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陣子因為先父往生之故,在進行很多的儀式同時心裡也同時有著小小疑問。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東西? 為什麼大家嘴裡一直念也沒人知道念的這句是什麼? 那念了能幹嘛用也不知道,大家都只知道好像念佛就一定要念阿彌陀佛?現在所有事情都告一段落之後,也比較有空來查一下對這些文化的一些背景知識。寫這一篇也暗合了佛渡有緣人的意境。
原來阿彌陀佛是也一個修行成佛得印正道的大佛,找了很多資料原來阿彌陀佛是爸爸、觀世音菩薩是哥哥弟弟比較沒聽過是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發大願創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並且讓人不用消業只需口稱佛號就能接引西方進入極樂。文章從“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陳義孝居士著”這邊節錄出來,內容頗多真的看完的十方大德可以留個言討論一下。
阿彌陀佛,梵語 Amitabha,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又義甘露(密教稱爲甘露王)。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衆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爲阿彌陀佛。爲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
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爲最流行的佛
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爲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
「南無阿彌陀佛」義曰:皈依阿彌陀佛。「南無」是梵文 Namas 的音譯,意爲致敬、歸敬、歸命的意思,是佛教徒一心歸順與佛的用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亦稱爲無量壽佛。
大勢至是梵文Mahasthamaprapta 的音譯,音譯「摩訶那缽」簡稱「大勢」、「勢至」,也有稱「得大勢」的。大勢至是佛教傳說中的一位大菩薩,據前引【悲華經】卷二稱,刪提嵐世界的吳諍念王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眴」,次子名「尼摩」,後無諍念王成佛為「阿彌陀如來」,不眴太子為觀世音菩薩,尼摩太子成了大勢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普度眾生,大勢至菩薩則以智慧光普照一切,大勢至菩薩在中國民間的影響並不如觀世音菩薩,但在日本受到廣泛崇拜。
大勢至菩薩幾乎沒有單獨供奉,一般都與觀音菩薩一起隨侍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寶瓶為標誌,而觀世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是以一小化佛(阿彌陀佛)為標誌。
這位法藏比丘,卓而不群,胸懷大志,人家頂多為社會、為國家或為民族著想而已,而他卻是為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著想。他眼見芸芸眾生,業障深重,福慧淺薄,加之生命又很短促,即使發心修道,也是障道的惡緣多,助道的善緣少,甭說成佛,就是想跳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於是,他時常都在心中想:要如何才能幫助這些眾生脫離茫茫苦海?如何才能使眾生早日成佛?
類似問題,終日纏繞心頭,終於有一天,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答案,那就是:自己必須先成為一位十方都讚譽的佛,以便吸引十方無量眾生的注目;並要建立一個美妙絕倫的世界,以便一切眾生都樂意往生;同時還要有一個絕妙的修行法門,以便十方眾生萬修萬人去。
答案是找到了,但不知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一位十方都讚譽的佛?和哪一種國土最美好?哪一種法門最微妙?於是他去請教老師世自在王佛,他向佛稟白:「我想成佛,乃想成為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同時希望我將來的佛國,也是一個超越十方諸佛剎土的淨土!請問像我這樣的心願能實現嗎?」
聽了這種令人肅然起敬的心聲,世自在王佛對他說:「譬如一望無際的海水,如果有人用斗去量,經過很多劫的長時間,海水尚且可以量盡。只要人的意志堅定,至心求道,加上不斷的努力,就連成佛都不成問題,還有什麼心願不能兌現的呢?」
佛的話給了他極大的鼓勵,於是他跪在佛面前:「請佛慈悲垂示十方諸佛美好的淨土,以及莊嚴淨土之法,我聽了一定如教修行。」
佛感其至誠,就為他詳細的開示各種的修行方法,並為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境界。不僅如此,還以不思議自在神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的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身歷其境。
資質超卓、絕頂聰明的法藏比丘,即將所見到的諸佛剎土,選其「勝」而捨其「劣」,發現其中西方淨土,最為殊勝,於是決定在西方建立一個新的世界;又將所聽到的各種修行方法,捨其「難」而選其「易」,發現其中持名念佛一法,第一方便,於是決定以之作為自己將來普度眾生的無上法寶。
這樣的精挑細選,去蕪存菁,再加上自己的精心設計,總共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才完成構思其心目中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
在這五劫的長時中,他一面構思,一面修行,同時還集結了許多莊嚴其淨土和幫助一切眾生修證佛果的大願。
此時他又回去見佛,向佛作一個修行的報告。他稟告佛:「我已成功構思我的美妙淨土!同時也已成功清淨之行了!」
由他後面的這一句話,證明他此時已修到心不起分別、已證入無所執的清淨境界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以清淨心為因,將來所證的果報國土,一定也莊嚴、清淨。
佛見他修行已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就無限欣喜的吩咐他道:「你現在可以具體的宣布,你那普令一切眾生皆大歡喜的大願了!」
於是法藏比丘即在佛前,在大眾之中,發下他那冠絕古今、膾炙人口的四十八大願:
一、國無惡道願 二、不墮惡趣願
三、身悉金色願 四、三十二相願
五、身無差別願 六、宿命通願
七、天眼通願 八、天耳通願
九、他心通願 十、神足通願
十一、遍供諸佛願 十二、定成正覺願
十三、光明無量願 十四、觸光安樂願
十五、壽命無量願 十六、聲聞無數願
十七、諸佛稱歎願 十八、十念必生願
十九、聞名發心願 二十、臨終接引願
二一、悔過得生願 二二、國無女人願
二三、厭女轉男願 二四、蓮花化生願
二五、天人禮敬願 二六、聞名得福願
二七、修殊勝行願 二八、國無不善願
二九、住正定聚願 三十、樂如漏盡願
三一、不貪計身願 三二、那羅延身願
三三、光明慧辯願 三四、善談法要願
三五、一生補處願 三六、教化隨意願
三七、衣食自至願 三八、應念受供願
三九、莊嚴無盡願 四十、無量色樹願
四一、樹現佛剎願 四二、徹照十方願
四三、寶香普熏願 四四、普等三昧願
四五、定中供佛願 四六、獲陀羅尼願
四七、聞名得忍願 四八、現證不退願
他的願,願願莊嚴淨土,願願濟度眾生。並在每發一願之後皆說:「若不爾者,誓不成佛。」這是展現他誓要每一願皆兌現的決心。
他這樣是踏著古來諸佛的步伐前進。古來諸佛,無不先立大願,後依願起行。因為:立大願是立大志,立了大志才有大行,有了大行才會有大成就,當願行圓滿之日,即是成佛之時。
職是之故,法藏比丘在發願後,對修行更加精進,生生世世,不管生在何處,也不管是何身分,他都一本初衷,勇猛精進地修行,常以四事(衣服、臥具、飲食、醫藥)供養一切諸佛和眾生,並廣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自利利他,福慧雙修。他就是這樣的在無央數劫的長時中,成功的積累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功德!
今天,法藏比丘已經「願行圓滿」而成佛了!據《阿彌陀經》說,他成佛以來,已有十劫,佛號「阿彌陀」,其美妙絕倫的國土名「極樂」,地點就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離此十萬億佛土。
法藏比丘在未成佛以前,便已是一位「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誓給一切眾生安樂,願拔一切眾生痛苦的最偉大人物!成佛之後,更以普度眾生為己任,所以他所成就的國土,為一切往生者提供最完善的生活環境、最完美的修行道場,和他親自教導眾生修行,使人人都能一生成佛;尤其他的萬德洪名,能令聞者、念者,無不獲得絕大利益!
蓋「阿彌陀」三字,乃「無量」之義,他的壽命、光明、智慧、功德、神通、道力、慈悲、相好......等等,無一不無量,故我們可以稱他為「無量壽佛」,也可以稱他為「無量光佛」。
實際上,十方三世諸佛,哪一位不也是樣樣皆無量呢?可見「阿彌陀」這一個稱號,也是十方諸佛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即等於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即一切啊!
從淨土三經中,獲悉西方有一尊偉大的阿彌陀佛,和那裡有一個無比莊嚴、清淨、美妙的極樂世界!
極樂世界的美妙,天下沒有一個詞足以用來形容它,它就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之第三十九願所說的那樣: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由於極樂世界之美,就連具有天眼的人都不能盡說其美妙,所以,我們現在從淨土三經中去看極樂世界,所看到的只是億萬分之一而已。換句話說,只是一個粗略的認識。儘管如此,已足以令人稱羨、驚嘆不已了!
●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慳貪是餓鬼的因,瞋恚是地獄的因,愚癡是畜生的因。極樂眾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一切自然俱足,根本無貪;全國都是菩薩諸上善人,互相愛護,根本無瞋。一切眾生,恒聞妙法,心開意解,根本無癡。因無貪瞋癡的惡因,故無三惡道。
●也沒有婦女。極樂世界是一個絕對清淨平等的世界,人人六根清淨,無有愛欲情事,而且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故無有婦女。
●極樂世界,廣大無邊,就是十方無量世界的眾生一齊往生到那裡去,也不會有人滿之患。
●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陰雨的變化,永遠是那麼涼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地勢平坦。世間的地有崇山峻嶺,也有萬丈深淵,那是世人的心不平,故地不平;極樂世界的人,心地清淨平等,因心平故地亦平。
●黃金為地。實際是七寶為地,黃金為七寶之首,舉其首已攝其餘矣。七寶者,金、銀、琉璃(青色寶)、玻璃(水晶)、硨磲(青白色寶)、赤珠(赤色寶)、瑪瑙。世間也有七寶,但都是些凡品,若以之與極樂世界的極品相比,簡直天淵之別。
●有宮殿樓閣。其宮殿樓閣非常的奇特,能隨人之意而大、而小,可在地上,也可浮於空中,全由一寶、二寶乃至七寶自然而成,其富麗堂皇更勝過六欲天主之天宮百千萬倍,那是往生之諸上善人的居處,也是大家聚會講經說法的地方。剛剛往生的人,先在蓮胞之中靜修,等到花開時,證得法身,就可進住樓閣了。
●有色樹。在樓閣外面的空地上,有一行行排列得很整齊的色樹。所謂色樹,即由一寶乃至七寶和合而成的色彩繽紛的樹。其樹有的高一百由旬(由旬有大中小三種,大由旬約八十里,中由旬約六十里,小由句約四十里),有的一千由旬。樹的上空還彌覆著由金縷珍珠百千雜寶所結成的羅網,美觀極了!最神奇的是,這些色樹,微風吹來,就如百千種樂器,同時演奏,令人想起三寶的功德而念佛、念法、念僧(其所念之三寶乃自性三寶,非我們所念之住持三寶)。
●樹現佛剎。極樂世界的色樹,還能在樹與樹之間映現十方佛國莊嚴美好的人、事與物,讓觀賞的人好像在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面相一樣清楚。
●有七寶池。有無數由七寶所成的水池,其面積由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猶如大海一般,而且皆以金沙舖地,不同我們這裡全是砂石污泥。
●有八功德水。在無數的七寶池中,還盛滿了具有八種不可思議妙用的水:一、澄淨,非常澄清潔淨,一點雜質也沒有;二、清冷,即清淨涼冷,永遠保持同樣的溫度;三、甘美,即甘甜味美,非常可口;四、輕軟,即水的性質輕浮柔軟;五、潤澤,即滋潤滑澤,有益身心;六、安和,即安寧和平,沐浴其中,安穩舒適;七、除患,即喝了這種水,不但可以止渴,還可以除飢;八、增益,即喝了這種水,或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長善根。除此之外,其水還有三種的特色:一、隨意,即水能隨人之意,或增,或減,或冷,或暖;二、說法,即當池水往復激盪時,能發妙音,宣講妙法;三、進道,即入水浴已,使人道業猛進。
●有寶花。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在八功德水之上,有著無量無數「微妙香潔」的蓮花。微者,七寶所成,此方絕無;妙者,其色無量,又能放光:香者,異香遠聞,四時不散;潔者,出自德水,體至潔淨。其花大小不一,由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這是因為念佛的眾生有勤怠之分,故蓮花便有大小之別。這些蓮花,就是我們將來往生之花胎,誰在此世界信佛念佛,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即長出蓮花一朵,上標其名,將來往生時,即在此蓮花中化生。極樂世界的一切景物均不生不滅,惟獨蓮花變化無常,如人念佛努力,七寶池中的蓮花就愈念愈大,如改信其他法門,或停止完全不念,此花即隨之而枯萎,可見它沒有一定的形狀,變化而有,唯心所現。
●有珍禽。極樂世界尚有百千種奇妙雜色之鳥。鳥屬畜生,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哪來這許多的鳥呢?原來這些鳥兒都是阿彌陀佛欲使法音不停宣流,而以不思議神力變化出來的。這些化鳥到處發出柔和優雅的聲音,宣講人人心中所欲聽到的佛法,實在微妙極了!阿彌陀佛變諸鳥,蓮宗九祖蕅益大師說:「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鳥即彌陀,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所謂「無不具」,即禪宗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無不造」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常作天樂。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隨各人之意願而聽到自己所喜歡的音樂。
●天花繽紛。那裡還晝夜不停地從天空飄落曼陀羅等眾妙天花,又天花一著地,不須灑掃,自動消失,世間那有此等美事?
●極樂世界,下從地起,上至虛空,一切萬物,皆放光明,不但人有光,連七寶、宮殿、樓閣、寶池、色樹、蓮花等等都放光,故極樂世界,不須日月,自然光明。
●極樂世界,不但是一個光明的世界,而且是一個極其芬芳的世界,因為那裡的一切,都是無量寶香和合而成的,所以在在瀰漫香氣,處處散發芬芳。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不善的事,連不善的名字都聽不到,這是因為那裡的人、事和物,無不盡善盡美的緣故。
●又極樂世界,處處皆有花臺,上坐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諸行人,說微妙法,所以那裡的人,不但隨時都可以見到佛菩薩,還可以隨時聽聞到妙法,這是娑婆眾生所夢寐以求的事啊!
像這樣一個美妙絕倫的世界,可以說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了!畢竟它是阿彌陀佛集十方諸佛剎土之美好於一身的佛國,自然樣樣皆奇特稀有,與眾不同了!
除此之外,佛教向來強調「因果」,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發了願,後經無量阿僧祇劫修諸功德,以不思議願力、功德所成就的淨土,因此它極符合「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所以,它絕對不是無中生有的、純屬虛構的神話故事。
若問極樂世界為何要如此之莊嚴美好?答案是:佛願如此。佛要未往生者,生稀有想,棲神淨域,一心念佛,求生其國;若已生者,一切俱足,不作他想,一心求道,直至成佛。
有人或還會問:極樂世界的眾生,六根所對之境,一一無非樂受,豈不妨礙道心?答案是:這就是極樂世界之妙,其處眾生雖受諸樂,但無有樂想,常在寂靜之中,這是彌陀願力加持所致。彌陀第十二願裡說:「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這即是說,往生的人,六根已不入六塵,所以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也因此雖受諸樂,並不妨道。
世人念佛,求生西方,如果成功往生,即成為極樂眾生,從此不但享有極樂世界那窮微極妙、美不勝收的物質環境,更可貴的是,還可同時享有亦是極之微妙、無比清淨的身心世界。
所生活的環境叫「依報」,自己的身心叫「正報」。極樂眾生,依正二報皆莊嚴,故其世界才叫做「極樂世界」。
如果您想知道往生的人身心世界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同樣的,只要根據佛的四十八願和淨土三經之所說,便不難得其梗概:
●不會再墮落於三惡道。
不管是誰,只要成功往生,從此便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脫輪迴,直至成佛,絕對不會再墮落於三惡道了。
●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凡是往生的人,其身體與佛一樣,都是紫磨真金色,此乃顯示:生佛不二,真實平等。
●皆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法界次第初門》曰:「如來應化之體,現此三十二相,以表法身眾德圓極。使見者愛敬,知有勝德可崇。人天中尊,眾聖之王,故為現三十二相。」
依於佛願,往生的人,一生到極樂國,不待花開,即生即得此相。
●形貌皆跟佛一樣,沒有美醜的差別。
如果形貌有美醜的差別,則長得美的易生傲慢,長得醜的便生自卑感,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難免發生糾紛。因此,極樂世界的人,等同一相,無有差別。
●壽命也跟佛一樣,無量無邊。
往生的人,都是蓮花化生,得到清虛之體,不像娑婆四大假合之身,有生老病死,變幻無常,所以,壽與佛齊。
●有宿命通。
往生的人,無不獲得彌陀本願功德威神的加持而證得種種的神通。神通的新名詞叫做「特異功能」,這種特異功能,凡夫不如小乘,小乘不如菩薩,菩薩又不如佛。
宿命通是一種能知自、他過去世所作種種善惡的能力。阿羅漢的宿命通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的事,而往生的人,卻能知道過去無量劫中所造的一切善惡果報。
●有天眼通。
天眼通是一種超感官的、不論粗細遠近都能看見的能力。阿羅漢最多只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事;往生的人卻跟佛菩薩一樣,能見無量世界過去現在未來之一切事,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有天耳通。
天耳通是一種不受遠近限制能夠聽到一切聲音的能力。往生的人,不但普聞十方世界的音聲,且能聽到十方諸佛說法。
●有他心通。
他心通是一種能知他人心想的能力。往生的人,都能夠清楚知道十方世界眾生之心想。
●有神足通。
神足通又名神境智證通,或心如意通,是一種具有飛行、分身、速到、變化自在的能力。往生的人,都能夠在一想念間同時到達十方無量世界,想到那裡,立刻就到那裡。有了這種神足通,想遨遊太空,那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遍供諸佛。
極樂眾生,因有神足通,故能於極短之時間內,到達十方無量佛國去遍供十方無量諸佛。此亦顯示極樂眾生,個個超越時空,他們可以一念之間遍及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或普度眾生,是化身去,自己仍在極樂世界,聽經修道。
●遠離分別,諸根寂靜。
分別者,分別人我、是非、愛憎、善惡、美醜等等,此乃妄心所生的妄想。往生的人,獲得彌陀威神的加持,遠離妄想分別執著,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的諸法實相。
諸根者,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凡夫的六根,常入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往生的人,六根已不入六塵,所以六根清淨,一塵不染。
寂靜者,杜絕煩惱叫做「寂」,脫離痛苦叫做「靜」。換句話說,沒有了心理上的煩惱,也沒有了生理上的痛苦,叫做「寂靜」。往生的人,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已經沒有了痛苦,這種境界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涅槃」。
●定成正覺,證大涅槃。
定成正覺,就是一定成佛的意思。大涅槃,是指證得大乘的涅槃。大乘的涅槃具有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小乘則三德之中僅具解脫一德而已,故釋迦佛說小乘涅槃如中途站,不是究竟之目標。
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十二「定成正覺願」。淨空長老說:「此願等於阿彌陀佛為我們授記,也是阿彌陀佛給與我們的成佛保證書」。
●女身轉男。
可以由女身轉為男身。善導大師解釋說:「乃由彌陀本願力故,女人稱佛名號,正命終時,即轉女身,得成男子,彌陀接手,菩薩投身,坐寶蓮上,隨佛往生。」
釋迦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積一大阿僧祇劫的勤修,始漸離女身而為男身。可見女轉男身,實非易事。今只須執持彌陀名號,便能蒙佛本願加持,轉女成男,往生極樂,如此殊勝機緣,豈可錯過?
●蓮花化生。
往生極樂的人,都在蓮花之中自然化生,清淨無垢,神通智慧,放大光明,俱如菩薩。
●住正定聚。
正定聚,乃三聚之一。聚是聚類的意思,一切眾生分為三類,叫做「三聚」。必定證悟的一類,叫「正定聚」;畢竟不證悟的一類,叫「邪定聚」;介於上二類之間,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的一類,叫「不定聚」。
往生的人,皆住於正定之聚,必定成佛。
●遠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熱惱者,身熱心惱。往生的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永離熱惱。
清涼者,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往生的人,入於極樂世界的大清涼池(喻大涅槃)中,故皆心得清涼。
漏者,煩惱的別名,漏盡比丘即煩惱斷盡的比丘,指阿羅漢。因阿羅漢已斷盡見思惑,於諸世法,不執不著,雖受快樂而心不染著。「猶如漏盡比丘」,就是形容極樂眾生心地清淨,雖受快樂而不染著。
●不貪計身。
貪計身,即認為人有一個真實的我而貪著計較,亦即我執。凡夫妄執四大假合之身為我,貪著計較,處處為我著想,順者生愛,逆則生瞋,以致造業受輪迴。往生的人,有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加持,已斷我執,我的念頭不會再生起來,正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俱泯。
●得金剛那羅延身。
金剛者,即金剛石,至堅至利,可破一切,一切不可破它。
那羅延者,天上之大力士那羅延神,其力大無比。
這是形容往生的人,其體堅固如金剛,其力強大如那羅延,等同如來之金剛不壞身。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往生的人,身頂皆有常光。光是智慧的象徵,顯示他已成就一切智慧(指一切智、道種智和一切種智之三智)。並「獲得無邊辯才」,「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諸佛菩薩說法的辯才叫做「四無礙辯」,或「四無礙智」、「四無礙解」,即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辯無礙。
●善說諸法秘要。
秘者奧秘,要者精要。往生的人,因有智慧和辯才,故能善巧演說一切佛法之奧秘和精要。
●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者,盡此一生即能補到佛位的意思,為最後身等覺菩薩的別號。凡是往生的人,都能究竟證得一生補處等覺菩薩的果位,決定一生成佛。
●教化隨意。
往生的人,悉登補位,成等正覺,但菩薩成佛,各有願力,有的菩薩,欲返穢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他便能蒙佛願力加持,再回娑婆,救度眾生,來去自如。
●衣食自至。
往生的人,思食食來,不假安排,思衣衣至,不必裁縫,乃至一切用具,莫不稱心如意。西方人本不需要飲食,但在凡聖同居土的帶業往生者,因多生多劫飲食的習氣未忘,故有此種設備,若上三土(方便、實報、寂光),便沒有這樣的事了。又極樂眾生的吃相與此界不同,一嗅即飽,故無大小便溺,弄髒極樂世界的清淨國土。
●應念受供。
眾所周知,若論修福,供佛第一。往生的人,可以在一念之間,普令十方諸佛,應念受供。這種八地菩薩才有的功夫,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有,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證離生法。
往生的人,皆證得永離六道輪迴生死之法,即使隨緣示現於三界六道之中度眾生,也不會再有生死輪迴這一回事了。
●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上善人,指的是等覺菩薩。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也能時刻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諸等覺菩薩在一處,討教佛法,修行佛法,這是何等榮幸的事啊!
●圓證三不退。
菩薩修行,要斷見思惑,方證位不退;斷塵沙惑,方證行不退;斷無明惑,方證念不退。而一切往生的人,一生到極樂世界,即圓證三不退。
極樂眾生得不退的原因有五:一、佛力加被。佛四十八願中最後一願說:「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往生的人,因有佛力加被,故有能力不退轉。二、佛光常照。往生的人,佛放光明,攝受其人,如日月照著暗途,不墮坑塹,故能不退轉。三、六塵說法。極樂世界的六塵均能說法,皆說苦空無常無我,時常熏習,故能不退轉。四、菩薩為勝友。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外無邪魔,內無煩惱,故能不退轉。五、壽命永劫,極樂眾生,壽與佛齊,可長期修,譬如遠行,壽命長便無顧慮,終有到達目的地之一日,故能不退轉。
●圓淨四土。
一切佛國,皆有四土,即一、凡聖同居土,為未斷見思惑之凡夫與為了度化眾生而現身說法之聖人所共同居住的國土;二、方便有餘土,為已斷見思惑之阿羅漢、辟支佛和還未證得法身之菩薩,或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之眾生所住的國土;三、實報莊嚴土,為佛的報身與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地上菩薩,或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之眾生所住的國土;四、常寂光土,為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無明一共有四十二品,統統斷盡,即生此土。
其他諸佛世界,四土隔離,唯獨極樂世界,四土圓融。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說:「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可見往生的人,一到西方,即能同時享受四土的境界,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綜上所述,往生的人,依正二報,無盡莊嚴,若欲細說,窮劫難盡。
極樂眾生依正皆莊嚴,在「事」上講,那是彌陀願力威神的加持,才能樣樣皆美好、微妙;在「理」上說,那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中本來就有的東西,未往生前,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往生之後,得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即逐漸恢復過來。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悟道時說: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他一連說了五句「何期」,那是「沒有想到」的意思。他說: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如此的清淨!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生滅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自己圓滿具足的!沒有想到自性本來是沒有動搖的!沒有想到自性自能生出萬法來!
近代的禪門宗師虛雲老和尚曾經解釋此五句說:「前四句何期是攝用歸體,後一句何期是全體大用。」
由此可見,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人所享有的種種利益,正是人人本具之佛性的「全體大用」,亦即由自性本體中所顯露出來的大作用。
這樣的大作用,一般人要像六祖大師一樣,要經過多生多世的修行,才能證得;而我們只要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立刻就能享有,那是何等便宜的事啊!
就是因為有這樣大的便宜事,所以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十方無量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極力的勸導其國眾生快點去極樂國;而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也無任歡迎十方眾生快一點到來。由此可見,十方諸佛的心思是一樣的,即希望一切眾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佛法門,又名淨土宗、念佛宗、蓮宗、淨宗等等,為大乘佛教八宗之一。
此法門,乃阿彌陀佛在因地作法藏比丘時,從世自在王佛為他而說的無量法門中,精選出來的無上法寶!同時,它也是釋迦牟尼佛普度「一生成佛之緣熟」的眾生的絕妙大法!
此法寶既為佛所親選,可想而知,它必精微奧妙,震古爍金,別具許多特色了!
的確,念佛法門蘊含無數的特色,其特色一一皆如閃閃發亮的金字招牌,吸引無數世人的注目!又如晶瑩奪目的寶石,令人不禁擊節激賞!
於此,我們謹將它如雲般多的特色,合之為十二,臚列於下,願與一切眾生共享。
1、易學易行
有大乘佛教八宗之祖美譽的龍樹菩薩,作《十住毗婆沙論》,將佛教的一切法門,分為「易行道」和「難行道」二種。謂凡依經教,在此土積功累德,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若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於彼國中,成就佛果者,皆屬「易行道」攝。依此而論,則大乘佛教八宗之中,唯有念佛法門,才是易行道。
說念佛法門為「易行道」,因為:
(一)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無論男女老幼,一學就會,不但學富五車的學者博士能念能行,就連不識之無的愚夫愚婦也一樣能念能行。
(二)學其他的法門,要有好的師資,沒有好師資,便很難有成就;學念佛法門,無需師資,只要把一句佛號念到底,自有不可思議成就。
中國古代衡州有一個王打鐵,一家四口,以打鐵度日,一日不打,生活即無著落,時常自怨自艾,前世不修,今世受苦。很想修行,卻不知門徑。一日見有一位遊方僧,便請入舖奉茶,請教修行之法。僧即教他念「南無阿彌陀佛」,他雖目不識丁,但彌陀聖號一學就會,從此打一下鐵,就念一聲佛,數年如一日。一天沐浴更衣,告訴其妻:「我今天要回去了。」妻問:「這不是你家嗎?你家在哪裡?」他答:「我家在西方。」其妻笑說:「那你就去吧!」過後他又依舊站在爐邊打鐵,高聲念佛,最後說了一個偈:「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說完偈就站著往生去了!其時,異香瀰漫,天樂鳴空,眾所共聞。
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四個字,像王打鐵那樣目不識丁的人也能一學就會,而且其成就實比現代許多沒有念佛的學者博士還大得多呢!他能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而許多沒有念佛的學者博士、諾貝爾獎得主,卻依然還在此五濁惡世,大搞六道輪迴。
其實,念佛法門,有難有易,本來有下列四種之修法:
(一)實相念佛。即觀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亦有亦空的中道實相至理。這種修法跟禪宗沒有兩樣,是念佛法門中最難修的一種。
(二)觀想念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十六觀中,便有十二觀都是說觀想念佛,因其廣闊細微到難以想像,不是心粗慮雜的末法眾生,所能憶持。
(三)觀像念佛。在《觀經》十六觀中,只有第十三觀述及,其他佛在《般舟三昧經》中有講到觀像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也因境細心粗,不是我們所能做到。
(四)持名念佛。持名就是念佛名號,這是《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所說的修行方法,《觀經》到最後一觀也說持名念佛,可見三經都宣揚此法門的。因持名念佛,不論男女老幼,識字不識字,出家在家,聰利愚鈍,「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沒有一個人不會念,所以在四種的念佛中,它是最容易、最簡單和最受歡迎的一種念佛了。
其實佛早就預知,末法時期,眾生障深慧淺,觀想不能成就,觀像也極之不易,所以才為眾生「量身定製」了此簡單易行的持名念佛法門。古今中外,單憑一句佛號而成就者,比比皆是!
2、穩當方便
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要數最穩當、最方便的法門,可以肯定的說,非念佛法門莫屬。因為:
(一)只要一心念佛,即常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又常為佛光之所注照,自然不會有錯入歧途,或中途著魔之事發生。故淨宗二祖善導大師說:「餘門修行,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二)修學別的法門,未必一生能成,萬一修至半途,壽元已盡,則來生便有「隔陰之迷」,忘卻前世所修,等於前功盡廢;而修行念佛法門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親來接引,往生極樂,位居不退地,果證無生忍,自可一生成佛,直趣無上菩提,自然沒有「隔世多昧前生」之事發生了。故禪宗著名的百丈禪師說:「修行以念佛為最穩當。」宋代的永明禪師著《四料簡》,也極力勸人念佛。
(三)在日常生活中,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方便之至。如行時,可以一步一彌陀,或一步念一個字;住(站)時,身體放鬆,正是念佛的好時節;坐時,不管雙盤或單盤,或跟平時一樣的坐在椅子上,都可以念佛,坐的時候念佛,最容易入靜、入定;臥時,亦可念佛,惟不宜出聲,因出聲不合律儀,只可在心中默念,最好與呼吸配合,呼時或吸時念,悉聽尊便。
(四)現代的人,生活緊張,不是忙著工作,就是忙於學習。念佛法門的最大方便處,就是不妨礙工作和學習,在任何不用思考的時候,都可以念佛。淨宗八祖蓮池大師便說:「拈匙放箸,口口不離;舉足動身,步步踏著。何得埋頭食飯,空過一生?玩水觀山,徒勞萬里?」中國唐時大詩人白居易也有詩曰:「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還有一位古德說得好:「終日跑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這些古德的話,在在顯示,穿衣、吃飯、旅行、娛樂、工作、學習,甚至小便、大便,都可以念佛,實在是太方便了。
穩當,可以使人在修行道上,不會出錯,高枕無憂;方便,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修行,與道須臾不離。像這樣的法門,的的確確乃末法時代障深慧淺的眾生的首選!
3、二力兼有
二力者,自力和他力。自力就是我們自己一心念佛的功力;他力就是彌陀願力的加持。
修行別的法門,純靠自力,不靠他力,故自己必須把見惑(即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共有八十八品)和思惑(即貪、瞋、癡、慢、疑,共有八十一品)統統斷得一乾二淨,才能了生死、出三界;而念佛法門,自他二力兼有,只要一心念佛,見思惑雖未斷,亦可仗彌陀威神願力的加持,而了生死、出三界,往生西方。
一個懂得在八萬四千法門中,選修念佛法門的人,必是一個有福有慧的人,因為他懂得借用他力。這好比現在住在城市中人,若欲登百層高樓,聰明人必捨樓梯而搭電梯,如果有人捨電梯而走樓梯,你說此人是不是笨伯?
我們平日念佛,棲神淨域,便能與佛的清淨八識所顯現的淨土,氣分相投,而寄生其中。這種情形就好比一杯清水,它雖然沒有大海的功能,但若將之倒入大海之中,它立刻就能產生與海水一樣的作用,同一鹹味。這便是以我們現前之一念,投入如來性海的便宜處。於此亦可見,他力之大,實非言語文字所能形容!
但他力雖大,尚須自力配合,才能發揮它的力量,譬如我們乘車去遠方,雖然我們是靠車子運載我們去,但是我們自己不上車,還是去不成。明乎此,則大家修念佛法門,雖說有阿彌陀佛的大願力給我們依靠,仍須自己努力念佛才是啊!
4、成就快速
念佛法門的最大特色,就是能使人於此生中,往生極樂,也於此生中,成就佛道。
於此生中往生,《觀經》裡說,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即得往生;《無量壽經》中,彌陀第十八願:十方眾生,十念稱名,即得往生;《阿彌陀經》中,執持名號,七日亦得往生。
宋朝有一位瑩珂法師,他自知自己是個破戒造業的和尚,死後必定墮落,於是請致同參,有何方法可以得救?同參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可免惡報。他即關起房門,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專心念佛。終於感得阿彌陀佛現身,對他說:「你尚有陽壽十年,到時再來接你。」他說:「我業障深重,再過十年,不知又要造多少罪業,決定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佛去。」佛見他意志堅決,就說:「好!三天後我來接你。」他很高興,打開房門告訴眾人,三天後往生,眾皆不信。時間到了,他要求僧眾為他助念,眾僧見他神情不似有假,遂依他之所請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念不到一刻鐘,他告訴大家:「佛來接我了,我要走了!」說畢即往生去了。
瑩珂法師只念佛三天,即能蒙佛親來接引往生,此可證明佛真的如經上所說:「攝取不捨一切念佛眾生」,亦足以證明念佛法門的確能使人很快的可以如願往生。
於此生中成佛,亦有佛經作根據,彌陀第十二願:生我國者,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
一般來說,凡夫成佛,都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即佛位)。論時間,要三大阿僧祇劫(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一兆計之,一阿僧祇劫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大劫,一大劫又等於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而且,這是從十住中之第一發心住算起,以前所修的時間還不計算在內。可見從凡夫到成佛,肯定不止三大阿僧祇劫。
但我們讀《阿彌陀經》,知道阿彌陀佛成佛迄今只不過十劫而已,以十劫來跟三大阿僧祇劫相比,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但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經中說在極樂世界:「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一生補處」乃指一生補處菩薩,亦即等覺菩薩。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短短的十劫當中,竟有無可計數的人已在極樂世界成為可以繼紹佛位的等覺菩薩了。
《觀經》即清楚指出。下下品往生者,十二大劫就能花開見佛悟無生;下品中生者,六大劫花就開;下品上生者,只要十小劫就能證入初地。這是下輩的往生者,至於中輩及上輩的往生者,時間就更加的短了,像上品上生者,即生即證無生法忍,立刻就成為法身大士。
眾所週知,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教主毘盧遮那佛的二脅士,是等覺菩薩的身分,但他們還要念佛,發願生西,為什麼呢?因為在極樂世界成佛十分迅速,其他世界不能相比啊!
總之,有了念佛法門,誰想成佛,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了!
5、普契眾機
念佛法門,自古就有「阿伽陀藥」之美譽!因阿伽陀藥能普療眾疾,而念佛法門亦能普度眾生。
它之能普度眾生,主要原因是它能普契眾機,適合一切不同程度的人修持,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蕅益大師是淨宗的第九代祖師,他所著的《彌陀要解》,在佛教界裡極具權威,尤其近代的印光大師對之推崇備至,曾說:即使阿彌陀佛降世為《阿彌陀經》作註解,亦不能超出其上。老人家甚至肯定這部註解,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沒有私毫的錯誤。蕅益大師就在這本《要解》裡這樣強調:「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他所說的「收機最廣」之「機」,指的就是根機、程度,世人的根機程度有上中下之不同,禪宗專接引上上根人,教下如華嚴、法華接引上、中根人,其他之經論亦以專度某一類之人,唯獨念佛法門,接引各種不同根機的人,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平等普度,實在不可思議。
蕅益之前有位蓮池大師,他所著的《彌陀經疏鈔》,與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及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都是研究淨土宗行人非讀不可的名著。這位蓮池大師另外有一篇「普勸念佛文」,可以作為念佛法門「普契眾機」的最佳註腳。其文說:「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有一人不堪念佛。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小,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裡偷閑,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看了上面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正好念佛」的提示,您就會明白,世上無一人不可念佛,而念佛法門也適合一切的人了。
6、現生獲益
人類是現實的動物,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現實的問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是不是要等到將來往生西方之後,才能享受到念佛的利益?答案是:今生念佛,今世就能獲得其利益。
今世就能獲得什麼利益呢?其範圍太廣泛了,不勝枚舉。茲舉十例,以概其餘:
(1)佛光注照
《觀無量壽佛經》不是說佛「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嗎?只要你念佛,必為佛光之所注照,終身安樂!
(2)諸佛護念
《阿彌陀經》的本名叫做「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凡持誦此經,或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者,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事迪吉,一切呈祥!
(3)菩薩護佑
《無量壽經》說,念佛的人,日夜都有二十五位菩薩在其左右。這樣當然逢凶化吉,消災免難了。
(4)人天愛戴
《無量壽經》還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芬陀利花就是白蓮花,微妙香潔,人人愛戴。以之比喻念佛的人,就像白蓮花一樣,到處受人歡迎、愛戴。
(5)消除業障
念一句阿彌陀佛,可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重罪都能消滅,則我們日常遭遇的業障,自會重者輕受,輕者化為無了。何以念一聲佛號,能滅多劫重罪?因為發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現前,譬如一燈光明,能破千年暗室。慈雲灌頂大師說,世人業重,所有經懺不能消除者,憑一句佛號便能消除。我們若想消業障,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經咒,念阿彌陀佛就夠了。
(6)解怨釋結
念佛的人,心地慈祥,自然不會與人結怨作懟,即使過去已結的怨仇,也可藉佛願力威神,化戾氣為祥和。
(7)止息惡念
凡夫的心,妄念紛飛,而所起的念頭,大都善念少而惡念多;念佛的人,因為一心念佛,自然惡念不生,善念增長,功德無量。
(8)調伏妄心
蓮池大師說:「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可見六字洪名,是「一念治萬念」的無上妙法,也是醫治妄想的持效藥,果能一心念佛,則妄想分別執著,可以一掃而空,還你清淨本然的本來面目。
(9)福至心靈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口裡念佛,日久功深,罪滅福生,福至心靈,心想事成。
(10)三業清淨
念佛的人,心中想佛,是意業清淨;口中念佛,是口業清淨;身不妄作,是身業清淨。一個人若能做到身口意三業都清淨,那才是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去佛不遠矣!
這裡再說幾個歷史故事,以資證明念佛有功夫的人,自能與佛發生感應道交。
●明代的蓮池大師,有一年他所住的地方發生亢旱,村民請他祈雨,他說我只會念佛,不會求雨,但在眾村民的堅請之下,他敲擊木魚,率領眾人,繞田念佛,未幾雨即傾盆而下,眾皆驚歎。
●隋代的南嶽慧思禪師,雖是禪師,但求生淨土,夜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從此聰辯過人,講經說法,度人無數。
●宋代的永明禪師,篤志西方,見觀音菩薩以甘露灌其口,由是辯才無礙,下筆萬言。
●宋時秀州有一個出家人,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愈人無數,人皆稱之為活佛。時人川西的劉淨密老居士(後來在西康出家,法名慧定),他也常以所念之阿彌陀佛法水,為人消除病苦,異常靈驗。
其他,諸如念佛明目、念佛免死、念佛愈疾、念佛卻鬼、念佛免難、念佛薦亡等等,此類事蹟,罄竹難書,若將之蒐輯起來,可以編寫成許多部數寸厚的巨著呢!
佛法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能使人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使人獲得最圓滿的智慧和人格,至於神奇的感應,只不過是它的副產品而已。
雖然念佛的目的,不在於追求感應,而在於求生西方,可是只要我們虔誠地信佛念佛,必然會改變氣質、人格昇華、逢凶化吉,和充滿歡喜等等。
7、帶業往生
所有一切法門都說,人要斷盡見思煩惱,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唯獨念佛法門卻說,不必斷見思惑,也可帶業往生。
從前有位國王,向一位法師請教:
「念佛人真的可以帶業往生嗎?」
法師反問國王:「大石頭放在水裡會沉嗎?」
「必沉!」國王答。
「要大石頭不沉,可能嗎?」
「不可能。」
「如果將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然後載到很遙遠的地方去,這樣能嗎?」
國王恍然大悟,點點頭。
這段問答是啟示我們:眾生造惡業,必然墮落於三惡道,就好像大石頭放在水裡必沉一樣;但如果念佛,業雖重,但可仗著彌陀願力威神的加持,得生極樂淨土,就好像把大石頭放在大船之上,可以無遠弗屆一樣!
這裡必須指出的一點是,此法門雖說可以帶業往生,但是只帶往昔所造之業,不帶今生念佛之後所造之業。若有人以為可以帶業往生,遂咨意造業,完全依賴於佛,自己不必修行,那就搭錯線、會錯意了,倘若如此,墮落於三惡道都有份,更遑論往生了。
帶業往生,最典型的例子是:古時有一人,名叫張善和,一生殺牛為業;一日病危,將欲命終,見群牛都來索命,有的以角挑其眼,有的以角刺其胸,又有的以頭撞其背,或以腳踢其身。他感到十分恐怖,即吩咐其妻請僧救度。其妻請僧到來,立刻告訴善和:「這是你今生殺業太重,才有如此現象,只有一法可以救你,就是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以為你解冤,可以令你脫苦,現在請你隨我念佛。」僧即高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善和合掌胸前,也隨僧念佛。甫念數聲,善和說:「牛已經去了!」僧勸他再念,求生西方。善和一一依僧之言,過不多久,高聲說:「佛來接我了!」最後念佛而逝。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我們多生多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其情形猶如被三軍重重包圍,唯一的辦法就是突圍,憑念佛功夫,可以帶業往生,可以衝出重圍。
念佛之所以可以帶業往生,因為它可以化「業力」為「願力」,業力雖不可思議,願力更不可思議。
8、決定往生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曾發四十八度生大願,其第十八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稱其名號,雖只十念,亦能往生。
第十九及二十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說:凡發願欲生其國者,臨終必來接引往生。
又第二十一願說:
「我作佛時,十方諸佛,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是說:凡作善事之後,若將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必得往生。
由阿彌陀佛每發一願之後皆說「若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是向世人保證:不管您是持名念佛,或發願求生,還是修諸功德回向,必定往生。
唐時善導大師(據傳乃阿彌陀佛之化身),更直接了當的說:「萬修萬人去」。綜觀佛教歷史,真的,只要真修,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如何證知一個人決定往生呢?決定往生者,臨終必有瑞相,諸如:1、心不顛倒(沒有恐懼、掛礙);2、預知時至;3、淨念不失(即心中一直欣向淨土,厭離娑婆);4、洗漱更衣(臨終時會先盥洗、漱口、更衣);5、自能念佛(自己能出聲念佛或在心中默念);6、端坐合掌;7、異香滿室;8、光明照身;9、天樂鳴空;10、說偈勵眾。如果具足以上十種瑞相,那當然生品必高,但只要具有其中一或數種,亦決定往生。
9、九品往生
念佛法門,常為人津津樂道的特點之一,就是可以「九品往生」。
九品者,念佛人的智慧功德,有深淺的不同,可以分為上、中、下三輩。在三輩中,每一輩又可分為三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合之便成九品,也就是九種的品類的意思。不管哪一品,皆可往生。
由於往生的人有九種的品類,所以所托生的蓮花叫做「九品蓮花」,所往生的極樂世界叫做「九品淨土」、「九品淨剎」、「九品安養」或「九品蓮台」,所修的九種淨行也叫做「九品行業」,阿彌陀佛更號稱為「九品覺王」。
修怎麼樣的因,就得怎麼樣的果,誰想知道自己將來的生品高低,只要看你現在所修的「九品行業」是屬於哪一種品類,就可預知其消息了。《觀無量壽佛經》指出:
上品上生者:生前須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還要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行六念,迴向願生彼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一定要受持讀誦方等經典,但要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上生者: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中生者: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命終即得往生。
中品下生者:孝養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極樂國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已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上生者: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生前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死後應墮地獄,命欲終時,獄火煎迫,遇善知識,讚說彌陀十力威德,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聞已除八十億劫重罪,獄火化為清風,吹諸天花,花上化佛來迎,命終即得往生。
下品下生者:生前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地獄,臨終遇善知識,說法教令念佛,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念念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即得往生。
由上面所說九品往生的情形來看,上三品之往生者,乃悲智雙運之菩薩;中三品之往生者,乃緣覺聲聞之聖眾;下三品之往生者,便是我們這些帶業往生之凡夫。
再者,九種品類的眾生都可以往生,可見念佛法門,的的確確,徹上徹下,無所不宜,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不管是誰,只要聽到念佛法門,能信,能願,能行,即屬「緣熟眾生」,即有資格往生,不退成佛。
念佛法門可以九品往生,這為世人敞開了超凡入聖之大門,而且下下品往生,也勝過三界之最高天!也因此,有許多世人,以得少為足,常說:能下下品往生,就夠了!對此,淨空上人時常苦口婆心的教誡世人:「念佛要求上品往生,千萬不要說,我下品下生就可以,這個志氣未免太劣啦!上品上生生不了,還有中品可持;假如下品下生去不了,就完了!這一生不就錯過了嗎?所以一定要把品位拉高,達不到中品,下品確實還有分;千萬不能定得太低,太低就沒有把握。」世人應緊記上人的教誡為是。
10、活著往生
往生是「往」西方極樂世界去蓮花化「生」,但許多人都把神聖的「往生」當作「死」的代名詞,那是指鹿為馬,顛倒是非,大錯而特錯!
為了證明「死」與「往生」有實質上的不同,我們要舉一個實例,就是:死的情形,淒淒慘慘戚戚,所以許多人都怕死;往生的情形,正與此相反,世上沒有任何一種盛大的慶典能與之相提並論或更隆重的了!《觀經》裡說:
●上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無數菩薩,至行者前。同時,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行者見了,無限歡喜,自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剛臺裡,跟隨在佛的後面,好像一彈手指那麼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中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與千化佛,同時都伸出手來,握著行者的手。行者見了,自己看見自己坐在紫金臺裡,像轉一個念頭的短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上品下生者: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同時伸出手來迎接他。他就見到自己的身體,坐在金蓮花裡,跟隨在佛的後面,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上生者: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念佛人一見佛光,心裡非常歡喜,自己看見自己的身體,坐在蓮花裡頭,雙膝跪在地上,合掌向佛行禮,在頭還沒有抬起來的短時間,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中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己見到自己坐在蓮花上,當蓮花合攏時,行者已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
●中品下生者:命欲終時,遇到善知識,向他細說極樂國土種種的快樂,和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行者聽了之後,隨即命終,譬如像身強力大的人,把他的臂膊伸屈一下之間,已經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上生者:阿彌陀佛即差化身的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來接行者。行者看見化佛所放的光明,遍滿其室,心裡非常歡喜,他就坐在寶蓮花裡,跟在化佛的後面,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中生者:命欲終時,因生前造作諸惡,故地獄眾火,一時俱至。好在遇到善知識,為他演說阿彌陀佛的威德、光明、神力,他聽了之後,立即滅除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地獄猛火立時化為清快涼爽的風,吹來無數天花,花上都有化佛化菩薩來迎接他,像轉一個念頭的時間,就生到極樂世界去了。
●下品下生者:因生前造作五逆十惡,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像這樣的人,應墮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裡,經歷多劫,所受痛苦,無窮無盡。這樣愚癡的人,臨命終時,碰到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他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他以極真誠懇切的心來念佛,具足十念,念念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到金色的蓮花,像太陽一樣,停在他面前,只有像轉一個念頭那麼短的時間,他已經往生極樂世界去了。
看了上面九品往生的盛況之後,你就曉得往生是一項偉大的成就!是人生一等一的大事!也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絕對與死不同。是故許多人視「往生」等同於「死」,那是有眼不識泰山,把「寶」當作「草」,貽笑大方。
除此之外,往生還有比上面所說的盛況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就是:許多世人由於種種原因,從這一個國家移民到另一個國家去,當移民時,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也是移民,因為這個世界太苦了,很難修行,成佛不易,所以大家決定移民到極樂世界去,當往生時,也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
淨空上人在無數次的開示中,都強調念佛人往生,就跟世人移民的情形完全一樣,是活著去,不是死後才去。老人家的結論是:「念佛人往生時,沒有病苦,預知時至,人很清醒,神識清楚,神情安祥,看到佛菩薩來迎,還會告訴旁邊的人:佛菩薩來了!我看見了!我要走了!你就曉得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後才走的。跟佛菩薩走時,臭皮囊不要了,丟掉了。可見念佛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如果死了,才去投胎,那已經是第二世,不是這一生了。」(見法師主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一書)
淨空上人還說:「念佛法門乃一個令人不死的法門」。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有據的:
曇鸞大師是後魏時代的人,少年出家,因病而感人命危脆,旦夕無常,想學神仙不死之術,遂到江南去找陶隱居,懇求仙術。陶隱居給了他仙經十卷,欣然而返。途中至洛下,遇到三藏菩提留支,便向留支請教:「佛法中有不死之法,勝過這些仙經所說的嗎?」留支告訴他:「世上哪裡有長生不死之法?縱然得到長命,暫時不死,最終還是要六道輪迴,這有什麼可貴?要論真正的長生不死,就是佛所說之道。」隨即送他一部《觀無量壽佛經》,並說:「學裡面之法,就不會再在三界之中受生死,也不會再在六道之中輪迴,壽命之長,恆河沙數劫量,都不能相比,這才是佛教所說的長生。」他聽了非常歡喜,即把仙經燒掉,立志專修專弘淨法,求生西方。晚年還感得龍樹菩薩現身對他說:「我就是龍樹,久居淨土,你是同道,故來相見。」
以此印證淨空上人之所說「念佛乃不死之法」,誠不我欺也。
11、畢竟不退
《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什麼東西不退轉呢?一、位不退,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凡聖同居土,依蓮花化生之後,即永不退墮於三界六道;二、行不退,三界的見思惑既落,塵沙惑亦破,得生方便有餘土,進趨佛果,即永不退墮於同居土;三、念不退,破無明,顯法身,生實報莊嚴土,分證如來寂光,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亦即諸佛究竟圓滿之菩提)。
根據一般經論所說,要修到十地法雲地的菩薩,才能圓證三不退,但《彌陀經》說十方世界人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圓證三不退,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們所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還能使念者、聞者,皆得「畢竟不退」。聽過佛號,他的阿賴耶識中種有阿彌陀佛名號的種子,所以臨終才會念佛。若無善根,即不能臨終要其妻請僧救度,亦不會遇到有道高僧教他念佛了。彌陀名號,一歷耳根,真的如吃小金剛,永世不化啊!
一句佛號,能令人畢竟不退,這就為我們製造了許多自利利他的機會,如平日與人見面,念一句「阿彌陀佛」,既可代表問候與祝福,同時還可為他人種下將來必定得度的善因,自他兩利,何樂不為?
12、暗藏道妙
釋迦牟尼佛曾勸其父王:「行念佛三昧,稱是功德,有無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議,為一切三昧中王!」可見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學理,非一般凡夫所能瞭解。
這個法門,從表面上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其實暗藏道妙,諸如:
●念佛念到由「事一心不亂」而至「理一心不亂」,即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境界。
●念佛人的心念佛,佛也念眾生,即密宗所說的「三密相應」。
●念佛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及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律宗所說的「由戒生定,由定發慧」。
●念佛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就是天臺宗所說的「止觀」中的「止」;每一句佛號,每一個字,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觀」。
●不管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此即《華嚴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至理。
●念佛人都攝六根,令六根對六塵時,意識不起妄想分別執著,此即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
●一心念佛,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時,即是般若宗所說的「空有不二」境界。
蕅益大師真不愧為一代宗師,他說:「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致教理,都在裡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裡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裡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要不是大師點出,我們還真不知道在一句佛號裡,竟然具備百行,統攝萬法,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至此我們也才明白:持佛名號,若論行事,愚夫愚婦,都能做到。若論窮理,等覺菩薩,尚未徹底,真的是「唯佛與佛,乃能知之究竟」。
有人曾經說過,這一句佛號是斬群邪之寶劍、破地獄之猛將、照黑暗之明燈、渡苦海之慈航、出輪迴之徑路、脫生死之良方、成佛仙之秘訣、換骨髓之神丹。非常貼切的把彌陀聖號之無窮妙用都一一的點將了出來了。
知道了念佛法門具有如斯眾多之特色,和在一句佛號裡便具有無窮無盡的妙用之後,你能不「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和死心塌地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嗎?
六、淨土三經的特別提示
大家都知道,淨土三經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和《阿彌陀經》。就在淨土三經之一的《無量壽經》裡,佛十分明晰地指出: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凡佛弟子,皆應特別留意。
若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佛說:如來(即佛)以無窮無盡的大悲心,憐愍沉淪在三界六道之中的眾生,所以才出現於世,講經說法,目的純粹是為了拯救眾生,要給予一切眾生獲得最真實的利益。
佛的話雖寥寥數語,但一語道破了佛出世之本懷,乃是為了要拯救眾生,要給予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
到底什麼才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呢?綜觀淨土三經之內容,我們不難發現: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以使一切世人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即是佛所說的「真實之利」。因為:
●向世人推介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才能使世人確知,在十方三世諸佛中,尚有一尊「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絕對可以作為我們皈投依靠的對象;和在無量無邊的宇宙中,尚有一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極樂世界,可以作為我們最理想、最美麗的歸宿。易言之,由於佛的這個推介,使到全人類都看到光明和亮麗的前景!
●了生死。即了生脫死,把無量劫來的生死徹底了斷,劃上休止符。凡是人,有生必有死,欲要不死,唯有不生,不生才是永生,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了生死」或「涅槃」境界。然而,欲了生死,非常困難,必須斷盡「見思惑」才能辦到,而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我們連其中之一品都斷不了,如何能了生死呢?如今知道了有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只要一心念佛,發願生西,臨終佛來接引,便能往生佛國,一往生即證無生,永了生死,壽與佛齊!
●離輪迴。即脫離六道輪迴。一切眾生,在未了生死以前,例必都在六道裡頭,輪迴受苦: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常受飢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醜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縱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復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可憐我們自從無始,即於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無有出期。如今只要一心念佛,便可仗彌陀威神,往生西方,既可了生死,亦永脫輪迴,永享妙樂!
●出三界。即出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三界。佛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因人未出三界,必在三界六道之中,生死往來,備受眾苦;但要跳出三界,談何容易,修上等十善,只能生欲界六天;再上去要修定,修四禪(即初禪至四禪色界四種的禪定),只能生色界十八天;修四無色定(即無色界的四種禪定),只能生無色界四天。上述四禪八定,因皆屬世間的禪定,故不能出三界,必須加修「九次第定」中之「滅受想次第定」,成了阿羅漢,才有資格了生死、出三界。可見要想出三界,太難、太難了!所以常聽人說「難如登天」;但現在只要念佛,發願生西,便可仗佛威神「一步登天」,不是登三界之內的二十八天,而是登三界之外的極樂世界!一旦跳出三界,即等於脫胎換骨、超凡入聖,從此躋身於菩薩聖賢之林矣!
●生淨土。即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去。一個人成功往生淨土,即生即能享受極樂世界種種美妙絕倫的物質環境,同時並享有也是極之清淨微妙的身心世界,總之依正二報,無盡莊嚴!
●成佛道。即成就至高無上之佛果。《華嚴經》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除妄想,即如如佛!」往生的最大好處,就是在極樂世界無比清淨的環境裡,在阿彌陀佛的親自調教之下,人人都能夠在極短時間內,滌盡一切的「妄想執著」,恢復自性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當我們恢復了自性本具的德能時,即表示我們已經成佛了,到時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五眼、六通、四無礙智、八大自在、十力、十八不共法等等,我們全都有。與此同時,我們便可以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遊了!
試想想,有什麼利益能比得上由信佛念佛而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更重要、更切實際的呢?這些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
為了欲使世人都獲得這種「真實之利」,大慈大悲的佛在《無量壽經》裡教導世人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發菩提心」,在一般經論是指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在《觀經》是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在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是指直心、深心、大悲心;蕅益大師卻在《彌陀要解》裡為我們說出一個最簡單的定義,那就是:深信和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所有一切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直心、大悲心等統統都包含在此「深信和切願」之中。所以只要你深信有極樂世界,和切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是發菩提心了。
「一向專念」,是指要一門深入地專念「阿彌陀佛」,也就是要一句佛號念到底,決不可轉換題目。
誰能這樣的「發菩提心」和「一向專念」,誰就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
佛又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首先教導世人往生西方的下手功夫,就是:厭苦欣樂。因為,凡是希冀往生西方的人,一定要「厭」娑婆之「苦」,一定要「欣」淨土之「樂」,若一面欣淨土之樂,一面又留戀娑婆,那是很難往生的。
接著佛在該經裡、教導世人修習十六種往生西方的觀法,即日想、水想、地想、樹想、八功德水想、總觀想、花座想、像想、遍觀一切色身想、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普觀想、雜觀想、上輩生想、中輩生想、下輩生想。在十六觀中,前十三觀乃觀想和觀像,後三觀乃持名。
不管是誰,只要在十六觀中修成任何一觀,皆可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
佛更在《阿彌陀經》裡,教導世人要「信願持名」,亦即信、願、行。
信者,要深信西方有個極樂世界;願者,要切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要念佛名號,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誰具備了這種信、願、行,保證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
由此可見,淨土三經,在在處處,皆引導世人:信彌陀、念彌陀,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這不但是佛出世的本懷,兼且亦是佛為世人(尤其末世眾生)所指出的一條正確修行方向和目標,這也正是淨土三經向世人所發出的特別提示。
自從佛涅槃之後,尤其今時今日,修行佛法的人,大都面對一個極大的難題,那就是:不知「何去何從」。因為佛當年講經說法,普度眾生,乃對有菩薩根性的人,說大乘法;對聲聞緣覺根性的人,說小乘法;對沒有意思出離三界的人,說人天乘法,以令其保住人身。由於對機施教,故凡受教者,無不獲益!這種情形,好比一個臨床經驗豐富的名醫,為病人對症下藥,當然無不藥到病除,著手回春!
然而今日,離佛世已經二千六百多年,當年佛所說之法,雖全部猶在,都記錄在集佛法之大成的《大藏經》裡,但時人障深慧淺,缺乏「自知之明」,面對八萬四千法門,個個都好,個個都妙,卻不知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的根性?哪一個才最適合自己修行?此情此景,又恰如名醫不在而其藥方在,面對無數的藥方,病人不知該服哪一個藥方才好的情形一樣。
其實,世人的這種困擾是多餘的、不必要的,無所不知的佛早就預知世人會有今日之困擾,因而早已預作安排了。古來名醫沒有一個留下能醫百病的藥方,但佛法卻有一個「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靈丹妙藥,那就是淨土三經所提倡的、也是佛為一切世人「度身訂造」的念佛法門,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無一人不適合修行。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有一次遊五臺山,見到文殊菩薩,他向菩薩請教:「末法時代的凡夫,距離佛世已經很遙遠,知識淺薄,根器陋劣,業障煩惱尤其深重,本來具足的佛性無法顯露出來。而佛法又浩瀚廣大無邊,不知要修什麼法門,才最符合佛法的心要?」
文殊菩薩告訴法照:「你現在所修的念佛法門,就是最適合末法時代了,而且在一切法門中,也沒有一個勝過念佛和供養三寶的了,它能使人快速圓滿福慧雙修。念佛和供養三寶,是最重要的兩個法門。我文殊在過去劫中,因觀想佛的緣故,因為念佛的緣故,並且由於供養三寶的緣故,得到如來的一切種智。所以你應當知道,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以及甚深禪定,乃至十方諸佛,都是從憶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門,是一切法門之王!」
當時法照又問:「應該如何念呢?」文殊菩薩說:「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彌陀佛,彼佛所發的願力不可思議,你應當淨念相繼,不要令它間斷,臨命終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遠不會退轉,直至成佛!」
釋迦牟尼佛自己也在《大集經》裡說:「末世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佛的話說得很清楚,在末法時代,眾生根器低劣,障深慧淺,其他的法門,皆不適合世人的根器程度,若依之修行,難以得道;唯有念佛一法,普契眾機,無論上上根人,或下下根人,一切適合,依之修行,必能了生死、出三界,最終完成佛道。
遺憾的是,世人喜歡世智辯聰,又剛愎自用,好高騖遠,非修禪學教,不足以顯自己之高超,結果許多人皆如印光大師之所說那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發現其中有許多自認為根機下劣者,他們對佛的「聖言量」深信不疑,可以說傻傻的聽,傻傻的學,傻傻的跟,結果傻傻的成。成什麼呢?成功於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都得到佛所說的「真實之利」。
蓮池大師是淨宗的一代宗師,他的道德、學問、行持,樣樣備受世人推崇,大家都尊稱他為「大善知識」,但他對人說:「余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務,惟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老人家因懂得「安分守愚」,故他的成就極大,這是世人應該仿傚的。
最好笑的是,有些人認為:念佛求生西方,是貪圖享受,不思利他,那不是大乘人的行為,所以不願念佛,亦不求生西方,要留在世間,普度眾生。對於此種論調,方倫居士說:「有種種證據,證明修淨土是大乘法:(一)觀無量壽佛經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其中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發三藐三菩提心,和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確都是大乘的行為。(二)往生論中,讚極樂偈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這是說:生極樂國者,皆大乘根器,並無二乘種性。(三)蓮池大師發願文,一開頭便說:『弟子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這是說:為一切眾生,普求無上菩提道故,所以才念佛求生,可知念佛乃大乘極致之法了。(四)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生者皆不退轉,直至成佛,這怎麼可以說不是大乘?(五)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說:『其人自見生蓮花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於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由往生以至度眾生,由度眾生以至成佛,這若不是大乘,什麼是大乘?」
至於要留在世間,普度眾生,我們謹舉一個真人真事,以給大家做一個參考:宋時之靈芝律師,初入佛門,曾發大願,常生娑婆濁世,提誘群生。又見高僧慧布法師說:「西土雖淨,非吾所願,若使十二劫蓮花中受樂,何如三塗極苦處救眾生也。」他更堅持己見,輕謗淨土。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色力痿羸,神識迷茫,莫知去向;病癒之後,在天臺智者大師所著的《淨土十疑論》中看到:「初心菩薩,要須常不離佛。」又在龍樹菩薩所造的《大智度論》中讀到:「具縛凡夫,有大悲心,願生惡世救苦眾生,無有是處。譬如嬰兒,不得離母;又如弱羽,祇可傳枝。」由是頓悟前非,盡棄生平所學,專修淨土念佛法門。看了這個發生在佛門中的歷史故事,不知那些發願欲留在世間普度眾生的人,作何感想?
其實,稍有智慧的人都可以看出,念佛求生西方,正如現代人出國留學一樣,等到將來學成歸來,再為國服務。往生的人,佛經說,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礙辯才,善說諸法秘要,而且教化隨意,來去自如。我們將來從極樂世界回來,那是「乘願再來」,那時可以任運自由,可以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化身千萬億,應以何身度之,則以何身度之,多麼自在!我們現在雖發心度眾生,但能力有限,猶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都難保,如何度眾生呢?所以對於那些輕蔑求生西方的人,我們只好借用古人的話說:「燕雀安知鴻鵠志」和「不可與夏蟲語冰也」。
佛為世人「量身定製」了如此一個易修易行之念佛法門,卻反而遭人毀謗而不信。殊不知《華嚴經》號稱「經中之王」,尚且弘揚淨土法門;又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都修持念佛法門,都以極樂為歸宿處。毀謗和不信念佛法門的人應該自問一下:這些大菩薩的智慧難道都不如我嗎?
淨空上人說:「學佛可以使人了生死、出六道輪迴,此是最大利益之事。而一般人尚有不願學佛者,其故安在?有很多道德高尚、學問淵博之人,就是不肯學佛,此種人自以為見解比佛還高明,對佛所說之法尚有欲批評檢討之處,此之謂世智辯聰,為人生八難之一,實為最可憐憫者。」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世人不遵佛語,不聽祖師大德之教誡,自作聰明,平白錯失了於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的大好機緣,怪誰?
七、認清我們的娑婆世界
佛教把一切的世界分為兩類,一類是淨土,另一類是穢土。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從來未在其他學說或宗教裡提起過,它是專指諸佛清淨平等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絕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樣樣都「絕」了「相對」,例如:只有善沒有惡、只有美沒有醜、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只有光明沒有黑暗......等等。
「穢土」則是未斷煩惱、未了生死的凡夫所住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也可以稱之為「相對世界」,因為在這樣的世界裡,樣樣都相對、矛盾,例如:有生就有死、有男就有女、有是就有非、有善就有惡......等等。
根據這個分類,我們不想可知,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當然是淨土、是絕對世界;而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肯定是穢土、是相對世界了。
我們現在所住所生活的世界,佛經稱之為「娑婆世界」,是一個充滿缺陷和痛苦的地方。證諸事實,的確如此:
●地理方面:有崎嶇難行的高山深谷,也有風波險惡的江河大海,不時都有山崩、地震、海嘯和陸沉的現象發生。
●氣候方面:晴雨無定,寒暖不一,有時天晴久了,就造成五穀不生、餓殍遍野的旱災;雨水多了,又造成山洪暴發、江河決堤的水災。
●生物界方面:動植物都不莊嚴,都有與生俱來的生老病死。還要面對種種意外災禍的發生,諸如瘟疫、車禍、沉船、空難、水災、火災、風災等等,簡直懮患重重,不一而足。
●身壽方面:眾生的身體皆由四大(地水火風)合成,四大不調即生病,四大分散即死亡;壽命則人生七十古來稀,有者甚至未見天日,一出娘胎即夭折,一命嗚呼了。
●心智方面: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人人都有見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和思惑(貪、瞋、癡、慢、疑),所以不能出離三界,也很難悟道證果。
●人事方面:人與人之間,互相猜疑、妒嫉、仇恨、鬥爭、殘殺,甚至發生世界大戰等等。
這些都還只是粗顯的,更大的人間浩劫,乃是劫末所起的「小三災」和「大三災」。
根據佛經說,我們所住的世界,在每一小劫中,都會發生一次「小三災」。一小劫,是人壽由最初的八萬四千歲算起,每過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再由十歲,每過百年增一歲,增至原來的八萬四千歲,這樣合一減一增的時間,為一小劫,以數學方式來計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100×2=一千六百七十九萬八千年。
當每一小劫的人壽減至三十歲時,即有飢饉災,七年不雨,草木不生,人類因飢餓而死亡無數;當人壽減至二十歲時,即有瘟疫災,人類又因病死亡過半;人壽減至十歲時,即有刀兵災,這時一草一木,都變成了殺人的兇器,觸之即死,加上人類自己又互相仇恨、殘殺,一直到人類所剩無幾為止。
若問為什麼會有「小三災」?那都是世人多行不義,常造十惡所召致的惡果,真是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人類經過小三災的打擊,所存無幾,因此感到驚惶,開始捨惡向善,斷惡行善,於是人壽也開始百年增一地漸漸增長。至於為什麼每一小劫都有一次人心惡則壽命減、人心善則壽命增的周期性的盛衰回轉?這大概就是「諸行無常」、「物極必反」的道理吧。
今天,人類的壽命,是處於百年減一的減劫過程中,不信您看,釋迦佛住世時,人類平均的壽命為一百歲,佛入滅至今才二五四四年(但根據中國的歷史記載,佛誕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涅槃於周穆王五十三年,迄今已三○二六年),現在世界人類平均的壽命只有七十歲左右,比起佛世來,已減少約三十歲了。接下來人壽將會愈來愈短,雖說現代醫藥發達,醫療技術進步,但由於人心越來越險惡,以致許多前所未聞的、且又無藥可治的奇瘟怪疫紛紛冒現,相繼向人類襲擊,單單一個「愛滋病」,就搞到醫藥界一時束手無策,這就是佛教所強調的「神通不敵因果」的正面教材,世人於此應有所醒悟才是。
人壽越來越短,顯示距離發生小三災的時日,已愈來愈近了,未來的人類,將會面對人間三大浩劫,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呀!
至於「大三災」,是世界進入壞劫時所發生的火、水、風三災。據佛經說,每一世界,都要經過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每一中劫又各有二十個小劫的時間,等於三億三千五百九十六萬年。所謂「成」,即世界由眾緣集合而組成;「住」即眾生安住,有動植物,有國境,有歷史;「壞」即開始毀壞,初十九小劫,壞一切動植物,後一小劫,壞眾生依之而住的國土世界;「空」即壞盡後,一切俱成虛空。世界就是這樣不停的成住壞空,週而復始。科學家已證實,宇宙中的每一星球,在其一生中均進行著一種週而復始的循環,但他們還算不出每一世界的壽命有多少長,佛教卻說合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為一大劫,等於十三億四千三百八十四萬年,這也就是每一世界由成至毀的年數。
當每一世界進入「壞」劫時,首先來臨的是大火災,是時天上同時出現七個太陽,以焚燒此世界,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初禪三天,一切都燒成灰燼;接著而來的是大水災,下自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二禪三天,皆為大水所浸;最後到來的是大風災,下至無間地獄,上至色界三禪三天,一切物質都被大風吹散破壞,直至世界灰飛煙滅無形無相而後已。
若又問為什麼會有火水風三災?根據因果,世人內有貪心,外有水災;內有瞋心,外有火災;內有癡心,外有風災。由此可見,水火風三災,乃眾生共業之所召感,心生則境生,心有種種不同,故境亦種種不同,然境的性質,必似其心,這也正是佛教所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若妄心不起,則根身不生,世界亦不現矣。
我們的世界,現在正處於「住」劫中,是於住中劫的二十小劫中之第九小劫,再過十一小劫,即要開始壞滅了。聰明的人,最好趕緊念佛,求生西方,當「小三災」或「大三災」來臨時,我們已在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這才是避開人間浩劫的上上之策啊!
我們的世界,因有種種的缺陷和痛苦,所以佛經才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華譯為「堪忍」,即是不堪忍受的痛苦,我們都甘心地忍受了。為什麼大家都堪能忍受呢?因為大家都如古人所說:久處鮑魚之肆,不聞其臭。
佛經又稱我們的世界為「五濁惡世」,「濁」是「污染」的意思,「惡」是「惡劣」的意思,合起來說,就是它受污染的程度已達到非常惡劣和嚴重的地步了。
五濁者,一、劫濁,即時代受污染;二、見濁,即世人的見解受污染;三、煩惱濁,即世人的思想受污染;四、眾生濁,即人性受污染;五、命濁,即生命或生活受污染。
放眼世間,的確樣樣皆受污染,而且有愈來愈嚴重之勢。尤其今日,隨著科學發達,科技日新月異,為了獲得豐裕的物質生活,人人都向「錢」看,都以物質財富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因此人心亦隨之都變得更貪欲、瞋恚、愚癡,人性也愈來愈趨向自私、冷漠、扭曲。人人身犯殺、盜、淫;口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犯貪、瞋、癡。所以,現代的社會是一個十惡充滿的社會,亂象叢生。
在生活環境方面,同樣的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有能力使高山低頭、河流改道、森林變禿地,加上工業迅速發展,廢氣、廢水、廢料日愈嚴重,現在已搞到空氣污染、食物污染、地球升溫、水源枯竭、沙漠擴大、物種減少,連臭氧層也破了洞,埃爾尼諾現象、拉妮娜現象接踵而至,世界到處都是烏煙瘴氣!科學家已發出警告,如果這種污染的現象不獲改善,再過五十年,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
佛教說「五濁」中之「劫濁」(時代受污染),乃因後面之四濁(包括世人之見解、思想、人心、人性)受污染所促成,不知道科學家、教育家們對今日將陷世界於萬劫不復之境的污染,已找出它的根源了嗎?
娑婆世界,名符其實,樣樣皆苦,生活在娑婆世界的眾生,不但生活環境的「依報」充滿了缺陷和痛苦,其「正報」身心,也一樣充滿了缺陷和痛苦。佛經便說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諸苦。
何謂「三苦」?
1、苦苦。世人既有生死之身,已經夠苦,加上眾苦逼迫,簡直苦上加苦,故謂之苦苦。
2、壞苦。那是每當偶爾出現的快樂失去時,所產生的痛苦。
3、行苦。那是諸行無常、不停變化、不得安定的痛苦。
何謂「八苦」?
1、生苦。在胎如處牢獄,出胎如鑽穴隙,嫩膚一遇空氣,痛如刀割,所以初生的嬰兒,無不呱呱大哭一場。
2、老苦。人的身體發育到了頂點,即是老化的開始。這時生理退化,漸漸眼花耳聾,氣虛體弱,動作遲鈍,步履蹣跚。
3、病苦。人體由地(固體)、水(液體)、火(溫度)、風(氣體)四大元素所組成,四大不調時,就會生病,纏綿床第,呻吟不已。
4、死苦。死之苦比生之苦更劇烈,人將欲死,四大分散,痛如五馬分屍,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5、愛別離苦。生離已淒愴,死別更斷腸,以及好景凋逝,財產毀於一旦,凡此種種,都常使世人淚滿襟。
6、怨憎會苦。惡的眷屬來敗家,或時常與仇人見面,都是難以言喻的痛苦。
7、求不得苦。求名求利,以及所謀不遂,皆令人百般無奈、迷茫、失望,浩嘆造化弄人。
8、五陰熾盛苦。五陰又名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它的作用熾盛,把人的真性蓋覆了,使人迷惑顛倒,妄生分別執著,造作諸業,故人死之後,復須再生。
何謂「無量諸苦」?
人人除了上面所說之三苦、八苦之外,尚有來自人事方面的無禮、侮辱、誹謗、污蔑、漫罵、冤枉、加害等等,並有來自自然界的日晒、風吹、雨打、飢渴、寒熱等等。
總之,我們的「依正」二報,皆惡劣不堪。儘管如此,我們毋須絕望,此地不好住,自有好住處,身心雖然苦,自有脫苦之妙方,佛不是跟我們介紹過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嗎?只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心念佛,必能在此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極樂世界可以九品往生,我們即使生於下下品,也能夠:
●但受身心安泰之樂,而無苦苦;
●但受依正莊嚴之樂,而無壞苦;
●但受三昧寂定之樂,而無行苦;
●有蓮花化生之樂,而無胎獄之生苦;
●有相好光明之樂,而無衰壞之老苦;
●有自在康寧之樂,而無病痛之病苦;
●有壽命無量之樂,而無四大分散之死苦;
●有海會相聚之樂,而無與所愛別離之苦;
●有上善俱會之樂,而無怨憎相會之苦;
●有所欲如意之樂,而無有求不得之苦;
●有五蘊皆空之樂,而無五陰熾盛之苦。
像這樣人生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全都沒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徹底的解脫人生痛苦之道啊!
擺在世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繼續因惑(愚癡迷惑)造業,因業受苦,依舊留在三界六道之中輪迴受苦,永無出期;另一條則是趕緊修行佛法,斷惑證真,背塵合覺,方法最好是念佛求生西方,蒙佛來迎,往生極樂,永享妙樂!
然而,希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必須下定決心,一心念佛,才有成功的希望。
清時名士鄭板橋,有一首寓意深刻和傳誦千古的詠松詩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我們今天的身是業報身,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也是充滿天災人禍的娑婆世界,正如詩中的松樹,立根原在高山上之破岩中。松樹因能咬定青山不放鬆,故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傲然屹立於天地間;同樣的,我們若能牢牢抓緊彌陀聖號不放鬆,一句佛號念到底,也能夠不為邪魔外道所惑,不為五欲六塵所迷,進而由充滿缺陷痛苦的娑婆世界,往生到只有快樂沒有痛苦的極樂世界;從眾生生死往來的穢土相對世界,進入於諸佛菩薩美妙的淨土絕對世界,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啊!
一般俗人,只知求名求利;有智慧的人,求生西方。您呢?
八、往生極樂的三要三不
由於悚於生死之劇苦、輪迴之路險、三界之無安,所以,我們無論如何,於此生中,一定要了卻生死、脫離輪迴、跳出三界、往生極樂,決不能再俟來生。
然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雖說易往易生,卻也不是完全沒有條件的,起碼你要發心修行,做到「三要三不」,才有資格往生。
何謂「三要」?
一要:深信
十方諸佛,雖有無量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能度一切的眾生,然而你若不信他,他就沒有辦法度你。這猶如電視台全天候廣播,可是你不願扭開電視機,便看不到其節目一樣。
因此,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裡強調說:「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淨宗的歷代祖師,亦無不叮嚀勸信,例如:八祖蓮池大師說:「往生淨土,要須真信,千信即千生,萬信即萬生。」九祖蕅益大師更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由此可知,念佛一法,首要深信。譬如鳥兒,沒有翅膀,肯定不能飛向青天,人若沒有深信,也是不能往生西方。信什麼呢?
1、信自。就是要深信自己本具佛性,本來就有與佛一樣的智慧與能力,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迷失了,只要去掉妄想分別執著,立刻就能恢復原有的德能,與佛平起平坐,把臂共遊。
2、信他。他指釋迦牟尼佛之言,和阿彌陀佛之願。釋迦牟尼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願要接引眾生往生其國,只要眾生一心念佛,發願求生,佛必來迎,決不食言。
3、信因。深信以散亂心念佛,尚且能夠成為將來生西種子,何況一心念佛,豈有不往生之理。
4、信果。深信極樂世界之有無數的等覺菩薩聚會一處,乃是念佛之因而得往生之果,這種念佛是因,往生是果的情形,正好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的合乎邏輯,真實不虛。
5、信事。深信離此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確有一個極樂世界,其國人民,但受諸樂,無有眾苦,而我們只要一心念佛,發願求生,必定得生。
6、信理。深信我們本具的真心佛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乃是法界體,極樂世界不出法界,亦即在我們自己心中。我們所見到的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佛性變現出來的,並不是從外面來的,乃至極樂世界的種種依正莊嚴,也都是我們真心佛性本來具足的東西。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以上六條,乃蕅益大師的寶貴教示,做到了,才是圓滿的「深信」,否則即不圓滿。
二要:切願
佛在《阿彌陀經》的正宗分裡,說了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之後,即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佛在此經裡第一次勸人發願。
又在正宗分末後一段說:「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這是佛第二次勸人發願。
第三次是在勸願流通時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勸信、勸行,只各有一次,勸願竟有三次之多,可見「發願」一事,至關重要。易言之,此經的扼要處,不在七日持名,而在三請「發願」也。
釋迦牟尼佛為什麼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勸人發願呢?這是因為彌陀佛有願,凡發願欲生其國者,必親來接引,所以釋迦佛便再三的殷殷叮囑世人發願。倘若我們發願之後,臨命終時,不生極樂國,便是釋迦和彌陀說妄語,以兩人都是已證至果的聖中之聖,所說肯定不是妄語,而是如實語,所以「淨土雖遙,有願必生」,那是不容置疑的事。
蕅益大師便很肯定的說:「欲決定得生極樂世界,莫如以信為前導,願為後鞭。信得決,願得切,雖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願不猛,雖一心不亂,亦不得生。」依此而論,若信不深和願不切,念佛就是喊破喉嚨也是枉然的。
既知念佛法門,信貴深,願貴切,那麼我們便應矢志不移地堅固求生西方之願。但如何才算是「切願」呢?起碼你要對下列各項具有一股非常強烈的願望:
1、願離娑婆。娑婆充滿缺陷和痛苦,置身其中,不啻沉溺茫茫苦海,是故,盡此一報身,一定要脫離娑婆,決不能再等來生。
2、願生極樂。極樂是一切眾生的樂園,是一切眾生的最佳歸宿,是故願在此生中,一定要往生極樂。
3、願阿彌陀佛,慈光照我,授手接我,助我於此生中,如願往生。
4、願一切逆境,都不改我念佛之心;一切順境,亦不變我生西之願。
5、願一切功德,莊嚴佛淨土,作為我生西之助。
6、願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正念分明,捨報安祥,如入禪定。
7、願佛及聖眾,放光接引,異香天樂,西方聖境,如在目前,以令聞者見者,悉發菩提心,求生極樂。
8、願花開見佛,悟無生之後,再入娑婆,普度眾生。
因為「發願」極其重要,所以念佛人在念佛之後,無不「回向發願」。在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之後,即等於我們與佛有了一個這樣的契約:當我們臨命終時,佛一定要來授手接引。這個契約,是神聖的、永恒的,直至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而後已!
三要:力行
有了「深信」和「切願」之後,自自然然的你就會「因信啟願,因願導行」,而「力行」不懈地持名了。
蕅益大師曾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由此可知,我們將來往生品位之高下,乃胥視我們現在念佛的功夫深淺而定的。功夫愈深,生品就愈高,古往今來,那些坐化立亡,撒手便行,瀟洒自在地往生者,均是平時念佛的功夫到家,有以致之。
念佛法門,雖有實相、觀想、觀像和持名四種,然而其中以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著稱,《彌陀要解》即指出:「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至簡易,至直捷也。」茲介紹持名念佛的七種方法如下:
1、高聲念。即當神志昏沉,或妄念紛飛時,高聲念佛,自可消除昏沉,但是長用高聲,恐傷元氣,及喉痛音啞,故不宜久行。
2、金剛念。即聲在唇齒之間,口念耳聽,能每字聽得分明,自然心定。
3、默念。即不出聲念佛,微以舌尖敲擊前齒,心念相應,音聲歷然。
4、禪定念。即坐禪時,澄諸念慮,寂然不動,然後以清淨心,默念佛號,不緩不急,綿綿密密,或每一呼默念一字,久則純熟,三昧忽爾現前。
5、追頂念。念時字句甚急,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空隙,因追頂緊密,故能使雜念無法出現。
6、禮拜念。即念一聲佛號,拜一次佛,這樣能使三業清淨,效果很大,惟拜久必感疲勞,故應量力而行。
7、十口氣念。極忙之人,無時間念佛,可於每天早上或晚上,作十口氣念,即念佛不拘聲數,但以盡一口氣為度,如是十次,名十口氣。
若問上述各種念佛方法,那一種最好?答案是:當你覺得用那一種方法念佛,能使心境清淨,不起雜念,這一法便是此時最好之法。所以有時這一刻用甲法最好,下一刻若覺得不濟事,可改用乙法或丙法,總之要以能克制妄念者為準,故不能硬性規定,那一法是最好的方法。若作硬性規定,恐怕難收念佛之實效,應善自調和為尚。
何謂「三不」?
1、不懷疑
「不懷疑」就是不可有絲毫的懷疑。念佛人對下列事項絕對不可存有絲毫的懷疑:
(一)不可懷疑自心。自心即佛性,有佛性者,必定成佛。
(二)不可懷疑佛言。佛說有極樂世界。肯定有極樂世界。
(三)不可懷疑佛願。佛願要接引眾生,肯定必來接引眾生。
(四)不可懷疑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
(五)不可懷疑佛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乃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淨土,故其他佛國都不能與之相比。
(六)不可懷疑法門。此法門為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中,一個極其特別奇妙的法門,能令人就在這一生中,了生死、離輪迴、出三界、生淨土、成佛道,故十方諸佛皆出廣長舌相,同聲讚揚;誰若對之懷疑不信,那便是放棄了在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實在愚不可及。
要知道,世人雖念佛,只要有一絲毫疑情存在,有福報者,也只能生到西方之「邊地疑城」,福報差者,疑障起來,即不能往生,太可惜了。
2、不夾雜
「不夾雜」就是修行念佛,不可夾雜其他的法門,要一門深入。
為了避免念佛人患上夾雜的毛病,淨宗建立了「五正行」如下:
(一)讀誦正行,即專讀誦淨土三經;
(二)觀想正行,即專觀想極樂莊嚴;
(三)禮拜正行,即專禮拜阿彌陀佛;
(四)稱名正行,即專稱念彌陀名號;
(五)讚歎供養正行,即專讚歎供養彌陀。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被印光大師列為淨宗經典之一,及淨空上人也說它是淨宗的「心經」,那是大有道理的,因為此經把念佛的精要,和盤托出。它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它的意思是說:如果眾生的心,憶著佛和念著佛,現在和將來,一定可以見到佛,離成佛已經不遠了,其間用不著假借其他的方法作幫助,一句佛號念到底,自自然然的即得大智慧,心開意解,見性成佛!
此經所說的「不假方便」,指的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不夾雜」。蕅益大師就正告世人:「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著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著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著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
3、不間斷
「不間斷」就是念佛不可間斷,要綿綿密密,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毋令暫忘。這也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所說的「淨念相繼」。
要做到不間斷,和淨念相繼,除了定時的早晚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還要不停的想著佛和念著佛。
今人做不到「不間斷」的理由很多,諸如工作忙、學習忙、應酬忙、娛樂忙等等,不一而足。其實,念佛是一切法門中最最方便的了,無論行、住、坐、臥、路上、車上、船上、做事、娛樂,乃至大、小便時,只要有心,都可以念佛。誰說沒有時間念佛,那是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自欺欺人,捫心自問,必然有愧也。
上面曾說過宋朝瑩珂法師往生的故事,像他那樣既破戒又造惡業的人,之所以也能往生,關鍵即在於他不眠不休不間斷的專心念佛三晝夜。
以上所說的「三要」,乃往生的必備條件,蓋信不深不能往生西方,信雖深而願不切也不能往生西方,信深了,願切了,如果沒有力行念佛,同樣還是不能往生西方。可見,深信、切願和力行,乃往生西方之「三資糧」,既是資糧,當然不可或缺,而且愈多愈好;再加上不懷疑、不夾雜和不間斷之「三不」,往生一事,可操左券,決不落空矣!蕅益大師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
●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瞋癡者,即是中三品生。
●念到理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
●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業往生,即是凡聖同居土。
●信願持名,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土。
●信願持名,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土。
●信願持名,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土。
由大師的開示,說明了凡是信願持名者,可以九品往生,可以圓淨四土,那是一點也不假,都是真實不虛的事!
九、往生極樂的九字真言
我們要先聲明,這裡所說的「真言」,不是密宗行人所持的「咒語」、「真言」,而是能幫助世人念佛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的九個字。
這九個字,就是: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淨宗歷代祖師大德,鑒於許多世人雖然努力念佛,但不得力,臨終時不能往生,究其原因,皆平日念佛,有口無心,有以致之。於是,他們將前人念佛的經驗和自己的心得結合起來,得出這九字真言,以便世人知所效法,在念佛時收事半功倍之效。所以這九字真言,是念佛法門的要訣,是修行念佛的心法。誰能依此要訣、心法去修,勢將不難達致佛經上所說的「一心不亂」境界。
所謂「發乎心」,就是佛號要由心而發。
凡夫的心很多,有八識心王和五十一心所,但歸納起來,只有兩種,即「真心」和「妄心」。
「真心」又名真如、實相、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圓覺、法身、涅槃......等等,名相雖多,而體則一,它是屬於本有的,真淨妙明,永不變異,當我們的心緒寧靜,無念而又無想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妄心」又名緣慮心,它是屬於後天的,常起妄念,時生時滅,當我們的六根入了六塵,而起思慮和分別時,就是這一種心現前。
簡單一點說,真心就是「清淨心」;妄心就是「染污心」。
那麼念佛應由什麼心而發呢?當然要由清淨無染的「真心」而發,絕不能由染污的「妄心」而發。偏偏世人都與此相反,多數是由「妄心」而發,不是由「真心」而發,於是乎念佛時,心潮洶湧,妄念紛飛,這就難免「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了,越念離佛越遠,永遠也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
須知,「一心不亂」之一心,指的就是真心、清淨心,念佛要「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那才是一心;若是心中還滲雜著別的念頭,那已不是一心,而是二心了。一心才是「真心」,二心乃是「妄心」呀!
因此,念佛時第一件要注意的事,就是要把充斥心中的貪、瞋、癡、慢、疑統統放下,以使心境清淨平靜,保持於一,不生二念。
如果能夠以清淨之心來念清淨之佛,自能與所念之佛,心心相應,感應道交,達致一念感應一念佛,念念感應念念佛之境,這樣念佛,哪有不往生之理?
所謂「出乎口」,就是聲從口出。
從什麼口而出呢?要從「心口一致」之口而出。
許多人念佛,口裡念佛,心在打妄想,心口不一致,這樣念佛,叫做「不老實念佛」,這樣念佛,古德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念佛必須心口一致,亦即口裡念佛,心中想佛,這樣念佛,才叫做「老實念佛」。這樣念佛,一句有一句的功德,一句有一句的實效,所謂「功不唐捐」,你就不會白念了。記住:佛號由口而出時,必須唸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符合「出乎口」的標準。
所謂「入乎耳」,就是音從耳入。
音如何從耳而入呢?就是在念佛時,所念的佛號,每一句,每一個字,都要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使是無聲的默念,只要注意聽,一樣也可以聽得清清楚楚的。不管什麼時候,只要用心靜聽自己念佛的聲音,任何紛亂的思潮都會立刻沉寂下來的。
在「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之九字真言中,以「入乎耳」三字為最重要,因為能否達致「一心不亂」,此為關鍵。為了做好「入乎耳」的功夫,念佛必須不緩不急,因為太慢了,人容易昏沉,太快了,又聽不清楚,影響「入乎耳」的功夫。
為了達致「一心不亂」的境界,我們必須時常審察自己:
發乎心時,心裡是否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出乎口時,口裡是否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入乎耳時,耳裡是否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如果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則妄念就會越來越少,乃至於無,「三昧」自會忽爾現前,令你親證「一心不亂」的境界!
念佛貴在「一心不亂」,不在於多念快念也。而「一心不亂」,有「事一心」和「理一心」兩種。事者相也,即著相而修;理者性也,即稱性不著相而修。修念佛法門,一般均由有相入於無相,先往生有相之「凡聖同居土」,進而契入於無相之「常寂光土」,只要到達「凡聖同居土」,則「常寂光土」指日可期矣,因為: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誰想在念佛方面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或想成為往生極樂的新科狀元,就必須對此九字真言痛下功夫。即使障深慧淺,一時達不到「一心不亂」的境界,至少也能「工夫成片」,也就是當煩惱起時,念佛能把它壓下去的工夫。
當代的淨空上人告訴我們:「一般行者所講的『工夫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中之『一向專念』,念到工夫成片,到臨終阿彌陀佛來接時,先有佛光照到行者,業障立時消滅,工夫自然加倍,達到了一心不亂。若是已經念到事一心,經佛光一照,即能達到理一心。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一心不亂,不必顧慮,只要老實念佛,一定成就。」
用現代的話來說,「工夫成片」約相等於精神初度集中;「事一心不亂」約相等於精神中度集中;「理一心不亂」約相等於精神高度集中。《遺教經》中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意思是說,誰能使精神高度集中,那麼,明自心、見自性、開智慧、得神通,無事不可辦矣!
於此要祝願所有念佛人:把清淨心念出來,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共同朝向念佛的最高境界邁進!
十、往生極樂的三種福業
為了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亦為了確保在往生時,不發生障礙,一切志欲生西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多多注意「善根福德因緣」的培養,因為《阿彌陀經》中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的意思是說:不可以微少的善根之因,和微少的福德之緣,得生極樂國。
在往生極樂的三要(信願行)之「行」中,便有「正行」和「助行」之分,「正行」就是老實念佛,「助行」就是能幫助正行達致其目的的工夫。而《阿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指的就是正行老實念佛,「福德」指的就是助行修福的工夫。又前者是「因」,後者是「緣」。當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具足了,那麼往生一事,肯定就沒有問題、沒有障礙了。
往生是大福報之事,世間沒有一種富貴能與之媲美和相提並論,這可從凡是往生的人,都能身無病苦、預知時至,和佛菩薩親來接迎等等瑞相看出來。那種偉大的場面,就連鼎鼎大名、以戒律著稱的弘一大師,臨終之時,都流下欣喜、感激的眼淚!
這種大福報從哪裡來的呢?我們又應如何修福呢?《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現在,我們依據佛之所說,特將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應修習的三種福業,略作解釋如下:
第一種福
●孝養父母。這包括要使父母增加財物、替父母辦理事務、供給所需之一切、不可違背其意願、奉獻自己之所有。但是最大的孝,乃是勸導父母皈依三寶,和求生西方。
●奉事師長。這包括要恭敬順從、替老師辦事、要聽從指導、常以財物奉敬老師。對出家的法師,還要恭迎法師、見到法師要心生歡喜、恭請上坐、以上好之飲食供養、不可違背法師之教導、不可改變對法師的信仰和敬愛。可是,現在是末法時代,佛經說「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由於我們很難遇到善知識,所以必須「依法不依人」,最好依照淨土經典去修,可保絕對無誤。
●慈心不殺。要以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視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如姐妹,不得傷害或殘殺他們。
●修十善業。十善是做好人的根本,也是學佛的基礎,所以念佛人一定要修十善。修行十善,善有善報,福德無量;不修十善,便是造十惡,惡有惡報,往生必有障礙。十善者:
(一)不殺生,即不可殺害一切有生命的動物。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的人有十種的功德: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將來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二)不偷盜,即不可偷拿或盜取人家的財物。不偷盜的功德: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天生。將來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三)不邪淫,即不可有男女不正常的茍合。不邪淫的功德: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即美色當前,不會對之評頭評足);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將來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四)不妄語,即不可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不妄語的功德:一、口常清淨優缽花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愛敬;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五)不兩舌,即不可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不兩舌的功德: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將來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六)不惡口,即不可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不惡口的功德: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將來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七)不綺語,即不可花言巧語,或說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不綺語的功德: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將來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損。
(八)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不貪欲的功德: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將來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九)不瞋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於心,也不發怒於形。不瞋恚的功德: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十)不愚癡。這裡所說的愚癡不是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了解佛理。不愚癡的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一個明白事理的善人。愚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有了智慧,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所作所為,無不是福。
第二種福
●受持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個人受持了三皈,才算是正式的佛弟子。佛經說:「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落餓鬼;皈依僧,不作畜生。」這三句話,就已說盡了三皈依浩大無邊的功德了。
●具足眾戒。三皈之後,還要遵守各種的戒律。戒律的意義是約束自己,做你應該做的,不做你不應該做的。凡佛弟子,在家的人,要持五戒;出家的比丘,要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持三百四十八戒;修大乘法的人還要持菩薩戒。一切的戒都能令人防非止惡,若犯戒就是造罪,能持戒就是修福。
●不犯威儀。就是修行人要有修行人的樣子,要守修行人的規矩,如行住坐臥,都要端端正正,令人見了,生恭敬心,若是有輕浮的舉動,便是違犯威儀。持戒和守威儀,都屬於修福。
第三種福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心,亦即念佛人一面要求自己往生淨土,完成佛道,同時還要隨緣廣度眾生,利樂有情。「上求佛道」是自利、修慧;「下化眾生」是利他、修福。所以念佛人一定要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福慧雙修。
●深信因果。念佛人要深信「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因為一個深信因果的人,肯定不會胡作非為,造作傷天害理的事。不做傷天害理的事,就是善,就是修福。更重要的是,念佛人要深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因為「憶佛念佛,必定見佛。」當見到了佛,何愁不開悟成佛?
●讀誦大乘。念佛人應要讀誦大乘佛法的經典,以便了解大乘佛法至極圓頓的道理,像讀誦淨土五經,便是讀誦大乘之經典。
●勸進行者。我們不但要勸導那些向來不念佛的人,來參加我們的行列,做一個深信、切願、力行念佛的人,而且還要勸導那些已經念佛的人,更進一步,由妄心念佛而淨心念佛,由事一心不亂而理一心不亂。大慈菩薩曾說:「勸一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千人念佛就是真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由此可見,勸人念佛,有無窮無盡的福報。
上面所列之三種福業,佛說乃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一切諸佛修成淨業的真正原因,也就是修成淨業之真正種子。顯示「三福」不只是世人克盡本分培養優良品德之福業,也是一切世人往生極樂世界之淨業。
昔時有人問蓮池大師:「一個人不信淨土,不願修念佛法門,恐是此人福薄?」大師答道:「確是此人福薄!」淨土念佛法門是一個使人直接成佛的法門,沒有大福報的人,不會遇到它,就是遇到了,也不會對它信願行。例如《無量壽經》中就說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他們聽佛講此經,聽了很歡喜,也希望自己將來作佛時能跟阿彌陀佛一樣的偉大,但他們僅動此歡喜心,並不發心念佛,和求願往生。佛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惜善根福德不夠,所以今生不能一聞即信、願、行。
這樣的例子,現在多的是,直到去年(一九九九年)十月,根據統計全世界的人口已達六十億,但有幾人遇到此念佛法門呢?又有幾人一聞就能信能願能行呢?可以說萬中無一,此無他,善根福德因緣不足,有以致之。如果有人對此法門,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肯定此人必如《金剛經》之所說:「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我們甚至可以說,那些一生造惡業,但臨終卻能懺悔和念佛之下下品往生者,他們也都有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肯定都大過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的人。
誰想證知自己是否有大善根、大福德和大因緣,那可從自己對念佛法門,是否一聞即能信、能願、能行看出來。若如是者,應當加倍努力念佛,修善積福,千萬不要錯過了此千生萬劫都難以遭遇的一生成佛的絕好機緣;若未如是者,亦應見賢思齊,趕緊信願持名,搭上成佛之快車,方不枉為人一生啊!
十一、一個簡單的念佛儀式
念佛儀式,有繁有簡,可隨各人喜歡;功德大小,則胥視行者心存誠敬多少而定。若無誠敬,任何儀式,皆失意義。
這裡要介紹一個簡單易行的念佛儀式如下:
每日早晚,向西正立,合掌問訊,或焚香頂禮三拜,念: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三聲
阿彌陀佛 坐立均可,念百聲千聲或萬聲
南無觀世音菩薩 三聲
南無大勢至菩薩 三聲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 三聲
念畢,再念大慈菩薩讚佛懺罪回向發願全偈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九品度眾生,威德無窮極。
我今大歸依,懺悔三業罪,
凡有諸福善,至心用回向。
願同念佛人,感應隨時現,
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見聞皆精進,共生極樂國,
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最後,問訊或頂禮三拜而退。
注意事項:
1、家中若供有西方三聖像,須對佛禮念。
2、念佛時,記住要發乎心、出乎口、入乎耳。
3、佛數應由少漸多,不可由多漸少,又須持之有恆,不可或作或輟。
4、正課時念佛,平時更要念佛,以便佛不離心,心不離佛,淨念相繼,無有間斷。
5、在穢處或躺在床上,不可出聲念佛,因與律儀不合,只宜在心中默念,口念默念,功德一樣的。
6、拜佛時,要拜佛如佛在,即要觀想所拜之佛就在面前,我以最誠敬之心頂禮,這樣拜佛,才能感應道交,福至心靈。
7、拜佛要注意三件事:(一)收攝其身,即拜佛時不得有任何不合規矩的舉動;(二)鄭重其語,即拜佛時不得與旁人閑話;(三)誠敬其意,即不得以輕心慢心拜佛,要心無旁騖,衷心誠懇。
8、凡禮拜務必從容,五體投地,徐徐而拜,不可急起急落,不管是拜佛、拜塔、拜經,或拜出家人,皆應如此。
9、念回向發願文時,必須特別用心,要做到字字從心裡過,以便在八識田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最忌視同具文,隨便背過,徒具形式,那是沒有效果的。
10、上列之大慈菩薩讚佛懺罪回向發願偈,古德說,此偈有大威力,能滅一切罪,長一切福,若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得大福報。若嫌之太長,可念普賢菩薩之發願偈:「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或文殊菩薩之發願偈:「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兩位大菩薩的發願偈完全一樣,只是一個七言,一個五言而已。
十二、古德時賢的金玉良言
有位文學家說,懂得利用他人的智慧的人,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在淨土門中,有許多古德時賢充滿智慧的金玉良言,讀之令人茅塞頓開,有「勝讀十年書」之感。希望念佛人要好好珍惜這些智慧的花朵,並以之作為自己進修的基石,做一個聰明的念佛人。
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悟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是二者,自然之玄符,會一而致用也。
——晉‧慧遠大師
(編者按)思專,即心中只有阿彌陀佛;想寂,即除佛之外無絲毫其他的雜念存在。慧遠大師乃中國淨土宗初祖,他的這個「思專想寂」慈訓,乃是念佛法門的精要所在,足為千秋萬世後學之指南。
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
——後魏‧曇鸞大師
如汝所念,遂汝所願。
漸漸鳩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此真入佛之精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
——唐‧善導大師
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
——唐‧少康大師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怙。
——宋‧延壽大師
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知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剎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
——明‧蓮池大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為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禪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禪離想,念佛專在想,以眾生久沉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難悟,念佛易成,若果為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明‧憨山大師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改變,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
勿貪世間文字詩詞,而礙正法!勿逐慳、貪、嫉妒、我慢、鄙覆習氣,而自毀傷!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計輕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彈指歸安養,閻浮不可留。
——清‧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雖曰功高易進,而末世行人,罕獲靈驗。良由信願不專,未能導其善行,以要歸淨土故也。
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
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剎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如磁石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清‧行策大師
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於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至。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茫茫大夢中,長夜誰能寤。反戀夢中歡,將醒還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錯是百錯。做得勝如前,依然空麼羅。造了夢中業,從苦又入苦。勸君早回頭,直走西方路。萬緣都放下,勤修淨業課。日夜望還鄉,一心求覺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淨土。彌陀忽現前,原來是這箇。
——清‧實賢大師
吾人生死關頭,唯二種力:一者、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負債,強者先牽,此業力也。業力最大,心力尤大。以業無自除,全依於心,故心重能使業強。今以重心而修淨業,則淨業強。他日報盡命終,定生西方,不生餘處矣。如大樹大牆,尋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決不向餘處也。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同是一夢,修之何益?答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苦,何若夢受極樂之樂。況娑婆之夢,從夢入夢,展轉沉迷者也。極樂之夢,從夢入覺,漸至大覺者也。夢雖同,而所以夢者,實不同也,可概論乎?
——清‧際醒大師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既有真心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喫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矣。
隨忙隨閑,不離彌陀名號;順境逆境,不忘求生西方。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心跳惡夢,乃宿世惡業所現之兆;然現境雖有善惡,轉變在乎自己;惡業現而專心念佛,則惡因緣變為善因緣矣。
當恪守淨宗列祖成規,持齋念佛,改惡修善,知因識果,植福培德,以企現生消除業障,臨終正念往生,庶不虛此一生,及親為如來弟子耳。
——民國‧印光大師
修道是修通大涅槃之路,修成佛之道。成佛之道是大定,心中有定就是在道。修淨土,念念之中有阿彌陀佛;若心中一時無阿彌陀佛,即離了道。
修行人世間事儘量少管,佛門中事也少管,不要有是非人我,一心念佛,有空時間多看經,與佛菩薩交往談天,豈不甚好?
金剛經由始至終解答兩個很重要的問題,一是「云何安住其心?」一是「云何降伏其心?」在淨宗就很簡單:云何安住其心?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佛,便能安住其菩提心和降伏其妄心。
若想成佛就要學佛之慈悲。念佛人要有大悲心,對一切眾生要慈悲,否則與極樂世界不相應。
對五欲六塵起貪求心,無有厭足,道業難以成就,往生淨土必有障礙。只要對於世間一絲毫貪求心都沒有,即可隨時往生,感應道交亦從此處來。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業決定受報。與其造惡業,不如造善業;與其造善業,不如修淨業。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曾發四十八願,我們的願力若與四十八願相同,可說與阿彌陀佛志同道合。以阿彌陀佛之四十八願,作為我們自己的四十八願,就容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
——淨空上人
以上所列,皆高僧大德之語錄;至於在家居士,如古時之王龍舒、彭二林,及近代之江味農、方倫居士等,對淨土法門,亦有許多精辟的見解和寶貴的指示,特錄於下,以饗讀者:
凡聞惡聲,則念阿彌陀佛以消禳之,願一切人不為惡行;凡見善事,則念阿彌陀佛以贊助之,願一切人皆為善行;無事則默念阿彌陀佛,常在目前,便念念不忘;能如此者,其於淨土決定往生。
——王龍舒居士
子等歸向極樂,全須打得一副全鐵心腸,外不為六塵所染,內不為七情所錮;污泥中便有蓮花出現也。
——彭二林居士
須知起念即妄,念佛之念,亦妄非真,何以故?真如之性,本無念故。但因凡夫染念不停,不得已,故借念佛之淨念,治其住塵之染念。蓋念佛之念,雖非真如之本體,卻有趨向真如之妙用。何以故?真如是清淨心,佛念是清淨念,同是清淨,得以相應故。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無念,故曰殊勝方便。
——江味農居士
修禪要無心無境,所以在禪定中,不管見何境界,皆是魔事。修淨要有心有境,所以在念佛中,若見境界,凡所見與所念相符者,皆是正,所見與所念不符者,皆是邪。但還要知道:縱使所現之境,確為佛境,然若執之過甚,則亦成魔。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遠公一生,三見聖相,而亦不理不說,此正所以教後人:勿因貪戀、欣喜、分別、執著,而失念著魔也。所以與所念相符,尚且如此穩定凝重,何況不符。
說念佛是做無生的工夫,錯了,實在念佛做的,是有生的工夫。目的是要離此娑婆,生在極樂國,所以念佛人,念念要做離濁世,生淨土想。倘若誤認為:念佛是求無生,那是自破其法,把淨土的效用,連根掘起,可知這一錯非同小可,而必須加以糾正。
不念佛時,並不覺得有念頭,念佛時,反而覺得念頭多者,這些念頭,並不是念佛後才生起的,乃是本來就有,經念佛才發覺耳。一切眾生,平日胸中,皆有無限妄想,憧憬未來,作生死根本,作三惡道根本,而主人翁向來迷於塵境,總不覺得。一旦經世途挫折,或善友提醒,乃幡然覺悟,精勤念佛,方才發現妄想眾多,擾亂心體。此後若繼續精勤,念佛不輟,則彼妄想,自漸次消滅,終得圓證真常,成就佛道。
不能六字都用心時,但著重一字,便等於六字俱在。大概:急念時,應著重「阿」字,緩念時,應著重「陀」字,則心自定,試之!
有相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相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為凡夫而說之法。法身是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為聖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眾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禪與淨土,關係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禪淨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禪淨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淨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禪家的最高境界,而禪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淨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
念佛明明是心住於佛,怎麼說無住生心呢?須知淨是淨,禪是禪,這兩門各有其境界,不宜混淆。凡有住生心者,皆有生處,凡夫住六塵而生心,住於貪瞋癡煩惱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三界六道。念佛人住於佛而生心,故其生處為佛國淨土,境雖不同,其有生則同。生佛國的最後,還要把這一念——念佛之心遣去,才是無生無滅,無為無相的涅槃,這不但是往生以後的事,也是過三賢十聖以後的事。心中有一佛存在,這是淨土宗的境界,並不是禪宗的境界。
——方倫居士
十三、科學時代的往生實例
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被稱為科學時代,在那一百年中,緣熟而往生西方淨土者,不知凡幾,雖《淨土聖賢錄》和《往生傳》儘量搜羅記載,亦難免掛一漏萬,無法盡錄。於此僅錄在那個時期往生的實例十則,其中出家和在家眾各半,以資證明凡信願持名,不管僧俗,決定往生。又所錄之出家眾,皆乃近代佛門高僧,其偉大生平事蹟,大家均耳熟能詳,故不再贅言,僅誌其往生時所現之瑞相,由所現之瑞相,顯示其人,必定往生。
(一)
印光大師,乃淨宗第十三代祖。
往生前,預知時至。公元一九四○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現一點小病,隔日即召集大眾,宣布妙真法師為蘇州靈巖山寺之住持。於是大眾選十一月九日為升座日期,印光大師說:「太遲了。」又改選初四日,也說:「遲了!」最後擇為初一,才點頭說:「可以!」
十一月三日晚上,進用稀粥一小碗,接著告訴真達和尚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四日凌晨一點半起來,坐著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後,即大聲念佛,二點十五分取水洗手完畢,起立云:「蒙阿彌陀佛接引,吾去也。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往生西方淨土。」說完後,面向西方,端坐椅上念佛。凌晨五點,在大眾念佛聲中,含笑安祥往生,如入禪定,時年八十歲。
往生百日後荼毗,得五彩舍利珠百餘顆,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千餘粒,頭頂蓋骨裂成五瓣如蓮花形狀。
節錄自《印光大師永思集》
(二)
弘一大師,雖以持律聞名,但篤志念佛。
晚年時神采氣力漸衰,自知將要往生,因而盡力弘法,時常勸人聽時鐘念佛,依照時鐘滴答滴答的聲響,設想為阿彌陀佛四字。若是念六字佛號者,則以第一個滴為「南無」,答為「阿彌」,第二個滴為「陀」,答為「佛」。他的聽時鐘念佛,不失為一個攝心念佛妙法。
公元一九四二年春天,弘一大師前往靈瑞山講經。不久之後,住在溫陵養老院,在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大眾講經,並向院中的老人講說淨土法要。二十三日示現些微疾病,拒絕醫藥及探問,只是專一念佛。二十七日絕食,只飲水。二十八日寫遺囑,交代妙蓮法師負責後事。九月一日下午,在一張紙上寫著「悲喜交集」,交給妙蓮,並囑咐注意:如在助念時,見我流淚,並非留戀世間、掛念親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說完話,仍默念佛號。四日戌時(晚上七時至九時),在大眾念佛聲中,安詳地往生了。時年六十三歲。荼毗後獲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塊有六百塊。
節錄自《弘一大師永思集》
(三)
諦閑大師,一生教闡天台,行專淨土。
公元一九三二年春夏之間,大師在上海玉佛寺講《楞嚴經》,復應無錫居士之請,為講省庵勸發菩提心文。因年事已高,炎熱過勞,講畢,即示疾。回浙江寧波,而精神日漸疲乏,乃息心休養,預備往生淨土。雖沒有什麼痛苦,但飲食日減,身體日弱,遂將天台宗一切事務,交付妥當,令門人寶靜等繼續弘持。至七月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說道:「佛來接引,我要往生了!」即令侍者,為之沐浴,更衣。繼命寺眾齊集大殿念佛。又令人扶行,趺坐龕中。午後一點十五分,於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含笑而逝。面色光潔,頂煖逾時不散。世壽七十五歲。
節錄自《歷代淨土高僧傳選集》
(四)
倓虛大師,一生亦教闡天台,行專淨土。教導後學,修習止觀念佛,逢人也諄諄勸以念佛法門。其門下因念佛的功夫深厚,預知時至而往生的人,不計其數。
公元一九六三年五月十日,大師講《金剛經》至經中之十七分時,忽然感到疲倦,從此飲食減少,仍談笑自如,風趣橫生,經醫生檢察無病。同年六月十六日回到弘法精舍,準備後事,對大眾說:「人生如戲,生如是,死亦如是,現在已經演完,該收場了。」有人勸他服藥,大師說:「藥能治病,不能治命,人命以無常為定律,無常到來,誰也難逃。我自己的生死,自己能作主,也自知去處。」並對弟子等人,諸多咐囑,勉勵各自珍重。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二時,自己把脈說:「脈博已亂,請扶我起來,我要去了!」說完後,趺坐結彌陀結,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地往生。時年八十九歲。
弟子們為大師啟建佛七共四十九天,圓滿後荼毗,火化時白雲縹渺,其香氣傳聞數里,獲舍利子數千顆,骨花五大盤。
節錄自《影塵回憶錄》
(五)
律航大師,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論行住坐臥,佛號不離口,念珠不離手。
大師念佛是用「併耳念佛法」,即將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聽得清楚。先將右耳聽力,作意併在左耳,聽一百聲。再將左耳聽力,併在右耳,聽一百聲。然後兩耳平均聽一百聲。或者攝心記數,初三聲注入左耳,次三聲注入右耳,再四聲兩耳一起聽聞,共為十聲。如此循環練習,才一個月就可大見功效,偶爾生起妄念,隨時覺知,日子久了養成習慣,不必作意併耳而自然併入了。大師以此度化他人,得其傳者,皆稱絕妙。
公元一九六○年春天,律航大師將他在台灣住持的慈善寺交由廣化法師接替,從此隱居靜修,預備往生資糧。五月二十八日早晨,趺坐於連接大殿的寮房中,隨眾持誦早課,至念完十小咒,寂然入定,看見一場大法會,異常莊嚴,人數之多,世間未見。又見到已往生之蓮友多人,因而自知往生的日子將到了,隨即謝絕外緣,一心念佛,由每日一萬聲增至五萬聲。
初七日立遺囑,交代後事。十一日未時(下午一至三時),沐浴完畢,到客堂,向西方而坐,對大眾開示說:「你們有幸得以信佛,又得出家,是幸運之中最幸運的人。現今告訴你們,修行的法門非常多,而以念佛法門最為方便、最圓頓殊勝。你們看我念佛二十餘年,現在臨命終,一心不亂,求生西方,這是最好的證明。」又站起來舉起兩袖說:「看我不是很好嗎?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後來又說:「此生多麼幸運,老了而能出家,又得你們這些道友助念往生。若不出家,此時為妻室兒女啼哭糾纏,哪裡能一心念佛,不得一心,怎能往生?」說完就獨自回寮。
過不多久,呼喚廣化法師來,廣化問他是否往生的時間到了?大師點點頭。隨即鳴鐘召集大眾助念,大師也隨眾念佛,剛開始聲音緊湊而急促,漸漸小聲而安定,隨即安祥地往生了,當時是下午酉時(五至七點)。時年七十四歲。停靈三日,而容光煥發如生。荼毗後,獲五彩舍利子數百顆,頭頂骨現出蓮花的顏色,半露舍利子,好像深紅色璧石所鑲嵌的珍珠。
節錄自《律航法師遺著》
(六)
二次大戰之後,香港何東爵士夫人,何世禮將軍之母,全家是基督徒,惟何東夫人信佛,兒女非常孝順,家中仍有佛堂,彼此並無衝突。她的往生,給香港人很大的啟示。往生之日,她把子女們以及家中親眷一齊召來,她說,我們一家宗教自由,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母子一場,你們今天念聲佛號送送我。這最後的要求,於情於理都講得過。她盤腿一坐,坐了不到一刻鐘就走了,從此她一家人都信佛了。她平時不說話,臨終表演給大家看,結果度了一家人。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無童壽經講記》一書
(七)
台北蓮友念佛團有一位李濟華老居士,於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五日,向蓮友講《阿彌陀經》大義,講了一個半小時,聲音宏亮,講完之後,向大家說:「我要回家了!」大家以為他年紀大,七十九歲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下了講台到客廳,在沙發上一坐就往生了。有人說,他兩三個月以前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星期假日到老朋友處聊聊天,似有辭別之意。
節錄自淨空法師講述《無量壽經講記》一書
(八)
江味農居士,一生教宗般若,行在彌陀。從小就跟隨祖父持誦《金剛經》,終身不間斷。他所著的《金剛經講義》,風行海內外,是一本噲炙人口的著作。他常常領眾念佛禮懺,並講大乘經典,皆指歸淨土,譬如講《金剛經》時說:「『則非』、『是名』兩句,即是開念佛法要也。『則非』者,是說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是名』者,是說明妄念繁多,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也。必應念至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妄盡情空,一心清淨而後可。此即是所謂的一心不亂,不亂即所謂清淨也。如其心淨,即佛土淨矣!」
自一九三三年起,一心常在定中,晚間無夢。但每遇春末夏初之黃梅季節,必定生病數個月之久。一九三八年四月,天氣陰冷潮濕,仍然臥床不起。弟子等助念,終日不斷,自己則常隨默念,神志非常清楚。到了五月中旬,疾病日漸嚴重,而神志卻更加清醒。五月十八日晚上,忽然說:「金光遍照,佛來接引!」於是合掌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然而往生。時年六十七歲。
節錄自《金剛經講義》卷首
(九)
謝秀萱居士,她是福建福安縣人,十七歲嫁到鄭家,生活很苦,靠她做手工補助家用,生三男二女。她雖然不識字,可是天性純良,很懂道理。不幸長子在二十九歲時病故,緊接丈夫也死了,次子月明又得重病。月明在病中夢見觀音菩薩領他去看地獄,醒了之後就發心學佛,因為真正見到地獄,所以念佛非常努力,病也就好了。作為母親的她,看見孩子如此年輕,就已這麼努力,她不能落後,便也跟著用功了,讓孩子帶她去皈依。同時擺脫了家務,做起在家人穿的法衣,而且長齋念佛,一直很用功。到了七十八歲時,她每天都念佛八萬聲,達到不念而念的境地。一九八三年,她已八十八歲,臨終前八天,她對孫媳說:「我已經見佛了,就要往生了,以後不吃飯了,你不必再給我送飯了。」她孫媳謹遵所言。此後八天她都不食飯,每天只是跏趺坐,搭著衣,念佛不斷。念到第八天,她欣然的說:西方三聖來接引了!又說:佛的白毫光殊勝得沒法子形容!說畢即合掌念佛,安祥坐化。火化時,在場的人都聞到異香,並撿到舍利子三十多粒,遠近讚歎!
摘自律航法師《百日念佛自知錄》
(十)
楊媽媽是貴州三穗縣人。
她從小就成為鎮遠楊家童的寄養媳婦。十七歲時,與楊維新先生結婚。十九歲時,因為難產,非常痛苦而昏迷,夢見:自己跪在佛前,祈求生下貴子。承蒙白衣觀音,送一個孩子放在她懷裡,又用甘露水灌入她的口中,忽然覺得身心清涼而醒過來,孩子已經呱呱墜地了。
這個時候,她才知道自己已經昏死一日一夜,幸好公婆信佛,祈求觀音菩薩賜大悲水,保佑媳婦母子平安,願婆媳兩人長齋拜佛,以報佛恩。大悲水一灌進口中,她就醒了,從此以後,她就長齋念佛。
不久,她先生入學選拔貢生而早逝,公婆先後過世,兒子也出外求學而後從軍抗戰,家中只剩下她和丫鬟羅蓉蓉,每天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早晚課寒暑無間。她活到九十幾歲,白髮轉青,牙齒掉落,又再長出新的。
公元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戰爭勝利。她兒子楊少新,已榮升為司令官,衣錦還鄉,率領外國妻子刁斯皮,兩位孩子戎戎和球球,兩位女兒梅姑和梅娘,以及洋女婿奚不得牧師等回來團聚。當時只有她兒子隨母吃素念佛,其他人都信基督教,他們都認為楊母是魔鬼。
次年,孫女梅姑和孫女婿奚不得牧師在鎮遠建立悔心佈教所,宣傳基督教義,吸引了許多信眾。
長孫戎戎,去湖南求學沒有成功,因為交一些壞朋友而染上惡習,病危送到醫院診療,護士施惠人代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垂佑而很快痊癒,因為被護士小姐照顧和救命之恩所感動,而被說服,改信佛教,在公元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向彌勒寺超凡和尚祈求受三皈依和五戒,法名了緣,臘月初日,娶護士小姐施惠人為妻。
梅姑因為夫婿奚不得牧師車禍逝世,傷心欲絕,也被惠人勸化而信佛,於公元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九日皈依鎮遠西天寺不空老和尚,將悔心佈教所,改造為悔心居士林。六月十九日舉行落成及西方三聖像開光典禮,同時也啟建護國息災法會三天。通知教友,歡迎各界參加,請老和尚主持,並請祖母楊夫人為居士林林長。楊夫人在法會中精進不輟,十九日下午舉行通俗演講。楊夫人登台說:「第一,我要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將居士林交給戎戎負責。第二,我勸大家要念佛求生西方,修行方法並沒有什麼技巧,只要日夜不停地念下去,工夫到家,決定往生。第三,我現在預先告訴諸位,我快要往生了,希望在座大德都可以親自看見,以做為念佛的榜樣,增加信心和願力!」
到了二十一日法會圓滿,有一千多人皈依。楊母登台對大家微笑地說:「我早已提倡青年信佛和佛化家庭。你們這些青年,現在都已皈依三寶,我家也是佛化家庭,這是我的孫媳婦惠人的功勞,使我能夠實現畢生的願望。三天以來,承蒙諸位功德加被,我的淨業已經成就了。月前,觀世音菩薩約定今天要來接我,所以我現在要向諸位告假了!」
戎戎、惠人和梅姑等人一齊跪下,母親立刻阻止她們發言,並且嚴厲地說:「人誰沒有死呢?連佛也涅槃了,但在我還沒有走之前,我先請教諸位佛教的前輩,古人有盤腿端坐逝世(又稱坐化或坐脫)、站著逝世(立亡)、吹著笛子水葬、自身起火焚燒,甚至以倒立姿勢逝世;逝世的方式很多,敢問他們有沒有笑著逝世的,如果沒有我就笑著逝世!」她說完就哈哈大笑,笑聲越來越小而逝世。
親屬們哭泣,老和尚立即告訴他們:「不許哭!不許動!孝子賢孫應趕快為她念佛,以使她往生的品位增高!」接著立即齊聲念佛。
丫鬟羅蓉蓉忽然趕來大哭地說:「她老人家一個月以前寫了一張遺囑,留下一尊玉佛,告訴我說:她逝世時,特別允許我哭,其他任何人都不許哭、不許搬動她的身體,直到明天這個時候,才能夠抬回家裡辦理喪事!」說完,她就禮拜老和尚和大眾,笑著說:「諸佛大菩薩,請你們各自為法保重,傻丫頭要開始哭了!」
於是蓉蓉就跪在楊夫人的身旁,放聲大哭,哭聲也越來越小,當哭聲停止時,她也往生了。
老和尚說:「羅居士也已經往生了,請諸位加緊助念佛號!因為有生必有死,想要不死,先要無生。只要皈依佛教,遵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修行,必然能夠證悟沒有生滅的永恒境界。楊夫人和羅小姐就是事實的明證,你們大家都親眼看見,一位大笑而死,另一位大哭而死,都是往生淨土的瑞相。諸位有緣皈依佛門,已經有大善根,如果你們依照楊夫人教你們的念佛方法,身體力行,一定可以了生脫死,即身成佛!」
翌日,大家將遺體移回楊家辦理喪事,楊夫人和羅蓉蓉的面貌仍栩栩如生。
摘自陳柏達居士著《淨土的見證》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雲棲云。一句阿彌陀佛。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可惜今人。將念佛看做淺近勾當。謂愚夫愚婦工夫。所以信既不深。行亦不力。終日悠悠。淨功莫剋。設有巧設方便。欲深明此三昧者。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本自離過絕非。不消作意離絕。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自超情離計。何勞說妙談玄。秖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畢此一生。誓無變改。若不得往生者。三世諸佛。便為誑語。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切忌今日張三。明日李四。遇教下人又思尋章摘句。遇宗門人。又思參究問答。遇持律人又思搭衣用缽。此則頭頭不了。帳帳不清。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向上機關亦在裏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三聚淨戒。亦在裏許。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試自簡點。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貪瞋癡念。猶自現起。是非人我。猶自挂懷。間斷夾雜。猶未除盡。妄想馳逐。猶未永滅。種種他歧。猶能惑志。便不為真念佛也。
要到一心不亂境界。亦無他術。最初下手。須用數珠。記得分明。刻定課程。決定無缺。久久純熟。不念自念。然後記數亦得。不記亦得。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要不著相。要學圓融自在。總是信不深。行不力。饒你講得十二分教。不得千七百轉語。皆是生死岸邊事。臨命終時。決用不著。珍重!
示念佛三昧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此三昧門。蓋至圓頓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眾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爾具真如生滅二門。正隨緣而不變。名真如門。即不變而隨緣。名生滅門。依真如門說圓實教。依生滅門說偏權教。離真如無生滅。權是實家之權。故可為實施權。離生滅無真如。實是權家之實。故須開權顯實。為實施權。有藏通別教之三。開權顯實。統惟圓教之一。權實四教。無非念佛法門。
所謂念自佛。念他佛。雙念自他佛。約四教成十二種念佛三昧。又常行等四種三昧同名念佛。一一三昧。各具十二。則四十八種。復次。念他佛者。或念相好。念法門。念實相。以例念自念雙。亦可各三。廣歷四三昧。四教則成一百四十四種。一一種。復有無量境觀差別。非言可宣。而持名一法。出佛說阿彌陀經。仍在前來種種三昧之外。觀經云。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名字是也。此持名法門。雖似曲為中下。仍復最頓最圓。蓋所持之心。無論解與不解。當體無非一境三諦。能持之心。無論達與不達。當體無非一心三觀。
請嘗言之。六字彌陀。為因名故名。為因心故名。為亦名亦心故名。為非名非心故名。若因名故名。名應自持。何待心持。又名能自持。與心何預。若因心故名。是心本有名。則不持時。名何不現。若亦名亦心故名。名能有名。何待於心。心能有名。何待於名。又此名字。誰半屬名。誰半屬心。且不持時。名中半名雖無。心中半名應在。離既各無。合云何有。若非名非心故名。既非名非心。何能更有彌陀名字。如此推名。名字性空。緣生幻有。一名字性。即一切名字性。名字即法界。中道實相。舉一全收。無一法在名字外。所念境諦既爾。能念觀智。例此可知。
復次。束此境三。總名妙假。舉正報該依報。舉化主該徒眾。舉假名該實法。一句名號。三千歷然故。復次。束此觀三。總名為空。以覓心無朕故。復次。名若是心。復何為名。名若非心。心何持名。心若是名。復何為心。心若非心。名何預心。於其中間。無是非是。豈非即中。虎谿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此之謂也。
悟此理而持名。則一稱一念。頓圓無上菩提。縱未悟而捻珠記數。矻矻窮年。未嘗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觀之中。久久熏習。性德漸顯。如染香人。身有香氣。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蓮宗諸祖。所以極力弘揚也。誰有智者。捨此別求歧徑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