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7月2日 星期五

佛門稱謂有學問


◎撰文‧    周柔含(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稱謂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在臺灣社會,常聞出家眾對在家眾,以及在家眾之間互稱「菩薩」,
更是表達了相互期許與尊重。

語言是一種藝術,稱謂是人際關係重要的潤滑劑。

依佛門規矩,信眾稱出家眾為「師父」或「法師」,或依職事稱呼,如「知客法師」等;對於德學兼備者或稱「上人」;對於戒德兼備出家二十年以上年長者稱「長老(尼)」;「和尚」,則指德高望重的出家眾,是佛門的尊稱。

在佛門裏,出家即現大丈夫相,不論男女眾,出家眾之間以師兄弟相稱,非依年齡、輩分論長幼,而依「戒臘」上下尊重;同輩之間互稱「某某師」,或「師兄」、「戒兄」等,對於剃度師的同門師兄弟則稱「師伯」。

出家的尼眾,佛門的稱呼為「比丘尼」。俗稱之為「尼姑」,原意並沒有侮辱之意,《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出家尼眾;直到明朝《輟耕錄》中,將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有輕蔑之意。臺灣發生的「比丘尼正名運動」,即呼籲大眾勿再用「尼姑」二字。

出家眾稱在家眾為「居士」,在家眾之間不分年齡,互稱「師兄」、「師姊」,並沒有「師弟」、「師妹」之稱。即使是三歲剛皈依的小男孩,我們應稱他「師兄」;法無大小,但是習於倫常關係,隨俗我們習慣帶上「小師兄」。

在臺灣社會,則常聞出家眾對在家眾,以及在家眾之間互稱「菩薩」,這個稱謂,表達了相互期許與尊重。

慈濟人文強調的是人倫之間的「尊重」,在中華三綱五常的倫理規範下、長幼有序與宗教大家庭的氛圍下,年紀稍長的師兄、師姊,被稱為「師伯」、「師姑」。這和一般大家所認知佛門稱謂大大不同,無怪乎常有非慈濟團體的師兄、師姊告訴我:「慈濟的人好奇怪,都叫我們師伯、師姑!」

稱謂是一種禮儀,也是身分象徵。佛教言語互動從稱謂起頭,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朝向「天下一家親」。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