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禪風瓦舍

生命-天地也、宇宙-運和氣也。 至聖所言,[不知命無以為君子],君子首重的是中庸知命也,而非認命或改命。 時也、命也、運也 “時”“命”乃先天,謂之-天時天命不可強求,而運為時空宇宙運作之外在影響而成,可窺而改之。

網頁

  • 首頁

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聖嚴法師 -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聖嚴法師 -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這是常常被人問起的問題。
也就是說在家學佛需要設置佛堂嗎?
如果需要,又應如何設置?

 這要看各人的情況而定。
如果住處很小,或者住於公家宿舍,與同事、同學等共住一室以及同住一棟房子,當然有所不便,那只有在定時課誦之際,暫以佛經代表佛像,置於相當的位置,不必設置香爐、燭臺,也不必供水、供花、燒香,僅於課誦前後,問訊、禮拜,以表示虔誠、恭敬即可。
倘若同住的室友和舍友,大家都信佛,當然可以設置共同的佛壇或佛堂;
如果僅是自己一人虔誠學佛,則不可由於表現特殊,強設佛壇,而招惹大眾的怨憤。

 如果全家之中,僅自己一人學佛,也當比照住於公家宿舍的辦法,否則會引起家庭的口角。
不要由於學佛,而使家人對佛教產生惡感、瞋嫌。
如果全家信佛、學佛,或者你是家長,或夫婦共同學佛,而家中尚有裕餘的空間或裕餘的房間,最好能夠設置佛壇或佛堂。

 如果設置佛壇,應該選擇客廳的正位,也就是主人所坐位置的方向,佛像背後不可臨窗,應當面對門窗,陽光充足,使人進門便可一目了然。
佛壇是家庭的中心,要能產生安定力和安全感的作用。至於地理師所定的方位可以作為參考,但也不必拘泥、迷信。
只要不把佛像面對廁所、爐灶或直接面對自己的臥床就好。
在設立佛堂時,應選擇一間靜室,不是小孩、貓狗嬉戲出入之處;也不是會客、談笑、宴飲之處,而只是用於禮誦、禪修,不作其他用途。

 如果家中原供有關公、媽祖、土地、祖先等神像、神主牌時,不可由於信佛、學佛而把他們立即廢除,應該逐步進行。
先將佛菩薩聖像安於正位,其他神像祖牌置於兩旁,不必另設香案、燭臺。
因為一切善神、祖先都會護持三寶且親近三寶,供設佛菩薩聖像之後,他們也能成為三寶弟子,得到佛法的利益。
等到下次遷移佛壇和佛堂之時,便可把原先的神像視為古物而予以保藏。

  至於祖牌可以移置於寺院的往生堂,家中並不需供奉。
如果仍要供奉,則可置於佛像之下首或另移他處,改以較佛壇為小的祖壇,單獨供奉。
例如寺院規模較大者,都會另設有往生堂,專供往生牌;
寺院規模較小者,即以大殿佛壇的兩側供置長生牌和往生牌。
如此,既能對祖先表示慎終追遠的孝思,也能顯出對佛菩薩的崇高信仰,而此崇高信仰有別於慎終追遠的孝思。

 家庭供奉佛菩薩聖像,不需太多、太雜、太亂。
可以一佛代表萬佛,以一菩薩代表一切佛菩薩。
一般的家庭多半是供奉觀音菩薩、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任擇其一即可。
如果已經有了佛與菩薩的聖像,則置佛像在正中或後上方,菩薩像在兩側或在前下方,務必要使佛突出,以顯其尊貴。
聖像的大小尺寸,應該和佛壇、佛堂的空間位置比例相稱,不可太大或太小。
如果聖像很小,且是以七寶所成,則可以雕刻多重的佛龕來襯扥出佛像的偉大。

  請購了佛菩薩的聖像之後,一般人大多崇尚舉行開光儀式。
以佛教的觀點而言,開光儀式並不一定是必須之舉。
因為佛菩薩像只是用來當作修行的工具,佛菩薩的感應在,而以聖像作為致敬的對象,若無聖像,便無可作為禮拜、供養和恭敬的對象。
通過類此的修行後,便能得到修行的利益和佛菩薩的感應;
但最重要的是在於信心、虔敬心、恭敬心的感發,不在於聖像本身。
所以,聖像是否開光並不重要。

  在釋迦世尊住世的時候,因為佛去利天為母說法三個月,人間的弟子們思念佛院,所以,為其塑了像來供養,其中也沒有見到有關開光的記載。
至後世,乃以經、像、法物、塔、寺等,代表著佛的住世、化世。
不過隆重的儀式能使更多人起敬生信,所以後來漸漸地有了各種各樣的供養儀式,而開光就是其中的儀式之一。
因此,迄今,各寺院若新塑佛像,也都集合信眾舉行開光儀式。
這猶如學校開學、公司行號開幕、建築物落成時所舉行的開幕剪綵等儀式一般,是為了慎重地向大眾宣告,所以舉行儀式。

 至於個人在家庭供養佛菩薩的聖像時,並不需要昭告社會大眾,所以也不一定需要舉行開光儀式,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聖像安置供奉,然後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日日不輟,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聖像所在的神聖氣氛,藉此以引發修行者的道心。

  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所燃的香,以精細、清香為原則,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為宜,不要大把地燃燒香燭,以免造成室內空氣的混濁。
香類以自然的檀香、沈香為佳品,不宜用化學香料或動物香料調製的線香、棒香。
現代家庭的佛堂,可以電燈代替蠟燭,且應常常清理供桌、香爐、燭臺,換新供品,至少該保持沒有灰塵或枯萎腐爛的花果食物。
每天最好應該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供水。
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繫念之心。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於 上午9:37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大師典記, 正信佛教法鼓山, 佛門方圓與知識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六祖壇經-10集/慧倫法師


慧倫法師 (佛光山寺副住持) 

釋慧倫,現任佛光山寺副住持,台北市人。俗姓
蔡,法名心法,號慧倫,法子傳法名智宏。曾任
都監院頭單書記、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籌建處主
任兼監寺。曾於人間大學教授《大智度論》課程、
人間佛學院《六祖壇經》錄影講授,佛光山修持
中心《人間佛教法要》專題佛學系列講座。



禪與般若生活修行 講座
 

六祖壇經-10集/法師
  • 六祖壇經第1集

    六祖壇經第1集

    47:24

  • 六祖壇經第2集

    六祖壇經第2集

    47:04

  • 六祖壇經第3集

    六祖壇經第3集

    47:44

  • 六祖壇經第4集

    六祖壇經第4集

    47:19

  • 六祖壇經第5集

    六祖壇經第5集

    47:24

  • 六祖壇經第6集

    六祖壇經第6集

    47:04

  • 六祖壇經第7集

    六祖壇經第7集

    47:50

  • 六祖壇經第8集

    六祖壇經第8集

    46:55

  • 六祖壇經第9集

    六祖壇經第9集

    47:00

  • 六祖壇經第10集

    六祖壇經第10集

    49:44

版權所有 © 2021 BLTV Inc. 保留所有權利。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於 上午10:34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大師典記, 生活禪修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神秀與惠能二位大師所作的偈頌,修學時要以那一則為主呢?




發表於 2018 年 09 月 13 日 由 香光

問:神秀與惠能二位大師所作的偈頌,修學時要以那一則為主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看神秀與惠能大師作偈的由來。此緣於五祖弘忍大師有意傳法,故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檢驗他們的修為。

神秀身為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有一天,惠能舂米的時候,聽到大家在誦讀此偈,他不知道偈頌書寫在哪個地方,就請一位童子帶他到布告欄前面。惠能看著大家高興地讀著偈頌,就說:「我也想寫一個偈頌,你們可不可以幫我寫?」有人問:「你不會自己寫嗎?」惠能說:「我不認得字啊!你們幫我寫,好嗎?」有一位做過官的張先生說:「沒有關係,你唸,我來幫你寫。」惠能唸了一個偈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與神秀的偈頌相對比,寫的東西是一樣的,只是一個「拭」;一個「無」。一個是從正面看的;一個是否定的。惠能的偈頌一寫上去,群情譁然。五祖弘忍大師從公布欄前走過,他一看就知道惠能偈頌的境界,與之前的有很大的不同。他拿起鞋子,直接在那上面一擦,說:「這個也沒有開悟,你們還是背先前的那個偈頌就好。」五祖弘忍大師就這樣處理完這件事了。

在同一時間,布告欄上面出現過兩種智慧的經典語言,供大家來對比。大家朗朗上口,也知道都是修行的方法。但是,對比之下,卻有很大的不同。

這兩個偈頌許多人會背,也看得懂。這是修行的心境問題,我們只有用功,才能夠知道。一個頓悟;一個漸修。頓悟,不是要得到什麼東西;漸修,要慢慢地勤拂拭。這兩個偈頌,一個都不能少。一個是「勿使惹塵埃」;一個是「何處惹塵埃」。塵埃,在哪裡出現?還是出現在我們的身心上面。我們修法,本來就是「理要頓悟,相要漸修」,其中戒定慧絕對不能少。戒律也不是懂就好了,要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來,絕對不能夠一步登天;禪修也是要按部就班。

這兩個偈頌都有他們的境界,也有他們語重心長的悲憫,這兩位大德,都是我們的楷範。要說哪一個境界高,哪一個境界低?神秀也是得法的高僧,他和六祖惠能,對佛教的發展來說,他們都有彼此的攝受對象和貢獻。這兩個偈頌,彌足珍貴,都要背下來,並好好去踐行。

◎節錄整理自《香光莊嚴》第130期<禪機4 惠能偈—本來無一物>

------------------------------


神秀提倡漸悟法門,從觀心開始,觀到自己的心只有一個念頭,就成為守心於一境。心如何達到一境?數息。
從一到十反覆地數呼吸,數到最後不再數了,也沒必要再數呼吸,即安住於一種境界。
到達這種境界時,要守住它,不要讓心跑掉。一直守下去,心會變成明鏡,成為不動心,心不動才是了不起的工夫。

-------
摘錄自《我願無窮:美好的晚年開示集》禪宗的頓漸法門:神秀的漸悟法門
文/聖嚴法師 

通常和惠能禪師相提並論的是神秀禪師。五祖弘忍有十個徒弟,歷史上最有名的,一個是神秀,一個是惠能。
神秀出家、親近弘忍的時間比較早,因此,大家都認為神秀會接五祖的傳法,成為第六祖,可是想不到弘忍卻把他的衣悄悄地傳給惠能,惠能成為理所當然的六祖。
雖然後人沒有把神秀當成六祖,但是當時北方的皇帝武則天,將神秀封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顯示他非常受到宮廷的重視,勢力也很強,直到他圓寂以後。
他有兩大弟子,也被唐朝的宮廷封為國師,十分了不起,並不像我們後人所認知的那樣平凡。

神秀和惠能的差別,在於所用法門的不同。
惠能提倡頓悟法門:「不立文字,當下即是」;
神秀提倡漸悟法門,從觀心開始,觀到自己的心只有一個念頭,就成為守心於一境。

這個方法,實際上即是印度禪法所講的「心止於一境」。
心如何達到一境?數息。
從一到十反覆地數呼吸,數到最後不再數了,也沒必要再數呼吸,即安住於一種境界。
到達這種境界時,要守住它,不要讓心跑掉。通常的人守心守不住,雖然偶爾可以使心住於一境,但一下子心就跑掉,變成散亂心了。
能不斷地守心於一境,這是工夫。一直守下去,心會變成明鏡,成為不動心,心不動才是了不起的工夫。

任何境界在你面前出現,你的心始終是不動的,境界是境界,心是心,如同一面鏡子,鏡子是不會動的。
當你的心成為一面鏡子,就可以看到、聽到所有的東西,但是心如如不動。
到達了這種程度,心的智慧便會出現,這是神秀禪師的方法。
這個方法好不好、有沒有用?當然有用。
當你心如明鏡時,就有了明鏡的反映能力,而這能力即是智慧,你的心即是智慧心。

所以,神秀的方法也能讓我們開悟。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身是菩提樹」,用這個身體來修行,能夠成道;心如明鏡台是指心的反映,全是智慧的反映,而不是煩惱的反映。
明鏡是如實地反映,見到什麼就是什麼,不會有差別,而凡夫心裡的反映,往往帶有情緒,有種種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裡的經驗,有自我中心的習慣,有自我中心的判斷與標準,這都不是明鏡,而是煩惱心。
神秀所謂的「明鏡台」,並沒有自我中心的判斷、執著和觀點,有什麼就反映什麼,禪宗稱為「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亦即漢人來,就如實地把漢人的形象照出來;胡人來,也如實地把胡人的形象反映出來。

假使能成為明鏡台,實際上已經是開了悟,但是惠能卻把它全部否定掉。對於「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認為:本來什麼也沒有,怎麼可能還有棵菩提樹?表示你還在執著;
如果真正、徹底的智慧現前,又怎麼還有個明鏡台?
既然根本沒有東西,為何還有鏡子需要常常擦?若是沒有鏡子,又怎麼會有塵埃染上去?這表示鏡子上還有東西。
所以,神秀的偈子顯示出他開悟並未徹底,還有一些煩惱在。後來有人翻案做文章,說這是六祖惠能的弟子幫神秀寫的,神秀當時並沒有寫這樣一個偈子。
其實神秀的境界並不亞於偈子所表達的,只是後來的傳說,都把神秀看成不如惠能,認為神秀尚未真正徹悟。

因此,「漸」是用觀心的方法,心到最後還有一點存在。
守心、觀心;守境、觀境,境也好,心也好,都是「有」。
禪宗的智慧講「空」,是絕對的沒有,但在用方法時,假使一點也沒有,根本著不上力。
所以,我們教人修行的時候,仍要教人從觀呼吸開始,觀呼吸觀到後來,心安定了,便能參話頭。
話頭參到最後疑團粉碎,如大地落沉、山河粉碎,在此狀況下,沒有內、沒有外、沒有心,也沒有物質,什麼也沒有。

這個時候,有沒有開悟的悟境呢?沒有,連開悟的悟境都被否定。
如果覺得自己開了悟,表示還有一個開悟的悟境沒有放下,並沒有真正的開悟。

徹底開悟的人,不會承認他開悟:「胡說,你胡說,我開什麼悟啊!」好不容易把自我中心粉碎,結果還弄得一個「開悟」,這真是笑話。

因此,脫離煩惱之後,還說有煩惱、還說有智慧,這都是錯的。
已經開悟的人,沒有什麼煩惱會讓他困擾。

實際上,有煩惱的人,也可以用禪修的方法,練習成為煩惱少一點的人。
譬如諸位用禪修的方法,就可以減少煩惱,從煩惱得到一些鬆綁的利益。
如果禪修很久了,煩惱還是非常重,表示用方法有問題,沒有好好地掌握。
如果你一打坐,煩惱就來了,你在煩惱中,一邊打坐一邊起煩惱;打坐完了,反而好像沒有煩惱,原因是你沒有好好地用方法,沒有把身體放鬆。

修行一定要把身心放鬆,之後再用方法,如此心裡的種種障礙,就會暫時離開。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於 上午10:14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大師典記, 生活禪修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五

性廣法師提倡佛教養生學,應機而教。「養生功法」看似簡單,但背後是變化萬千。

"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來源連結 
Search

「以無門入一切門」,性廣法師提倡佛教養生學,應機而教。「養生功法」看似簡單,但背後是變化萬千。

  • 文:鄺志康
  • 圖:Tim Liu
  • 2018-02-27


性廣法師
性廣法師
性廣法師簡歷
★學歷、經歷
1962年生,台灣嘉義市人,國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

1982年7月披剃,12月受具於樹林海明寺。出家後服膺印順導師思想,受學於昭慧法師,多次追隨法師投入護教與社會運動。 

1986年,創辦「佛教弘誓協會」,講授《成佛之道》,強調解行並重,領導學員從事護法及社會服務。1993年將協會改制為「佛教弘誓學院」,擔任院長,於2018年6月榮退。於佛學院教育工作計30餘年。爾後投入領眾禪修與興辦大學教育之工作。

1992年創辦《弘誓雙月刊》並擔任社長,該一思想性刊物,於海內外華人佛教界甚受重視。2018年六月交棒卸任。

1999年擔任中華民國關懷生命協會第三屆理事長,後續任第四屆理事長。

2000年8月起,任職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暨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2017年8月升等副教授。自2010年8月起,回任東吳大學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2008年9月,於東吳大學哲學系授課期間,獲選「績優教師」。 

2017年8月,依《佛教養生學》專門著作送審,升等為副教授。

2019年11月6日,獲玄奘大學創辦人了中長老託付,董事會通過,獲選為玄奘大學董事長暨玄奘文教基金會董事長。12月13日於善導寺正式交接。

學術專長及研究領域為禪學、天台學、原始佛教、佛教哲學、倫理學、生命教育、宗教養生學等。

★禪修經歷

出家後,廣學淨土念佛法門、念息法與各種南傳禪法。

1995年,遠赴緬甸毛淡棉,向帕奧禪師習學禪法。

自1998年起,於國內外各大道場主持禪七或禪修營。

自2010年起,有鑑於學員在當代文明生活中,承受各式身心病苦,更有禪修腿痛而無法久坐之修學障礙,乃依「四大」原理與「身念處」修習法而作當代詮釋,研發佛教養生功法,以「快樂健康學禪修」為目標,更使許多禪者之身心病苦獲得改善乃至解除。

★著作 

著有宗教學、禪學相關論文二十餘篇。

與昭慧法師合著《〈成佛之道偈頌〉科判表》。

已出版之專書有《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禪觀修持與人間關懷》、《燃燈引路—禪七開示錄》、《圓頓止觀探微》、《佛教養生學》等五部。其中《圓頓止觀探微》為博士論文《天台智顗大師圓頓止觀研究》之增訂本。



--------

養生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這裏的「生」,有生生不息的意思,同是蘊含長養、培育的概念。佛法是以整體來看待生命的,有生必有死。那最究竟的死亡是甚麼呢?是涅槃。從生到死,我們的確要經歷的是一段漫長的人生。「佛教養生學」這個概念最初在法師腦海萌芽,是因為禪修初學者在打坐時經常碰到的問題,例如腿疼坐不住。另一種是有些人因為生病而主動接觸禪修。

「我們談生病,可以大致分為三種:身體、心靈及對生死的畏懼。於是我想,佛法能否去除疾病,使身心都回復到健康的狀態呢?」這驅使她思考現代西方醫學及中國傳統醫術的異同──西方多從生物性、解剖的角度來看,而中國則著眼於陰陽五行及經絡。「那佛弟子又該如何看待生命?經中說得很清楚了,五蘊──色、受、想、行、識,包括了肉體及精神層面。於是我便慢慢從這方面來建立理論基礎。」

四大不調則病生,四大調和則病癒

事實上,在這之前,法師早已經歷無數次病苦,也許是這一連串的狀況,令她更認真思考佛法和健康的關係。在法師不足周歲時,她開始發燒,醫生來打針。據她母親憶述,針一打下去,痛到法師連哭也哭不出來,臉發黑,彷彿死掉一般。後來醫生拍打她,又活過來了。到了三、四歲,法師其中一條腿都是酸軟無力,白天走路是跛著,晚上睡覺時會痛到醒過來。「現在明白是當年打針,針傷到腿肌肉的筋膜及神經。」到年歲漸長,腿的毛病好多了,可人又開始腹瀉,經常拉、經常吐,一直都吸收不到好營養。法師笑言那時年輕,復完力強,她是靠意志力撐過來的,但到了三、四十歲,身體忽然走下坡,到處都疼痛,情況直到七、八年前,她覺得身體真的快要垮掉。「可我轉念想,我是佛弟子呢!《心經》有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那按佛陀說,生死大苦能度,老病的苦也應該能度。然後我去看經典,想在當中找到佛陀所宣說關於對治疾病的法。就是這樣我接觸到地、水、火、風的原理。」

套用現代科學語言來說,四大分別是物質的密度(地)、黏度(水)、溫度(火)及速度(風)。既然是「度」,那代表可以多可以少,一共產生八個向量。「讓我們又拿肌肉為例,密度高的肌肉會怎樣?會僵硬。僵硬好不好?對肌肉不好但對骨骼好;那溫度高又如何呢?細胞會燒壞掉;太低的話,身體功能會停止。如何讓火大平衡呢⋯⋯慢慢按著步驟調和四大,我發現睡眠好了,身體更健康了,腸胃開始好轉。」

佛經中說,四大不調則病生,四大調和則病癒。據法師分析,疾病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活動障礙,這是筋骨的問題;二、代謝障礙,如糖尿病及高血壓;三、心智障礙,如憂鬱症。無論是哪種病症,都離不開四大不調。法師創立的佛教養生學,是以操作「養生功法」為主。她奉行多年,現在學生出跟著修習,得益不少。有學生深受胃病之苦,胃酸過多,引致逆流,現在胃部放鬆了,症狀也越見減少;有另一位患有梅尼爾氏症(Ménière’s disease),身體站不正,常歪在一邊,眼球又不能左右轉動,否則會暈眩,但做功法後症狀大為改善;還有心臟動脈剝離,不靠開刀,努力學習功法,度過了醫生所預估的半年存活期。這些看似不藥而癒的奇蹟,其實無一不切合佛法。「佛經說法能治一切病,所以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看看自己在修練上那強大的心念力量能不能夠提升身體的力量。但這絕不代表佛法神秘,神秘是作在甚麼原理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操作。法的奧妙,背後有學理來支撐。」




養生功法很簡單!

性廣法師認為,她這樣並非要以佛教養生學取代西方醫學,畢竟就現今科技的水平而言,治療急症、外傷、甚至難產,西方以外科介入的成效是毋庸置疑。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很多慢性疾病是西方醫學都束手無策的。「《雜阿含經》有云:『心種種故色種種』──無形的精神運作,會以有形物質的狀態呈現。舉例說緊張,若根據心理學理論,我們會產生戰鬥或逃跑的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再細心分析下去,你當時的肌肉都要非常有力量、具有彈性,筋骨要夠強韌支撐上半身,才能配合你做出這一連串的動作,來戰勝對方或逃走成功──這不正是心念(緊張)導致色身的顯現和變化(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嗎?」

既然談到了背後的學理,性廣法師開示,她是以四念住──身、受、心、法為根源。佛陀教我們要先懂得用意念觀察自己的身體:假設我們坐著,雙腳踩在地板上。這時我們可以先從左腳開始,感受哪些部分是結實接觸地板,哪些部分是懸空的;接受到右腳,依同樣的方法觀察;之後可以比較兩者間是否平均著力,再來沿著腳掌慢慢往上觀察,小腿、大腿,也是先左後右,然後比較兩者間,如此類推。「所以正確的姿勢是養生功法的第一步!現代人坐姿錯誤,力量長期壓在腰部上,影響整個身體的支撐力及推動力,導致你被逼要用肩膀及頸部來支撐

,這樣一來肩頸壓力便會跑出來。」這只是第一步,法師再次強調,觀想並不是神秘的事情,古來大德確實可以觀想自己的筋骨、脈絡,甚至細胞,最後到達「但見於法,不見於我」的境界。
法師指現代人坐姿錯誤,力量長期壓在腰部上,影響整個身體的支撐力及推動力。


所謂「養生功法」,性廣法師舉起兩個手指頭,說:「只有兩招。」一招是「柔胯」,另一招是「鬆肩」。人體共有近五百條肌肉,三分之二集中在下半身,因此鍛鍊雙腿肌肉是預防體力衰退的最佳方法。「柔胯」重在養生、省力,初學者應該先練柔胯,務使下盤臀腿鬆活柔軟。法師言,這個功法,就好像在兩肩及兩胯裝了四個馬達。平常血液從心臟送到末稍,流速變慢,但透過反覆拉伸的動作,能增強其回流的力量,這樣身體便不需要只靠心臟吃力地跳動。至於「鬆肩」,法師有感現代人多習慣於前面胸腹出力,臟腑被壓迫成為支撐力量,導致功能失調,又無法正確分散力量,因此特別設計鬆肩法,加強鍛鍊背部肌力,使胸腹放鬆,身體各部分得以各司其職,發揮功用。

佛教養生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它建基於「人生五論」之上 ──養生論、善生論、利生論、往生論及無生論,它涵蓋有情由生命本能而層層推進、步步提升並圓滿正覺的全部內容。養生就是集中在到底如何按照生理及物質的運作,來增進身體健康;善生是增進生命福樂的方式,集中的是在內心的層面:「藥是醫病不醫命,一個人心有毒,物理性的藥是無法救治的。」當這兩點都做足時,身心都會隨順因緣,知因畏果,行善利生,分享福報。在努力完善這三「生」的過程中,卻還沒有到達涅槃(無生)前,中間還有往生──十方佛土,你要到哪裏去、你會到哪裏去?「沒有把好養生這關,後面的根本都不需要談了。念佛,彎腰駝背是念,正襟而坐也是念,但我們一定要取後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最高境界的法門是沒有法門。我到念佛堂,不會跟大家說,參禪不好,念佛最好。我會說,你好好念佛,但你頸椎歪了,要正一點;我去漢傳的禪堂,不會說你要參到四禪,我會說,你靜坐的時候駝背了,要坐直;我到了南傳的禪堂,不會說禪宗比較好,但我會說,你肩膀太緊繃,要放鬆。」跟隨法師這種「以無門入一切門」,走到最後,會發理,養生原來是所有法門的基礎。

佛教養生學,只渡有緣人

性廣法師相信,健康是所有



人的共同願意,修習「養生功法」並不是要大家成為佛教徒。「你可以不談生死寂滅,但我不認為有人會願意不追求長壽。」某程度上,法師是隨順求助者的不同狀況及根器,應機而教。不過她還是覺得這要看緣分:「做人也好,學佛也好,你的接觸面永遠不會超過你所屬的因緣。在我看來,我是會把我的緣分都渡到盡──朋友、親人、學生⋯⋯見到誰都對他講。但是超出這個緣分之外的,我不會想太多。還有,他學了之後,回去能做多少,我都不能生氣,更不能強求他超越自伊的因緣來達到我的目的。我把方法告訴你,可是生命,還是要自己來養的。

「一個病人來求醫,現在的醫生通常只給他五分鐘,看看、問問,然後叫他去配藥。其實細心想,醫生和病者都是這個制度下的受害者。」她認識一位醫生,無法接受治病都是速食文化,堅持詳細診症,到後來連在診所的護士都接受不了。法師於是勸說這位醫生:「有一個區塊,一定是要病人自己做的,西方叫預防醫學,我們叫日常保養。 」

她以揉麵團為例,手擀麵大家都公認比機器造的麵好吃。那麼手擀麵要揉多少下?慢慢揉到麵團筋道柔軟為止,可能要幾十下、幾百下;同樣地,我們肌肉裏有蛋白質,要它柔軟,不是你彈三兩下便成的,而是持續地進行。性廣法師的養生功法,講求的是慢慢地去揉、去動。「肌肉有血管、神經、淋巴,肌肉如果僵硬,壓著神經,自然會覺得疼痛,但那其實是肌肉不夠柔軟的問題。早年我過度熱心,看見人家辛苦,總想把他們調理到不疼痛的自然狀態。然而人有依賴性,以為他一痛,便來找我,久而久之,連運動都不用再做了,更加不用談保養了。」法師相信,痛不是一、兩天養成的,而到了最後,再好的醫生都會給最懶惰的病人拖垮。

回到最初,佛教談生,也談死。法師說,一旦眾生對這個世界存有欲望,心念的貪、瞋、痴便會驅策我們趁還有力氣的時候,緊緊抓住。「抓住的時候,你看到的是它的『生』,到你抓不住了,你看到它的『死』。生命在沒有智慧的觀照跟覺知的基礎上,永遠只是一遍又一遍的輪迴。」按她這樣說,佛教養生學其實只談了人生的一半,由於生之後有死,還有究竟寂滅。可是她想到,在這個不平衡、不對稱的世界,如果佛弟子老是談寂滅,老是談求往生,那我們反而又會忽略掉在現實人生的這副身體,以致於種種疾病、痛苦纏身。佛教養生學存在的目的,正正是彌補世間出世間法之間的空隙。

----------------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於 上午10:01 沒有留言: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BlogThis!分享至 X分享至 Facebook分享到 Pinterest
標籤: 大師典記, 生活禪修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

熱門文章

  • 佛法如何作七--土城承天禪寺
    想要了解一下,如果家裡面有人過往, 家人要怎麼幫他作七呢? 請問要如何作七呢?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一般人死之後(斷氣&心跳停止) ,靈魂(神識)並不會馬上離開肉體,大約要經過8個小時,靈魂(神識)才會從肉體脫離,而進入中陰身的階段。因此,斷氣之後,要切記...
  • 推拿整復矯正手療
    中華廣濟推拿研究學會,創立人 葛福生,師承源起於 詠田醫學 創始人  鄭智隆 老師,鄭老師,歷經近十年潛修逐漸整理驗證,從臨床驗證功效顯著,它的理論不但顯示出治療慢性疾病的權威,根治率更達到95%,可說是創現代醫學的紀錄,似乎找到人類疾病治癒的機轉。薦椎療法乃是為新的獨創性的療法...
  • 淺談符令
    符令可以差神遣鬼嗎?是什麼原理使符令具此神力?   答:道士所畫的符是謂符體。符體就像人的軀體,只是一種形式,可見的外形。符能驅散邪魔、消災治病,必須有一種神力的符罡貫注在符體裏面,就像人有精神意識才能使軀體產生與精神意識一致的行為。此種符罡是以神力役使鬼神為符神效命,聽從符神的...
  •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居住風水多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 屋的前方叫做“前朱雀”,又叫做“明堂”。 很多的風水師都會以窗外為明堂位。就是以住宅內開得最多的窗一方為向。因為窗是唯一光線能夠射入來的入口,而光線是屬於“陽氣”,故陽宅是以陽為向的了。      當你找到一間屋的向之後,...
  • 怎樣修練不倒單
    簡介 參禪人,奮發道心,勉強用工,不能得力,趕急坐用。短坐不及,放身長坐;能長坐時,身不倚床依枕者,名[不倒單]。 單即床枕,即不倒床是也。 究竟不睡,專坐用工,誠效世尊雪山六年之靜坐,非細事也。 我人痛念生死,不敢虛度光陰,既入禪門,辦我大事,何敢貪...
  • 道教的起源.佛道之爭 .佛教對道教的影響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佛教天地 道教是以老莊思想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間信仰,復受儒家與佛教影響而形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大特徵就是重“術”,而《道德經》所謂“反璞歸真”,則是道教品德修養的基本原則。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報應、地獄等觀念以及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在神仙信仰的前提...
  • 呂蒙正勸世文-時也,運也,命也
    天地有常用,日月有常明,四時有常序,鬼神有常靈。     天有寶,日月星辰。地有寶、五穀金銀。     家有寶、孝子慈孫。國有寶、正直忠良。     合天道、則天府鑑臨。合地道、則地府消愆。     合人道、則民用和睦。三道既合,禍去福來。     天地和,則萬物生。地道和、則萬...
  • 佛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南懷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一直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謀利、謀權、謀色,就要招到天地誅殺。其實,這是誤解。   現在才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是《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 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 進/晉塔的拜拜須知 恭請地藏王菩薩文疏之範例
    進/晉塔的拜拜須知 確定塔位後,要在塔位進行祭祀儀式,以利後續進塔,以下是相關注意事項: 準備供品:進塔必備祭品通常會有五味菜碗(五碗菜加一碗飯)、發糕、四菓、拜地藏王或土地公的 壽金 ,以及拜亡者的 蓮花金、銀紙 。 祭拜對象:先是土地公或地藏王菩薩(塔位守護神),再來是祖宗先...
  • 24節氣的由來
      地球繞日公轉時,地軸是傾斜著運行,地球赤道與公轉軌道面有二十三‧五度的交角。 節氣的變化是因為地球本身地軸為傾斜的,它的表面受到太陽照射時,因為距離遠近及經緯度的關係,所以才有不同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在秦漢時代訂定時,是反映黃河流域之氣候變化及氣候與農作物的關係,現今我國幅員廣...

意外的人生--你永遠不知道的變化

分門

  • 佛門方圓與知識 (39)
  • 佛典經律論儀 (38)
  • 正信佛教法鼓山 (28)
  • 生活禪修 (20)
  • 大師典記 (18)
  • 神鬼人典誌 (18)
  • 各宗歧異 (16)
  • 擇日風水 (12)
  • 生命禮儀 (11)
  • 身體小宇宙 (8)
  • 雜文閒話 (7)
  • 易經法術符咒 (5)
  • 幫助工具 (4)
  • 意象賞析 (4)
  • 道教論 (4)
  • 混沌塵定-入門引言 (3)
  • 相關書卷 (3)
  • 民間信仰 (2)

網誌存檔

  • ►  2022 (4)
    • ►  12月 (1)
    • ►  8月 (1)
    • ►  2月 (1)
    • ►  1月 (1)
  • ▼  2021 (23)
    • ▼  12月 (4)
      • 聖嚴法師 - 在家居士如何設佛壇?
      • 六祖壇經-10集/慧倫法師
      • 神秀與惠能二位大師所作的偈頌,修學時要以那一則為主呢?
      • 性廣法師提倡佛教養生學,應機而教。「養生功法」看似簡單,但背後是變化萬千。
    • ►  11月 (1)
    • ►  10月 (1)
    • ►  9月 (1)
    • ►  8月 (1)
    • ►  7月 (4)
    • ►  6月 (4)
    • ►  5月 (1)
    • ►  4月 (1)
    • ►  3月 (3)
    • ►  1月 (2)
  • ►  2020 (19)
    • ►  11月 (4)
    • ►  10月 (2)
    • ►  9月 (4)
    • ►  7月 (1)
    • ►  5月 (1)
    • ►  1月 (7)
  • ►  2019 (6)
    • ►  4月 (4)
    • ►  3月 (2)
  • ►  2018 (55)
    • ►  11月 (2)
    • ►  10月 (2)
    • ►  9月 (4)
    • ►  8月 (2)
    • ►  7月 (4)
    • ►  6月 (10)
    • ►  5月 (5)
    • ►  4月 (8)
    • ►  3月 (6)
    • ►  2月 (5)
    • ►  1月 (7)
  • ►  2017 (1)
    • ►  12月 (1)
  • ►  2015 (2)
    • ►  4月 (2)
  • ►  2011 (6)
    • ►  5月 (2)
    • ►  4月 (4)
  • ►  2010 (2)
    • ►  11月 (1)
    • ►  5月 (1)
  • ►  2009 (50)
    • ►  10月 (1)
    • ►  7月 (2)
    • ►  6月 (5)
    • ►  5月 (12)
    • ►  4月 (22)
    • ►  3月 (8)

方圓連結

  • 神農氏資訊站--中醫藥資料庫
  • 台灣民俗月曆-宗教節日版
  • 中國佛學網
  • DestinyNet 命理網
  • 中 華 廣 濟 推 拿 研 究 學 會

總網頁瀏覽量

Grab this Widget ~ Blogger Accessories
福慧禪風瓦舍.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