘而說,但是佛陀所說諸法,皆為真理,放諸四海皆準。因此,對於佛陀最後的遺囑,吾等佛弟子,實應經常誦念,若能至誠誦念,道心自會增進。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三冊、《磧砂藏》第十三冊、《龍藏》第三十冊、《卍正藏》第十四冊、《大正藏》第十二冊。注疏甚多,如:

  1.遺教經論          一卷  天親菩薩造、真諦三藏譯

  2.遺教經補註         一卷  宋‧守遂註、明‧了童補註

  3.遺教經論疏節要       一卷  宋‧淨源節要、明祩宏補註

  4.遺教經論住法記       一卷  宋‧元照述

  5.遺教經論記         三卷  宋‧觀復述

  6.遺教經解          一卷  明‧智旭述

  7.佛祖三經指南──佛遺教經  一卷  清‧道霈述

  8.佛遺教經講要            民國‧太虛述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亦名佛遺教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奉 詔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 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 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 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呪術 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嫚。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 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 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鈎。 猿猴得樹騰躍跳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 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花但取其味不損色香。
比丘亦爾。受人供養取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 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驚寤。煩惱毒蛇 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睡。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
是故比丘。 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 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所以者何。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憙見。 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 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 謂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心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 處。
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善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 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
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 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閙獨處閑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 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
是故汝等。當勤精 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而不忘念。若不忘念 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
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 滅法相。
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集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亂。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 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 
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為智慧。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 脫。
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 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以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在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憂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 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導。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 故。

爾時阿[少/兔]樓 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真實是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 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 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少/兔]樓馱雖說是語。 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

汝等比丘。勿懷憂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 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自今已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 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也。
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 沒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 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談 隨喜功德





忌妒是人類最大的惡行(很多仁波切都這樣開示過!)

所以我們要用"隨喜功德"來對治"忌妒",而在藏傳佛教中隨喜的功德非常大...

如果我們看到他人行善(比如有人捐一千萬),我們當下發出讚嘆的心念,

即使我們經濟狀況不佳,只能捐一百元,



而當我們"讚嘆"及"隨喜"的心念發出後,在無形中我們可以累積自己的福德..

如同捐錢一千萬元的功德主....

話說往昔世尊傳法作祈福法會,有一國王供養無數妙饈珍寶,

而一老婦意貧窮,無以供養

僅億念感激國王的捐獻,而"隨喜讚嘆"國王的善行,

所以一連幾天釋尊回向皆迴向給老婦,而非國王,

阿難問其原因,世尊僅說"隨喜"的功德最大,

國王雖親力捐款護持,因內心執著於"功德",反若不及老婦"隨喜",

由此所知我們應盡力行善,若經濟能力不許可,

應當盡力讚嘆他人善行....而不是"心生忌妒"或是"詆毀"

當然這個說的容易,但是真的要做到很困難

比方說我們看到網路上有許多"賣家"打著"捐款"的名義,

基本上在我們未證實"善行真假"前,

我們儘可能不要詆毀,或說他是騙人的

因為這樣的行為會使我們的累積的福德被削減...

之後要判定真假,還真的需要"真實的智慧"

而如何培養真實的智慧就是另一話題!!

比方說,我以前捐款給寺廟,我都是"直接"親手拿給仁波切,

或是"親手"拿給"真正需要"的人

而不是拿給"會長"或是"中間人"

我之前還聽過一位發善心的朋友,他大概捐了一百萬給敏珠林(紅教寺廟)

他是拿給一位"信任的朋友",而不是親手拿給仁波切

當然最後那位"信任的朋友"跑了,錢也沒了...

所以我這邊僅舉一例說明(以上的例子)

希望大家善行的同時,也要有"智慧"

同時調整自己的心念,隨喜善行,如此才好!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

【表解】三界·四生·六道·九地·二十五有



妙蓮華稀有講堂



以下文字只是一部分的解釋,詳解可以查各類佛學辭典:)

因為我現在的確沒有那麼多精力去整合各種辭典的解釋,而且遇到衝突的地方還要去扒原文,需要耗費大量時間,不如就依一兩篇文章來製圖。(但所依文章都不會太差,一個是四教儀的經典註釋書《輔宏記》,一個出自興慈法師《早晚二課合解》)

另外也有自己改訂的部分。

要是有空,會去找原本經典來重新製表的,比如六趣四生來自俱舍論與楞嚴經。也會整合出詳備的解釋的。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禪四空處。無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並梵天。成十五。四禪。四空處。成二十三。無想天。及那含天。成二十五。)


【註】輔行一之四雲。因果不亡。故名為有。‍文


【記】此總明為有也。如經言。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是則稱理。固無作受。據事。因果灼然。所謂三界之內。因之與果。如影隨形。如聲逐響。毫無差忒。因果不亡。故謂之有。


【註】略云三有。欲色無色。或云九有。三界分九地故。


【記】此略明為有也。言九地者。欲界。五趣雜居地。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二禪。定生喜樂地。三禪。離喜妙樂地。四禪。捨念清淨地。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是為三界分九地也。解見法數。


【註】國土。名依報。五陰假名。是正報。即苦諦之體。


【備】國土。外四大。五陰。內四大。內外皆苦體也。


【註】四洲。水中可居曰洲。


【記】如下人道中解。


【註】四惡趣。三途加修羅。以修羅一日一夜三時受苦故。[1]


【備】辨訛曰。三時受苦。準經應是閻羅。非修羅也。存攷(公眾號按:存考)。


【註】六欲。希須名欲。六天。各有三種欲。一飲食慾。二睡眠欲。三淫欲。

梵王。無想。及五那含。總在四禪。經教別為三有者。為破外道計梵王為生萬物之主。計無想無心為涅槃。計五那含為真解脫故。


【記】法苑珠林雲。外道計梵天為能生萬物之本。又彼梵王亦復自計己身能為造化之主。是真解脫。佛欲破彼情見。是故別標為有也。

無想定。得五百大劫無心之報。外道不達。而復計為真實涅槃。佛欲破彼情見。是故別標為有也。

五淨居中。有摩醯首羅天王處。外道亦復計彼天王能為造化之本。歸之而得解脫。佛為別破此見。釋之為有。

故二十五三昧中。以種種破梵王者。梵王主三千大千。大千品類既多。有種種號。為破其種種故。修種種空。入種種假。見種種中道。如來藏多所含藏。名種種三昧破之也。

如空破無想者。此是外道天。實非無想。而計為無想涅槃。以三諦空破也。照鏡破那含有者。修熏禪。[2]隨禪生此。雖得淨色。不知色如鏡中像。菩薩知之即空。分別無量像依鏡。即本性中道三昧破之。


別則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


【註】六道輪轉相通。故名為道。


【記】道。猶路也。有能通之義。謂六道眾生。輪轉四生。循環三界。互相通達。故名為道。如曰。鑽馬腹。入驢胎。塗炭曾經幾度回。或時天帝殿前過。或向閻君鍋裏來。是也。


【註】輔行二之二引大論三十三問雲。[3]云何六道。復雲五道。答。佛去世後。五百年中。部別不同。各迴佛經。以從己義。故使修羅一道。有無不同。‍文


【記】此料簡五道六道。問中以五間六之故。答中以部帙不同有異。如大論言。五百年後。多有別異。部部不同。說五者。於佛經迴文說五。說六者。於佛經迴文說六。又曰。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說。婆蹉佛妬路部僧。說有六道也。今從六道說者。大論言。又摩訶衍中法華經。說有六趣眾生。觀諸經意。應有六道也。

復次分別善惡。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天人阿修羅。惡有上中下。地獄鬼畜生。不爾者。惡有三果報。而善有二果報。是事相違。若有六道。於義無違。故今從六道者說也。


【註】楞嚴中。更開神仙一類為七趣。


【記】此示經開七趣引文明證也。楞嚴經雲。復有從人。不依正覺。別修妄念。存想固形。有十種仙。所謂。地行。飛行。遊行。空行。天行。通行。道行。照行。精行。絕行仙等。是皆人中鍊心。不修正覺。別得生理。壽千萬歲。休止深山。或大海島。絕於人境。斯亦輪迴妄想流轉。不修三昧。報盡還來。散入諸趣。是為七趣。


【註】又六道。不出胎卵濕化四生。俱舍頌雲。人傍生具四。地獄及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文


【記】此示四生攝六道也。俱舍論分別世品釋言。

卵生。鵝孔雀等。胎生。象馬等。濕生。蟲飛蛾等。化生。謂有情類。生無所託。如地獄。諸天。中有等。具根無缺。支分頓生。無而欻有。故名為化。

人中卵生者。如世羅。鄔波世羅。二羅漢。生從鶴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般遮羅王五百子等。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人中濕生者。如曼䭾多遮盧。鄔波遮盧。鴿鬘。菴羅衛等。人中化生者。唯劫初人也。

傍生三種。共所現見。而化生。則如龍等也。

​鬼胎生者。如餓鬼女。白目連曰。我夜生五百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百。亦然。雖皆食盡。亦不得飽等*。鬼化生者。鬼本化生。有名無體。可知。


【補】中有者。俱舍言。於死有後。在生有前。中間所得之身。名為中陰。為至(公眾號按:疑為“未至”)餘處。說此身名中有。在二道中間故。

何緣中有。非即名生。頌曰。死生二有中。五陰名中有。未至應至處。故中有非生。此唯天眼能見。

瑜伽言。[4]五陰初起。名之為生。依殼而起。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無而欻有。曰化。如是四生。內心思為因。外殼胎等為緣。約藉緣多少。而成次第者。卵生具四緣。一業。二父。三母。四煖。是以先說。胎具三。業。父。母。濕二。業。濕。化唯一。謂思業也。


[1]此據妙樂卷二下,大34,P.187下。謂長阿含經卷十八有此等文,然查彼經,卷十九,大1,P.126中.晝夜三時受苦乃閻羅王,非修羅王也。

[2]本書470頁明因中「雜修靜慮」亦名「夾熏禪」得生淨居天。

[3]大25,P.280。此處引文同於輔行,然大論此問依今本為卷三十。

[4]瑜伽未詳。所引文見於翻譯名義集卷六,大54,P.1165中

*此句佛陀教育基金會版為“如餓鬼女。白目連曰。我夜生五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亦然。雖盡而無飽。”改成原版——“如餓鬼女。白目連曰。我夜生五百子。隨生皆自食。晝生五百。亦然。雖皆食盡。亦不得飽等。”



以上資料來自佛陀教育基金會的修訂版《天台四教儀注匯補輔宏記》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