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中國古代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來歷-附-伏羲-三皇五帝

我國古代把天空裡的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所謂的“垣”就是“城墻”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相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青龍的方位是東,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

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後,代表冬季。

中國古代四大神獸

1.東方青龍
             
朱雀、玄武(黑色的龜蛇,武是龜蛇之意)、青龍、白虎又分別代表了四方的二十八宿,龍是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從他們的字義上就可以看出來,角是龍的角,亢是頸項,氐是本,而是頸根,房是膀,是脅,心是心臟,尾是尾,箕是尾末。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這些四靈也被冠上了人名,便於人類稱呼,青龍叫'孟章’,白虎叫'監兵’,朱雀稱'陵光’,玄武為'執明’,而在眾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龍來做自己的年號,如三國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祥瑞之兆的記載。

  農曆的二月初二,民間稱“二月二,龍抬頭”,象徵著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間諺語有:“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之說,把二月初二定為“春龍節”。

1-2 青龍
四大神獸之首,東方之神,東方七宿。
亦名蒼龍,蒼龍的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這七宿的形狀又極似龍形。

還有在龍心的部分,有人稱之為'大火’的,跟晴雨有關,又因為青龍屬木,所以也是木星當年的年太歲。史記中也有關於夏朝是屬於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龍生於郊’的記載。
《周易》中的乾卦,包括“六龍”,分別是亢龍有悔,■龍在天,潛龍勿用,或淵在洲,見龍在田。“六龍”可解釋如下:當蒼龍星位於太陽附近時,人看不到被太陽光芒遮住的蒼龍星,我們稱之為潛龍,之後,龍角與天田星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上,稱之為見龍在田在後來蒼龍星全部出現即“或淵在洲”,當蒼龍星宿升到最高點,橫跨南天,人們看到“■龍在天”,之後,龍體開始下沉“亢龍有悔”最後,蒼龍整體又落回地平線以下。

《三輔圖》曰:“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據《北極七元紫延秘訣》記載,青龍號為“孟章神君”,白虎號為“監兵神君”,朱雀號為“陵光神君”,玄武號為“執明神君”。宋朝范致能《岳陽風土記》云:“老子祠有二神像,謂青龍、白虎也。”明姚宗儀《常熟私志·舒寺觀篇》云:“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青龍“東鬥星君”為:“角宿天門星君,亢宿庭庭星君,氐宿天府星君,房宿天駟星君,心宿天王星君,尾宿天雞星君,箕宿天律星君。”《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東方龍角亢之精,吐雲郁氣,喊雷發聲,■翔八極,周遊四冥,來立吾左。此外,道教還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青龍者,東方甲乙木水銀也,澄之不情,攪之不濁,近不可取,遠不可舍,潛藏變化無盡,故言龍也。

2.西方白虎
          
  白虎也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及懲惡的揚善、發財致富、喜結良緣等多種神力。而它是四靈之一,當然也是由星宿變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是西方,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的。所以它叫白虎不是因它是白色,而是從五行中說的了。

  除了道教中的四靈包括了青龍白虎之外,連在風水師探勘墓地時,在地形前方左右兩邊突起的地形,可以當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獨特的稱號,稱之左青龍、右白虎,取其護衛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裝飾,在左右堂柱上繪有青龍百虎,以其鎮壓邪靈。而在道教興起之後,龍虎被借用為道家煉丹的術語,就是指"鉛汞、坎離、水火、陰陽",等的同意詞。而道家煉丹分內外(內丹煉氣,外丹煉丹藥,筆者才疏學淺不敢十分確定),內丹是就陰陽五行而言,龍陽,生於離,離屬火,故雲'龍從火裡出’,虎陰,生於坎,坎屬水,故雲'虎向水邊生’,兩者結合之後,一陰一陽,互相調和,稱為道本,都是元神、元精的代表。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性屬木,木代表東方,於卦為震,故比為青龍;情屬金,金代表西方,於卦為兌,金白色,故喻為白虎。金能夠克木,故情多損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氣,使之交合為一,則金木無間,龍虎自伏而成丹,在人體中則以肝為龍、腎為虎,而外丹則仍取陰陽之意,以龍為鉛,虎為汞。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可怕的東西,又是可敬的東西。可怕的是,它會食人畜。而可敬的是因其威猛無比,能夠避邪。而在一些古書中,如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畫虎於門,鬼不敢入’,'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摶挫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惡遇,燒虎皮飲之。擊其爪,亦能辟惡。此其驗也。’古人還認為白虎是一種祥瑞:'德至鳥獸。’

  最初的西天星神是熊和貓頭鷹,但後因古羌族的圖騰在由熊變為龍的時候。而又到黃帝的向東發展時,龍的圖騰被帶到東方,跟'東方蒼龍星座’合而為一,朱鳥則成了統一南方時鳳圖騰在天國的新居,因兩大部族融合而終於成'龍鳳呈祥’。作為古代圖騰是東鳳而西龍,作為星象則是東蒼龍而西朱鳥。到周朝以後,封建制度正式確立,五行思想也成熟,把天像重新劃分,朱鳥放到了南方,和祝融火神一起崇拜了。而西方的就崇拜白虎。在部族鬥爭及遷移,西北方的龍向東移,東方的鳳向南移,南方的虎向北移,全國顯示一個大周轉的觀念運動。到漢代五行觀念成了統一的思想,再補出玄武完成'四方之神’的配套。

在古時《史記.天宮書》'東宮蒼龍、南方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在這裡的不是白虎,而是咸池。而咸池是主五穀的星,主秋季,因五穀是在秋天有收成的,所以就把它放在秋季,但它不是動物,如何能和龍、鳥、龜配成四靈呢?在《正義》:'咸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演南,魚鳥所扥也。’所以在宋代己提出質疑:'蒼龍、朱鳥、玄武、各總七宿而言之。至於咸池,則別一星,自在二十八宿之外。咸池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太陽洗浴之所。在《淮南子.天文篇》:'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可見咸池原是羌人視為日出之處,咸池也就是鹼水湖,應是岷山地區的芋個湖泊,或是青海。由此可證明原始人所崇拜的星宮天象尚沒有青龍白虎的觀念。在《禮記.禮運》所謂:'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把不屬於動物的咸池換成麒麟。後世有四靈有麟、四象有虎的習慣。

  又由於白虎是戰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的猛將被說成為白虎星充扥世的,如: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父子等人。除此之外,白虎又被道教吸放,被神化起來,成為了各廟宇的門神。

2-2白虎
四大神獸之一。西方之神。七宿。

《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傳:“昴,白虎之中星。”按白虎,西方七宿總稱。
白虎是戰神、殺伐之神,白虎具有避邪、禳災、祈豐等多種神力。軍隊裡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虎將,虎師……

曾流傳唐代大將羅成、薛仁貴等是白虎星。

為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婁、胃、昂、畢、觜、參),其形象虎,位於西方,屬金,色白,總稱白虎。《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白虎西鬥星君為:“奎宿天將星君,婁宿天獄星君,胃宿天倉星君,昂宿天目星君,畢宿天耳星君,觜宿天屏星君,參宿天水星君。”《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自虎上應觜宿,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攝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雲笈七羲》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

《風俗通義》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挫銳,噬食鬼魅。”

青龍的方位是東,左,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右,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前,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後,代表冬季。


3.南方朱雀
             
朱雀又可說是鳳凰或玄鳥。朱雀是四靈之一,也和其他三種一樣,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裡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在古籍的記載中鳳是一種美麗的鳥類,而以它的歌聲與儀態為百鳥之王,它能給人間帶來祥瑞,同時也擁有'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的特殊靈性,而由於它是'羽蟲’之長,所以和'鱗蟲’之長的龍在傳說中就漸漸成了一對,一個變化多端,一個德性美好,就成了民俗中相輔相成的一對,更由於龍象徵著至陽,而原來也有陰陽之分的鳳(鳳為雄,雌為凰)在跟龍相對之後就漸漸的成為純陰的代表了。

  而鳳凰它的原形有很多種。如錦雞、孔雀、鷹鷲、鵠、玄鳥(燕子)等等...又有說是佛教大鵬金翅鳥變成的。鳳凰神話中說的鳳凰是有雞的腦袋、燕子的下巴、蛇的頸、魚的尾、有五色紋。又請鳳是有五種品種,以顏色來分的:紅是鳳、青則是鸞鳥、白是天鵝、另有黃和紫的。

  而玄鳥的說法就是從《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說的後代說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記.殷本記》也記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除了殷商之外,戰國時的秦,滿清的始袓和朝鮮新羅的始袓也是和仙女吞食玄鳥卵有關的。不論玄鳥或是鳳凰,都是隨道教的發展,而把它由一隻雀鳥,或孔雀或山雞等等...先變成一個半人半禽的、傳人兵法的仙女到完全是人的仙女,都是隨道教的發展的。

  而在北京過去就有三座專祀玄女的廟宇,叫九天娘娘廟、玄女廟。在北方和南方的地方也都有玄女廟。
  
3-2朱雀
四大神獸之一。
神鳥;為南方之神。是南方七宿之總稱。

《夢溪筆談》卷七:“四方取象,蒼龍、白虎、朱雀、龜蛇。唯朱雀莫知何物,但鳥謂朱者,羽族赤而翔上,集必附木,此火之象也。謂之長離……或雲,鳥即鳳也。”《楚辭·惜誓》:“■朱鳥使先驅兮。”王逸注:“朱雀神鳥,為我先導。”

《書·堯典》:“日中星鳥。”傳:“鳥,南方朱鳥七宿。”疏:“南方朱鳥七宿者,再天成象,星座鳥形。《曲禮》說軍陳象天之行: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雀即鳥也。”

朱雀,亦稱“朱鳥”,又可說是鳳凰或玄鳥,“太陽鳥”同類。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總稱:井、鬼、柳、星、張、翼、軫。聯想起來就是朱雀了。朱為赤色,像火,南方屬火,故名鳳凰。它也有從火裡重身的特性,和西方的不死鳥一樣,故又叫火鳳凰。 “鳳凰涅盤,慾火重生”。

而玄鳥的說法就是從《詩經·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它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中,就是殷商說的後代說自己的先袓-契是由玄鳥生下來的,建立強大的商朝。因此玄鳥就成了商人的始袓了。《史·殷本記》也記了這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朱雀及鳳鳥。
《太上黃籙齋儀》卷四十四稱南方朱崔星君為:“井宿天井星君,鬼宿天匱星君,柳宿天廚星君,星宿天庫星君,張宿天秤星君,翼宿天都星君,軫宿天街星君。”至於其形象,《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南方朱崔,從禽之長,丹穴化生,碧雷流響,奇彩五色,神儀六象,來導吾前。”《雲笈七■》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朱崔者,南方丙丁火硃砂也,刨液成龍,結氣成鳥,其氣騰而為天,其質陣而為地,所以為大丹之本也,見火即■,故得朱崔之稱也。

4.北方玄武
            
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合成的一種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起初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因此,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以後,玄冥的含義不斷地擴大。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龜),因而玄冥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冥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徵;最初的冥間在北方,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所以玄冥又成了北方神。

它和其他三靈一樣,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變成的:鬥、牛、女、虛、危、室、壁。而古時後的人對玄武它的解釋有以下的數種,'玄武’即龜。《禮記.曲禮上》云:'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為蛇合體、龜與蛇交。

  《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曰:'玄武宿於殼中兮,騰蛇蜿蜒而自糾。’李善注云:'龜與蛇交曰玄武。’《後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賢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為水神、北方之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帝覽嬉〉:'北方玄武所生,...鎮北方,主風雨。’

  但玄武被後世的道士們升級做北方的大帝“真武大帝”。有別於其他三靈。其他的青龍和白虎,只做了山廟的門神,而朱鳥就成了又天玄女。

  玄武在宋代身價培增,並被人格化。這與宋代各帝推波助瀾分不開。宋初太祖時,即有真武、天蓬等為天之大將的傳說。未真宗天禧元年,在軍營中發生了一件事。在《事物紀原》卷七載:'營卒有見蛇者,軍士因其建真武堂。二年閏四月,泉涌堂側,汲不竭,民疾疫者,飲之多愈。’真宗聽說此事,下詔就地建觀,賜名'祥源’。這大約是中國最早的真武廟。

  真武大帝的身世,後人多說是在隋煬帝時,玉帝將自己的三魂之一,化身投胎於掙樂國皇后,厭惡塵世,舍位入武當山上修行,成功■升,鎮守北方,號曰:玄武 。


4-2玄武

北方之神,四大神獸之一。北方七宿。 玄武很象龜與蛇組成的靈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武,是黑的意思;冥,就是陰的意思。玄冥是對龜卜的形容:龜背是黑色的,龜卜就是請龜到冥間去詣問袓先,將答案帶回來,以卜兆的形式顯給世人。玄冥最先是水神;長壽,玄冥長生不老;殷商的甲骨占卜即「其卜必北向」,玄冥也是北方神。玄武又叫玄冥,故又稱北冥。《禮記 曲禮上》云:「行,前朱鳥而後玄武……」「玄武」乃龜蛇。《楚辭 ·遠遊》洪興祖補注:「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 《文選》卷十五張衡《思玄賦》曰:「玄武宿於殼中兮,騰蛇蜿蜒而自糾。」李善注云:「龜與蛇交曰玄武。」《後漢書.王梁傳》:「《赤伏符》曰:「王梁主衡作玄武。」」李賢注云:「亡武,北方之神,龜蛇合體。」「玄武」為水神、北方之神。《後漢書.王梁傳》:「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帝覽嬉>:「北方玄武所生,...鎮北方,主風雨。」 其組成星宿為:鬥、牛、女、虛、危、室、壁.



******************************************************************
  

赤縣神州
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
騶衍是戰國陰陽家代表.源於上古懂得天文歷數,占卜的人. 神,又有神奇,很美的讚嘆.他在《終始》、《大聖》中認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八十一分居其一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也,乃謂九州也。……”。
州,國也。―《廣雅》.在這裡,神州的"州"就是"地方""國"的意思.這個地方包括"九州"說,即"神州內有九州",故中國又名"大九州",顯然比"九州"還要大.
 神州大地,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反映了"神"之大地,就是"神仙之地","神仙居住的地方",或者說讚美之詞"神奇美麗的地方".
  關於與神州的關係.
《軒轅本紀》記載:“帝游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華胥也是“華胥之洲”,伏羲母此國人,為華胥古國一神女,不知其姓名,後世稱華胥氏。春秋戰國《列子 黃帝篇》:“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此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慾,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又說:在海河洲中有列姑射山,“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 ,“不偎不愛,仙聖為之臣;不畏不怒,原愨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且己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孕)育常時,年谷常豐;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疵厲,鬼無靈響焉。”

過去還有流傳,西南“有華胥之國,有建都之木”,沿木可上下天地,是神界與人界的通道。神女,也就是神母(也作聖母)華胥氏乃中華之始母。



神母華胥氏與華胥古國

《軒轅本紀》記載:“帝游華胥國,此國神仙國也”。華胥也是“華胥之洲”,伏羲母此國人,為華胥古國一神女,不知其姓名,後世稱華胥氏。春秋戰國《列子 黃帝篇》:“華胥氏之國在合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裏……”此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遊而已”,“其國無師長,自然而已。其民無嗜慾,自然而已。不知樂生,不知惡死,故無夭殤不知親己,不知疏物,故無愛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順,故無利害。都無所愛惜,都無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熱。斫撻無傷痛,指擿無痟癢。乘空如履實,寢虛若處床。雲霧不■其視,雷霆不亂其聽,美惡不滑其心,山谷不躓其步,神行而已。”又說:在海河洲中有列姑射山,“山上有神人焉,吸風飲露,不食五穀。” ,“不偎不愛,仙聖為之臣;不畏不怒,原愨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斂,且己無愆。陰陽常調,日月常明,四時常若,風雨常均,字(孕)育常時,年谷常豐;而土無札傷,人無夭惡,物無疵厲,鬼無靈響焉。”

過去還有流傳,西南“有華胥之國,有建都之木”,沿木可上下天地,是神界與人界的通道。神女,也就是神母(也作聖母)華胥氏乃中華之始母。

《路史.太昊紀》:“華胥注,謂紀雲所都國,有華胥之淵,當時殆為國名。”

《通鑒輯覽》記載:“太昊伏羲氏。帝生於成紀。帝母居於華胥之渚,履巨人跡,意有所動,虹且繞之,因而始娠,生帝於成紀。華胥古國,寰宇記,藍田縣有華胥氏陵。成紀故城在今甘肅秦州秦安縣。”





伏羲

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乃天皇。“皇”者,天也,美也;伏羲功大德高。
  伏羲即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 “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讚美,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像日月那樣的光明。 後世稱“百王之先”。

神母華胥氏,歷十二年,生下伏羲於成紀。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云:“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云:“太■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雷神"其實是"龍神"的意思,這個就是中華人為何是龍的傳人的來歷,《山海經》記載,雷澤有雷神,龍首人頰鼓其腹則雷。 《左傳·昭公 十七年》記述:“黃帝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太昊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路史》曰:“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百師服,皆以龍名。” 《史記•補三皇本紀》云:“伏羲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竹書記年》記述:“太昊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北宋劉恕《通鑒外紀》記載“太昊時有龍馬負圖瑞出於河,因而名官,始以龍紀,號曰龍師。命朱襄為■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大庭為居龍氏,治居廬;渾沌為降龍氏,驅民害;陰康為土龍氏,治田裡;慄陸為北龍氏,繁殖草木,疏導源泉。”《綱鑒易知錄》記述:太昊伏羲氏立“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帝王世紀》、《淮南子》等史書典籍均有太昊伏羲氏以龍紀官為龍師的記述。《竹書記年》說太昊伏羲氏為風姓之祖。風姓是中華人最早的古姓,風族之後才分出炎帝族的姜姓,以及黃帝族的姬姓兩大古姓。(以後再繼續分,成為今天百家姓)

伏羲功德:
A.始作八卦。早期的占卜等。《周易.繫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余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東漢王充《論衡.作對篇》說:“《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

B.創造漁獵工具,教給人間.《周易.繫辭下》說:“(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又《屍子》中說:“伏羲之世,天下多獸,教人以獵。”

C.制嫁娶之禮。伏羲改革婚制,提倡一夫一妻制的對偶婚,三國譙周《古史考》說:“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儷皮就是兩張鹿皮,送儷皮表示希望成雙成對。

D.造書契。《周易.繫辭下》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E.創曆法。《周髀算經》上說:“伏羲作歷度。”當然屬於是早期原始曆法。

   F.人工取火(普及和改進,應用取火)。《河圖挺輔佐》說:“伏犧禪於伯牛,鑽木作火。”教人烹食等。

G.制琴作樂(部落舞蹈等)。

H.其他,如占卜之術等。

在伏羲的時候,有燧人氏,燧人氏創造了鑽木取火,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伏羲普及和改進,應用了取火。








三皇五帝

三皇為:

天皇,即天帝,太昊伏羲也;

地皇,神農氏也;

人皇,黃帝軒轅氏也。

五帝: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

 

  “皇”者,天也,美也;功大德高,象日月光明。

  "帝"為部族首領的意思.五帝功德大.


  "帝"為部族首領的意思.五帝功德大.


 天皇伏羲氏,又稱包犧氏、庖羲。 伏羲即太昊,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 “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讚美,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像日月那樣的光明。 後世稱“百王之先”。“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羲又叫太昊伏羲,由神母華胥氏生於成紀。他能夠沿著生長在都廣之野的作為天梯的建木“上下於天”。

地皇神農氏是被尊為首位“炎帝”,太陽神。教會人們農業與醫藥。

人皇軒轅氏,尊為黃帝,“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融合了炎黃部落,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黃帝之後,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有風鳥氏、玄烏氏、青烏氏,共二十四種。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子昌意後。

  帝嚳,姓姬,號高辛。父親叫矮(jiao 矮)極,顓頊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嚳時人才濟濟。相傳帝嚳生於窮桑(西海之儐),母握裒因踏巨人足跡而生。

  堯帝,姓尹祁,號放勛。因封於唐,故稱“唐堯”,由於他德高,人民傾心於帝堯。他嚴肅恭謹,光照四方,上下分明,和睦相處。堯為人簡樸,吃粗米飯,喝野菜湯。堯禪讓於舜。

  舜帝,姓姚,傳說目有雙瞳而取名“重華”,號有虞氏,故稱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史記》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禪位於禹。

牛 轉 乾 坤 - 造命開運

2009己醜年『牛轉乾坤』造命開運吉祥日課



(一)除殘


清.顧祿《清嘉錄》云:「臘將殘,擇憲書宜掃屋宇日,去庭戶塵穢。 
   
或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稱『打塵埃』。

《月令粹編》云:「十二月二十四日掃風塵,名曰『除殘』。」


《帝京歲時記勝》亦載:「送灶神後,掃除祠堂舍宇。」

所以除殘日,最好還是選擇個好日子,從吉方位開始掃除,才能獲得最佳吉祥,一般都認為,以二十四日或二十七日的「元力」最強,所以大都選在這兩個吉祥日來進行除殘。


除殘亦名除塵、掃塵、掃年、打塵埃、去塵穢,俗稱年終歲末大掃除,有「除舊佈新」之涵意。

清神龕,神像以及祖先牌位及香爐的香灰。
 
室內外打掃乾淨,要除去舊垢,讓一切不如意的事經過水洗淨化而跟著消失。
 
動作中口中則唸一些吉祥話或「乾坤元亨利貞」六字真言,再選些吉祥物或吉祥圖,重新適當佈置,以便萬象更新除舊歲。
 
擇十二月二十一日、二十四日、二十五日、二十七日。


(二)照虛耗

送神是日入夜時,宅內外應儘可能開燈,大放光明(一直到清晨日出,才可以關燈)燈火通明之際,才能光明利祿,並可以把一切虛耗之氣,鬼魅,或不吉利的東西,照得無影無蹤,以趨新年之吉祥如意。因光量可以驅除陰邪,使穢氣無法躲藏。至於照不到的地方,則利用手電筒或燃燈,加以形式上的照明,以祈驅邪求吉。有的人還會將燈放在床下照射,其目的,也就是不會放過屋內的任何死角或陰暗處。或點太極開運香,亦可。據《朝淳歲時記》云:「除夜明燈床下,謂之照虛脫。」俗稱「間間」或「照耗」。此俗如按《東京夢華錄》載,則在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但《酉陽雜俎》載,則在正月十五日舉行。


(三)封印


封印一般可分成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

狹義的「封印」:此「印」又可分成神印、官印、民印,但處理的方式各不相同。就封印的時間來說,官方部分,據《燕京歲時記》上載:「每至十二月,於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四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照例封印,須示天下,一體尊行。」在清朝時,是由﹝欽天監﹞擇吉日封印,待來年再擇吉日來開印,所以,應該是在二十四日以前就要封印,而一般大都選擇在二十日、二十七日和除夕當天。但也有神、官、民之分。通常封印,以官方最早;大概是二十日和二十四日,私人章則多半在除夕。不過,除了年前休業、停止上班日封印外,還是以除夕日最適當。

戊子年擇2009年陰曆十二月二十一、二十五、三十、除夕日封印。

封印的儀式,將所擁有開運印章、及公司印或印鑑的印面印泥擦拭乾淨,然後再蓋上硃砂印泥後放進印盒內,印盒的外面用一張紅紙包住,紅紙朝上部分用硃砂筆寫上:陰曆戊子年十二月 ○○ 日封印大吉。信士 (弟子)○○○ 敬封。

(四)送灶神


「灶神」也叫灶王、灶君、灶君菩薩、護宅天尊、東廚司令、司令灶君、灶老爺等,俗稱「灶王爺」,是民間灶頭所供奉的神。「灶王爺」自然是司灶之神。(淮南子記論訓謂,「灶神」係自炎帝演化而來的「司令灶君」,後來漸漸演變為「灶神」)。

自古以來,祭灶多在臘月,民間相傳則以「北三南四」,但時間各地不一,也就是說,官方及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日為主;民間及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日為主。此外又有「官三、民四、
蛋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灶神禁忌:

【清朝:敬灶全書】載:灶上避忌云:不得用灶火燒鄉;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亂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露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過灶前;披髮者不得燒飯作菜;不得將污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

※ 以上文字部分摘自道家出版書及雜誌。

(五)春節焚香開門、關門、開市、開工吉祥日課


己醜年新春元旦日(陰曆正月初一辛未日)是為國曆民國九十八年元月二十六日星期一,張宿。

陰曆戊子年乙醜月辛未日為(戊子年乙醜月管局)。辛末日納音路旁土、破、義,八白入中宮。

今日(正月初一辛未日),台灣地區可見日環食,天有異象宜事不取。

食始,十二時五十七分
食甚,十六時○分
食終,十九時一分 共計約六小時

日吉神有:

協記辨方–月恩、普護
鰲頭通書–月思、普護、神在、大明
紅皮通書–月思、天地解、六龍神在、大明、不守塚

今年正月初十日交立春,正式換己醜年。


一、元旦燒香,焚香開門

《鰲頭通書》云:「國度莫不皆以元旦為首事,各謹致香花、燈燭、果品、香桉,擇醜寅卯辰時忌空亡時,合時滌意,焚香誦經,拜告天地萬靈,祝誕聖壽,四府福神香火及家祖宗,禮畢,然後各盡其職」。

擇:辛未日庚寅時:早上三時至五時(取寅旦開門,開門後方可出行)

  辛未日辛卯時:早上五時至七時

二、出行吉方

《鰲頭通書》云:

「元旦燒香出行忌截路空亡時、及旬中空亡時、五不遇時並忌」
「宜天德合,天德,月德合,月德方,元旦行游吉利,忌截路空亡時」
「忌鶴神日游方,元旦出行不利」
「元旦何方好出行,東西方道,利春前」

辛未日鶴神在坤,忌西南未坤申方

辛未日景門、建議往東南巽方出門吉(巳方為戊子年歲祿方吉)

擇:

1. 庚寅時(早上三到五時)  –吉神,天乙貴人、金匱黃道。時盤為伏吟盤,此時宜靜不宜動(寅旦可出行依日盤方向出行)
2. 辛卯時(早上五到七時)  –吉神,天德、黃道。出行宜正西兌方開門吉
3. 甲午時(中午十一到十三時)–吉神天乙貴人,六合。出行宜東北艮方生門吉。(寅方為日陽貴人,出行宜西北乾方開門吉)

三、焚香關門

擇丁酉時(下午五到七時),通書建議:申、酉、亥、時

四、開市、開工、招財氣、納吉氣日課


(1)、2009年元月二十八日,陰曆正月初三,癸酉日。星期三,開日、義日,正衝丁卯23歲。吉神有母倉、三合、天喜、天醫、除神

擇:癸酉日–日奇門陽遁東南巽方

  戊午時(中午十一時至十三時)正西兌方,開與丁合,真詐,丁奇升殿。吉神金匱黃道宜祈福。

(2)、2009年元月三十日,陰曆正月初五乙亥日,星期五,開日,義,正衝己巳 21 歲。吉神-曲星,天月德合,四相,驛馬,益後,生氣。

擇:乙亥日–日奇門陽遁正南方生門吉(大寒,陽遁六局)

  己卯時(早上五時至七時)西南坤方,生與乙合,龍遁,乙奇入墓,宮門比和,吉神日祿,日時三合宜開市。

  庚辰時(早上七時到九時)吉神司命黃道,日時六合宜開市

※注:建議本日為第一優先取用

(3)、2009年二月二日,陰曆正月初八戊寅日,星期一,除日,伐日,吉神傳星、歲德、時德、相日、吉期、五合、金匱、不守塚。

擇:戊寅日–日奇門陽遁北方生門吉(大寒,陽遁六局)

  丙辰時(早上七時至九時)東南巽方,開與丙合,吉神,喜神、金匱黃道宜祈福

  己未時(下午一時至三時)北坎方,開與丙合,門生宮,吉神,天乙貴人、玉堂黃道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居住風水多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


屋的前方叫做“前朱雀”,又叫做“明堂”。

很多的風水師都會以窗外為明堂位。就是以住宅內開得最多的窗一方為向。因為窗是唯一光線能夠射入來的入口,而光線是屬於“陽氣”,故陽宅是以陽為向的了。
  
  當你找到一間屋的向之後,就站在窗前向外望,留意明堂位內可以見到什麼,若窗外有下列的環境時就屬於明堂吉利。
  
  一、窗外見水池、泳池;
  
  二、窗外見公園、球場;
  
  三、台窗外見停車場、環包路;
  
  四、窗外見湖、河等;
  
  五、窗外向海。
  
  前窗見水,是為明堂水,可使財運加強,經商的人住在這類樓宇內,生意將會更加旺盛。
  
  若窗前空曠而不見水,是為明堂寬闊,雖然財運不如見水好,但亦不失為穩定之宅!
  
  買房買福氣 ,
  
  好房永受益 。
  
  倚窗見山水 ,
  
  富貴隨你回 !山水環抱必有氣
  
  “凡宅,山環水抱,必有貴氣。”
  
  東有流水,南有大路
  
  “凡宅,東有留水達江海,吉;
  
  南有大路,大吉大利,富貴。”
  
  真正的好好風水,理應符合個體的需求.
  
  風水理應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結合命主本人之生辰八字結合環境的氣勢來布置!
  
  
青龍〈Blue dragon〉:又稱蒼龍。代表東方,五行屬木,代表春季,色彩中為「青」。
白虎〈White tiger〉:代表西方,五行屬金,代表秋季,色彩中為「白」。
朱雀〈Linnet/redpoll〉:又稱朱鳥或鳳凰。代表南方,五行屬火,代表夏季,色彩中為「赤」。
玄武〈Black tortoise/Striped turtle〉:又稱玄龜,作蛇纏龜形。代表北方,五行屬水,代表冬季,色彩中為「黑」。


提到風水,很多人都能說上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

到底什麼意思了,未必每個人都知道!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分別是什麼了?其實他們什麼都不是,只是古人對方位得一種借代稱謂,就和左右前後,東南西北一樣。

既然一樣,古人為何不直接就用 左右前後,東南西北,而要重新創造一個名詞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看到青龍 白虎 朱雀玄武,你會聯想到什麼,對動物,活物,“活”'-有生命得東西,用青龍 白虎 朱雀玄武,來代稱方位時,它說講得不僅僅是方位,而是這個方位和這個方位所擁有得 力'-氣!

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到底指那個方位了?

曾經有位大哥N搞笑得對我說,左邊是青龍;右邊是白虎;前邊是朱雀;後邊是玄武!當時我正是無言以對'-人家都三七二十二了,你還和他講道理嗎?

如果按這種說法,大家想一想,你得左手是青龍,那你轉個180度,會是一種什麼情況'-

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對於古人來講是不錯得,為什麼了?古代風水主要服務得對象是帝王貴胄等等,他們得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得正向,而且古地理坐標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當你以這種坐標再來看,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它就是對的。

現代地理坐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這就恰好相反了。

講到這裡,聰明得你應該知道了吧:

東方 木,青,故以青龍代之;

西方,金,白,故以白虎代之;

婚姻嫁娶的擇日

婚姻嫁娶的擇日 :

中國人歷來重視婚姻嫁娶,把它當作自身終身之大事。所謂:“有天地 ,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然後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禮義,有所措!”可見夫妻關係的建立是一切父子人論、君臣禮義的先導基礎。無婚姻,便無子嗣,無子嗣便無後代。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思想統治下,婚姻是人人必經歷的一件正事.不過,過去婚姻的目的有很大成分是為的“傳宗接代”。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夫婦間要求的基礎由外界的條件、環境進而轉向男女雙方的內心世界,做為“六禮”之一的請期(婚慶之日期)也更加為人們所重視!
關於請期,古有忌年、忌月、忌日之說。與之相應的亦有吉年、吉月、吉日、吉時之說。《白虎通義、嫁女篇》云:“婚姻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如果當年無立春日的,民間也就會以為無春的,因而男女不得交接,或者交接會造成“不養崽”的後果。那麼事實上會是這樣的結果嗎?事實證明如果夫妻二人命局相合,又選在男女雙方用神同旺之吉日結合,亦婚姻美滿,子孫昌盛!
  婚姻嫁娶的擇日原則是以新娘方的出生日期為主的,並參考男方及其他人的出生日期,俗話說:“子靠出生時,女靠行嫁年”。所以若是把此原則顛倒或不顧,將會導致婚後的婚姻出現問題,甚至離婚,反之,若是按此原則辦事,則大吉利是,特彆強調的是嫁娶擇日最好選擇女方的行婚大利月,但同時,其他人(特別是公、婆、新郎)也應是重視的,這關係到家庭的和睦與否。如此擇日,關乎一生的幸福、快樂、和睦,何不為之呢?
嫁娶擇日要論
嫁娶之法,玉歷碎金賦詳矣,茲陳數言以備選擇:選日宜二造吉祿貴拱親,夫星當令,天嗣通根,配合三奇、互貴、合格成局則吉也。宜歲德、天月德、合不將,季分益後、四相續世吉期,三合、五六合、麒麟鳳凰等吉日。忌月厭、往亡、四離絕、刑、衝、破、害、周堂值夫婦等凶日。下至俗殺如紅沙、披麻、受死、流霞等之類,能盡避更吉。
擇日之女命行嫁大利月
正七迎雞兔,二八虎合猴,三九蛇共豬,四十龍合狗,牛羊五十一,鼠馬六十二。陽前陰後一吉辰,正七首子及媒人,二八月妨翁與姑,三九女之父母身,四十乃妨夫主身,五十一月妨自身,子午寅申辰戍順,醜未卯酉巳亥逆。首句“陽前陰後一吉辰”,如女命子年,生子乃陽,年前是醜,醜乃十二月,當用十二月為的,此乃古理。如十二月諸多妨礙,無上吉日,只可從權便擇六月吉日用。
擇日之男命禁婚年
不宜娶親,如男命用子年娶親,忌本身屬蛇。子年禁蛇相,醜年禁馬相,寅年禁羊相,卯年禁猴相,辰年禁雞相,巳年禁狗相,午年禁豬相,未年禁鼠相,申年禁醜相,酉年禁虎相,戍年禁兔相,亥年禁辰相。男娶婚所忌者,當年太歲前五相是也。
擇日之女命禁婚年
不宜出閨。如女命用子年行嫁,忌本身屬兔。子年忌兔相,醜年忌虎相,寅年忌牛相,卯年忌鼠相,辰年忌豬相,巳年忌狗相,午年忌雞相,未年忌猴相,申年忌羊相,酉年忌馬相,戍年忌蛇相,亥年忌龍相。起法:每從卯上起子,逆數到本年太歲止,遇何屬相,即是忌婚,不宜出閨。
擇日之女命行嫁忌日
女命嫁日,犯當梁、勾絞星。假令女命子相,即從子上起建,順數到卯位,是平,為當梁,數到酉位,是收,為勾絞,忌卯酉二日,不可用。醜相忌辰戌二日,寅相忌巳亥二日,卯相忌子午二日,辰相忌醜未二日,巳相忌寅申二日,午相忌卯酉二日,未相忌辰戌二日,申相忌巳亥二日,酉相忌子午二日,戍相忌醜未二日,亥相忌寅申二日,以上為女命行嫁忌日,擇日宜慎記之。
擇日之娶送女客忌三相
申子辰年蛇雞牛,巳酉醜年虎馬狗,寅午戍年豬兔羊,亥卯未年龍鼠猴。如女命屬龍,即辰年,生辰前一數巳,五數酉,九數醜,所以忌蛇、雞、牛。《通書》云:太歲門前一五九,未解明日×××。凡擇日多有用本年娶親,太歲論豈不錯誤,原是女命本生年,太歲一五九方是。
嫁娶擇日之上下車轎方
寅卯辰女面向西,巳午未女面向北。申酉戍女面向東,亥子丑女面向南。宜背本年。如遇五鬼、死門、在北方,或迎喜神亦可。
嫁娶擇日之安床坐帳方
寅卯辰女,北房西間,南房東間,坐丙向壬。巳午未女,東房北間,西房南間,坐庚向甲。申酉戍女,北房西間,南房東間,坐壬向丙。亥子丑女,東房北間,西房南間,坐甲向庚。
擇日之諸日起吉時歌
寅申須加子,卯酉卻居寅,辰戍龍位上,巳亥午上存,子午臨申地,醜未戍相尋。青龍明堂與天刑,朱雀金匱天德神,白虎玉堂天牢黑,玄武司命共勾陳。如寅申日,子是青龍,醜是明堂,寅是天刑,卯是朱雀,辰是金匱,數至亥是勾陳,余可仿此。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皆吉時,其餘皆凶時,不可用。

谈 嫁 娶 择 日

縱觀坊間擇日諸書,嫁娶擇日之法講得較少,遠遠不如造葬擇日篇幅多。又造葬擇日方法見有各種各樣,而嫁娶擇日就單調得很了,來來去去見到的不外叢辰與正五行二種方法。古董很少人會拿來使用,只會擺著來欣賞。但叢辰法正五行擇日法裡的嫁娶課,到今天應用的仍然是幾百前之古董法,一點都沒有改變。擇日界一些學者整天都在喊著嫁娶擇日法要改革要更新,可惜雷聲大雨點小,也不見有什麼人來寫書發表怎樣去改革更新。只有二點是現在一些學者常提的:

一、擇日應該用日主去選課,不要用年命去擇課。

原因不外是:古法算命是以年柱為主,今法算命已改革了,是以日乾為主。擇日也應該跟著算命走,不應再用年命而該採用日主。

二、廢減神煞。

若用叢辰法去擇婚課,神煞一堆一堆的。令到今天許多擇日師很不耐煩了。為了減少這種擇日上的頭痛事,於是有人提出:應廢掉神煞,或只論大煞,小神不論可也。

  今人除已上二點喊叫外,沒了!

(一)

中國人最喜舞文弄墨,長篇大論,君可見市上大部分擇日書講理講法一大堆,卻難覽實例。市書中講嫁娶之法本來就少,嫁娶課例更少了。現在流行一向好象這樣的話:「觀千劍而後識器,聽千曲而後知音。」今黃寅搜刮一些嫁娶擇日課例,希望諸君看後,能識器知音。

●傅傑結婚日課考證

  清朝未代皇帝傅儀胞弟傅傑與日本女子嵯峨˙浩,用1937丁醜年農曆二月廿二日申時結婚。

女命:甲寅

天嗣:丙寅

夫星:辛未

日課──

官  傷  日  才

丁  癸  庚  甲

醜  卯  申  申

女命二月行嫁為大利月。

庚申日為五離日,結婚欠吉,有生離或分離之災。

日乾庚金,子星傷官,均休囚於月令,子星傷官受太歲旺相的官星反衝克,有生女多且夭折的信息。

又以女命論,嵯峨˙浩生於1914甲寅年,天嗣丙寅,均受日主與時支衝克,也有子息夭折之信息。

夫星辛未,受流年天克地衝,明顯對夫亦不利。本課雖是當時“名師”之課,但按五行科學理論分析和歷史檢驗,均屬不吉之課。

傅傑結婚後,妻子嵯峨只在自己身邊八年。1945年偽滿州國崩潰返回日本,共分離16年後於1961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重返中國與傅傑團聚。婚後生有兩女。長女出生於1957丁酉年,二十歲正讀大學時,在日本遇難而死於非命。(其死於非命的應期與太歲丁酉,反衝克月乾癸水傷官,歲支酉金衝動日課月支卯木,泄盡癸水之氣有密切聯繫。)

上面此課例錄自廣西平南縣潘信通先生的《日課四柱的選擇與預測》。

(二)

●宋英成擇的嫁娶課

台灣宋英成在其所著的《命談˙人生˙活風情》一書中記有這樣的事:肉鋪夥記張先生兒子結婚日課是由宋英成所擇取的。婚後於壬申年因女方棄情而離婚。張先生懷疑嫁娶日課有問題,於某日拿著日課單到宋英成處興師問罪。有台灣「易學巨擘」之稱的宋英成是這樣解釋的:

『嫁娶擇日是根據古書「婚姻全章」所載,從「問名」開始,接下來「訂盟、納采、納幣、請期」一直到「親迎」,為俗稱的「六禮」。舉行這些儀式一定要擇其良辰吉日,由於要擇這些日子,規矩浩繁,神煞多如牛毛,先賢為簡化這些神煞,所以在歷書上都訂有「逐月六禮佳期」,而六體中最重要的是「親迎」,也有人稱作嫁娶。嫁娶的擇日目前都奉「嫁娶碎金賦」為圭皋,倘若再碰上金賦文中沒有記載的疑點,台灣這邊的擇日師大部分都再參酌「繼成堂洪潮和通書」或「崇道堂羅傳烈通書」中的課例為準。據筆者所知,一般結婚日課,在習俗上都由男方提供新人雙方的生辰與主婚的人生肖給擇日師,做為擇期之根據,當擇日師把婚期擇定後交給男方的嫁娶日課(包括請期、納采、裁衣、合帳、安床、化妝、嫁娶),男方必須擇好的日課與覆課的潤金交給女方,由女方再將日課拿給女方信任的擇日師覆一遍,這叫「覆日課」。女方的擇日師認為日課沒問題,才按期嫁娶;要是女方的擇日師認為日課有問題,就應該把瑕疪之處批註在日課單上,再請男方的擇日師改期。……

而筆者為張先生所擇的結婚日課,也是經過女方擇日師覆課的篩汰與洗禮,記得當時這張日課並沒有被女方提出任何不妥的異議,而今天這對夫妻的婚緣卻到了「各人吃飯各人飽,各生死各人了」的地步,歸咎到結婚日課有問題是毫無道理的。』

該位張先生聽了宋英成上述解釋後,「進門時那股怪罪怨氣,才從臉上消褪。」

宋英成擇的日課是:

己巳年八月五日上午十點十五分下轎入門進房

己  壬  丁  乙

巳  申  卯  巳

男命:甲辰 丙寅 戊子 壬戌

   妻星:己巳 天官:辛未 陽氣:丁巳

女命:甲辰 乙亥 乙醜 辛巳

   夫星:辛未 天嗣:丙寅 陰胎:丙寅

宋英成在書裡對此課解釋是──

『綜觀以上嫁娶日課,其時辰應該沒有違反「玉歷碎金賦」的賦文所定的條例,雖然月乾偏印,與日乾傷官均不利女命的嫁娶,但丁壬因合而制化,照先賢通書所留的課例,應該沒有問題,因此筆者與曾師兄的看法相同,他們婚姻的失敗應歸咎於命運使然,與不知珍惜緣所致。』

在宋英成的文章裡還有一般這樣的話──

『其實,一個人婚姻的好壞,早在他先天的命局中就決定大半,與結婚是否選擇在黃道吉日舉行並沒有多大關係。早年筆者就有一位朋友因為家徒四壁,而與他相戀的女友也是家無儋石,他們都認為假日就是良辰吉日,也沒請人擇日就跑去公證結婚,婚後感情融洽,迄今多年可謂「鶼鰈情深」,從未聽過夫妻不和之事。也有位同學在商場上春風得意,數年前兒子結婚慎重其事,請台中一位名師選個好日子結婚,在隆重的婚禮上,新朗新娘都打扮得光鮮嫵媚,在柔美結婚進行曲的樂聲下接受親友的祝福,不知羡煞多少情侶,可惜沒多久這對夫妻卻在感情的領域上起了變化宣告離婚。從這兩個相識朋友發生的婚緣,就可知擇日與婚姻的成敗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既然擇日與婚姻成敗無關,照此看來擇日嫁娶就是傻瓜行為,黃寅弄不明白為什麼宋英成你還替別人擇日結婚?宋先生這樣做當不是昧著良心去愚弄主家以圖課金吧!

行文至此,使我想起了他在《八字真訣啟示錄》上之言:

「特別聲明:筆者《命理訣竅寶鑒》的手抄本,每本均經過密宗上師(仁波切)密咒加持,請勿翻印竄改,影印轉刊或借他人竊印,否則對持有者極為不利。」

宋英成這番話,只要不是傻的都應知其用心與目的:別人賣的《命理訣竅寶鑒》對你是不利,要買得向他買。為了達到目的他竟利用了人愚昧無知與迷信去神化,其人可想而知……

看了宋英成論嫁娶之文,就知道其根本是擇日的門外生手。只看了二本市書,就和人擇日用事去了。

嫁娶之擇課以安床為主,拜祖(或拜堂)為次,而余事次之又次。而宋英成給出我們的竟是新人下轎入門進房的日課,此課於用事次要之極。

安床可聚留天地之氣為用;拜祖(或拜堂)是新娘入門另為他家之人,從此受其家祖先之庇蔭。其跪拜就是受祖先靈氣的照滌,所以必須擇日求其吉氣“天光下臨”照滌其體而獲吉。凡嫁娶擇日,擇此二課為主為要,余均無大用,隨便擇選即可。

現在讓我們靜下心來,評一評宋英成這課下轎入門進房之課——

己  壬  丁  乙

巳  申  卯  巳

就單看四柱組合而言,於婚嫁之用就大不吉了。

為何?擇日以年月為外,日時為內。今日課中月壬去合日丁,壬為陽,丁為陰,為外男來合內女。且丁壬為淫昵之合。這種日課用後易有女被外人勾引變心之應(合則變),單憑這個丁壬合就可以將該日課斬殺掉。

宋英成先生社會人生經驗豐富且老於世故(從他那一堆書中可明顯反映出他這個優勝點),其文中應對張先生之法,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仿傚的。當人家氣衝衝拿著你出的日課找上門來,可別忘了哦!

(三)

●古人評擇之嫁娶課

我曾得到一本名為《擇日記要》的古老擇日手稿。手稿內裡有一章專講嫁娶擇日之文,現將原文標點錄出,以示同好。從中大家可以知道一些先賢是如何去運用、理解、評擇嫁娶日課的。

原文如下——

◆嫁娶總論

問君娶妻日何如?娶妻日子看媒人,四仲加孟宜姻人,

辰戌醜未見牽引,帶祿帶貴百世姻。刑衝破害原不吉,只愁夫妻兩無情。

凡嫁娶日子,以辰戌醜未為媒人,然夫妻和合者當四仲是妻勿防,四孟是夫。如子午卯酉為四仲,寅申巳亥為四孟,故申子辰生人以寅馬為夫,以酉之桃花為妻,不可用金局以克寅夫,又金之劫殺在寅也,亦有犯之者吉。寅遇納音松柏木,又得乙酉納音水生之殆吉也。

問君有子日何如?凡多子息看食神,食神有氣定多子,

生旺得局初年有,衰病逢胎晚子成,絕滅破害子難養,

若然有子是親鄰。

有子無子專看食神,遇長生無衝克,晚年二子。若生旺俱全,是七子;逢衝破主四子;若食神帶祿主八子,逢衝主五子。食神逢衰養,主四子二女;食神遇病位,主一子四女;食神遇死絕,主無子,雖有生養而不成。食神遇貴人三奇格,主生貴子。如帶桃花,主偷生一子二女。

◆偷情格

官  殺  官  官

壬  癸  壬  壬

子  醜  寅  寅

女命丁酉。

男命戊寅。

此課丁火生酉˙死寅˙絕子˙庫醜。丁命以己土為食神,死寅˙絕子˙庫醜,子星已酉,此食神無氣,主無子。又丁壬鬥合,與人偷生,惟三陰少救有嗣。

又式──

印  食  才  比

乙  己  庚  丁

亥  醜  寅  醜



女命丁酉。

此課邀成乙丙丁三奇。夫星壬寅,子星己酉。女命馬在亥。女遇寅,子丑合,雖謂無子,三奇挑救之,主生三子。

◆多子式

食  才  食  才

己  辛  己  辛

酉  未  巳  未

女命丁酉。

此課己土生酉克未。又巳未拱午為己土之祿,主生貴子九個。但丁女命生於酉,未為羊刃,主六九難居,二五富貴,為食神帶祿故也。

  黃寅注:「己土生酉克未」,是酉中辛金克未中乙木。

◆食神衰格



才 才 才 傷

庚 庚 庚 戊

戌 辰 申 寅

女命丁酉。

此食神敗申˙衰辰˙死寅˙養戌,主生二子。如有甲戊庚三奇,為地支申辰會於子,寅戌會午有情,多生少養,終為一子。

◆無子式



傷 官 劫 官

戊 壬 丙 壬

申 戌 申 辰

女命丁酉。

此課己土為食神,敗申˙衰辰˙養戌,此食神無氣,主無子也。

又式──



印 食 才 比

乙 己 庚 丁

亥 卯 寅 醜

女命丁酉。

此丁已同墓在醜˙病卯˙死寅˙絕子。蓋以丁命男女宮在寅,如酉女之殺故也。但乙合庚寅日為三奇,始生有子,只長子難居。

◆夫妻相剋

夫妻相剋日如何?百世姻緣此中別。只因衝克絕戰地,

夫星被破夫先死,妻財被破妻早亡。縱得吉星來救解,

初年亦主克害多。

夫妻乃百世姻緣,相剋雖命所致,亦日子之未善耳。衝克絕戰地者,如夫妻俱屬金,金生在巳,絕在寅,金又遇克,夫妻二命逢衰而相刑克是也。夫星刑衝夫先死,如女命甲子年生,寅宮是立命,從醜財帛算去夫宮在申,遇寅及巳日刑衝是也。凡女命以官為夫,遇刑衝破害及空亡,皆主夫先死。又曰妻早亡,如卯宮為妻,遇酉及子日,或偏財男遇之帶刑殺,主克妻。縱然有祿來救助,初年不時破害耗。

◆夫克妻格

殺 食 食 官

壬 戊 戊 癸

午 申 子 亥


男命甲子。

女命丙寅。

甲子夫以戊為偏財,及子命殺在午,地支會申子辰,亥遇甲木長生有氣,未免刑衝。其丙寅女,丙火臨申勻無氣;子亥日時火絕胎地;雖午年會火,以午為羊刃,遇亥子為殺衝之。其申月建,子日進氣得旺,午火退氣己衰,故主克妻。甲木逢生旺,主克妻無疑。

◆妻剋夫格



印 食 才 才

乙 乙 庚 庚

酉 醜 午 辰

男命甲子。

女命丁卯。

丁卯女夫宮在子不合,午去衝子。男命甲子,殺在未,又不合。女祿居午,以未為羊刃,醜未一衝故防己身。主有子後剋夫,以己土有氣,兩庚克甲木,主剋夫也。

◆夫妻不睦

夫妻不睦日何如?百世姻緣宜深思。何故不睦操干戈?

夫馬刃傷妻隱憂,妻馬刃剋夫怨殺。若然刃馬相交鬥,

百歲姻緣一旦牽。

夫妻相愛而不忍殘者,皆是妻之桃花馬以臨夫,夫之桃花馬以臨妻。縱不相臨,亦不相刑衝克,而有祿馬貴人來救。若妻馬剋夫,又遇羊刃日時,則妻不悅夫;或夫馬克妻,又遇羊刃日時,則夫不悅妻。然得貴人,猶有和合之時。若夫妻二馬交克,則終為反目不悅矣。何為妻馬?日時星也。何為夫馬?年月是也。從生年算推數馬在何宮,無不應驗。此系桃花之馬,寅午戌卯字是也。

◆反目格

  

才 才 殺 劫

辛 辛 壬 丁

巳 醜 子 未

男命甲子。

女命丙寅。

此系甲子男,水局,長生在申,酉為命之桃花馬也。丙寅女,火局,長生在寅,卯是女命之桃花馬也。年月巳醜拱酉,丙與壬貴相沖,子日又與卯貴相刑,子命之三殺在未,寅命三殺在醜,又丁壬鬥合,決然婦人與外人相悅,夫妻不悅也。

◆相愛格



殺 才 官 食

戊 丁 己 甲

子 巳 巳 子

男命戊寅。

女命壬申。

寅是女馬,巳是女貴,又夫祿在巳,又已為壬女正官,夫星坐貴。桃花在酉,辰與酉合,故知夫妻相愛也。

◆總論

凡看嫁娶日課,專看夫子二星。又宜大利年月,夫子二星利祿者皆為妙選。其法專以男女宮,夫星天嗣得祿貴,又得旺氣長生,兼合婚卦,夫子財全,又不犯滅吞、衝胎、死墓絕、流霞等殺,及埋兒殺、三殺、咸池殺、天狗、破碎、孤寡之宿。一切凶殺無乾,男女宮無衝破,夫妻偕老百年,振振螽斯衍慶。

(四)

●黃寅擇的嫁娶課

男命生於一九七六年九月初二日子時

四柱 丙辰 戊戌 己酉 甲子

女命生於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初六日子時

四柱 戊午 癸亥 辛丑 戊子

▲安床擇日——

公歷2003年6月19日19點20分(北京時)

農曆癸未年五月二十日酉時

課格:

癸 戊 癸 辛

未 午 亥 酉

▲拜祖擇日——

公歷2003年6月21日8點正(北京時)

農曆癸未年五月二十二日辰時

課格:

癸 戊 乙 庚

未 午 醜 辰

用事地點是在東經112度。

2003年4月男命之母對我說,她兒子想要在五月中旬結婚,要我在這段期間找一個好日子用事。從閒談中了解到,男女是在工廠工作時認識的,女方為他鄉人,相識還不到幾個月。又男方是我地內洞區人,內洞鄉民以凶悍著稱,打架、鬥毆、命案時有發生,皆因其地局火星參天。後其母對我言,安床於東北位,宗祠是坐子向午的。綜合這些因素條件,我擇取了以上二課日課供其使用。

日課單上「福應說明」一欄是這樣寫的──

▲安床日課:

利胎孕,健利身體精神,夫妻和睦。

▲拜祖日課:

女方必精神爽利,一年無疾,若有邪昧可立除。課又利夫妻恩愛和睦。

日課應用距今還不到一年時間。但據其反映:婚嫁後,家庭十分順境,家中和睦,有凶暴個性的男方竟得溫馴了許多。

擇這二個日課,黃寅費盡心思,不只是使用正五行擇日法,還配合六壬擇日學。

現在來給大家講一下我的擇日理念,以及該課選擇的思路:

①午月陽氣亢盛,子月陰氣亢盛。這二個月陰陽之氣極為偏枯,陰陽之氣不平和。擇日用事較困難。一般的正五行擇日家於此二月都不會出課給人用事。但主家卻偏偏要求在該月份內擇日。怎樣令到日課陰陽之氣平和而不偏枯,是此時擇日的關鍵。於是我選擇金水的日時去和年月之陽燥用於安床;選擇濕土的時日去潤和年月燥氣用於拜祖。

②正五行擇學在嫁娶擇日中以年月為外,日時為內。又以年月為陽,日時為陰。還進一步將年月分為一陰一陽,日時一陰一陽。這樣劃分,陽就示男方,陰為女方。正五行嫁娶擇日是將陰陽二氣調停、相合、相和為首要。若陰陽不平衡不相和,則陽氣或陰氣必有一方偏勝,就不利於夫妻感情。

陽男
陰女

年月柱
日時柱

年柱
月柱

日柱
時柱


 四柱宮位與陰陽男女對應圖



此日課年月陽氣盛,必須日時濟以陰氣。

安床日課選了戊月癸日,月合日,為外合內,於嫁娶課大不吉。幸好年上有癸也合戊月乾,但是令到此外合內無凶的是年支與月支也是為合,即午未合,這樣年月天合地合,自不會產生外合內之不吉弊病。

③拜祖日課:



年月天合地合,日時天干合,日時支同為土為同氣。這種格局於嫁娶課為上乘之選。

師傳:拜祖即等於新娘已為本家之人。拜祖後新娘從此即受本家祖先的庇蔭,所以拜祖之日務必要擇到吉日以受吉氣。黃寅受師之訓只重安床與拜祖二個日課,余則不重之。

選擇這個拜祖日課還有一些擇日玄機,此日課還有辟邪氣之功用。

④擇此二課日課用事,還參合了六壬。

六壬擇嫁娶課先決條件是日乾二課與日支二課要平和、平衡、同氣。六壬嫁娶以日乾為陽為男,以日支為陰為女。

安床六壬課式:



         朱 螣 貴

卯 辰 巳 午後 癸亥空   官˙未˙陰

六寅 未陰 亥酉常   財˙巳˙貴

勾醜 申元 亥酉常   孫˙卯˙朱

        青子 亥 戌 酉 酉未陰   

       空 白 常

日乾二課五行歸於水氣,日支二課五行亦歸於水氣,比和為吉。安床於東北方,東北為醜,醜上亥臨,與課傳未卯合成三合。

拜祖六壬課式:

貴 後 陰

申 酉 戌 亥元   乙未螣 財˙未˙螣

螣未 子常   未戌陰   財˙戌˙陰

朱午 醜白   醜辰勾   財˙醜˙白

六巳 辰 卯 寅  辰未螣   

勾 青 空


日乾二課五行歸氣於土,日支二課也是土氣,比和為吉。

宗祠坐子向午,卯臨到子方,卯可合課傳之未,則可解課傳醜未之衝。

⑤擇嫁娶課,黃寅從不應用流行的叢辰法、命主十神法。因這些法訣黃寅學得不精通。且有些方法自認是假法偽訣,故不應用。

(五)

●致女方病痛的嫁娶課

2003年秋月,一易友拿以下這個日課給我評:

壬  乙  辛  庚

午  巳  醜  寅

日課為嫁娶安床所用。

我斷了三點:

①用課後女方會有病痛,不出一月應。其病應在小腹、骨盆這些部位上發生。

②日課用後易於生女。

③日課有主男從女言之應。

易友言:“事實最近生了一女。用後女方確得了骨盆炎而上過醫院。本來男方就沒有什麼文化,女方文化高些,男事事聽女之言不足為奇。你據何斷出女方有此病呢?”

我解釋如下:

①日課陽氣盛。壬、醜、辛、庚為陰氣干支可抑陽氣,所以為用。今醜土受寅木貼克必凶,醜主小腹,左邊骨盆,故有此斷。

②應期不出月內者,以時克日,主速見也。

(六)

●命主十神法嫁娶課

命主十神法用於擇嫁娶課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方法。擇日法則是:

▲以女命年乾與日課天干相比較取十神為用。

▲日課以天干十神為用,地支決定天干十神旺衰應事力大小。

▲十神中以偏印、傷官、七殺、劫財為凶神,應凶。

▲十神中以比肩、正印、食神、正官、正財、偏財為六吉神,應吉。

▲凶神無氣,或受制,不為凶。吉神無氣,或受制,不為吉。

▲印星不可多且旺,以其克子。食神不可多而旺,以其剋夫。蓋嫁娶課最重夫子二星是也。

▲夫星(正官)只可單見,不可雙現,若三見更是大大不吉也。若官殺混雜,或多透,主女方用後會淫濫剋夫。

其應用之法大概如是。

現舉例說明───

癸亥女命嫁娶課。

 

劫財 比肩 偏財 傷官

壬 癸 丁 甲

午 卯 醜 辰


市面上的流年通書會把日課十神寫成如下形式──

元   元   財   子

壬   癸   丁   甲

午   卯   醜   辰

即是把比劫稱為「元」;官殺稱為「夫」;食傷稱為「子」;余則相同。

女命為癸亥年生人。癸與日課中天干相較:見壬為劫財,見癸為比肩,見丁為偏財,見甲為傷官。日課十神從而得出。

課中傷官透出,但為獨透,且有丁火財星化泄,故甲傷官不為凶。壬劫財無根無氣,不為凶。由此可知,此課尚可為用。

這種擇日方法是有問題的:

一、結婚是男女雙方的事情,為什麼只用女命不男命?

二、日課本身吉凶應是由日課自身來定出,可是這種擇日法決定日課吉凶的竟是用日課之女命。如那樣天地氣數豈不任由人去搬弄,人不成神成上帝了?

正五行擇日學的年命十神法、山家十神法是古人遺留給我們的垃圾。可憐的是很多人至今天還當寶貝用,痴愚地奉為嫁娶擇日的圭皋。

我曾在羅定市素龍鎮埇表鄉,評過一個這樣的嫁娶安床課:

女命 戊申 壬戌 甲戌 癸酉

男命 丙午 辛丑 甲午 丁卯

擇用──

公歷1994年3月1日早上6點正

農曆甲戌年一月二十日卯時

課格——

甲  丙  丙  辛

戌  寅  戌  卯

當時評斷:

①用後夫妻感情好,和睦,相敬如賓。

②較利身體健康,用後一年內當無大疾病才是。

③此日課應用後較易於生女。

事實差不多如此,夫妻於乙亥(1995年)丙戌月生了一個女兒,聰明伶俐。用課後一年內平安無什麼不順傷心事。

若用古老的女命十神取用論該課,卻是大凶課,你看───

七殺 偏印 偏印 傷官

甲 丙 丙 辛

戌 寅 戌 卯


女命是戊申,甲為七殺,丙為偏印,辛為傷官。日課天干凶神齊集,按傳統年命取十神法,一無可取,應凶無疑。

(七)

●喜用神法嫁娶課

這是當代一些擇日家提倡的擇日方法。其方法是:擇取男女雙方八字命局中喜用神當旺年月日時,作為嫁娶用事。

因為八字推算中以喜用神為吉,他們認為若年月日時為喜用神作日課用事,應該是吉利的。這是八字推命學流行開來後,才出現的一種擇日理念。方法是見有人提出,但卻不見有人公布出一個應用此法來擇取的嫁娶課。

我認為此法根本行不通,首先不要從擇日學角度論,單就從男女雙方八字本身就難以行通,原因有:

▲自古到今八字取喜用神之法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公有公說,婆有婆理。張三大師與李四大師所說不同,王五大師又不一樣,聽誰的?該拿張三李四王五大師那個所說的喜用神來擇日?總不會讓主家去選三個日課,去結它三次婚吧!

▲若男方八字喜用神,適好是女方八字忌神。又或男方凶忌神正好是女方的喜用神時,該種矛盾情況下怎樣去擇嫁娶課呢?

(八)

●嫁娶上格

嫁娶選課首要之事,就是要利夫妻關係,務必用課後要令到夫妻恩愛和睦。男女之結合是為了孕育後代,所以擇嫁娶課亦要考慮到這個問題。而他事則於嫁娶為次要。

男女有緣結合為夫妻,無論誰都希望婚後恩愛,永不分離直至白頭偕老。用課後要確保在日課影響能及的年月範圍內,不要產生夫妻鬧矛盾,甚一拍即分之事,作為一個擇日師若沒有這種本領,就不要去替人家擇嫁娶課,以免害人害已。

師傳:在正五行擇日學裡,有五個格局之日課應用於嫁娶是最上乘。它們是「鳳凰來儀格」、「鴻雁陣沙格」、「孔雀披霞格」、「蝴蝶雙飛格」、「蠹螽衍慶格」。其中「鳳凰來儀格」、「鴻雁陣沙格」、「孔雀披霞格」是禽類格局;「蝴蝶雙飛格」、「蠹螽衍慶格」是蟲類格局。這五個格局組合為吉課用於嫁娶,必然會令到夫妻恩愛和睦。因為其組合是一陰一陽,同氣相連、相合而構成的,其象與夫妻相依相偎類似,故大利嫁娶之課格。

「鳳凰來儀格」、「鴻雁陣沙格」、「孔雀披霞格」、「蝴蝶雙飛格」、「蠹螽衍慶格」這五種日課格局,一般學者可能不甚了解,現將《正五行擇日學格局全書》中關於此五格的內容節錄下來,供大家認識。

◆鳳凰來儀格

「鳳凰來儀格」是指符合下列特徵的日課格局───

第一:年柱和日柱干支相同,月柱與時柱干支相同。

第二:年日天干與月時天干五行相同,年日地支與月時地支五行相同。

第三:年日用陽干支,月時要用陰干支;年日用陰干支,月時要用陽干支。

課例——

甲  乙  甲  乙

子  亥  子  亥

年日干支相同為甲子,月時干支相同為乙亥。

天干甲乙,一陰木一陽木;地支亥子,一陰水一陽水。

這種組合就是「鳳凰來儀格」。

以下課格組合俱是「鳳凰來儀格」───

庚辛庚辛  壬癸壬癸 戊已戊已

午巳午巳 寅卯寅卯 辰未辰未

◆鴻雁陣沙格

丙丁丙丁 丁丙丁丙

辰酉辰酉 未午未午

以上二個課格就是「鴻雁陣沙格」之課。從上面兩個課格中,我們可以知道「鴻雁陣沙格」課格的特點──

①年日柱相同,月時柱相同。

②天干為同一五行,地支六合。

③年日與月時干支陰陽不同。

即年月為陰,月時為陽;月時干支為陰,年日就是陽。

「鴻雁陣沙格」課例式──

乙甲乙甲  己戊己戊  壬癸壬癸

巳申巳申  酉辰酉辰  戌卯戌卯

◆孔雀披霞格

一、年日柱相同,月時柱相同。

二、年日與月時干支陰陽不相同。

三、天干為相合。即甲已˙乙庚˙丁壬˙戊癸˙丙辛之相合。

四、所有地支五行相同。

以上就是「孔雀披霞格」課格特點。

課例──

甲  己  甲  己

午  巳  午  巳

天干為甲己相合,年月一合,日時一合。

地支全是火,一為巳陰火,一為午陽火。

以下之課俱屬「孔雀披霞格」──

丙辛丙辛  辛丙辛丙  壬丁壬丁

寅卯寅卯  酉申酉申  戌未戌未

◆蝴蝶雙飛格

「蝴蝶雙飛格」是指符合下列特點的課格──

第一:年月干支同,日時干支同。

第二:天干為同一五行。

第三:年月與日時陰陽不相同。

第四:地支要相連。

地支相連有二種,一為順連,一為逆連。

順連者為:子丑˙醜寅˙寅卯˙卯辰˙辰巳˙巳午˙午未˙未申˙申酉˙酉戌˙戌亥˙亥子是也。

逆連者為:醜子˙子亥˙亥戌˙戌酉˙酉申˙申未˙未午˙午巳˙巳辰˙辰卯˙卯寅˙寅醜是也。

「蝴蝶雙飛格」課例──

乙  乙  甲  甲

酉  酉  戌  戌

年月為乙乾,日時為甲乾,甲乙同氣。

地支酉戌順連。

下面三課俱是「蝴蝶雙飛格」──

壬壬癸癸  庚庚辛辛  戊戊己己

子子亥亥  辰辰卯卯  午午巳巳

◆蠹螽衍慶格

「蠹螽衍慶格」有如下特點──

①年月干支相同,日時干支相同。

②年月與日時陰陽不相同。

③天干用五合。

④地支為「雜氣」組合。

「雜氣」組合,是指其組合無特殊的排列。

甲  甲  己  己

戌  戌  巳  巳

此課為天干用甲己合,地支為戌巳雜氣的「蠹螽衍慶格」。

乙乙庚庚 丙丙辛辛 丁丁壬壬

酉酉辰辰 申申卯卯 未未寅寅

上面三個課式俱是「蠹螽衍慶格」。

以上五種擇日課格,俱是可遇不可求的格局。且學者們不要死搬硬套,當審課謹慎應用。

關於嫁娶擇日就先談到此,以後的書還會繼續這個話題。若你有一些特別的嫁娶擇日方法與見解,不妨也寫出來讓黃寅開開眼長長見識。

擇日學初探

擇日學初探

霍斐然講授 陳劍整理



注:如果要考慮同時牽涉到時間和空間的擇日,則下列方法均不能用,當然更不能隨便翻通勝來定。因為這類事與空間方位有關,如出門辦事,搬家等類,是由甲地到乙地,這些事情只能用日家奇門或時家奇門來進行擇吉,那才是真正的趨避攝生之道,下述內容暫時沒有進行討論。

一、紅砂大煞(以月上見日定之,又名破碎)
詩曰:
四孟金雞四仲蛇,四季醜日是紅砂。
即子月午月卯月酉月,見巳日;寅月申月巳月亥月,見酉日;辰月戌月醜月未月,見醜日。定月以交節為準,不以初一來定。紅砂日為凶日,不可用,擇日要避開紅砂。
二、二黑、五黃、三煞、破
這些日子均宜避開,具體在何日,可以自行推得,若圖省事就翻歷書也可查出。
三、鸞駕擇日



天皇

(四巽)


(九離)
2、5、8、11



(二坤)



3、6、9、12



(三震)


玉皇

(五中宮)


(七兌)

紫微

(八艮)


1、4、7、10



(一坎)


(六乾)




農曆1、4、7、10月由坎宮起甲子,2、5、8、11月由坤宮起甲子,3、6、9、12月由震宮起甲子。欲選之日非甲子日,仍要由此日所屬之月的宮位數由甲子數起,順飛九宮,數至該日之干支即停。

農曆月份以初一為準,不依節氣。以所標月份之宮起甲子日,按1坎2坤3震4巽5中6乾7兌8艮9離之順序,順數六十花甲,由甲子數到癸亥,一日跳一宮,看所選日之干支落在“天皇”、“玉皇”、“紫微”之宮即為吉日,落在其餘之宮即為凶日,不可用。

如19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當日干支乙卯,二月是由坤宮起甲子,按1坎2坤3震4巽5中6乾7兌8艮9離之順序,連數九天,癸酉在坤,再連數九天,壬午在坤,再連數九天,辛卯在坤,再連數九天,庚子在坤,再連數九天,己酉在坤,則庚戌在3震,辛亥在4巽,壬子在5中宮,癸醜在6乾,甲寅在7兌,乙卯在8艮。所選乙卯日即為“紫微”所在,為吉日。

四、大黃道吉日

詩曰:

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有“走之旁”的字即為黃道吉日)















青龍
明堂
天刑
朱雀
金匱
天德

白虎
玉堂
天牢
玄武
司命
勾陳


詩曰:
子午青龍起在申,卯酉之日又在寅。
寅申須從子上起,巳亥在午不須論。
唯有辰戌歸辰位,醜未原從戌上尋。









































注:內層為地盤地支定位圖,代表月支或日支。外層為天盤,寅宮起子,順行六陽支。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申時宣告成立,農曆為八月初十日甲子日申時。已交白露節,月令在酉月,尋地盤酉宮,酉上是寅,再於地盤寅宮起“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順行至甲子日之地支子宮,得“還”字,還有“走之”旁,為司命,為黃道吉日。再找時辰有黃道,時辰為申時,因日支為子,便尋地盤子宮,子上為申,於是由地盤申宮起“道遠幾時通達,路遙何日還鄉”,申宮為“道”字,是青龍,為黃道吉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就是以此“大黃道吉日”來擇的。

又如1997年11月8日下午3:30分中國三峽工程大江截流,這一天的這一時是個什麼日子呢?為什麼要非要安排在此日此時把最後一車泥土倒入長江填住缺口呢?查此日為丁醜年辛亥月甲寅日壬申時,見下表。

亥月之寅日為天牢,寅日之申時為天牢。天牢乃鎮神星。雖屬黑道凶日,但以毒攻毒,此百年大計,興許能鎮住滔滔江水,鎖住奔騰激流,順利地建設這一跨世紀的偉大工程吧。

如1998年二月十一日,卯月乙卯日,於寅(因是卯月)上起青龍,則卯上是明堂,故乙卯日為“明堂”。速查表如下:




青龍
明堂
天刑
朱雀
金匱
天德
白虎
玉堂
天牢
玄武
司命
勾陳












































































































































































1、左邊第一列代表所要查的農曆月份,最上面一行為十二黃黑道的名稱,紅色為黃道,黑色為黑道。表格中間的十二地支代表日支。如寅月的子日為青龍,醜日為明堂,寅日為天刑,卯日為朱雀……等。其餘內推。

2、月以交節為準,而非從初一開始。如寅月,是指立春後到驚蟄前這一段時間,卯月是指驚蟄後到清明前這一段時間。

3、同時,左邊第一列也可作為日支來查,如寅日的子時為青龍,丑時為明堂,寅時為天刑,卯時為朱雀……等,依次類推。

附1:月支求法

每月的地支是固定的,列表如下:



月 份
月柱地支
月支起點
月支終點



立春
驚蟄



驚蟄
清明



清明
立夏



立夏
芒種



芒種
小暑



小暑
立秋



立秋
白露



白露
寒露



寒露
立冬



立冬
大雪



大雪
小寒



小寒
立春




也就是說,立春節到驚蟄節這一段時間內,月柱地支排寅;驚蟄節到清月節這一段時間內,月柱地支排卯……,其餘月柱的地支可類推,而不是以每月初一日為該月之起點。

附2、《金函奇門遁甲》有關黃黑道的內容

十二黑黃道的名稱和次序為:

青龍(黃道)、明堂(黃道)、天刑(黑道)、朱雀(黑道)、金匱(黃道)、天德(黃道)、白虎(黑道)、玉堂(黃道)、天牢(黑道)、玄武(黑道)、司命(黃道)、勾陳(黑道)。

某日某時辰的黑黃道是什麼,由日支決定。欲知某日各時辰的黑黃道,先用日支確定青龍在哪個時辰,然後就可以依次推出明堂、天刑、朱雀、金匱、白虎、玉堂、天牢、玄武、司命、勾陳在該日的哪個時辰。起青龍不論冬至、夏至。

黃道主吉,黑道主凶。

黃道、黑道各六神,所主吉凶宜忌如下:

青龍黃道,天乙星,天貴星,利有攸往,所作必成,所求皆得。

明堂黃道,貴人星,明輔星,利見大人,利有攸往,怕作必成。

金匱黃道,福德星,月仙星,利釋道用事,閽者女子用事,吉。宜嫁娶,不宜整戎伍。

天德黃道,寶光星,天德星,其時大郭,作事有成,利有攸往,出行吉。

玉堂黃道,少微星,天開星,百事吉,求事成,出行有財,宜文書喜慶之事,利見大人,利安葬,不利泥灶。

司命黃道,鳳輦星,月仙星,此時從寅至申時用事大吉,從酉至丑時有事不吉,即白天吉,晚上不利。

天刑黑道,天刑星,利於出師,戰無不克,其他動作謀為皆不宜用,大忌詞訟。

白虎黑道,天殺星,宜出師畋獵祭祀,皆吉,其餘都不利。

朱雀黑道,天訟星,利用公事,常人凶,諸事忌用,謹防爭訟。

天牢黑道,鎮神星,陰人用事皆吉,其餘都不利。

玄武黑道,天獄星,君子用之吉,小人用之凶,忌詞訟博戲。

勾陳黑道,地獄星,此時所作一切事,有始無終,先喜後悲,不利攸往。起造安葬,犯此絕嗣。

五、烏兔太陽吉日吉時

①烏兔太陽值日



每月初一日之干支
烏兔太陽吉日

庚子、丙午、庚午、丁未、癸未、甲申、壬申、戊申、戊戌、壬戌、己亥、癸亥
5、14、23

乙醜、辛丑、壬寅、丙寅、甲辰、戊辰、庚辰、乙巳、己巳、辛巳
1、10、19、28

丁醜、己醜、癸醜、甲寅、戊寅、乙卯、辛卯、壬辰、丁巳、癸巳
3、12、21、30

乙未、丙申、庚申、丙戌、庚戌、乙亥、辛亥
4、13、22

戊子、壬子、甲午、戊午、乙酉、辛酉
2、11、20、29

庚寅、丁卯、己卯、癸卯、丙辰
8、17、28

丙子、丁酉、己酉、癸酉
9、18、27

甲子、壬午、辛未
6、15、24

己未、甲戌、丁亥
7、16、25




②烏兔太陽值時



日乾
時辰
甲己日
乙庚日
丙辛日
丁壬日
戊癸日

水星吉
子、酉

寅、亥
醜、戌


太陰吉
醜、戌

醜、戌
寅、亥


木星凶
寅、亥

子、酉



計都凶






土星凶

寅、亥


子、酉

羅喉凶

醜、戌


醜、戌

金星吉

子、酉


寅、亥

太陽吉






火星凶



子、酉



此烏兔太陽吉日吉時,昔日風水大師楊筠松擇日所用,三煞五黃及一切諸般凶神惡煞均於此時迴避。凡二十四山,無論修造、作灶、安葬、開張等事,用太陽值日值時大吉大利。

擇日學概論

為何要擇日?
 

古代先知,

觀察天象中的運行變化,再以八卦、天干、地支來記錄,

配合五行:金、木、水、火、土節氣旺衰,

來論神煞,以分別吉凶,

其中『日』是天象中最主要的,

所以擇日學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是不可或缺的一門學問!

如結婚、安香、豎造、破土、造葬、風水堪輿、陽宅、剖腹生產...等等,

都需要擇良辰吉日,正所謂:當生者旺,失時者凶!




挑選良辰吉日,是中國人最共同的樂趣之一了!無論是嫁娶納采,修造上樑;還是安香出火,破土造葬...。都須要請人或自擇黃道吉日,才能安心地從事所要的人生大小事!所以中國人總是“家家有黃曆,人人愛擇日”。但在現代許多人的觀念之中,卻又急於破除所謂的舊時代的迷信,或是如大陸人說的:“封建時代的舊思想”。其實,我們是該好好地想想,到底我們對於許多一直想反對的人、事、物,或是學問,又真正了解了多少?

又如某些佛教徒說“日日是好日”,但是心無罣礙的人,當然是不為時空所限!如孔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幾個人做得到?又廣欽上人說堪輿﹝風水地理之學﹞很重要,要有大修行的人﹝要修到四禪以上﹞才能轉化之。我們能轉時間空間因素嗎?問問自己吧!

那麼擇日的意義與動機又是什麼呢?在平常生活當然不必每日必擇,更不必為擇日的功效無限上綱。我們只不過覺得人生有些事,盡力了,一旦成功就會無限的甜美,失敗了也不會那麼遺憾!為了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上,一切都已經努力了,再擇個好日
,豈不樂哉!

 
擇日學概論:

說到擇日學,就如同孔子曰:“雖小道,亦有可觀也”。要學好擇日,也不是想當然耳地那麼簡單!入門的剋擇,幾小時可能就講完了,這當然只本身已經懂得天干地支,以及基本陰陽五行生剋的概念。而高級的擇日法門,卻恐怕是許多學習多年的人,也難以窺其堂奧。

目前一般擇日學大概有兩派,及三元和三合派;前者重視三元紫白九星,後則諸門神煞為主。王松寒在其《王氏陽宅學》中說:“除了造葬兩事,我們宜採用蔣大鴻的七政四餘擇日法外,其他生活行事,仍以三合家一般通用法則為準,....”,基本上,我們可以認同這樣的調合法。因為在風水陽宅學上,三元學派是比較周全的;而三合派在干支神煞方面,是可以廣泛地應用在日常活上。

三元擇日法:

  所謂“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一元六十年,三元共一百八十年也。九運者,每一元主有三運,一運管二十年,即三元
九運。而每一百八十年完成一個循環,週而復始,天地時空不斷地變換。洛書九宮,佈成九運,每一運各有一卦主事而飛入中宮,順行九宮,形成三元九運圖,這就是三元派的基本理論架構。從清朝同治三年﹝西元一八六四年﹞, 為這一期之上元甲子年;至民國十三年,是為中元甲子;而民國七十三年,正式下元甲子,七赤破軍當運。不過,歷經了紛擾混亂的二十年,明年九十三年,已是承平繁榮的八白左輔運了。

紫白飛星,在三元的擇日學中,是最重要而必須熟悉的基本概念。紫白九星,即一、六、八為白,九是紫,是屬於吉星;其他二黑、五黃、七赤是一級凶星,三碧蚩尤星次之,四綠半凶半吉。大體來說,紫白到坐山或修方則吉;如桑道茂云:“紫、白所到方,不避太歲諸凶,不避宅長一切凶年。”,即是此理。 至於五黃到中宮,不僅中宮為凶,卻也滿盤伏吟,主諸事不利。而同時二黑到坤、三碧到震、四綠臨巽、七赤入兌,此三卦十二山,宜靜不宜動。另外也須參考其他重要神煞,如戊己都天、三煞、大月建等 ;而其他亦有參考曆數太陽、天月二德等。這當然只是基本原則;不過,現今多以三合或偽三元派來擇日,所以,懂三元者也就越行孤單了!

三合擇日法:
三合家以事主或宅主的出生年干支,來定擇日之吉凶。如《選擇宗鏡》云:“相主者何?以四柱八字輔相主人之命也,從來皆論生年,宜合生旺祿馬貴人,忌沖殺刑刃”,這段話其實已經點出了三合派,擇日的總則了。一是選日以生年干支為主,一是吉課須避沖殺刑刃,宜合生旺祿馬貴人。

何謂沖殺刑刃?沖是地支對沖,子午午子是也;殺是三殺,如亥卯未年,殺在西方申酉戌也;刑為三刑,如寅刑巳、巳刑申等;又刃者箭刃也,甲庚年生人在卯酉等。這是三合派主要的凶煞,宜避之,尤其是沖、殺。至於三合、六合,堆貴、進貴,長生、帝旺,堆祿、進祿,以及進馬、堆馬...則是吉神 ,排序在越前面者,吉力越大。

擇日學之概述

擇日哲學

。演自周易至今。其用宏深綿遠,擇日之法,意以利人避禍趨福。

 「發福由其地脈,催福出於良辰。」世人多以擇日為多餘的事,結果有好的穴亦不能發福,致禍亦有聞之,此皆擇日錯誤也。葬經云:「天光下臨,地德上載,藏神合朔,神迎鬼避。」道出千古選擇良辰吉日之宗旨也。
 歲乃眾煞之主,人君之象,使人可順而不可犯。當觀其所喜在何辰,所忌在何方。月乃尤關盛衰,日乃四課之主。禍福關切尤重於日辰。時乃四課之果,為日主之佐使,撰法貴乎幫助。故一時能成萬事,一吉能通百祥,富貴因而顯達壽命以之而長,撰擇若能知趨吉避凶之法,則福無不至矣。
 造課之法猶人之造命,人命得四柱之吉,則富貴棉長。擇得四課之吉,則發福悠遠。意謂天時與地利配合應用之道。如農家栽種五穀水果疏菜,若非其時,不能發育成長開花結果。地球運行於天地之間,而四時八節,春為暖氣,枯木逢之發芽,夏為熱氣,草木逢之茂盛。秋為涼氣草木逢之葉落。冬為寒氣,草木逢之枯葨衰死。一年四季天氣之運行,萬物之變化,天理循環順取自然,擇之道亦是撰如此,不可違背天理。至理妙用猶存乎人,變理陰陽,人力勝天功。
  書云:堪輿二字義相連,初年禍福天時驗,歲久方知地有權,發福由於地脈,催福出於良辰。由此可知擇日的重要性。世上多於選擇為餘事,每致佳龍美穴不能發福反致禍,皆由選擇之誤也。故有吉地葬凶,禍先發名,曰棄屍,福不來也。
  如嫁娶之道務求白頭偕老,子孫昌盛,夫婦婚後之服慶也,至於刑剋之憂。橫禍之災,胎孕之厄,缺子之患,皆與當年擇日有關。
  以下各項擇日宜忌,只屬基本理論,尚要參合流年五黃三煞、貴人、祿馬、太陽到山、太陽到向方可言吉。
獨特擇日法:
  祭祀祖先,歷代相傳,延綿不絕,鞠育之恩,昊天罔極,倫理道德,慎終追遠、孝敬長輩、奉祀祖先、延續後代、擴大宗族,而最重要的祭祀地點:祖厝,經歷百年以上,很多早已破舊,於是,總有某個富有後代出資重建祖厝。但,如何擇日好呢?因為,一個家族,少則近千人,多則數萬人,任何一個日子總會有很多族人受衝剋。
  以前,通常是以出資人的八字喜忌來擇吉。問題來了,過後不久,出資人或是大病一場,或是出意外,嚴重者生命不保。那如何是好呢?
  於是,有些地方的人就採用『祖先擇日法』,由祖先擇的日子肯定是對的,肯定不會害子孫的,經驗証明,這種方法挺靈光的,值得推薦,謹供參考:
  首先,如該座祖厝之坐向屬於該年的流年吉利方,則該年可動工修造;
  接著,準備好供品,上香,請出建造該座祖厝的祖先,由正月初一開始,逐日以擲「駁杯」擇吉。當示意該日子而擲出「三聖杯」(或以上)時,就擇定該日為動工吉日。
《通書》云:
  選日之宗旨,年吉不如月局,月吉不如日局,日吉不如時局。蓋年為根本,月為枝葉,日為華茂,時為結實。此乃擇日學闡微之首要,而一般論祭祀、移徙、安床、修造、動土、破土、安葬、開市、結婚姻、嫁娶等重於擇日吉時。如所選之時剋日干者為五不遇,時支衝日支者為日破,皆主大凶,則百事皆不宜,斷不能用。我國農曆分為廿四個節氣,本篇以年為生肖,從立春為一年的開始。以月為綱,從節氣分隔為十二個月建,以日為目,日依六十甲子順序排列,以時為歸,依六十甲子順序排列,而這六十甲子中之干與支忌沖剋者,諸事皆不宜。
  擇日廣泛地應用在生活之中,擇日的方法有多種,如天星、奇門遁甲、七政四餘、董公擇日、烏兔追日、六壬神課等等。總括來說,每種擇日方法都有其特點,而較多人選用黃道吉日,黑道凶日則忌用。
  何謂黃道日、黑道凶日?
  黃道是一週年中,太陽在各恒星之間的運行軌跡。
  黑道是一週年中,月亮在各恒星之間的運行軌跡。
  本來是天文學家以地球為中心來觀察日月的不同運行軌跡,被星占家們附上吉凶禍福等種種學說。
  星占家把日辰的十二地支,相應地配上十二個不同名稱的值日天神,十二日當中,十二天神各依序輪值一次,週而復始:
  子日青龍;   辰日金匱;   申日天牢;
  丑日明堂;   巳日天德;   酉日玄武;
  寅日天刑;   午日白虎;   戍日司命;
  卯日朱雀;   未日玉堂;   亥日勾陳。
  其中青龍、明堂、金匱、天德、玉堂、司命六神所值的屬於黃道吉日。
  其他天刑、朱雀、白虎、天牢、玄武、勾陳六神所值的屬於黑道凶日。
歌曰:
  黃道生方利動為,諸般造作最相宜;
  門庭昌盛功名顯,代代兒孫掛紫衣。
  黑道凶星造與修,災荒色亂必驚憂;
  行方出入遭凶禍,萬頃庄田一旦休。
  上述黃道吉日未必盡吉,黑道凶日未必盡凶,仍要看看有沒有其他吉凶神煞及乃與祈福者出生年柱是否相沖剋而論。更有歲破、月破、日破均忌用。
年:立春為一年的起點。
月:立春後為正月, 寅日起建。
  驚蟄後為二月, 卯日起建。
  清明後為三月, 辰日起建。
  立夏後為四月, 巳日起建。
  芒種後為五月, 午日起建。
  小暑後為六月, 未日起建。
  立秋後為七月, 申日起建。
  白露後為八月, 酉日起建。
  寒露後為九月, 戍日起建。
  立冬後為十月, 亥日起建。
  大雪後為十一月,子日起建。
  小寒後為十二月,丑日起建。
  命理計節即可。擇日計起建。
月--六十甲子月順序排列月干與日干不能相剋。
日--六十甲子日順序排列月支與日支不能相衝。
時--六十甲子時順序排列日支與時支不能相衝。
注:甲子日時局(午時日破大凶)。
  乙丑日時局(未時日破大凶)。
  丙寅日時局(申時日破大凶)。
  丁卯日時局(酉時日破大凶)。
  戊辰日時局(戍時日破大凶)。
  己巳日時局(亥時日破大凶)。
  庚午日時局(子時日破大凶)。
  辛未日時局(丑時日破大凶)。
  壬申日時局(寅時日破大凶)。
  癸酉日時局(卯時日破大凶)。
  甲戍日時局(辰時日破大凶)。
  乙亥日時局(巳時日破大凶)。
月德:
  寅午戍月在丙.
  亥卯未月在甲.
  申子辰月在壬.
  巳酉丑月在庚.
天乙:
  甲戊庚牛羊.
  乙己鼠猴鄉.
  丙丁豬雞位.
  壬癸兔蛇藏.
  六辛逢馬虎.
  此是貴人方.
進神:
  逢甲子、己酉、甲午、己卯,四日是.
文昌:
  甲乙巳午報君知,
  丙戊申宮丁己雞,
  庚豬辛鼠壬逢虎,
  癸人見兔入雲梯.
天赦:
  春.戊寅日。
  夏.甲午日。
  秋.戊申日。
  冬.甲子日。
三奇:
  天上三奇甲戊庚。
  地下三奇乙丙丁。
  人中三奇壬癸辛。
十靈:
  乙亥、癸未、庚寅、丁酉、壬寅、甲辰、庚戍、辛亥、丙辰、戊午。
犯黑道凶日補救化解方法:
  如犯建日青龍,可用定日金匱化解之。
  如犯平日朱雀,可用執日天德化解之。
  如犯滿日天刑,可用危日玉堂化解之。
  如犯破日白虎,可用除日明堂化解之。
  如犯收日元武,可用成日天牢化解之。
  如犯閉日勾陳,可用開日司命化解之。
陽宅十書:
動土吉日:
  己巳、甲戍、乙亥、戊寅、己卯、壬午、甲申、乙酉、戊子、庚寅、乙未、己亥、壬寅、癸卯、丙午、戊申、己酉、壬子、己未、庚申、辛酉;黃道、天成、天德、月德、合、成、開等日。
  忌日:
  刀砧煞、斧頭煞、天賊、受死、月破、獨火、魯班煞、四癈、四離、四絕等日。
豎柱吉日:
  乙巳、辛丑、甲寅、乙亥、乙酉、己酉、壬子、己未、庚申、戊子、乙未、己亥、己卯、甲申、己丑、庚寅、癸卯、戊申、壬戍;黃道、天德、月德、成、開等日。
上梁吉日:
  甲子、乙丑、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甲戍、丙子、戊寅、庚辰、壬午、甲申、丙戍、戊子、庚寅、甲午、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乙巳、丁未、己酉、辛亥、癸丑、乙卯、丁巳、己未、辛酉、癸亥、黃道、天德、月德、成、開等日。
建屋吉日:
  甲子、丁卯、戊辰、己巳、辛未、壬申、癸酉、丙子、丁丑、己卯、庚辰、癸未、甲申、己酉、丙戍、戊子、庚寅、丁酉、癸巳、乙未、己亥、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戊申、庚戍、辛亥、癸丑、乙卯、丙辰、庚申、辛酉;成、定、開等日。
楊公忌日:
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
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廿九、八月廿七、
九月廿五、十月廿三、十一月廿一、十二月十九,共十三日。
歌訣:
神仙留下十三日,舉動須防有損失。
一切起造與動工,不遭火盜主遭凶。
婚姻嫁娶非長久,不得到頭終不吉。
凡人出入遇此日,勞勞碌碌始得還。
安葬若然逢此日,後化子孫主乞食。
上官赴任用此日,販破多愁主革職。
得識廣布傳世人,子孫昌盛主陰騭。
赤口:
正 月: 初三、初九、十五、廿一、廿七。
二 月: 初二、初八、十四、二十、廿六。
三 月: 初一、初七、十三、十九、廿五。
四 月: 初六、十二、十八、廿四。
五 月: 初五、十一、十七、廿二、廿九。
六 月: 初四、初十、十六、廿二、廿八。
七 月: 初三、初九、十五、廿一、廿七。
八 月: 初二、初八、十四、二十、廿六。
九 月: 初一、初七、十三、十九、廿五。
十 月: 初六、十二、十八、廿四。
十一月: 初五、十一、十七、廿二、廿九。
十二月: 初四、初十、十六、廿二、廿八。
十神隔例:
天、林、地、神、火、山、鬼、人、水、州。
正七寅曰天,二八丑曰林,三九子曰地, 四十亥曰神,
五十一戍曰火,六十二酉曰山。寅如天、卯林、辰地、順落跟節。

(法術)靈驗談

來源http://www.dk101.com/index.php/234896/viewspace-20634.html

符令.符法乃天上靈文、符令.符法從古至今已有數干年歷史、古代陰陽家利用符令、符法與天地間鬼神溝通、故知符令.符法之重要,就一般來說在處理.感情挽回.的法術中科別學名分很多種,在此大略說明其名稱及針對之狀況,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所使用的方式也跟著不同,例如男女和合術,是在攝合分裂中的男女,使其復合,如男女間有著強烈的仇恨心,則須化解對方與自己本身之間的仇恨怨結,方能順利、又例如感情出現第三者,則須施沖開法,將第三者破除,否則和合術效果會受阻礙,或變的比較慢才能有效。

男犯孤辰女帶寡宿也是一種阻礙,但孤辰寡宿是可待和合術成功後再行祭化即可。

又如男女帶破家煞結婚後婚姻也較容易亮起紅燈,男女感情如遇見每次一交伴侶就好不了多久,或感情好的時候不用多久就會起爭執,平地起風波多數是命中及大運犯了沖緣關煞 ,或是女犯紅豔煞男犯偏桃花煞,都需擇用法訣,擇每月共有十六個送煞日子以法(術本宗絕學)祭送化解,可保感情長久無憂 。

如有犯者而無化解者,施做和合術.時則是一大阻礙,最好能夠提早祭化,和合術.的成功率則能大大提升 。


斬桃花.與祭桃花煞則不同,如果是夫妻,吾人建議用祭桃花煞的方式處理 好,因為作用比較安全,不會傷到自己,也可改變丈夫的心性,一舉兩得。

如果是感情面臨決裂的男女朋友, 則不可用祭桃花關煞的方式處理,因為妳可能也是他的桃花關煞之一也說不一定, 你也有可能會被先祭走。﹕

所以處理此類情況時, 要用斬桃花.方式最為恰當, 首先把他合你綁合起來後,再用劍令氣行法,將他其他桃花一併斬除只留妳一朵媚力桃花在他夫妻宮中,效果最好,斬桃花的施行,每個步驟都要小心,並且要做對不然你將首當其衝、刀劍無眼,想再接回可就難了,則需要有特別專研的符咒法師.才能重新接回 。

針對男人才有斬桃花,女人則是祭驛馬,兩者截然不同,不可不知,否則造成反效果就慘了,如果男女朋友經常是大事也吵,小事也吵,三天一小吵,五天一 大吵,則在施法期間 ,要先化解二人之間的口舌是非,鎖心和合術的運用,目 地是要穩定現有的好感情,並令其加深。

另外單戀和合術,則先需以符令施以催情和合術.做前提,防止男人外遇及防止女人背叛法則為預防法,需以鎖心和合術.作為前提,回心轉意和合術則是針對男女分手或冷戰,實無法見面的情況下施作的法術,所以 針對感情不同狀況,處理上亦有所不同,才能達到最好的法術效果。

【愛情符咒術、感情和合術.的施行】


本符咒法師.是以符咒術、符法、咒令.靈符.配合開壇摧吊元神以共同施做法術、專門處理感情和合術、男女和合術、夫妻和合術、同志和合術、姻緣和合術、愛情和合術、另有茅山術、草人降頭術、和合術、招桃花.斬桃花.姻緣.挽回.等…法術、在起壇做法術時、配合相關靈符、愛情符.一並施行以達到感情挽回.之目地、如有第三者介入則另以斷桃花法術、達成斬桃花.之功效、而本身異性緣較差者、亦可種桃花、催桃花、進而達到招桃花.的效用、本符咒法師.有感現代社會過於開放、男女感情世界多起變化、見異思遷者居多、以個性不合為藉口而提出分手的情形發生更是不在話下、而本符咒法師.則是以處理感情挽回.疑難問題為專業、符令皆由本人玄德符咒法師.親手所書之和合符、愛情符、等…神符.挽回、符咒術、配合獨門法術施行、針對愛情挽回、姻緣挽回、分手挽回、等…法術、處理感情和合術、挽回感情問題為專業法術之強項!



想順利解決您的困擾、不一定得付出昂貴的天價

或是擔心法術所帶來的負作用、只要您找對法師!

(奇門密術、真訣法靈)

淺談符令






符令可以差神遣鬼嗎?是什麼原理使符令具此神力?

  答:道士所畫的符是謂符體。符體就像人的軀體,只是一種形式,可見的外形。符能驅散邪魔、消災治病,必須有一種神力的符罡貫注在符體裏面,就像人有精神意識才能使軀體產生與精神意識一致的行為。此種符罡是以神力役使鬼神為符神效命,聽從符神的意志行事,所以畫符時必須念咒,以役使鬼神聽命於符神。

  符令確實可以差神遣鬼,不過一切都要靠人為,有困難時要盡人事,而後聽天命,符令就是從中幫助人的元神活潑通暢及智慧以得到人事,並促進天神嘉佑,因而使困難順利解決。



報紙上經常得見有人賣符令,可以解決夫妻失和,可以治病,可以致富,這種郵購的符令,真有效用嗎? 

 答:報紙上經常可見的郵購符令,形式上雖已滿足符令構成的要件,但是符令要能真正發揮功用,必須經過道士敕令念咒的手續,也就是請神明為此符令「背書」。譬如若符令是用於治病,則請保生大帝等精通醫藥的神明貫注神力於此符令,同時念符罡託請符神司命。

  以文化院來說,為信徒寫符令,一定會先瞭解索符者的困難,並要求他親自來院,透過敕令的手續請相關神明為符令「背書」,及念符罡咒並用香點動符神,如此符令才能真正達到助人的目的。



被別人下了符令,應該怎樣避開符令帶來的災禍?

  答:咒術加於人乃在動發其人的覺性,使其覺性產生變化,以符合咒術而起動,如此咒術的效果立即產生作用。譬如要傷害某人,便取得其人的生辰八字或身上的某一種有魄靈的東西,如頭髮、指甲等之後推符唸咒。待咒術施畢後,並派一個人去告訴被施咒之人說:「你好似被人施咒或放符了。」如此動起被害人的思覺,只要心覺,符咒立即興起作用。但是,這種害人的咒術,有道德的道士是不會使用的。

  其實咒術沒有那麼可怕,所謂「有法就有破」。破解之法只要「聽而不聞,一笑置之,心理不去動它」,如此則任何符咒都不能起作用。



一般人照坊間符令的圖書,在冥紙上依樣畫葫蘆,也可以奏效嗎?寫符令的人要有怎樣的功夫和修為呢?

  答:道教中認為符籙咒術是奉受太上老君所傳的法籙,背誦籙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可使自然界一切均受治於我,天神保我,吏兵護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擾。籙符因此也成為道士輔正驅邪、治病救人、助國禳災的主要手段,並且在道門內被視為瑰寶,除了對門徒負責,否則不會隨便傳授。既然如此,如照坊間符令圖書依樣畫葫蘆,則無法得到真正要領,也無法達到作用。

寫符令者必須經常行善積德,使自己滿貫功德,以施於符令之上,及回向於符神當作報酬,如此符令才能充滿靈(音同氣ㄑㄧˋ,見罕見字一覽表編號001)與功效,達到解人之難、治人之病的效驗。



古代有「巫蠱之禍」,請問用人偶寫上某人的姓名,然後用針刺人偶、用刀殺人偶,此人真的就會在另一個空間遇難嗎?

  答:古代所說的「巫蠱之禍」,是由居心不良的道士利用人的生辰八字寫成符令放入人偶中,經過推符唸咒行使害人的事。因為咒術加於人乃在動發其人的覺性,使其覺性產生變化,因而產生作用。咒術施畢之後,派人去告訴被施咒者被放符了,如此動起被害人的思覺,則心覺符咒便興起作用。

  被施咒者,只要「心理不去動它」,如此不管施咒者用針刺或用刀殺人偶,對被放符者都不會有影響。巫蠱之害,全身骨骼會疼痛且疼痛部位會不時變動,處理方法飲一杯少許上朱砂之水,並全身浸陰陽水一刻,可幫助消除巫蠱之害。



符令一定要經道士親筆寫成才有效嗎?一般農民曆及坊間圖書常有印刷的太歲符及平安符,未經道士點化,可以奏效嗎?

  答:籙符在道門內被視為瑰寶,不是親信弟子或受有天命或誓過天愆者不能傳授,沒有取得一定法籙地位的道士也不能授予。符令一定要配合咒術才能達到功效,尤其要經過道士敕令的手續才有用。

  一般農民曆及坊間圖書所印刷的太歲符及平安符,並未經道士敕令,即請符神「背書」的手續,所以無法具備消災祈福的功能。其實一個人只要平時行善積德,不一定要執著祈求符令,神明自然會暗中保佑。其實護身符是秉德而產生作用的,德者竺也領受天神的保護權,平安符自然應天而靈力無量。



下符令有的是為人消災解難,有的則是用來做壞事,那些利用符令來害人的道士會得到什麼報應?

  答:符咒有好符咒和壞符咒,好符咒是救人的,壞符咒是害人的。好符咒可以輔正驅邪、治病救人及助國禳災,所以有道德的道士都願意藉此幫助他人。如果學壞符咒,雖然可以稱心一時,但最後都會有不好的結果,不是妻離子散就是家破人亡。

  因此,學符咒的人千萬不要去學壞符咒,否則不但對自己功德有損,還會禍及子孫,因而失去學符咒助人的正面意義。

 學符咒的人理當對自己負責,學習之前一定對天誓言並請由某神證明,所以不敢藉用符咒歛財畫出害人的符咒,但社會很多知法犯法的不良咒術家,種種為滿足自己之願望,或報復心理,或被財色所誘,自甘墜落罪淵。



道士只聽求願者片面之辭,就逕允下符令,恐怕將因不查事實原委,反而害了第三者,這筆帳要怎麼算?

  答:職業道德是三百六十行都有,而且是行行要重視的,不惟宗教行業而已。社會上若人人遵守職業道德,則社會必得安寧,世界必將和平。至於符令追究起來,確實是很可怖的東西,也會害人,畫符的人若無道德,便犯了幫兇之罪。

  道士為人寫符令時,通常均會先瞭解索符者的來意,據此寫下適合的符令。所以有修為的道士是不會聽求願者片面之辭,而寫下傷害他人的符令。道士必須擁有宗教家的情懷,平時多作好事,行善積德,如此才不會假藉神意騙害世人。



民間流行拜神後,祈求神符、香灰回來給病人吃,據說,病人吃了會痊癒,這是真的嗎?如果香灰裡有細菌,病人吃了不是更糟嗎?

  答:對天神的態度,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顆虔誠的信心,從心底發出懺悔的訊號,神自然會即時降臨在你的身邊解救危難。不過惡人求神無益,不僅不能獲得保祐,反而會受懲罰。如果要求神,必先洗淨面目,與神在心靈上和應,文化院聖歌有一首詩說:「沐潔身心禮拜上神」,自然就會求得神,並得到神的降福。所以平日修為好的人生了病,拜神不用求神,太上老君說:「求我不得見我」,只要有誠心善心的人,神一樣會保祐他痊癒;反之,惡人去祈求神符、香灰,神就會避著他,不知道他是誰,而不願暗中幫助他激發抗病的力能。

  神也不會輕易給人開藥醫病,只能從精神上給予協助治療,宗教上香灰雖然可以變化仙丹妙藥,但是神不容易隨便,有時候可能神會藉香灰而成藥,原則上香灰不是藥,也不能夠治病。不好的香,香灰裡不但容易產生細菌,若為不肖商人摻入其他不利人體的成分,病人吃了不但無益,反而會更加危害健康。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




轉載自(有更多介紹)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聖嚴法師紀念網頁

法脈法源
聖嚴法師同時傳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臨濟宗法脈傳自靈源老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師承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一九三○年出生於江蘇南通,十四歲在狼山廣教寺出家後,歷經了經懺、佛學院、軍旅等生涯,一九四九年到了台灣,在軍中服役期間,因緣際會,巧遇靈源老和尚,得到禪法的入手處。之後,於三十歲時在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其後,無論是六年閉關苦修、日本留學、美國弘法,或是開創法鼓山等,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聖嚴法師曾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

閉關與留學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瞭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不久,便往高雄美濃山區閉關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

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勉力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一九七五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台譯經院院長。東初老人於一九七八年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承繼法務,除了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之外,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又因為有感於美國弟子們的求法熱誠,所以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來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台灣兩地弘化,更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建設法鼓山
一九八九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覓得了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開始興建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涵括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終生學習等各種軟、硬體施設,以作為實現法師「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歷經十六年穩紮穩打的籌備與建設,二○○五年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大悲心落成開山大典」,約有上萬名國內外各界人士一齊共襄盛舉。

而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的方向,是為一現代觀音道場,展現的是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大悲願力,並以佛法經典為活水源頭,從傳統文化中萃取養分,滋潤當代人心,為提出社會所需的指引與建言而努力。

宗教師的本懷
聖嚴法師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以其個人的創見與詮釋,不但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禪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禪風,是為「中華禪」;又因繼承二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因此以落成開山為法鼓元年,正式提出「中華禪法鼓宗」,象徵邁向新世紀的里程碑。又針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全力研發並推廣適應各宗教、各階層的生活化禪法,建立起超越種族隔閡,跨越世代距離的心靈溝通平台,只為消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祈能為世界播下和平的種子,共同邁向人間淨土的目標。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一九八九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其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直至二○○六年止,已招收二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以此豐富踏實的辦學經驗,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目前更發起響應「大願興學」,積極籌建「法鼓大學」。此外,法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為佛教現代教育開闢歷史新頁。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一九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聖嚴法師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宗教家,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包括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宗,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發展與未來

聖嚴法師為了更進一步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多次與科技、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菁英人士進行對話,乃至與不同的宗教進行合作,其寬闊的胸襟與國際化的視野,深獲海內外各界的肯定。近年來,法師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

1930年 誕生於江蘇。
1943年 十四歲,於江蘇南通廣教寺出家。
1949年 時局緊急,從軍入伍,由上海登艇來台。
1959年 結束十年軍旅生涯,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 於高雄美濃朝元寺禁足,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1969年 留學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75年 應邀赴美弘化。
1976年 擔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大覺寺住持。
1977年 東初老人圓寂,奉老人遺命返台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法務。
1978年 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79年 於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更名為東初禪寺。
1985年 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1989年 創建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
1990年 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擔任總召集人。
1992年 提出「心靈環保」,成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
1993年 在台灣初傳菩薩戒,獲頒社會運動領袖獎。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1994年 提出「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行政院「出版物金鼎獎」。
1997年 於紐約成立象岡道場。
出席義大利「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會後晤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998年 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1999年 提出「心五四運動——二十一世紀生活主張」。
成立「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
2000年 以漢傳佛教代表身分,
參加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說。
榮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發「終身文化貢獻獎」。
2001年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主持僧伽大學佛學院創校暨開學典禮。
應邀於台北舉行的「世界宗教合作會議」發表演說。
應邀出席於紐約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諮詢委員會」,並發表講辭。
2002年 以佛教領袖身分出席紐約「世界經濟論壇」。
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率團護送輾轉流至海外多年的阿閦佛頭像回到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一書獲第三十七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2003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偕同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的宗教暨精神領袖代表,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二地,進行宗教和平運動的工作。
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於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2004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動土典禮。
出席於泰國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與「亞太青年和平高峰會」。
出席於約旦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舉辦「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
2005年 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的世界銀行「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成功大學、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於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
獲頒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創設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
2006年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正式將 方丈職位交付果東法師。
帶領十五位「法鼓山青年領袖代表團」青年代表,
參加十月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召開的「聯合國全球青年領袖高峰會」。
2007年 創辦台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設立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署設置「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正式成立。
提出「心六倫——新時代.心倫理運動」。
多年推動環保自然葬,並與台北縣政府合作規畫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正式啟用。
推動防制自殺活動,創辦「關懷生命獎」。
2008年 榮獲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李國鼎傑出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
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化貢獻獎」。

聖嚴師父的願

當初很多人都反對我創建法鼓山,甚至有人說,可能道場還沒蓋好,我就已經往生了。但是我認為,人的壽命能有多長,我們雖然沒有把握,但是活一天就應該做一天,做一天能做的、做一天允許我做的事。

因此,那時我雖然已經六十歲了,但是從來沒有考慮自己能活到多少歲,但是,在我七十歲的時候,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完工,八十歲的時候,則建設完成了,這是當初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也許我的業已經了了,可能很快就會往生,也可能不會,因為我還有法鼓大學和許多的願未完成。我希望法鼓大學能夠完成,但是即使不能完成也沒有關係,自然有後來的人替我完成。

當我還是小和尚的時候,那時佛教已經很危險了,於是我發願,至少我自己不會背離佛教,只要還活著,就一定要維持佛教,弘揚佛法,我希望法鼓山所有僧俗四眾弟子,也能夠有這樣的悲心宏願。

——20081118於中正精舍〈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序言


聖嚴師父遺言

一、 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聖嚴法師-自在語

欣賞別人的成就是感動,也叫做見賢思齊。

我們不會欣賞他人的成就,自己就不會感動,就變成妒忌人家。看到人家得到了榮譽,得到了光榮或者是成就,還會酸溜溜地說:沒什麼了不起。這種人是最沒有出息的。如果經常能夠欣賞人家的成就,讚嘆人家的成就,看到人家的光榮,看到人家的好事,覺得好感動,心想這個人真是了不起,能夠這般努力,完成了這樣好的成果,那真是好啊!這個叫見賢思齊。我們讚嘆人的時候,自己也希望能夠向他學習,還有我們讚嘆人、欣賞人的時候,也影響其他的人來欣賞值得我們感動的事、或者感動的人。這對於生活環境來講,對自己,對當事人,以及對週遭的人都是正面的。

多聞與所知障

人多半眼高手低,能說不能做。聰明人和知識分子尤其是這樣。這些人讀書讀得多,有機會認識很多人的思想見解,加上天生聰明,能舉一反三,可以說得比別人更好。但是,檢查他們的行為,往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們雖然很肯定宗教對社會人心的教化意義,但是他們自己並不信教。他們覺得宗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只是一種心理現象。
但是對社會各階層的大部分人來說,宗教可以撫慰人心、安定社會,所以是很好的教化工具。而他們認為自己有一套足以安身立命的道德標準,不需要宗教的引導與支持。這種現象可說就是「所知障」或「知見障」。

「所知障」是被自己原來的知識學問蒙蔽,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然後,以這個觀念的框架來批評、否定宗教,妨礙了宗教信仰的道德實踐和內心的體驗。他們自認為是站在純客觀立場,其實,局內人可能不客觀,而局外人不明就裡的評論,也未必就能客觀。怕就怕所知不多而自以為無所不知。不但對他自己形成了障礙,也可能誤導他人而成為信仰宗教的障礙。


一般來說,學文科的中國知識分子,比較傾向於無宗教的立場,似乎接受人文主義思想的人,就容易認為宗教信仰與現實人生並不契合,尤其對於佛教會有若干偏見。比較起來,學理工科學的除了堅持唯物史觀的人,反而容易接受宗教;所以,也不可說學問好的人就有所知障,就像許多博覽群書的人,依舊會選擇一種宗教來做終身的依歸。近年來,像這樣的風氣,不論在國內或國外,知識分子信佛學佛,已經越來越多了。
《楞嚴經》裡面有一段阿難尊者的自述之詞:「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阿難是眾多弟子當中學問最好的一位,但是他發覺自己對佛法只停留在「瞭解」的層面,還不能從實際的生活中,真正體驗到佛法的妙用。佛陀時常讚美阿難是多聞第一,所以,多聞也是值得嘉獎的。

但是,多聞還要實踐,要經驗所知的內容,可是一般的人只停留在「知」與「解」的層次,就像考古學者考察古代文物,但不會成為古人。所以,要享受佛法的好處,還是得確確實實照著佛的遺教,去做實修實證的工夫。做一分,就有一分體驗;不然,在修行的成就上,佛學博士還未必比得上目不識丁的人呢!



●本單元文章同時刊登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聖嚴法師 > 法師開示 > 生活心法


-----本文摘錄自《人行道》一書-----
***************************************************
處事四態度 聖嚴法師/著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遇到事情的時候,特別是比較嚴重問題的時候,我通常用四個態度或者四個層次來處理。第一個就是面對它;第二個接受它;第三個處理它;第四個放下它。這個很好用。任何問題發生的時候,特別是嚴重的問題、困擾的問題,逃避是沒有用的,所以面對它是最好的。然後你面對它的時候,你要接受它。你不接受它,這個問題還是在那裡。接受它以後,如果你用方法來處理,能夠處理的當然是非常好。但如果是不能處理的,你面對它的時候,這就是處理了。你接受它的時候也就等於是處理。然後可能你覺得非常懊惱,心裏面忿忿不平,老是心裡邊掛著那件事,很痛苦。這時候你走不下去了,但另外一條路來了, 那就應該放下。所以任何事情發生以後,你處理了就把它給放下。

***************************************

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
我講的心靈環保是從自己做起。心靈環保並不是期待你要做,他要做,所有的人都要做。而是說我自己要做,自己如果沒有想要做,只是希望人家做﹐這一定是落空的。我常常反省自己是否能夠提供更多的東西給人,而不是從別人那裡取得什麼東西。心靈環保就是慈悲心,這是非常重要的。所謂慈悲心,就是如何讓人家得到福利、得到平安、得到歡喜,這就是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由我們自己做起,那麼環境會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是清淨的、平安的、快樂的、歡喜的,而受到我們的影嚮,也變成了清淨、安定、平安。

***************************************
欲望取捨 聖嚴法師/著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我們講人的問題,就是想要的太多,需要的並不是很多。如果想要的太多就會造成貪得無饜,而自己就變成了物質的奴隸,掉進痛苦的深淵裡去。我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太太帶了很多錢去逛百貨公司,她看到這個也想要,看到那個也想要,衣服、化粧品她樣樣都要。她想一想之後,因為曾經聽到師父講過,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結果她一樣東西也沒有買,拿著錢就回家了。後來她把錢拿來做功德、做好事。她現在更高興,因為第一她心裡沒有了負擔,第二她做了好事,也覺得高興。
***************************************

何謂四要 聖嚴法師/著

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

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
想要和需要僅僅是一線之隔,有時候想要的,往往不是真的需要。的確,我想要很多東西,可是再仔細考慮一下,就不見得非要不可了。想要的東西得到了是很快樂,而要不到卻很痛苦。比如說:我需要一頂帽子,也買了一頂帽子,這不是累贅。但是如果我看了人家的帽子都想要,一頂一頂的買,那麼我就要想辦法來保存這些帽子、照顧這些帽子,這就是累贅了。所以想要是一種痛苦的事,需要是一種快樂的事。需要並不是罪惡,想要可能也不是罪惡。如果說我想要,要到了以後,我同時也把它分享給需要的人,這是他人的需要,不是我的需要。我當然可以想要,但必須在該要、能要的前提之下。什麼是該要?也就是理所當然的,應該得到的、份內的。比如說:你的薪水。是不是能要?有很多人不考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職位,還有整個大環境的因緣。不許可我要我還在要,這是一樁非常痛苦的事。

***************************************

聖嚴法師108自在語

◎提昇人品

1.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2.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3.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4.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5.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6.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7.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8.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9.識人識己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

10.提得起放得下,年年吉祥如意;用智慧種福田,日日都是好日。

11.身心常放鬆,逢人面帶笑;放鬆能使我們身心健康,帶笑容易增進彼此友誼。

12.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13.在生活中,不妨養成:「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了。

14.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

15.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16.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

17.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18.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19.能要、該要的才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20.感恩能使我們成長,報恩能助我們成就。

21.感謝給我們機會,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22.遇到好事,要隨喜、讚歎、鼓勵,並且虛心學習。

23.少批評、多讚美,是避免造口業的好方法。

24.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25.踏實地走一步路,勝過說一百句空洞的漂亮語。

26.知道自己的缺點愈多,成長的速度愈快,對自己的信心也就愈堅定。

27.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

28.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的心。

29.踏踏實實做人,心胸要廣大;穩穩當當做事,著眼宜深遠。

◎享受工作

30.忙而不亂,累而不疲。

31.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32.「忙」沒關係,不「煩」就好。

33.工作要趕不要急,身心要鬆不要緊。

34.應該忙中有序的趕工作,不要緊張兮兮的搶時間。

35.不要以富貴貧賤論成敗得失,只要能盡心盡力來自利利人。

36.任勞者必堪任怨,任事者必遭批評。怨言之下有慈忍,批評之中藏金玉。

37.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38.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

39.見有機緣宜把握,沒有機緣要營造,機緣未熟不強求。

40.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成長的經驗。

41.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

42.以智慧時時修正偏差,以慈悲處處給人方便。

43.慈悲心愈重,智慧愈高,煩惱也就愈少。

44.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45.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

46.大鴨游出大路,小鴨游出小路,不游就沒有路。

47.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48.「精進」不等於拼命,而是努力不懈。

49.船過水無痕,鳥飛不留影,成敗得失都不會引起心情的波動,那就是自在解脫的大智慧。

50.給人方便等於給自己方便。

51.甘願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52.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物過於在意,同時也過於在意他人的評斷。

53.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與疲累。

54.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平安人生

55.生命的意義是為了服務,生活的價值是為了奉獻。

56.人生的目標,是來受報、還願、發願的。

57.人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而在貢獻的大小。

58.過去已成虛幻,未來尚是夢想,把握現在最重要。

59.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未來,踏實於現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60.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驗、不是思辯,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度。

61.積極人生,謙虛滿分;自我愈大,不安愈多。

62.上等人安心於道,中等人安心於事,下等人安心於名利物欲。

63.你是有那些身分的人,就應該做那些身分的事。

64.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精彩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65.擔心,是多餘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66.財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67.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68.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69.救苦救難的是菩薩,受苦受難的是大菩薩。

70.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71.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72.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的佛事。

73.每一個孩子,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74.對青少年,要關心不要擔心,要誘導不要控制,用商量不用權威。

75.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76.夫妻是倫理的關係,不是「論理」的關係。

77.現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在所做的。

78.眼光,是你的智慧;運氣,是你的福德。

79.喜愛的就想佔有,討厭的就會排斥,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80.經常少欲知足的人,才是無虞匱乏的富人。

81.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82.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趕快以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來安心吧。

83.現在擁有的,就是最好的。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於是窮人。

84.不要用壓抑來控制情緒,最好用觀想、用佛號、用祈禱,來化解情緒。

◎幸福人間

85.好話大家說,好事大家做,好運大家轉。

86.大家說好話,大家做好事,大家轉好運。

87.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88.急須要做,正要人做的事,我來吧。

89.我和人和,心和口和,歡歡喜喜有幸福。

90.內和外和,因和緣和,平平安安真自在。

91.自求心安就有平安,關懷他人就有幸福。

92.人品等於財富,奉獻等於積蓄。

93.奉獻即是修行,安心即是成就。

94.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95.能不亂丟垃圾,隨時清撿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96.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樂,時時處處助人利己,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97.若希望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98.只要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99.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需要溝通,溝通不成則妥協,妥協不成時,你就原諒和容忍他吧。

100.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101.以全心全力關懷家庭,用整體生命投入事業。

102.戒貪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布施、多奉獻、多與人分享。

103.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04.學佛的人,有兩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

105.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106.煩惱消歸自心就有智慧,利益分享他人便是慈悲。

107.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108.淨化人心,少欲知足,淨化社會,關懷他人。

*********************************************************
快樂人生100帖 by 聖嚴法師
*********************************************************

快樂並不在於有與非有
而是在於珍惜與知足
人生時時刻刻都是新的體驗
懂得體會當下的感受
原來,快樂就是那麼簡單

------------------------------------------------------------
日日是好日,
人人是好人,
事事是好事。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
所謂「逆向思考」
並不等於逆來順受或隨波逐流
而是清清楚楚地知道問題的癥結所在
勇於面對,歡喜接受,盡心盡力處理
然後,放下一切的結果
不管過程圓滿與否
心無罣礙,隨意自在
《法鼓晨音》
------------------------------------------------------------
沒有什麼不公平、不合理的
只要自己心平氣和
生活便能快樂一些
《如何化解仇恨》
------------------------------------------------------------
真正的快樂
在於珍惜我們每一個念頭與行為
《人間世》
------------------------------------------------------------
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
即使正在受苦,也不會覺得那麼痛苦
因為對他來說,已沒有苦難這回事
能不以苦難為苦難,這就是真正的滅苦
因此,消極的出世
並不能帶來真實的快樂
只有積極的知苦、體會苦,從苦難中成長
才可以真正的離苦得樂
《快樂自己決定》
------------------------------------------------------------
沒有閒事掛在心頭
就是過著人間賞心樂事的時光
《聖嚴說禪》
------------------------------------------------------------
好人不寂寞
善人最快樂
時時處處助人利己
時時處處你最幸福
《四眾佛子共勉語》
------------------------------------------------------------
擁有健全的人品、健康的身體、愉快的心境
才是人生的資本
《禪門》
------------------------------------------------------------
盡心盡力的做
但是成事在因緣
經過努力以後
不管是得是失,不論好壞成敗
心中都已經不再計較,也沒有任何負擔
這才叫做「放下」
《大法鼓》
------------------------------------------------------------
要以平等的慈悲心關懷他人
要以無我的無慧心出離煩惱
如果能夠學習著運用這些觀念和方法
就會享受到心無罣礙,解脫自在
忙也自在、閒也自在
好也自在、壞也自在
富也自在、貧也自在
《空花水月》
------------------------------------------------------------
不要貪求好現象
也不要討厭壞境界
只有不忮不求,才能無欠無餘
才能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快樂自己決定》
------------------------------------------------------------
平常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法鼓鐘聲》
------------------------------------------------------------
遇到煩惱
要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有煩惱的時候
不要把它當成困擾,就沒有煩惱
《福慧自在》
------------------------------------------------------------
看到了只是看到
聽到了只是聽到
而不產生好惡
因為心裡有了好惡的分別
就會有執著
喜愛的就想佔有
討厭的就會排斥
患得患失,煩惱就來了
《人行道》
------------------------------------------------------------
事情發生了
能夠處理的就處理
不能處理的就接受
然後暫且放下來
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
這就是智慧
《是非要溫柔》
------------------------------------------------------------
佛法教導我們
時時觀察自己微細的念頭
不要被自己蒙蔽
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
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
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人行道》
------------------------------------------------------------
煩惱是自己的
如果感覺到這個環境有煩惱、有問題
應該先檢討自己
不要責怪他人,埋怨環境
《佛法妙錦囊》
------------------------------------------------------------
當自己發現起煩惱時
要感謝使你產生煩惱的人、事、物
因為,他們是在幫助你修行
《禪與悟》
------------------------------------------------------------
來自外在的幫助
只能暫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而不能穿透問題的根源真正解決問題
基本的方法
其實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就是仰賴自己
透過修行來解決自己的問題
《禪的智慧》
------------------------------------------------------------
錯把無常當做永恆
不希望接受無常的事實
煩惱就會出現
《老得有智慧》
------------------------------------------------------------
煩惱來時,不要害怕,不要討厭
讓它煩去,自己不煩
久而久之,煩惱會愈來愈少
《聖嚴法師法鼓集》
------------------------------------------------------------
智慧生於煩惱而用於煩惱
《禪與悟》
------------------------------------------------------------
不要跟他人比高比低
只要無愧於心地盡心盡力
《禪門》
------------------------------------------------------------
如何把心放鬆
簡單地說
好事不強求
壞事不拒絕
《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
生活的壓力
是由自我與環境的對立所造成
家庭生計的壓力
是由經濟收支不能平衡所造成
工作的壓力
是因個人稟賦及缺乏安全感所造成
如果能不受外在正面或負面現象的影響
心理壓力自然消失
若能加上樂天知命的修養
不論遇到順境和逆境,都能淡化與美化
《禪門》
------------------------------------------------------------
把工作當成是一種奉獻的機會
是一種藝術的把玩
是一種生命的欣賞
就能在輕鬆的身心狀態下把工作做好
《人間世》
------------------------------------------------------------
以自己的人力、物力、條件和情況
調整自己的腳步
心理上沒有壓力
只是努力
《放下壓力吧》
------------------------------------------------------------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
感覺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那就不會緊張
也就沒有壓力了
《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
有些人不僅擔心已經發生過的問題
對於還沒有發生的事也莫名地擔憂著:
結果這也擔心、那也擔心
讓自己陷入永無止境的憂慮中
這些都是杞人憂天的錯誤想法
世間本是無常、多變的
凡事只要因應得當
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人間世》
------------------------------------------------------------
沒有負擔是最舒服的事
人只要有期待,就有負擔
只要想排斥,也是負擔
所以面對生活應該要不期待也不排斥
隨時練習放下、放鬆
《智慧一○○》
------------------------------------------------------------
提起之後必須放下
才會隨順因緣
舒卷自如
能大能小,自由自在
《禪的世界》
------------------------------------------------------------
滅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
少一點得失心
多一點自知之明
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
要能夠全力以赴
《是非要溫柔》
------------------------------------------------------------
頭腦休息
可輕鬆面對煩躁的狀況
放開心胸
靜觀世間萬象
壓力便找不到自己
《人間世》
------------------------------------------------------------
人「需要」的東西不多
但「想要」的東西太多
因而造成自己的忙碌、緊張
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壓迫感
《是非要溫柔》
------------------------------------------------------------
有也足,無也足
多也足,少也足
好也滿足,不好也滿足
這是一種內心自求
安樂、穩定、自在的最好方法
《知足最滿足》
------------------------------------------------------------
物質的貪求是沒有止境的
已經有了的,希望多一點
多了又希望更多,永無滿足
就像是口渴的人喝鹽水一樣
愈喝愈渴,愈渴愈喝,最後變成死路一條
物質生活不能沒有,但要適可而止
要知足、惜福,就會滿足快樂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
少欲知足
就不會有強烈的欲望而貪得無厭
就能夠安自己的心了
《平安的人間》
------------------------------------------------------------
知足不是懈怠懶惰、不事生產
而是安於自己能得到的和所得到的
並且常常有餘裕分享給他人
《智慧一○○》
------------------------------------------------------------
少欲、知足是對自己而說
惜福、培福則是對已經擁有的
要盡量愛惜、不要浪費
《聖嚴法師與人文對話》
------------------------------------------------------------
少欲的人,其心坦蕩
無所憂慮,無所畏懼
遇到任何事
無論多少,都覺得滿足
《佛遺教經》
------------------------------------------------------------
對自己負責
需要練習控制自己
要能夠不受環境的誘惑
《獨立做自己》
------------------------------------------------------------
盡自己的力
能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
能得多少就得多少
不應該得到的,不執著一定要擁有
順應所處的環境,生活就會快樂一些
《知足最滿足》
------------------------------------------------------------
知足並不等於放棄生存的權利
也不等於放棄工作的責任
更不等於放棄努力進步的機會
而是順應自然、適應社會
因應所處的環境
《是非要溫柔》
------------------------------------------------------------
與其爭取不可能得到的東西
不如善自珍惜運用自己所擁有的
《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
人生的快樂和幸福
不等於物質財富的擁有
不能從經濟條件的好壞來定論
真正的財富
在於內心世界的寬廣、豁達與包容
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心
以慈悲心對待眾生
由衷地為社會、族群,乃至整個世界
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
《人間世》
------------------------------------------------------------
心靈的充實比物質的擁有
是更可貴的財富
《如何渡過日子》
------------------------------------------------------------
平安就是幸福
知足即有快樂
《法源血緣》

好書介紹---吳教授開運陽宅-納福招財‧住得平安


金石堂--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2940108676&show=content&OpenArea=1

吳教授開運陽宅──納福招財‧住得平安
作者:吳彰裕
出版社:時報出版
商品條碼:9571342882

◎ 風水的由來為何?陽宅風水究竟包含哪幾門學問?
◎ 台灣各地的風水與當地發展有何關聯?如何從山勢水象看出好風水?
◎ 買屋勘地該注意哪些守則,外牆、房屋結構、大門方向又要如何觀察?
◎ 室內格局要如何判斷吉凶優劣,怎樣安灶、安床、安神明才能讓全家平安?
◎ 安宅入厝有那些程序與規矩?陽宅沖煞應如何制解?

「風水」,是生活中如此普遍常見、卻也充滿玄秘高深氣息的一門學問。不論是買屋置產或是改運化厄,若能運用一點基本的陽宅風水知識,就能做出有效的修正與調整,為自己驅吉避凶。

本書作者吳彰裕老師是活躍於學術界與媒體界的知名風水地理大師,修練道家多年,經常為國運或社會現象做預言,並從事講學傳播,廣受迴響。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寫作方式、豐富精緻的全彩編排,從風水學的由來與內容、台灣各地的風水解析,到建築內外的格局觀察與判斷,以及入厝、制煞等諸多層面,為讀者系統性地介紹陽宅風水這門獨特的學問,並針對各種風水形式與格局範例提供圖解說明,加上作者以現代實例與名人軼事作為輔助詮釋,是一本包羅萬象、深入嚴謹,同時也易學易懂,能幫助讀者將風水常識活用於生活中的必備風水學經典。

§ 作者簡介 §

【風水大師】吳彰裕

學歷
◎ 政治大學政治系
◎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
◎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

曾任
◎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系主任、研究所創所所長
◎ 中華道教學院五術講座

現任
◎ 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管理系專任副教授
◎ 輔仁大學宗教系道教組兼任副教授
◎ 四川大學宗教系客座教授
◎ 廈門大學宗教所客座教授
◎ 江西師大(原中正大學)道教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 中央警察大學堪輿社指導老師

內容簡介

「風水」,是生活中如此普遍常見、卻也充滿玄秘高深氣息的一門學問。不論是買屋置產或是改運化厄,若能運用一點基本的陽宅風水知識,就能做出有效的修正與調整,為自己驅吉避凶。本書作者吳彰裕老師是活躍於學術界與媒體界的知名風水地理大師,修練道家多年,經常為國運或社會現象做預言,並從事講學傳播,廣受迴響。
  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寫作方式、豐富精緻的全彩編排,從風水學的由來與內容、台灣各地的風水解析,到建築內外的格局觀察與判斷,以及入厝、制煞等諸多層面,為讀者系統性地介紹陽宅風水這門獨特的學問,並針對各種風水形式與格局範例提供圖解說明,加上作者以現代實例與名人軼事作為輔助詮釋,是一本包羅萬象、深入嚴謹,同時也易學易懂,能幫助讀者將風水常識活用於生活中的必備風水學經典。


--------------------------------------------------------------------------------

目錄

前言:風水的定義
 挑塊好墳地
 何謂風與水?


第一章、台灣尋龍篇
 把山水比喻為龍
 尋龍枝幹要分明
 台灣島是隻鯤鯓
 台灣的三大龍脈
 山旺人丁水旺財
 水流匯集風水好

第二章、魯班陽宅經典道理
 天文
 地理
 地質
 氣象
 景觀
 結構
 環境
 人體工學

第三章、看房屋外面的大環境
 方位學源自二十八星宿
 傳統建築的四獸與五行
 好風水,必具四獸格局
 如何從山勢看出好風水
 從山脈格局論地方人才
 九種主山,哪個最好?
 左右山脈交抱氣場才好
 前面的案山多半看單峰

第四章、看房屋周遭的小環境
 10種常見的陰煞看這裡
 找優良地理,先看水勢
 五行水局:金木水火土
 擇屋務必先看週遭道路
 陽宅外風水最怕有路煞
 井塘水塔也會影響風水
 植物分吉凶種錯惹災禍
 樹形位置不對也會成煞

第五章、開運「外風水」
 地基要注意形狀與高低
 【買屋勘地的六大守則】【幾種不良的地形環境】
 用五行輕鬆看各種地基
 【五行地基】【偽五行地基】【化兇為吉】
 從建築外觀窺知富與貴
 【以外牆來論】【以九星來論】【基地形狀】【樓面突出】【立面造型】【屋頂形狀】【大門方向】【結構力學】【舊屋接新屋】【與四周的高矮關係】【其他】
 牆是屏障界線也是分寸
 從明堂看出前途與胸襟
 【區分明堂的層級與吉凶】【判別明堂吉與凶的訣竅】

第六章、開運「內風水」
 從客廳看出情感與前途
 門窗代表一個人的見解
 【寬窄高矮】【位置方向】【形狀造型】
 灶管一家的健康與財富
 臥房格局影響全家吉凶
 好床位幫你補足運勢
 【床位方向】【安床須知】
 神位也是人的元神所在
 【神明的空間】【神明的位階】【神明的靠山】【神像的材質】【神像的擺設】
 裝潢擺飾也會影響風水
 【戶外裝置】【室內陳列】

第七章、怎樣做安宅

第八章、怎樣看陽宅煞氣與解決的方法
--------------------------------------------------------------------------------

八仙故事-狗咬呂洞賓

來源http://blog.sina.com.tw/love1970619/article.php?pbgid=3131&entryid=13740

知道他的由來嗎---狗咬呂洞賓----很有意思ㄛ
人生得一好友足矣......

************************

在蓬萊傳說八仙裡有個呂洞賓,他原是讀書人,但兩次參加科舉考
試都未中舉,從此以後,他就再不讀書,而依靠祖輩留下的家產,會客
訪友,遊山玩水, 過著逍遙自在的日子。

呂洞賓在成仙之前,有個同鄉好友叫苟杳,他父母雙亡,家境十
分貧寒。

呂洞賓很是同情他,和他結拜為金蘭兄弟。並請他到自己家中居
住,希望他能刻苦

讀書,以後好有個出頭之日。

一天,呂洞賓家裡來了一位姓林的客人,見苟杳一表人才,讀書
用功,便 對呂洞賓說:「呂先生,我想把愚妹許配給苟杳,你看如何?」
呂洞賓怕耽誤了
>
> 苟杳的前程,連忙推托,但苟杳得知後便動心了,就對呂洞賓表
> 示同意這門親事。
>
> 呂洞賓說:「林家小姐貌美賢惠,賢弟既然主義已定,我也不攔
> 阻了,不過成 親之後,我要先陪新娘子睡三宿。」苟杳一聽不禁一愣,但思前
> 想後,還是咬牙答應了。苟杳成親這天,呂洞賓喜氣洋洋,而苟杳卻無臉面見人,
> 乾脆躲到一邊不見面。
>
> 晚上,洞房裡新娘子頭蓋紅紗,倚床而坐。這時,呂洞賓闖進屋
> 來,也不說話,
>
> 只管坐到桌前燈下,埋頭讀書,林小姐等到半夜,丈夫還是不上
> 床,只好自己和衣睡下。天明醒來,丈夫早已不見,一連三夜都是這樣
,可苦壞了林小姐。
>
> 苟杳好不容易過了三天,剛進洞房,見娘子正傷心落淚,連忙上
> 前賠禮,
>
> 林小姐只管低頭哭著說:「郎君,為何三夜竟不上床同眠,只對
> 燈讀書,天黑而來,天明而去?」
>
> 這一問,問的苟杳目瞪口呆,半天,他才醒悟過來,雙腳一跺,
> 仰天大笑,原來是哥哥怕我貪歡,忘了讀書,用此法來激勵我。哥哥用心,可
> 謂太狠心啊!
>
> 林小姐被苟杳說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待苟杳說明經過,夫妻
> 兩個才雙雙歡喜
>
> 起來,齊聲說道:「呂兄此恩,我們將來一定報答他!」
>
> 幾年後,苟杳果然金榜題名做了大官,夫妻倆與呂洞賓一家灑淚
> 而別,赴任去了。
>
> 一晃八年過去了,這年夏天,呂家不慎失了大火,偌大一份家產
> ,化成一堆灰燼。
>
> 呂洞賓只好用殘留的破瓦爛磚搭了一間茅草屋,和妻小在裡面躲
> 風避雨,
>
> 日子十分艱難。夫妻倆商量,決定去找苟杳幫忙。呂洞賓一路上
> 歷盡千辛萬苦,
>
> 終於找到了苟杳府上,苟杳對呂洞賓家遭大火的事非常同情,並
> 熱情招待他,可就是不提幫忙的事情,一連住了一個多月,一分錢也沒有給呂洞賓
> ,呂洞賓以為他忘恩負義,一氣回了家。
>
> 呂洞賓回家一看,原來家裡蓋了新房,很是奇怪。他剛要邁進家門,卻見
大門兩旁貼著白紙,知道家中死了人,他大吃一驚,慌忙走進屋
> 內,見屋內挺著一口棺材,妻子批麻戴孝,正在嚎啕大哭,呂洞賓愣了半天,才輕
> 輕叫了一聲娘子。
>
> 娘子回頭一看,驚恐萬狀,顫顫抖抖地叫道:「你,你是人還是
> 鬼?」呂洞賓更覺詫異,問:「娘子,何出此言,我好好地回來了,如何是鬼呢?
> 」娘子端詳了好久,才認出真是呂洞賓說:「嚇死我了!」原來,呂洞賓走後不
> 久,就有一幫人來幫他蓋房子,蓋完房子就走了。前天中午,又有一大幫人抬著一
> 口棺材進來了,他們說呂洞賓已在苟杳家病死了。呂洞賓一聽,知道是苟杳玩的把戲
> 。
>
> 他走近棺材,氣得操起一把大斧把棺材劈開兩半,只見裡面全是
> 金銀珠寶,上面還有一封信,
>
> 寫道:「苟杳不是負心郎,路送金銀家蓋房。你讓我妻守空房,
> 我讓你妻哭斷腸。」
>
> 呂洞賓看完信後如夢初醒,他苦笑了一聲:「賢弟,你這一幫,
> 可幫得我好苦啊!」
>
> 從此,呂苟兩家倍加親熱,這就是俗話常說的「苟杳呂洞賓,不
> 識好人
>
> 心,」因為「苟杳」和「狗咬」同音,傳來傳去便成了「狗咬呂
> 洞賓,不識好人心」了。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一貫道對於佛教的扭曲...

【轉貼】一貫道對於佛教的扭曲澄清 一貫道真相



夫道 撰



前言



一貫道為近代興起,流行於華人文化的新興宗教。早期一貫道極為神秘,傳教方式係秘密傳教,主要原因在於政府打壓,隨著時代變遷、一貫道的合法化,一貫道也隨之日漸興盛。



一貫道表面上是重振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且勸人為善的好教派,就其利世價值而言,我們並不否定一貫道安定國家與社會的功效。然而,雖然一貫道有其利世價值,但是就其教理與道統、修道思想層面,卻有著令人垢病的問題─即道親(一貫道信徒之稱呼)所認知的一貫道道統、教義與修道之殊勝性,是建立在扭曲與曲解佛教精神、思想、義理與歷史的基礎上,而道親對於一貫道單方面所教授的錯誤知識(扭曲與曲解佛教的錯誤知識)卻多未加思考的信以為真,以為佛教即如其單方面所認知與想像的那樣。



簡言之,一貫道的教派核心思想是建立在扭曲與曲解佛教的基礎上,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一者,許多道親其實有著探求真理與期望解脫生死輪迴的渴求,但是由於一開始僅接觸一貫道(未深入接觸其他宗教),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不了解其他宗教的說法),單方面接受了一貫道教授的錯誤知識,致使道親們誤以為道場教授的知識便是正確的,鮮少道親會反思道場教授的知識正確性,在這樣的情況下,道親被引導著往「一貫道教導的,一定就是正確真理」的思惟模式固定下來,久而久之,所有與一貫道相左或矛盾的見解與知識,反而會被視為是錯誤與不正確的─即使是真相的澄清,也會被認為是錯誤與不正確的,這樣僅接受單方面錯誤知識且信以為真的學習環境與思惟模式,致使道親執著於自己的認知且越陷越深,阻礙了接觸真相的意願。


二者,許多道親也渴望著佛教的目標─證達究竟無我的涅槃,也願趣向煩惱止息與解脫生死輪迴的彼岸(涅槃)。但是,誠如上述,由於道親們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單方面接受了一貫道教授的錯誤知識,而誤以為自己在一貫道道場中學習到的「修道」方法,即為佛教通往煩惱止息、涅槃境界的古仙人道跡(解脫道),以為按道場教導的「修道」方法去實踐,即能到達與三世諸佛無二無別的不可思議佛境。然而,其實一貫道的教義與修道思想、引以為傲的道統,在佛教看來是與佛教背道而馳的錯誤見解,依循這樣錯誤見解實踐的結果,並非佛教煩惱止息的涅槃結果,更甭論真能解脫生死輪迴了。復次,如《佛藏經》中云:


「…不淨說法者。有五過失。何等為五。一者自言盡知佛法。二者說佛經時。出諸經中相違過失。三者於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經法。五者以利養故為人說法。舍利弗。如是說者。我說此人當墮地獄不至涅槃。…」


一貫道的教義及修道思想、道統歷史與佛教背道而馳,甚至對於佛教而言是錯誤的見解,而在教義與修道思想的闡釋上,有諸多與佛經相違…甚至矛盾之過失(在本文中,我們探討一貫道種種謬處,特別是一貫道論及佛教的種種謬說),彼係建立在扭曲、曲解與毀謗正信佛教佛、法、僧三寶的基礎上,道親們依循一貫道教導的教義與修道思想實踐,不但於解脫無益,反而會造就謗佛、謗法與謗僧的惡業,導致墮地獄道的惡果。


三者,由於一貫道亦勸人行善,其「修道」思想更是以重振與實踐人道倫理、道德為目標,即使只是對於一貫道扭曲佛教之處提出澄清,道親們多會認為是在反對一貫道行善及重振與實踐人道倫理、道德的理想,或被認為是在反對勸善與行善,甚至反而將對於真相的澄清認為是在「毀謗」(事實上,只要與一貫道相左或矛盾的見解…任何對一貫道不利的見解,都會被道親認為在是「毀謗」),這樣的鄉愿認知阻礙了道親接觸正信佛教的意願。
事實上,佛教並不反對一貫道勸善、行善及重振與實踐人道倫理、道德的理想,對此並無意見,佛教有意見的地方是在於一貫道錯誤論及佛教、扭曲佛教義理與歷史之處。
無奈一貫道整個教派理論系統核心是建立在扭曲佛教義理與歷史的基礎上,對於一貫道扭曲佛教之處提出澄清,不免動搖到一貫道理論系統根本核心,道親們會將佛教的澄清視為是在否定一貫道而對於佛教的澄清加以排斥,儘管佛教對於一貫道扭曲之處的澄清會處於這樣的窘境,但還是必須提出澄清,以維護佛陀教法不被外道思想魚目混珠,是故對於被澄清的一貫道只好說聲「抱歉」了。


由於上述緣故,於是我撰寫本文,希望能釐清一貫道扭曲佛教之處,讓道親了解一貫道的真相。

本文有兩個重點:

第一,說明一貫道的問題及釐清佛教與一貫道的差異,讓道親了解:「佛教不是你們單方面認知與想像的那樣」。

第二,就義理、修道思想與歷史三方面反駁一貫道對於佛教的扭曲,幫助已對一貫道有質疑、且願意理性思考的道親瞭解一貫道真相,期望有意願皈向正信佛教的道親能皈依正信佛教,永離邪道纏縛。


若道親仍執意接受一貫道道場教導的知識,至少也希望道親能多多聽聞其他宗教、異己的說法。
如果對於信仰,是建立在情感、神奇宗教體驗與「為了某種個人利益而寄託」的基礎上,是很危險的。
對於信仰,不要因為為了信(盲目的相信),所以相信;也不要因為情感與神奇宗教體驗,所以相信,更不要將任何一種宗教只當作是精神或期望諸事順遂的寄託。
正確的態度是如實去了知與正確的以理智思惟自己信仰的精神與價值,不論你的信仰是什麼,當你在擺脫了情緒、神奇宗教體驗…等可能會阻礙你認清真相的束縛後,以理智及正確的思惟、態度去認識自己的信仰,確知了它是善的與肯定了它的價值後再去相信。


但願閱讀本文的道親願意審思自己所信仰教派的問題,而能認清一貫道的真相,最終皈依正信佛教。


目錄



壹、 一貫道的問題... 6



一、 審察信仰與魔考... 6



質疑與考驗、恐懼無法得到救贖... 7



主觀、意識、分別... 9



質疑非罪惡... 10



不可靠的仙佛批訓... 12



二、 神權、他力救贖─佛教相信明明上帝實有存在嗎?... 13



救贖思想非佛教本懷... 13



明明上帝非實有存在─解脫與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無關... 15



天命沒有意義... 17



三、 五教合一的問題... 18



五教並不合一與歸一... 18



反思所學與所聞的正確性,佛教並不為一貫道背書... 22



貳、 一貫道的真相... 25



一、 荒謬的明明上帝... 25



1. 明明上帝的矛盾與抽象型態... 25



具人格化的明明上帝... 25



明明上帝不能用來作五教歸一的理由... 26



明明上帝的存在是解脫障礙... 28



如果明明上帝指的是法則,求道無用... 28



明明上帝非無為法,也不超越緣起無我... 29



明明上帝不是如來藏、佛性... 30



矛盾的明明上帝型態... 31



2. 明明上帝、理天探源... 33



一貫道本源─宋明理學... 33



一貫道道旨是敵佛教的... 34



宋明理學的宗教化... 35



二、 修道思想探源... 36



一貫道修道─宋儒倫常與道德的實踐... 36



一貫道修道並非佛教究竟解脫道... 38



一貫道修道思想著重於順世間倫理學的建立與實踐... 40



三、 三期末劫真相... 43



1. 三期探源... 43



認識三期末劫思想... 43



於三期末劫得到救贖無法煩惱止息... 45



三期末劫與收圓思想根源... 46



2. 白陽期收圓與彌勒祖師真相... 47



彌勒收圓真相... 47



「彌勒祖師」真相... 49



四、 道統真相... 51



1.紅陽期道脈西遷... 52



孟子西遷道脈之說... 52



老子西遷道脈之說... 53



佛教承接道統的矛盾... 54



佛教未曾銜接一貫道道統... 55



2. 與禪宗祖師的道脈銜接... 56



「道降傳火宅」之說... 56



「道降傳火宅」真相... 57



五、 一貫道本質... 59



虛構的「明明上帝」與「理天」... 59



虛構的「三期末劫」救贖思想與「道統」... 59



偽託彌勒佛之名欺罔世人... 60



與佛教背道而馳的修道思想... 61



一貫道─建立在扭曲佛教基礎上的教派... 61


壹、 一貫道的問題



一、 審察信仰與魔考



一貫道認為「修道」目標即是回歸宇宙與我人身心的根源─「明明上帝」,也就是所謂的「(道)理」,它是宇宙本體,也是宇宙萬物創生起源,而「修道」即所謂的「返本」─回歸「(道)理」,而「道」即是「理」(只是名相不同),其乃宇宙本體,對於一貫道而言,一切萬物、現象、宗教悉依「(道)理」而生。一貫道對於「(道)理」與「明明上帝」的概念是抽象的,它是宇宙本體,但同時又具人格化的造物主、主宰者型態。



一貫道所言之「道」有四種意涵:一者指領有「天命」的道統與道脈金線(即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二者指宇宙本體,亦即「(道)理」;三者指「理天」(即一貫道認知的天堂─道親死後的去處);四者指一貫道。一貫道認為此四者實是同體:究竟之宇宙本體為「理」,亦即為「明明上帝」,而這個究竟的宇宙本體既是創生一切之本源(理),亦是主宰一切的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這個究竟的真理,就宇宙本體角度曰「理」,就造物主、主宰者創生角度曰「明明上帝」。由於世人造作罪業,上帝(明明上帝)於是降下災劫,但世人並非全是惡人,亦有善人,為救渡有緣善人,於是自上古時代便降下一貫道,能求得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的有緣善人(簡言之,即所謂的「求道」─就是加入一貫道),壽終之後便能往生「理天」,永脫輪迴之苦,此為一貫道的救贖思想,亦為一貫道理論系統的根本核心。



注意:本文所言的「道」,有時指領有「天命」的道統與道脈金線,有時指宇宙本體(理),有時指「理天」,有時則指一貫道。



在一貫道的觀念中,認為「道」(指一貫道)與「教」(指一般宗教)是不同的,一貫道認為「教」即為一般人信仰的佛、道、儒、耶、回五教或其他宗教,「教」的作用是依於「道」(此處指宇宙本體,即「(道)理」)而教化人心,因此「教」是「道」的作用(若以體、用關係來看,一貫道認為「道」是「體」,「教」是「用」),而「教」的目的是「勸善」與「行善」,功能在於匡正人心,莫使人作惡,但無法真正解脫(回歸本源)。



一貫道相信並非所有人或所有宗教皆可解脫,只有領有「天命」(或稱「法旨」)才能解脫。此處所言一貫道之「天命」指的是由上帝(明明上帝)主宰、授予的使命(非指陰陽消長法則),亦指自上古由上帝降下的「道」(指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一貫道相信其是領有「天命」的,而五教沒有領「天命」,故五教無法真正解脫,唯有一貫道才能真正解脫,如一貫道扶鸞典藉《性理題釋》〈道與教的差別〉(按:《性理題釋》係署名「活佛師尊」的扶鸞文章)所述:



「…『道』是性理的本體,就是無極真理,賦與人為性,故謂之性理,亦即是良心,這個理性乃吾人之天根,性命的大源,生即由如是來,死也應如是處去,正是生死必由的真經正路,乃萬古最神秘的『性理真傳』口授心印的秘寶,若不受維皇上帝的天命,應運來傳此道者,不論任何仙佛聖人都不敢妄傳亂洩這個性裡真傳的奧祕。…」



又云:



「…若是不得領受天命的明師來指授真傳,點開玄關妙竅,闡明真理的奧秘者,任你什麼名儒碩學,亦無法可以發現其奧秘的,如此的微妙,這樣的寶貴,這就是心法之道的真義了。…」



稍後,我們會談論這種「天命」、「五教合一」觀念與一貫道「修道」思想的問題在哪裡,在此先談論道親不願意面對質疑一貫道理論正確性的問題。



如上所述,一貫道認為其超越了一般宗教勸善的教化目標,而是「返本」的根本之道。因此,唯有求得此「道」(前提是必須領有「天命」;此處「道」指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包含從六道輪迴中解脫);若不求得此「道」或未領有「天命」,則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如一貫道扶鸞典藉《性理題釋》〈三曹普渡,如何渡法〉一文所述:



「…蓋以過去修行之客,煉氣之士,而末遇上天開恩渡回,超入理天者,以及忠臣孝子,烈女節婦,死後豈能湮沒,雖可升為氣天之仙,或為鬼中之神,然如不得天道,仍是難脫輪迥之苦,不能返本還原。…」



此處鸞文中「天道」指的即是一貫道所認知的「道」─此處所指乃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由此可知,一貫道認為若不求得「道」─即所謂「求道」(加入一貫道),是無法獲得解脫的,要真正脫離輪迴之苦,唯有求得「道」,而欲求得「道」,則必須領有「天命」,而一貫道是領有「天命」的。簡言之,一貫道認為「教」是有限的(包含其目標亦是有限的),而一貫道的「道」能超越「教」的有限目標,「教」只能達到有限的目標─教化人心,但無法解脫,一貫道認為唯有超越「教」的一貫道才能令我們解脫。



稍後我們談論及五教合一的問題時,會簡述這樣的思想問題所在─一貫道的「道」是一種矛盾,認為「道」超越五教是誤解。



質疑與考驗、恐懼無法得到救贖
幾乎所有宗教─特別是神權救贖信仰要求信徒必需完全服膺教主或至高無上的神,而教主或至高無上的神,在信徒心中也具有權威性,教主與神的話語或啟示即是「真理」,信徒對其不可以有絲毫的質疑,否則,就是不夠虔誠,或會被視為是對信仰…甚至教主或神的不敬。而對教主或神絕對服膺是必須的,否則,若有絲毫的質疑,即會被視為是對教主或神的信心不足、不夠虔誠,會導致無法得到救贖的結果。於是,這些宗教信徒強烈的感性壓抑著理性,當感性與理性產生矛盾或衝突時、當對於教主或神有理性的質疑時,信徒恐懼無法得到救贖,於是選擇感性的相信而壓抑理性的質疑。



道親(一貫道信徒稱呼「道親」)相信「求道」(一貫道的入教儀式,道親稱之為「明師一指點」)之後,可以「地府抽丁,天堂掛號」(認為自己的名字從地府的生死簿中除名,轉而登記在進入天堂的名簿中)。若認真「修道」,將來死後可以承蒙「明明上帝」(或名「老母娘」)與「仙佛」(如「彌勒祖師」、「活佛師尊」等)救贖而回歸到「理天」,成仙、成佛,並得到永恆的解脫與離苦得樂。



也因為這樣的理念與思惟模式,道親的心底根深蒂固的認為「道」(此處指一貫道的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是珍貴的,而失去了「道」就無法解脫,與其說道親害怕失去「道」,倒不如說道親其實更害怕無法解脫。



道親其實也尋求知識,只是道親一開始接受知識時,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接受了錯誤的知識。道親們認為,一貫道道場教予的知識便是正確的,鮮少有道親會反思為什麼是正確的,而盲目的認為「這樣的知識便是正確的」,同時也被引導著朝向「一貫道即是正確」的思維模式固定下來,一切與一貫道見解相左或矛盾的見解,就會被視為是錯誤、不正確的。



對於多數道親來說,一切與信仰相左或矛盾的見解,包括對於一貫道的質疑,都會被視為是一種挑戰權威的忤逆與對於信心的考驗─所謂的「魔考」(魔鬼的考驗)或「考道」(修道的考驗)。有些道親雖然宣稱他們的治學態度是「明理」的,而一貫道並不反對研究一貫道理論,但是,一旦質疑一貫道理論核心的問題,或質疑一貫道理論的正確性,卻又會遭到他們的排斥,而認為這些質疑都是「魔考」或「考道」。這樣的態度咎因於道親們期望永恆的解脫且離苦得樂,因此,害怕因為被「魔考」或「考道」考倒了(接受對於一貫道扭曲之處澄清的真相,會被認為是在被「魔考」或「考道」考倒),而無法得到永恆的解脫與離苦得樂。



道親心底認為,如果因為與一貫道信仰相左或矛盾的見解,而對於一貫道產生絲毫的質疑…甚至信心動搖而產生不信任,即視為是被魔考考倒了或「退道」,最終將無法得到「明明上帝」與「仙佛」的救贖。這意味著,對於道親來說,一切與一貫道信仰相左或矛盾的見解…乃至對於一貫道的質疑,都是「不善」、「罪愆」、「終將得到惡果」的。



很多道親其實對於一貫道典藉(包含所謂「仙佛批訓」,即扶鸞文章)、前人、點傳師、講師的說法存在著質疑與徬徨,但是因為恐懼「被魔考考倒了」而無法得到救贖,於是說服(或催眠)自己:「這些與一貫道相左或矛盾的見解,其實都是人的問題,一貫道的殊勝應該是完美無睱的」,而不願意面對問題並壓抑著─但是,如同掩耳盜鈴般的不願意面對一貫道的問題,不代表一貫道的問題就不存在,只是在掙扎的選擇感性或理性時,暫時忽略理性而選擇感性罷了。



如此乍看對於一貫道信仰忠誠與堅定的態度,可能會得到週遭其他道親的讚美與獎勵,或者因此死後能得到救贖或成仙、成佛,但是這樣的一個態度,卻是進步的阻礙,如同學生在做數學題目,到了某一步驟,不知道該如何繼續做下去時,心裡會產生疑惑與徬徨,如果疑惑無法得到解答,數學題目便無法再繼續做下去。想要繼續做下去,就必需找到問題所在與解題方法。



解題方法很多,或許嚐試的解題方法可能是錯誤的,但是僅僅告訴自己「我相信」或「我不懷疑」一定無法解決問題(疑惑與徬徨依舊在),也不代表有正知正見。



主觀、意識、分別
很多道親耳聞他人與一貫道相左、矛盾的見解,總會習慣性的說「這是人的看法」、「這是人的意識」、「這是人的主觀」或「這是人的分別」等,簡言之,道親認為他人一切與一貫道相左、矛盾的見解,都是出自於他人的主觀、意識、分別,故認為這些都是不正確的見解。



道親認為凡是出自於主觀、意識、分別的見解,都是不正確的。但是若真如此,那麼道親又怎麼知道一貫道所言與自己所信皆是正確無誤的?因為依道親這樣的思惟模式,那道親對於一貫道的感受、見解,又何嚐不是出自於我人的主觀、意識、分別,又怎麼可以相信自己對於一貫道的感受、理解是正確無誤的,在此前提下,道親對前人、點傳師、講師與引保師所言話語亦不可相信,因為這也是出自於他人的主觀、意識、分別。



我們對於一切現象的看法,皆是出自於我們的主觀、意識。我們不能太相信主觀、意識,但也不能全然否定或排斥主觀、意識。否則,如果我們全然的排斥或否定主觀、意識,也就是全然的在排斥或否定覺悟真諦之道,因為覺悟真諦須仰賴意識的作用。道親…乃至前人、點傳師、講師與引保師對於一貫道的認知與解釋,也是出自於意識,如果道親全然的否定或排斥意識,那也應否定或排斥一貫道的一切,因為對於一貫道的一切認知,也是意識的作用。一貫道也尊崇佛陀,佛陀認為「正見」(正確的見解)與「正思惟」(正確的思惟)是解脫道的基礎,而「正見」與「正思惟」須仰賴意識的作用,捨棄意識,解脫道也不復存在。



「分別」指思量、識別事理,乃意識的作用。「分別」不是一種罪惡,有「分別」沒有什麼不好,至少因為有它,所以我們不會將硫酸當可樂喝。「分別」不是煩惱根源,煩惱根源是對於「無明」(不明白;未能如實明瞭與觀察真諦)與「邪見」(不正確的見解;「邪」非指邪惡,而是指不正確)的執著,凡夫執著於無明與邪見,妄計自我與諸法(所認知的一切)為實有,而錯認所分別者─所認知的善惡、美醜、好壞、對錯…各種現象等為絕對存在與實有。當明瞭緣起性空真諦時,了知所認知的善惡、美醜、好壞、對錯…各種現象等,為依世俗諦假名安立的相對概念,就勝義諦言,所認知的善惡、美醜、好壞、對錯…各種現象等並非絕對存在與實有,也不存在永恆、實有的主體,故名「無分別」,此觀察緣起性空的真諦所得之智即名「無分別智」。



如上所述,「無分別」不是指「善惡、美醜、好壞、對錯…各種現象等都是相等的、一樣的,故不應該區分彼此」,也因為奉持這樣對於「分別」的誤解,道親認為佛、道、儒、耶、回五教是相等的、一樣的,皆是合一、歸一的。
按道親如此理解「分別」的邏輯,則水與火應相等,輪迴與涅槃亦應相等、沒有「分別」,則水能成火、火能成水,而輪迴能成涅槃、涅槃亦能退轉成輪迴了。
復次,按道親的理解,則相信與不相信一貫道、「明明上帝」應是相等、沒有「分別」的,如此修習一貫道無有意義可言。


主觀、意識與「分別」根本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主觀、意識與「分別」更不是道親用來搪塞、閃躲及逃避與一貫道相左或矛盾見解的藉口,更不應該是害怕面對質疑的擋箭牌。


質疑非罪惡
一貫道也尊崇佛陀─「佛陀」是梵語音譯,意譯為覺者,通常泛指釋迦牟尼佛。
佛陀─釋迦牟尼佛─一個偉大的覺者與導師,他發現並且教導我們解脫道(解脫方法)─四聖諦─知苦與息苦,而解脫道必須由我們親自實踐,無法依賴他人─特別是所謂的教主、神…甚至是佛陀本人拯救。


佛陀的教法教導我們,煩惱的根源是因為無明與邪見,我們的解脫(煩惱止息)全賴於自己的覺悟而知苦與息苦,由於煩惱是源於自己對於無明的執著,也惟有自己的覺悟才能令自己解脫,並非因為服膺教主或至高無上的神,而教主或至高無上的神以讓我們解脫作為服膺的酬勞與代價(這是一種契約關係)。


即使是佛陀本人,扮演的角色是教導我們知苦與息苦的導師,而非救世主、萬能的神或救贖的神,也非如同有求必應的萬應公。這是佛教(佛陀的教法)與神權救贖信仰在態度上最大的差異,佛陀的弟子們(所謂的佛教徒)追隨並且實踐的是佛陀的教法─解脫的方法─四聖諦,而非崇拜或追隨佛陀本人。
追隨「明明上帝」、「仙佛」與所謂的「活佛師尊」並期望因此得到他力拯救,並非佛教本懷與態度。在此前提下,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甚至允許審慎思惟、觀察與檢驗他本人與他的教法,如此才能充分了解佛陀與其教法真正的價值。

佛陀教導我們:當您審慎思惟、觀察與檢驗後再相信,而不是盲目相信。是故,瞭解一貫道真相為何─瞭解一貫道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認為「疑」是五蓋(五種煩惱)之一,它能覆蔽人心,使人執著於煩惱,導致啟發智慧的障礙,阻礙進步。但是,「疑」並非「原罪」(它只是無明的作用),事實上,佛教並沒有「原罪」的觀念(當然亦無從「原罪」中得到救贖的觀念)。
就順世間而言,「善」與「惡」是順世間而言的相對概念,通俗所言「惡」泛指違反順世間所言的道德;就解脫道而言,「惡」指的是執著於無明和邪見。


在未明瞭之前,對於可疑的事物或說法產生疑惑、質疑是正常且應當的,不能將疑惑、質疑視為是原罪或一種過錯。雖然「疑」是五蓋之一,但是,在未確實明瞭之前,「疑」的存在是必然的,如同做數學題目時,不知道解題原理與方法,產生疑惑,也就無法繼續做下去。
想要進步,就必需解決疑惑,可是想要解決疑惑,卻又必需明瞭,如同數學題目想要繼續做下去,就必需解決疑惑,可是想要解決疑惑,就必需明瞭解題原理與方法。


強迫自己感性的相信且接受自己不明瞭的事物或說法,或刻意忽略與壓抑自己的疑惑,強迫自己在情感上服膺於教主或神的權威,並非佛陀教導的治學態度,而是執著於自己的情感。「疑」是五蓋之一,但就追求智慧與覺悟的角度來說,質疑也是啟發智慧、覺悟與信心的基礎,同時也可以保護我們免於盲目信仰與追求的治學態度。


真正的「魔考」或「考道」是對於自身情感與盲信的執著,而非對於真相(包含自宗信仰問題)的探究。因此,道親應當探究一貫道的真相,如此才能明瞭一貫道的真正價值與了解它的真面目。


一貫道也尊崇佛陀與彌勒菩薩,如果道親對於佛陀與彌勒菩薩有絲毫的敬意,那麼,更應該依循佛陀教導的治學態度,審慎思惟、觀察與檢驗一貫道的問題,如此才是諸佛菩薩以正思惟為基礎的治學本懷,而非將對於自宗信仰的質疑,都視為是魔鬼的考驗。


質疑自宗的信仰(佛陀亦曾說過應當審慎思惟、觀察與檢驗他本人與他的教法),並非代表服膺魔鬼的考驗,亦不代表對於自宗信仰沒有信念,更不代表無法解脫,而是在審慎思惟、觀察、檢驗自宗信仰後,才能充分了解自宗真正的價值(或者了解自宗的問題)。
如果道親認為一貫道追求的是自覺,那麼更應該正視、思惟自宗信仰的問題─甚至聽聽與一貫道相反的立場,而非將所有對於一貫道的質疑都視為是「魔考」與「考道」。


不可靠的仙佛批訓
很多道親都盲信「仙佛批訓」(其實就是扶鸞),將凡是一貫道的訓文(扶鸞文章)內容都視為(盲信)成是絕對的真理。佛教其實不在乎訓文這種東西,訓文其實跟神諭沒什麼兩樣,只是形式與表達方式不同。
基本上,佛教沒有神諭的觀念,更何況佛教不承認有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也不認為實有存在造物主、主宰者可以降下訓文,而盲信訓文、神諭亦非佛教治學與修習態度。


佛教談基於緣起法的知苦與息苦,談的是如是正觀緣起而喜貪盡,乃至自知不受後有。佛教並不關心感應、神蹟…等這些東西,因為那無關解脫,而且也不可靠。當然,若有道親將感應、神蹟…等視為是追求目標也不反對,只是那跟佛教的解脫無關,因為這些東西無法令我們煩惱止息。


佛教並非神秘主義,也不追求神秘經驗與感應,不可將神秘經驗與感應誤當成是佛教的修道與絕對真理。
一貫道的訓文或種種神奇感應基本上是神秘主義與神秘經驗、感應,神秘的東西只有相信與不相信的問題─要嘛選擇相信、要嘛選擇不相信,可是這樣的態度並不是佛教的治學與修習態度,基本上這跟賭博沒什麼兩樣。
佛陀教導我們不要盲信,就算是他本人與他的教法,也不可未經由審思與觀察就輕易相信,在如是審慎觀察與思惟後才可以相信,而不是賭博。


就算是訓文,道親們也應該要質疑它的內容,包含它的作者在內,而不是盲目的認為凡是署名「相信存在的『明明上帝』、『活佛師尊』或『月慧菩薩』…等」寫的訓文就一定是正確的,這樣的一個盲信態度是在賭博,是在把我們的解脫與生死大事交給一個未知且不可靠的神秘經驗。
不要因為它署名是「明明上帝」、「活佛師尊」或「月慧菩薩」…等名義撰寫的訓文,就盲目的奉為絕對真理。


佛教有保證書,佛陀的解脫就是一個保證(佛陀親自實踐過了,而且他成功了),依於佛教的四聖諦與法次法向是可以即生解脫的,這比一貫道將生死大事交給死後的未知可靠多了。佛教有可靠的保證書,一貫道呢?把生死大事與解脫交給(死後的)未知且不可靠的神秘經驗,這是在賭博,不能算是可靠的保證。


由於道親只接受一貫道單方面教導的知識(對於佛教的認知也是如此),並盲目相信一貫道教導的就是正確的,未質疑其正確性,甚至認為佛教就是一貫道單方面所闡釋的那樣,也未接觸過佛教的說法,甚至有部份道親接觸佛教,但對於佛教的認知與理解,是將一貫道的認知與思惟模式套用在佛教上。

因此,本文將告訴道親們:「佛教不是你們想像的那樣」。


一、 神權、他力救贖─佛教相信明明上帝實有存在嗎?


救贖思想非佛教本懷
對於佛教而言,探討造物主、主宰者是否存在的議題,乃「無記」的範疇,無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與否,都與解脫無關(更何況佛教不承認實有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煩惱的根源是因於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也唯有祛除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才能解脫,故探討造物主、主宰者是否存在對於解脫道而言沒有意義。但是,由於一貫道承認實有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的存在,卻又認為佛教亦是歸向一貫道─這意味著:
(1)一貫道將佛教認為對於解脫道而言是無意義的東西視為是究竟、絕對的目標;
(2)在一貫道的認知中是誤認為「佛教也是承認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因此,雖然探討造物主、主宰者存在與否對於解脫沒有意義可言,但是我們仍然有必要釐清─佛教認同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嗎?佛教期望所謂的造物主、主宰者救贖嗎?如果造物主、主宰者非實有存在,那「天命」(上天授予之法旨、使命或任務)也應是虛妄不實的,則一貫道的「求道」、「修道」與「辦道」無用。
如果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那麼佛教認同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見解嗎?釐清這些問題雖然與解脫無關,但可顯而易見佛教與一貫道在見地根本上的差異。


一貫道認為「求道」後,若認真「修道」、「辦道」(傳佈一貫道信仰,簡而言之即為「傳教」)─包含追隨、服膺「明明上帝」、「仙佛」、「活佛師尊」等,將來死後可以由「仙佛」與「老母娘」(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救渡而回歸到「理天」,從六道輪迴中得到救贖與解脫,這是典型的「神權救贖」思想,基本上,這是一種契約關係─道親與「仙佛」、「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的契約關係。
然而,在此姑且先不論所謂的「明明上帝」與「理天」真相為何、到底存不存在,依於基於緣起法的四聖諦實踐的解脫道,才是佛教古仙人道跡的本懷,佛教追求的是智慧與覺悟,解脫全賴於自己的覺悟,而非「仙佛」、「明明上帝」、「活佛師尊」救贖,這是佛教與一貫道在修習態度上的差異。


對於佛教而言,佛教修道的目的最終並非藉由他力救贖趣向「理天」,也不是祛除原罪,而是藉由如實明瞭與觀察緣起,啟發智慧與覺悟而煩惱止息─破除我執,佛教認為煩惱根源於自己對無明與邪見的執著,惟有自己的覺悟才能令自己解脫,並不會因為藉由他力將我們從此處救贖到彼處,煩惱就不存在了,如同眼盲的人,並不會因為他力將其從此處移到彼處,就因此得以見到光明,眼盲之人要見到光明,惟有自身視覺的恢復。由此可知,神權救贖思想並非佛教本懷,佛陀與其弟子們並不存在契約關係。
佛教本質上是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一貫道本質上承認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的實有存在,而否定主宰者、造物主實有存在的佛教,並不期望一個不存在的主宰者、造物主救贖。對於佛教來說,修行的目的在於煩惱止息─破除「我執」,並非回歸到一個「相信存在的理天」。


佛教認為一切現象皆是無常,而現象的無常是因為緣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並非因為主宰者、造物主掌控,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包含生、老、病、死)是因為緣起與緣滅,生是因緣而生,滅是因緣而滅,而非主宰者、造物主創造或毀滅。順世間所謂的「福」、「禍」(順世間的相對概念),是由於眾生業力、因緣的作用,並非存在一個主宰者、造物主掌管或進行所謂的「賞善罰惡」,而佛教也沒有「赦罪」的觀念。


就勝義諦言,佛教不認為實有存在「我」(Atman)。「我」指的是實有存在的主體,「我見」指的就是認為有實有主體存在的錯誤見解,佛教認為這是邪見(不正確的見解),「我執」指的是對於「我見」的執著。「無我」指的是無有實有存在的主體,此為佛教承許的實相(就勝義諦言)。


很多道親認為說「我」這個代名詞,即是有我執,這是如同掩耳盜鈴般的錯誤與荒謬見解。就世俗諦言,所謂「你」、「我」、「他」這些代名詞僅是順世間而言的區別,僅是假名安立;就勝義諦言,並非實有存在「你」、「我」、「他」。證達無我、涅槃的聖人,隨順世間亦言「我」,以表就順世間而言,區分你、我、他之別,但是聖人了知順世間所言之「我」,於勝義諦言並非實有。言「我」不代表有我執(佛陀也言「我」,但不代表佛陀有我執),但是,刻意迴避不言「我」,也不代表內心就沒有我執。


一貫道認為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是實有存在的主體,這樣的見解正是「我見」,佛教認為這是錯誤的見解,依循這樣的見解無法得到真正的煩惱止息─破除我執。
如果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不是實有存在的主體,僅是概念上的假名安立,並非真實存在,那麼並非真實存在的東西無法創造天地,如果期望非真實存在、僅是假名安立的東西能創造天地,就如同期望龜毛與兔角能造此世間。


佛教目標在於破除我執(包含「人我」與「法我」二執),唯有破除我執,才能達到真正的煩惱止息。


「人我執」指的是錯認「自我」實有且存在,就世俗諦言,佛教允許在順世間的概念上假立「自我」;就勝義諦言,佛教並不承認有實有的主體存在,亦不承許「自我」的真實存在,錯認「自我」的真實存在是因為無明而對於五蘊的邪見與我執,錯認五蘊為「自我」並認為其真實存在。
因此,「自我」僅是在概念上假立的假名,不是實有存在的主體。「法我執」指的是妄執諸法有其實有且存在的體性,或說妄執諸法為實有。


這意味佛教除了否定主宰者、造物主實有存在外,也否定通俗觀念所認知的有一個「永恆且實有主體的『靈魂』(神我)」存在,佛教並沒有存在永恆、實有主體的觀念。
佛教有六道輪迴的觀念,但六道輪迴是因為業力輪迴,不是有一個「永恆且實有主體的『靈魂』(神我)」在輪迴,在此前提下,佛教當然也沒有「將靈魂(神我)從六道輪迴中救贖出來」的他力救贖思想與觀念。

佛教認為造成吾人痛苦之根源在於我執,以因有我執故,故而有「我」與「我所」的對立執著,以因有「我」與「我所」對立執著故,故而有種種得、失執著,以因有種種得、失執著故,故而有種種苦、樂執著。
倘若我執不祛除,即使得到一個「永恆」的救贖,煩惱依然存在,種種痛苦依然纏縛─即使得到「救贖」亦無法煩惱止息。

明明上帝非實有存在─解脫與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無關
於《文殊師利問經》中記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邪見人說如是言。摩醯首羅天造此世間。如是邪說當云何破。
佛告文殊師利。此是虛妄非真實語。又餘外道言。非首羅造。
若由首羅不應自謗。何以故。自由故。若自由者。則一切世間以首羅為師更無餘師。若一切世間各自有師。則諸世間非首羅造。
若一切事由首羅者。若事首羅則應無疑。又摩醯首羅經不作是說。若有此說眾生不應生疑。是故文殊師利。知此世間非首羅所造。當知不實是虛妄言。佛說此祇夜。

  若諸善惡業 摩醯首羅造

  世間無事證 無人決斷說

  如此不真語 雖說不成就…」


「摩醯首羅天」即「大自在天」(婆羅門教的神祗),其之於婆羅門教概念中的地位跟「明明上帝」之於一貫道概念中的地位一樣,所指都是「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的概念。不同於婆羅門教的概念,佛教在概念上允許「摩醯首羅天」的安立(就順世間而言),但「摩醯首羅天」並非造物主、主宰者,因為佛教並不承認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於此經記載中,佛陀否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造物主、主宰者造諸世間」的思想與概念。
由此可見一貫道承認有造物主、主宰者型態的「明明上帝」實有存在、「明明上帝」創造天地、世界的認知與觀念,是與佛陀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世間非由造物主、主宰者創造的觀點相違且矛盾的。


如果主宰者、造物主是實有存在的,且我們的身心皆為主宰者、造物主所創造與控管,那麼它也應能控管我們的思想,可是我們的自由思想可以否定主宰者、造物主的存在,若主宰者、造物主存在且一切為其所造與控管(包含我們的身心),那麼主宰者、造物主也創造了「否定主宰者、造物主的自由思想」就如同自己在毀謗自己,這是荒謬且無理的。


如果我們的身心皆為主宰者、造物主所創造與控管,那一切眾生的思想應是統一認同其存在,可是有的人認為其存在,有的人則認為其不存在,可見主宰者、造物主無法控管我們的思想(也無法控制我們覺悟與否)─所謂「相信『造物主、主宰者』存在」是一種相對的主觀,而非絕對的真理。


眾生的煩惱是因為執著於無明與邪見(包含我執),由於主宰者、造物主無法控管我們的思想與見解,亦無法控管我們覺悟與否,意味著也無法祛除我們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
因此惟有自己對於真諦的覺悟才能令自己解脫,如同飢餓的肚子惟有自己進食才能填飽,他人進食無法填飽自己的肚子;期望藉由信仰他力得到救贖─期望「明明上帝」與「仙佛」、「活佛師尊」等救贖,就如同期望藉由他人進食而填飽自己的肚子。



佛陀為不兩舌、不妄語者,佛陀明確的否定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如果道親認為佛陀矛盾的宣說造物主、主宰者是實有存在的,那這就是在謗佛了。


佛教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見解與一貫道的理論根本衝突且矛盾,有道親說:「教義只是因時、因地、因人而設,他(佛陀)不講不代表沒有,只是那時候的人不需要」(這似乎是道親常用的藉口),這樣的說法不對。


於佛陀還在世的時代,當時早就有認為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吠陀、尊佑思想了,而且這在當時的印度還是主流思想,可是佛陀仍然是否定當時的主流思想─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


復次,佛陀有些方便說是因時、因地、因人而設,但見地核心─緣起論─無我論並非因時、因地、因人而設─緣起性空之真諦沒有時空限制的問題,而緣起論─無我論在根本上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換言之,佛教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見解,並非因時、因地、因人而設。


如果佛教基於緣起論─無我論的證悟存在時空限制的問題,那麼佛教的證悟就不是究竟的,佛教的「無上正等正覺」則成妄語(如此宣說佛教是過時教派的道親有毀謗佛、法、僧三寶之過謬)。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未審道親認為佛陀的見地核心(無我論)是因時而設,這樣的見解與認知,是基於過去、現在、未來哪一顆心呢?如果道親認為佛教的見地核心有時空的限制,這就如同在說佛性也有時空限制一樣。


總而論之,佛教認為「明明上帝」與「仙佛」、「活佛師尊」無法救贖我們,惟有自己的覺悟,祛除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才能令自己從煩惱中解脫。解脫與否,在於自覺,跟「明明上帝」與「仙佛」、「活佛師尊」沒有關係,亦與有無「求道」無關。

天命沒有意義

對於佛教而言,佛教並不承認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也認為根本沒有「天命」這種東西(此處「天命」係指上天授予的使命或任務,或稱「法旨」,非指陰陽消長法則)。
並非因為如同一貫道所言「天命」極為珍貴,所以佛陀並未親口宣說或秘傳,事實上,佛陀說過他的教法沒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佛陀為實語者,為不兩舌、妄語者),一般我們常聽聞佛教的「(秘)密乘」或「密宗」一詞,佛教所謂「(秘)密」泛指「甚深」,其泛指甚深緣起之義理與諸佛不可思議之佛境,而非「(不可告人的)秘密」。
佛陀未親口宣說過「天命」這種東西,並非因為「天命」極為珍貴,所以秘傳,而是因為佛教根本不承認有所謂的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不存在的東西根本無法授予所謂的「天命」。


「天命」基本上是基於封建思想(與階級思想、主僕思想)觀念的產物,甚至是破壞平等思想的邪見。
一貫道相信宇宙有一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所謂的「明明上帝」,而「明明上帝」統領一切,因此唯有領有明明上帝授予「天命」者,才能解脫。簡單的說,「天命」就如同「明明上帝」的授權、邀請函或通關密語,唯有持有「天命」者,才能返回「理天」─一貫道道親們假想有一個至高無上且不可超越的造物主、主宰者,而宇宙、我人身心…等僅次於造物主、主宰者,恆不超越造物主、主宰者,這是一種階級思想與主僕思想,並非真正的平等。


對於佛教而言,一貫道的「天命」之說是錯誤的見解。因為佛教並沒有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觀念,佛教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當然也沒有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可以授予所謂的「天命」。

佛教認為我們之所以可以解脫,是因為覺觀甚深緣起,明瞭「無我」而喜貪盡,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而證入「無我」(破除我執)之涅槃,不是因為領有「相信存在的『天命』」。煩惱止息與否,在於自己的覺悟,而非持有「天命」與否。


事實上,如果「天命」真的存在,那對於修道是一種障礙。如果唯有持有「天命」才能解脫,那修道沒有意義可言,因為如果「明明上帝」可以給我們「天命」讓我們由輪迴入涅槃,那也應能撤回「天命」讓我們由涅槃退轉回輪迴。
復次,如果無法破除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那即使持有「天命」,煩惱依舊在─持有「天命」,無法煩惱止息,亦與解脫與否無關。總而論之,「天命」的持有不是真正且究竟的解脫。佛教根本不認為有「天命」存在,也沒有「天命」的觀念。


因此,有道親認為因為佛教沒有領「天命」而無法解脫。
事實上,佛教根本不認為有「天命」─一個不存在的東西要怎麼領有。
佛教不關心「天命」這種不存在的東西,而解脫與否也跟有無「天命」沒有關係。

一、 五教合一的問題

五教並不合一與歸一
一貫道認為五教(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回教)其實是一樣的,此五教彼此間的理論是互相貫通的,都是依於一貫道的「道」而教化人心,目的都是「勸善」與「行善」。一貫道使道親們認為五教其實都是以一貫道為核心,而五教的目的不過是「勸善」與「行善」而已,這是錯誤的知識。
若以體、用關係來看,一貫道認為其是體,而五教是用;如果將一貫道與五教的關係比喻成一棵樹,一貫道認為其為樹根,而五教為依於一貫道開展的樹葉。


一貫道認為五教都是一樣的,會認為五教是不同且有差異的,甚至是矛盾的,是我們的「分別」,他們認為「道」是無「分別」的,而五教皆為「道」所化,故五教是沒有「分別」的,這樣的見解是鄉愿的認知。一貫道似乎很排斥「分別」,「分別」其實沒什麼不好,如同前文所談到的,至少「分別」能保護我們避免將硫酸當可樂喝。佛教所談及的「分別」在前文已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


由於孔子曾說:「吾道一以貫之」(姑且不論原意為何),於是,一貫道以此將其教派命名為「一貫道」,意思是一貫道之「(道)理」貫通五教(甚至所有宗教),而一貫道認為其超越五教(在五教之上),五教皆以一貫道為依或為一貫道的殊勝作見證。


依據一貫道扶鸞典藉《性理題釋》〈道與教的差別〉一文所述:


「『道』是性理的本體,就是無極真理…儒教的四書五經,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以及道教老子的道德經五千言、清靜經、黃庭經等,處處雖有隱藏著這真道的奧秘,但是不得明洩,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的。…」

又云:

「…『教』者,乃屬於道的外圍工夫,就是由『道』所生發之萬法,萬行萬端用來教化於世人的,是為『道』之用也。『道』者為本體,教者為體用,如樹木之根為道,枝葉為教,故曰:五教同源合一理也。佛教曰明心見性,萬法歸一;道教曰修心煉性,抱元守一;儒教曰存心養性,執中貫一;耶穌教曰洗心移性,默禱親一;回教曰堅心定性,清真返一,五教的起源宗旨皆是一也。…」

再云:

「…『一』者何也,乃是獨一無二的真理天道是也。…」

由此可見,一貫道認為佛教三藏經典處處暗指一貫道的殊勝,處處為其見證。一貫道認為五教同源合一與歸一,而此「一」指的即是一貫道。


佛教講的「明心見性」指澈見諸法「無我」的本質,明瞭緣起性空之究竟真諦,而非澈見一貫道的「一」。佛教的無我見本質上否定實有主體的存在(包含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的存在)。


因此,一貫道說五教歸「一」、返「一」,甚至認為五教起源皆是「一」,這是錯誤的。
佛教主張否定實有主體存在(包含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的無我見,而基督教與回教是主張有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神權思想,一貫道將佛教、基督教與回教的理論基礎與目標混為一談,這是不恰當且錯誤的。


如果五教起源皆是「一」,那麼這個「一」必定會面臨一個問題:到底「一」指的是不是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的存在?若是,則一貫道的「一」與佛教矛盾。若否,則一貫道的「一」與基督教、回教矛盾。換言之,一貫道的「一」是一種矛盾的概括,這樣的矛盾不能作為真理,一貫道說「道」超越「教」,是單方面一廂情願的錯誤見解。


一貫道的「活佛師尊」說五教皆歸「一」、皆返「一」…甚至起源皆是「一」,是錯誤的見解。


許多道親認為一貫道吸取五教精華,將這些精華合而為一、融會貫通,因此,一貫道擁有五教的精華與優點,更甚者認為,信仰一貫道,其實就是同樣信仰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與回教,這意味著道親也認為在一貫道「修道」,同時也是修習佛教、道教、儒家、基督教與回教。



五教合一思想乍看似乎平等的尊重、包容、概括一切宗教,但這樣的思想其實忽略了宗教之間的差異性。
就順世間而言,通俗所言的「行善」或「勸善」似乎是宗教的利世價值,多數道親…甚至大多數人認為幾乎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在「行善」或「勸善」,而認為幾乎所有宗教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甚至認為「行善」或「勸善」是宗教共同的核心。
我們不否定「行善」或「勸善」是宗教順世間的利世價值,但是也不能將「行善」或「勸善」當成是所有宗教共通的核心,甚至以此將不同宗教劃上等號。



宗教之間的差異,不僅僅是名稱的不同,每個解決不同需求與追求不同目的的宗教,都有其有別於其他宗教的核心理論與思想,而這些核心理論與思想彼此差異的宗教,核心理論與思想都有其不共的定義與範疇,因為不同宗教間的核心理論與思想有著不共的定義與範疇的緣故,所以才能顯的出各宗教間的不同與差異…甚至矛盾,譬如佛教與基督信仰的諸多差異之一在於是否承認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基督信仰主張有,而佛教則持矛盾的相反觀點。
這意味著,五教並不合一、歸一,更非殊途同歸。


由於不同宗教有著不同核心理論與思想的緣故,也因此不同宗教有著各自不同的目的與解決的需求,如承認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督信仰目的是得到神(或稱「主」)的救贖,而否認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佛教目的是追求智慧與覺悟─如實明瞭與觀察真諦與實踐解脫道─破除我執。「行善」或「勸善」很好,其有利世價值,但那不是宗教的全部。


如果認為五教是合一的,那麼自認汲取了五教精華的一貫道,如何看待宗教理論與思想存在矛盾與差異的問題─到底一貫道承不承認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的存在?如果承認,那麼一貫道明顯與佛教矛盾─佛教不會為與自宗矛盾的一貫道作見證(如同一貫道不會為反一貫道的理論與思想作見證),這意味著一貫道的修道與佛教的解脫道是完全不同的道路,趣向的也是完全不同的結果。


如果一貫道不承認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的存在,那麼一貫道明顯與基督教、回教矛盾─基督教、回教也不會為與自宗矛盾的一貫道作見證。復次,若一貫道不承認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的存在,也就否定了「明明上帝」的存在,那麼道親又怎麼能期望臨終時,不存在的明明上帝前來救贖。


依循矛盾的五教合一思想實踐─追尋一貫道矛盾的「道」,趣向的是矛盾的結果,這樣的一個矛盾結果不是究竟的真諦。


一貫道也尊崇「五教聖人」(五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穌與穆罕默德),那麼也應尊重「五教聖人」的本意。這些不同宗教理論與思想的差異與矛盾,道親不能歸咎於是後來人所造成的問題,因為這是不同宗教的教主(五教聖人)在主張其理論與思想時,即已親口宣說與定義的,如穆罕默德、耶穌基督承認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即真主阿拉、上帝耶和華)存在;不同於前者的主張,釋迦牟尼佛不承認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
如果道親對於「五教聖人」有絲毫的尊敬,那麼,道親不能忽略「五教聖人」各自提出的理論與思想存在差異且矛盾,而將不利於一貫道的五教差異與矛盾事實說成是後來人的問題,因為這些差異性是「五教聖人」在主張其理論與思想時親自宣說與定義的。


對於佛教徒來說,就理性的治學態度而言,佛陀的教法之所以是真諦,不是建立在批評與攻擊其他教派的基礎上(換句話說,佛陀不是藉由批評與攻擊其他教派來建立與突顯他的教法權威性),也不是建立在違反常識、科學或物理的神通感應基礎上(雖然它很迷人),亦非建立在死後屍體面帶笑容、顏色如生、身軟如棉或滿堂香氣的神秘感應上,而是建立在明瞭與觀察佛陀的教法─緣起法與四聖諦確實能令我們煩惱止息─破除「我執」的基礎上。緣起法─一切現象皆是因緣無常,否定永恆存在的主張,勢必會與其他宗教產生見解上的矛盾,如基督信仰相信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而佛教則否定有至高無上的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

這意味著,當佛教徒立其所依止的緣起法為正量的時候,也會同時否定了基督徒信仰的神創論是正量。然而,這樣的矛盾,不代表誰比較優或誰比較劣(所謂「優」或「劣」,是順世間而言的相對概念─基於主觀價值觀的相對概念),也不代表必需否定這些之間存在矛盾的宗教價值,純粹只是彰顯彼此不同宗教之間的見地存在差異罷了。

佛教的核心理論與思想─佛陀親口宣說的緣起法,有著與其他宗教不共的定義與範疇,亦有著與其他宗教教義作分判的標準─以緣起法為核心的四法印─
(1)諸行無常、
(2)諸法無我、
(3)寂靜涅槃與
(4)諸受皆苦,
「印」指印契,亦指佛法成立的前提與準則。符合四法印的見地才是佛法─佛陀的教法,因為唯有在符合四法印的前提下,才能契合緣起法,在契合緣起法的前提下,才能達到佛教的目標─煩惱止息─破除我執。

是否為佛法,有其準則、定義與範疇,是不能自由心證與胡亂曲解的,一貫道不能在忽略佛教理論與思想的準則、定義與範疇之前提下,將其單方面的自由心證與曲解的說法說成是佛教的本懷,甚至任意將佛教與其他宗教劃上等號。就如同各種不同學科的學說有其定義與範疇,並非我們抓著一隻錦鯉,就可以自由心證的說它就是數學中的「中國餘式定理」。



反之,不符合或違反四法印的見地,即非佛法,因為不符合四法印即不契合緣起法,無法達到佛教煩惱止息的目標,就如同我們不能將承認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神創論(違背四法印)說成是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緣起法的一部份,亦不能說成是佛教的核心思想;而信仰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神創論,違背了佛教不承認存在永恆且實有主體的見解,亦是與佛教緣起法相違的見解,依循這樣的見解修行,無法達到佛教的目標─煩惱止息─破除我執。違背佛教緣起法、四法印的理論,不能矛盾的將其視為是佛教的核心理論與思想。


從一貫道的典藉與諸多「仙佛批訓」(扶鸞文章)來看,一貫道信仰「明明上帝」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認為諸佛菩薩、乃至佛性、靈魂…等,皆是「明明上帝」創造與主宰,一貫道又認為五教都在為其作見證,甚至多數道親認為佛教不過是一貫道所謂「紅陽期」的過渡產品,又認為燃燈佛、釋迦佛與彌勒佛為人類歷史三個時期(青陽期、紅陽期與白陽期)的掌管者(掌天盤者),負責此三個時期的救度工作。
對於不主張神權救贖思想的佛教而言,燃燈佛、釋迦佛與彌勒佛為古仙人道跡的覺者,而非世界、時間、空間、現象或禍福、劫難、解脫的掌管者,更非一貫道所謂的「掌天盤」者。


一貫道的神創、神權救贖思想,非佛教本懷且違反四法印而與佛教的緣起法相矛盾。若說佛教為一貫道作見證,這就如同在說「『否認有主宰者、造物主存在的佛教』在為『承認有主宰者、造物主存在的一貫道』作見證」般的矛盾。


反思所學與所聞的正確性,佛教並不為一貫道背書
每個宗教都有其各自理論與思想上的定義與範疇,對於佛教來說,一貫道最大的問題,在於忽略了這些不共的定義與範疇,而單方面胡亂解釋其他宗教既有的理論與思想上的定義(特別是佛教的理論與思想上的定義),並且將一貫道單方面所曲解的內容,說成是各大宗教的本懷,甚至在忽略宗教矛盾的情況下,貿然宣稱「五教歸一」或「五教合一」,這是極不恰當的治學態度。不幸的,多數道親僅接觸一貫道單方面的說法,而未接觸其他宗教的說法,也未反思過一貫道單方面說法的正確性,而盲目將一貫道的說法奉為真理。

一貫道也認為回教為其一部份,但是穆罕默德宣稱過他自己是最後、同時也是最偉大的先知。從這樣的邏輯看來,在他之後的一貫道前人、點傳師、仙佛批訓文章…甚至一貫道的彌勒救贖思想,都是不可以存在的,要進入回教的「火獄」接受無盡的痛苦。更何況一貫道經常出現的「明明上帝」、「活佛師尊」、「月慧菩薩」、「彌勒祖師」…等人物形象,都是《可蘭經中》所不允許出現的,一貫道說回教為其作見證,或說回教的目標最終是歸向一貫道,這是不恰當的。


一貫道將佛教視為是其「紅陽期」的一部份,道統也將佛教史(特別是禪宗史)包含進去,認為禪宗祖師代代傳承的心法的正是一貫道,同時宣稱佛教為其殊勝性作見證,甚至有一貫道道親或點傳師認為一貫道是佛教禪宗的延續,這是錯誤的認知。


禪宗也是以緣起法為基礎,亦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禪宗祖師,又怎麼會矛盾的是承認有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一貫道紅陽期祖師,如亦是禪宗祖師之一的龍樹菩薩,即於其論著中駁斥萬物從造物主、主宰者創生的說法,如龍樹菩薩即於《中論》開宗明義論說:


「…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如是謬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


論中所言「大自在天」在婆羅門教的概念中的地位即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如同一貫道對於「明明上帝」的概念一樣。龍樹菩薩於《中論》中告訴我們,認為萬物是從「大自在天」(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而創生的說法是邪見(不正確的見解),由此可見佛教與一貫道對於「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是否存在」的見解是存在差異的。
在此前提下,部份道親與點傳師說一貫道是禪宗的延續,這是忽略了兩者理論體系差異的錯誤觀點。

如果禪宗祖師是一貫道紅陽期祖師,可是禪宗祖師卻宣稱造物主、主宰者並非實有存在─換言之,一貫道的祖師卻宣稱造物主、主宰者非實有存在─一貫道的祖師卻主張與一貫道矛盾的見解,這是矛盾的,可見一貫道認為禪宗祖師亦是其紅陽期祖師的認知是存在矛盾的荒謬與錯誤看法。


在上述情況下,佛教徒提出澄清:「佛教不是像一貫道扭曲的那樣,佛教並不承認有造物主、主宰者的存在;亦主張緣起法的禪宗與一貫道單方面說法差異甚巨」,佛教徒否定佛教是在為一貫道作見證,勢必會否定了一貫道的說法,當然,也動搖、質疑了一貫道理論在道親心中的權威性。如果道親認為佛教徒對於一貫道的否定(雖然佛教徒只是在澄清),是在攻擊一貫道,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上述只是一貫道與佛教差異、思想矛盾的幾個例子。在一貫道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違反緣起法、四法印的前提下,但卻又將佛教視為是一貫道的一部份之情況下,有道親認為他們也是在修習佛法,佛教徒有責任與義務必須如實告知道親:「依一貫道的理論去實修,對於一貫道信徒來說,或許認為死後可以回歸『理天』得到救贖。
但是,對於佛教來說,並無法達到佛教煩惱止息─破除我執的涅槃目標。
很遺憾的,一貫道認為是究竟解脫的目的地(理天)與方法(求道與修道、辦道),對於佛教而言,還不夠究竟,不是真正的解脫」。


最重要的是,與一貫道理論存在矛盾的佛教,並不為一貫道背書,更甭論佛教為一貫道作見證,佛教趣向的目標也非一貫道。這些基本差異問題,佛教徒有責任與義務釐清,如於《長阿含》《遊行經》中,佛陀教導我們:


「…若其所言非經.非律.非法。當語彼言。佛不說此。汝謬受耶。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違。賢士。汝莫受持。莫為人說。當捐舍之…」

如果一貫道要將佛教對一貫道單方面說法的澄清,視為是惡意攻擊,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佛陀教導我們佛法難遇、人身難得,正因如此,是否能值遇且修習正法乃很重要的事,因此,我們更要反思自宗信仰的問題。至少,希望道親不要只聽信一貫道單方面的說法,也不要人云亦云的照單全收(反思前人、點傳師、講師、引保師教導的是否正確?為什麼?),聽聽其他宗教的澄清也是無害的。


相信道親多多少少都耳聞過五教對一貫道的貶抑(事出有因,並非空穴來風),如果一貫道不曲解五教教義與歷史,相信五教也不會對一貫道有這些反彈。如果道親將五教對於一貫道的反彈當成是「魔考」、「考道」或有無信心的考驗,而不反思自宗信仰的問題,也無可厚非,但在道親不願意釐清五教是否真如一貫道單方面所曲解那樣的情況下,如同認賊作父,損失最大的是道親。

注意:我們不反對一貫道「勸善」或「行善」的利世價值,但是反對一貫道忽略了宗教的差異性─每個不同宗教有各自不同的主張,單方面任意曲解佛教的理論與思想、歷史,甚至將不同理論體系的思想混為一談。佛教包容一切宗教,但不代表必須接受其他宗教對佛教理論與思想、歷史的扭曲(此處包容泛指平等對待與尊重,而非任意將不同宗教的教義劃上等號,或忽略佛教既有的學理定義,而自由心證的胡亂解釋)。



壹、 一貫道的真相


一、 荒謬的明明上帝

1. 明明上帝的矛盾與抽象型態
具人格化的明明上帝

「明明上帝」為一貫道的救贖信仰核心,一貫道認為它是宇宙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理),同時也是造物主、主宰者,此究竟絕對的真理於宇宙本體角度曰「(道)理」,於造物主、主宰者角度曰「明明上帝」,而「明明上帝」既是宇宙本體,卻同時也是具人格化的造物主、主宰者。於一貫道扶鸞典藉《性理題釋》〈無極老母、明明上帝〉一文即說明:

「理者,天地萬物之主宰。至虛至靜,至神至明,至尊至聖,可尊之曰上帝,可尊之曰『萬靈真宰』,能生天地,化育萬物,為萬物之母,故尊之曰老母。…」


一貫道認為,一切萬物、現象…乃至我們的身心與所謂的「靈性」、「佛性」等,皆為「(道)理」(就宇宙本體角度言)─也就是「明明上帝」(就造物主、主宰者角度言)所創造與主宰,三世諸佛之佛德,皆自「(道)理」流露。「明明上帝」是「(道)理」,也是造物主、主宰者,只是因所言角度不同而各有名稱上的差異,如《性理題釋》〈無極老母,明明上帝〉一文所言:

「…理可信乎,性可信乎,見光,即知有日,見人,即知有物,見子孫,當知有祖宗,見天地萬物,當知有造天地萬物之真宰,飲水,當要思源,溯自寅會生人,父父子子,生生不息,知有其祖,不知有其始祖,靈性來來去去,知有生身父母,而不知有生靈性之老母。…」

由此可知,「明明上帝」對於一貫道而言,是絕對的本體與真理(理),也是造物主與主宰者,它超越一切宗教、超越一切諸佛,甚至超越「靈性」與「佛性」,天地萬物與「靈性」、「佛性」…甚至三世一切諸佛,悉從「明明上帝」而創生,而「明明上帝」如同生育(創生)天地萬物、三世諸佛、「靈性」與「佛性」的母親,故一貫道又將「明明上帝」稱呼為「老母娘」。

雖然「明明上帝」是「(道)理」,是宇宙絕對的本體,但從一貫道的救贖思想與信仰中,也可看出其存在將「明明上帝」視為是「人格化的絕對造物主、主宰者」的思想,簡言之,「明明上帝」是具思想與具人格化的。一貫道有諸多署名「明明上帝」或「老母娘」的訓文(扶鸞文章),這些訓文對於道親而言,是神聖的、是不可質疑的,它是直接來自「明明上帝」的訓示,如果「明明上帝」只是哲學上的本體且不具人格化,那麼,不具人格化(也應不存在思想)、只是哲學中本體的「明明上帝」以因無思想故,不應該可以衡量罪惡輕重而降下劫難、甚至撰寫訓文,則一貫道道場中所流傳署名「明明上帝」或「老母娘」的訓文應悉皆偽造。

若「明明上帝」能衡量世人的罪惡輕重、降下劫難,甚至撰寫訓文,代表「明明上帝」是有思想的,若「明明上帝」無思想,則其應無法衡量罪惡輕重與否,如於《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中,認為「明明上帝」分別於人類歷史的三個時期(青陽期、紅陽期與白陽期)訂下三個劫難:

「起於伏羲氏的時候,到商太丁,即周王季的時候止,共一千八百八十六年。這叫做青陽劫期。當初上帝以世人的罪惡輕重,定下九劫,名叫『龍漢水劫』,…」

又云:

「…起於商帝乙,即周王季的時候,到中華民國止,共三千一百一十四年,這叫做紅陽劫期。當初上帝以世人的罪惡的重,定下十八個劫,名叫『赤明火劫』,…」

再云:

「…起於中華民國時代,到將來的一萬零八百年止。在此一萬零八百年的中間,叫做白陽劫期。上帝以現在世界上人的罪惡輕重,降下八十一浩,劫名叫「延康風劫」…」


由此可見,「明明上帝」的概念對於一貫道而言是抽象的,就哲學之宇宙本體言,它是「(道)理」;就救贖信仰而言,它是有思想的、具人格化的造物主與主宰者,否則無法衡量罪惡輕重與否而降下劫難。

佛教並不認為實有造物主、主宰者存在(所謂的「明明上帝」),亦不承認實有存在「明明上帝」主宰世人罪惡輕重…甚至降下災劫與否。


明明上帝不能用來作五教歸一的理由

一貫道認為由於「道」是體,「教」是用,五教其實都是「道」的顯現,而此「道」與「明明上帝」無別,而「明明上帝」於不同宗教有不同顯化,各教的精神、認知的真理其實都是一貫道的「明明上帝」。
甚至,有道親認為「明明上帝」就是佛教的「大日如來」、道教的「道」、儒家的「上帝」、基督教的「耶和華」、回教的「阿拉」,甚至有一部份道親認為「明明上帝」其實就是佛教的「佛性」、「如來藏」。由於這樣的錯誤認知與思惟模式,道親多認為五教是合一或歸一的,這是鄉愿的誤解。

佛教的「大日如來」、「佛性」與「如來藏」、道教的「道」、儒家的「上帝」、基督教的「耶和華」、回教的「阿拉」,這些是不同且差異甚大的概念,不能任意將之混為一談。

譬如前文所談論的,佛教並不承認存在人格化的造物主與主宰者,一切現象無常悉依緣起,諸法的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此生故彼此,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而非實有存在一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在創造、毀滅與控管(主宰),諸佛菩薩─包含大日如來對於佛教而言,是覺者─引導我們解脫的導師,而非造物主、主宰者與救贖主(或救世主),也非神祗,諸佛菩薩並不決定我們是否能得到解脫,因為佛教認為解脫是因為自己的覺悟,也唯有自己的覺悟能令自己的解脫。


基督教與回教承認存在人格化的造物主與主宰者─「耶和華」、「阿拉」,認為宇宙、一切現象皆為造物主所創造與主宰,造物主決定我們是否能得到救贖,「耶和華」、「阿拉」對於基督教與回教而言是救贖主(或救世主)。
「耶和華」、「阿拉」對於基督教與回教而言是絕對、永恆且實在的主體,而佛教並不認為有絕對、永恆且實在的主體存在。由此可知「大日如來」與「耶和華」、「阿拉」是差異極大的概念。
如此矛盾且差異甚巨的概念,一貫道在忽略其差異的情況下,貿然將這些概念混為一談是不恰當的。如果「大日如來」、「道」與「耶和華」、「阿拉」皆是「明明上帝」,那麼「明明上帝」是概括「否定有造物主」與「承認有造物主」兩種矛盾的矛盾型態。

道教本質是長生信仰,追求的是順應天地、大自然變化與規律而長生不死,此於道教典藉《黃帝內經》中可見端倪,早期道教並沒有六道輪迴的觀念,他們認為人死後並非六道輪迴,而是到泰山。後來佛教傳入中原後,道教吸收佛教教義,始融入六道輪迴觀念(此時已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思想演變)。

佛教追求的是煩惱止息─破除我執,佛教並不追求長生不死,因為佛教認為長生不死並非真正的解脫,因為煩惱是根源於對無明與邪見的執著,與生命的長短無關,若不祛除對無明與邪見的執著,縱然長生不死,得到永恆的生命,煩惱依舊在,因此,唯有破除我執才能解脫煩惱纏縛。
佛教與道教兩者在本質上,目的與方法、理論體系都差異甚大,一貫道不能貿然宣稱兩者…甚至五教是合一且相同的。

佛教傳入中原之初,佛教藉由道教名詞、概念來解釋佛教的般若學說,此為佛教、道教合一思想的濫觴。
儘管佛教、道教、儒家在中國哲學史上曾發生衝突,甚至後來演變為將此三者融合而產生三教合一思想,但是三教合一思想終究並非佛、道、儒三者本懷,只是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發展與演變,佛、道、儒三者在思想與理論體系上還是有其差異,追求的目標與實踐目標的方法也都不同,在此前提下,一貫道貿然認為佛教與道教、儒家…甚至是與基督教、回教四者是相等的,是很草率的錯誤見解。

是故,一貫道以抽象且矛盾的「明明上帝」將佛教與道教劃上等號,甚至是將佛教與基督教、回教劃上等號,是錯誤的見解。


佛教理論體系─是否為佛法有四法印為檢驗準則,是不能任意與其他宗教理論體系劃上等號的,是故一貫道單方面認為五教歸向一貫道的說法是不正確的。

明明上帝的存在是解脫障礙

我們知道佛教學說本質上是否定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在此前提下,佛教並不歸向「明明上帝」。因為佛教認為眾生的煩惱乃因為執著於無明與邪見,「明明上帝」無法控管我們的思想與見解,也無法祛除我們的無明與邪見執著,亦無法控制我們覺悟與否,是故歸向「明明上帝」並無法獲得解脫。

如果「明明上帝」可以控管我們的思想與見解,那「明明上帝」應可以直接控管我們的思想與見解,祛除無明與邪見而獲得解脫,但若如此,則「明明上帝」也應可以控管我們的思想與見解,讓我們產生無明與邪見,由涅槃退轉成輪迴,則一貫道所謂的「修道」無有意義可言。是故,「明明上帝」的存在應該是「修道」的障礙。在此前提下,說佛教歸向「明明上帝」是錯誤的見解。

如果明明上帝指的是法則,求道無用
有道親說「明明上帝」指的是「(道)理」,亦即天地變化的陰陽消長法則(或理則),那麼,若按此說,則一貫道的「求道」、領「天命」與「修道」、「辦道」與否根本沒有意義可言,因為我們本就在「(道)理」(法則)中了─我們本就依「(道)理」(法則)而行,被「(道)理」(法則)所包含與融攝,但仍然有煩惱與六道輪迴,可見一貫道的「求道」、領「天命」與「修道」、「辦道」與否根本沒有意義─即使順「理」而行,煩惱依舊在,無法趣向佛教的煩惱止息與解脫。


一貫道認為「明明上帝」是絕對、究竟的,若按道親此說,云「明明上帝」指的是「(道)理」(天地變化的陰陽消長法則),那道親永遠不可能越超「明明上帝」,換句話說,恆不可能超越「(道)理」(天地變化的陰陽消長法則)而得到一個「真實存在的永恆」。

復次,如果「明明上帝」指的是道教的「道」,那麼,一貫道說「明明上帝」可以衡量罪惡輕重而降下劫難、撰寫訓文,這種說法就如同在說牛頓定理可以衡量罪惡輕重降下劫難與撰寫訓文一樣的荒謬。


明明上帝非無為法,也不超越緣起無我
有道親說「明明上帝」超越緣起無我,或說緣起法係「明明上帝」在造作,或說「明明上帝」即是指佛教的「無為法」,這是荒謬且矛盾的說法。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佛教認為緣起法非由世尊所作,亦非由造物主、主宰者所作,如《雜阿含經》二九九經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於此經中明確的答覆眾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緣起法係三世諸佛所覺悟,而非由三世諸佛所作,亦非由除了三世諸佛之外的造物主、主宰者所作。是故,有道親認為「明明上帝」造作緣起法,這是錯誤的說法。

復次,緣起法乃以無我見為基礎,本質否定有永恆且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而「明明上帝」是永恆且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此意味著:緣起法本質亦否定「明明上帝」存在。


若以體、用關係略談「無為法」與「有為法」的關係:「無為法」為體(但此「體」是假立,不是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也非實有存在一主體或本體名為「無為法」,換句話說,「無為法」是就無我而假名安立),「有為法」為用(此「用」也是假立),就諸法之無我本質言「無為」(故「無為法」不住生、滅亦無所住,故云「不生不滅」);諸法以因無我故,故能隨順緣起、緣滅而無常變化,於此言「有為」(故方能立「緣起性空」與「真空妙有」),但「有為」與「無為」皆為假立,兩者不一亦不異。


「無為法」係就無我本質而言的假名安立,並非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非實有存在名為「無為法」的主體或本體。若言「無為法」為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即是在說有一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造作一切,這樣的見解則墮入佛教所呵斥的外道「梵我」(Brahman與Atman)思想,佛教稱之為「邪見」。

一貫道的「明明上帝」是實有主體存在的,這樣的思想即為與佛教無我見矛盾的有我見,若說「明明上帝」即是佛教所云(非實有主體存在)的「無為法」(無我),這樣的認知是矛盾的;若說「明明上帝」是非實有存在的,那麼宣稱非實有存在、僅是假名安立的東西能創造世界,如同宣稱實不存在的龜毛、兔角能創造世界,亦是荒謬且矛盾的。

佛教的無我見認為諸法並無主體存在,通俗所謂的「存在」也僅是依世俗諦而言的概念上的假立。諸法因無自性、亦無主體(就勝義諦言),故方能隨順緣起,而緣起的背後,也無實有存在的主體在掌控或造作緣起,因此,緣起無我見本質即否定了有實有主體存在的東西能超越緣起無我,一貫道若說「明明上帝」超越緣起無我,這是不對且矛盾的說法。


明明上帝不是如來藏、佛性
有道親認為「明明上帝」其實即為佛教的「如來藏」、「佛性(或法性)」,這是不正確的見解。「如來藏」、「佛性」係「無為法」的範疇(而「明明上帝」非「無為法」),亦是就無我本質而假名安立,並非實有存在一主體或本體名為「如來藏」或「佛性」。

前文論及,就勝義諦言,佛教並不承認存在永恆且實有的主體存在,錯認有永恆、實有主體的存在是「外道」(非佛教)的見解─外道的「我見」與「常見」(即認為有永恆、實有主體存在的見解)。一貫道對於「明明上帝」、「(道)理」的概念是永恆且實有存在的主體,否則,如果「明明上帝」、「(道)理」不是實有存在的主體(僅是概念上的假名安立),則一個非真實存在的主體無法創造天地,如果期望非真實存在的東西能創建天地,就如同期望求得龜毛與兔角創造天地,這是荒謬的。

前文提及佛法的成立有其前提與準則─四法印,若為佛法則不違反四法印,反之違反四法印即非佛法,因此,「佛性」、「如來藏」的安立也不能違反四法印。如果我們承許「明明上帝」或「(道)理」是永恆且實有存在的主體,那麼,這樣的見解與外道所主張的「我見」、「常見」沒有什麼差別。在此前提下,將「明明上帝」說成是佛教的「佛性」、「如來藏」,這樣的見解,如同在說「外道所言的『常』、『我』就是佛教的『佛性』、『如來藏』」,一貫道言「明明上帝」即為「如來藏」,實為謗法之言論。


劉宋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云: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修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
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
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所說之我。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在此經文中,佛陀明確否定「如來藏」即為外道所言的「我」(實有存在的主體),「如來藏」也是在「無我」前提下安立的,其亦為「無我」之別名。佛陀否定「如來藏」是永恆且實有存在的主體,就勝義諦言,「如來藏」非實有,僅於概念上假名安立,如此「如來藏」的安立才能成立「諸法無我」,換言之,「如來藏」必須在「無我」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假立。
在此前提下,將永恆且實有存在主體的「明明上帝」理解成「如來藏」是不恰當的,因為「如來藏」本質就否定了實有主體的存在,而「明明上帝」是實有主體存在的,「如來藏」本質亦否定了「明明上帝」的實有存在,是故說「明明上帝」即為「如來藏」,這是矛盾的。


若道親也說「明明上帝」非實有、非真實存在,僅是假名安立,則非實有、非真實存在,僅是假名安立的東西無法創造天地,期望這樣的「明明上帝」創造天地,就如同期望龜毛與兔角創造天地。但若說「明明上帝」是實有的,那麼,道親必須釐清一個問題:「明明上帝」到底是常(永恆)還是無常?


若認為「明明上帝」是非永恆的(即「明明上帝」是無常的),無常者,有緣起就會有緣滅,如同人生無常,有生就會死,則「明明上帝」終會有緣滅,成壞死相。
在此前提下,歸向無常、終會緣滅、壞死的「明明上帝」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一貫道認為宇宙、一切現象皆為「明明上帝」所創造與主宰,那麼,若「明明上帝」是無常的,則歸向「明明上帝」的道親,也終隨「明明上帝」緣滅、壞死而不復存在,無法得到永恆的救贖。


若認為「明明上帝」是恆常的,這樣的認知、見解即為外道所言的「我見」與「常見」,對於佛教而言,「我見」與「常見」是邪見。

「明明上帝」的存在,是立基於「常見」與「我見」的矛盾見解。在此前提下,貿然將「明明上帝」與「如來藏」、「佛性」劃上等號是不恰當的。

矛盾的明明上帝型態
如果道親認為五教是歸向「明明上帝」,那麼,道親不可不確立「明明上帝」究竟是怎樣的型態─到底「明明上帝」具不具人格化?如果「明明上帝」具人格化,那麼「明明上帝」的存在是與「不承認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佛教」矛盾的,在此前提下,一貫道說「佛教歸向一貫道的『明明上帝』」,就如同在說「佛教歸向另一個與佛教相反且矛盾的結果」,這是矛盾且荒謬的論述。

相信以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型態實有存在的「明明上帝」,對於佛教而言是「我見」,如同前文所引《文殊師利問經》所述,這樣的見解如同相信「摩醯首羅天」創造世界一樣,是不正確的,佛陀批評這樣的見解是「虛妄非真實語」。對於佛教而言,依循這樣的錯誤見解並無法達到煩惱止息─破除我執的目標,如前文所述,「明明上帝」的存在反而會是修道的障礙,是故一貫道說佛教如同其他宗教一樣皆歸「一」,而此「一」指的是「明明上帝」或「(道)理」是不恰當的。

若言「明明上帝」其實並非人造物主、主宰者,而是不具人格化的宇宙本體─「(道)理」(但此本體不具人格化),那麼,一貫道所言之「(道)理」是實有存在的宇宙本體或主體─換言之,一貫道認為有一絕對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在造作,這是佛教所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亦為佛教所呵斥的邪見。
若說「(道)理」非實有存在,僅是假名安立,那麼,說非實有存在、僅是假名安立能創生宇宙或吾人之靈性…等,則又如同在說不存在的龜毛與兔角能創生宇宙…等般的矛盾與荒謬。


如果「明明上帝」不具人格化,那麼若「明明上帝」不具思想,則其以因無思想故,故不應能衡量罪惡輕重而定下劫難,亦應無法撰寫扶鸞文章,則一貫道一切署名「明明上帝」、「老母娘」之名杜撰的「訓文」,根本不是真由「明明上帝」撰寫,係偽造也。復次,若「明明上帝」並非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則一貫道的見解是與承認有人格化造物主、主宰者存在的基督教、回教矛盾的,在此前提下,一貫道說基督教、回教亦歸「一」(所謂的「明明上帝」─「道(理)」)是不正確的。


總而論之,「明明上帝」的型態本身就是一個矛盾,此咎因於一貫道創立者在創造「明明上帝」形象時的粗糙設計所致。如果將歸向如此矛盾的「明明上帝」視為是救世主或解脫道,那麼道親趣向的也會是矛盾的結果。若「明明上帝」為真理,既是真理,則不該有矛盾,「明明上帝」的型態充滿矛盾,如此矛盾的見解不是真理。

說到底,「明明上帝」存在於道親的感性中,因為道親盲目的相信「明明上帝」存在並奉為真理,所以「明明上帝」存在,而非「明明上帝」是真理所以相信─「明明上帝」的存在是一種基於感性的相信,而非真實存在。



1. 明明上帝、理天探源

一貫道本源─宋明理學

一貫道認為「明明上帝」─「(道)理」是宇宙的本體,「理」是整個一貫道哲學思想與修道思想核心,此究竟的真理就宇宙本體角度曰「理」,就造物主、主宰者角度曰「明明上帝」,如《性理題釋》〈何謂一貫道〉一文所述:

「…一貫道者,其意甚深,其理至妙;簡而言之,『一』即是無極之真,先天之妙,至神至明,亦名之曰『理』。…所謂『道』者,路也。亦即理也。萬事萬物莫不有是路,亦莫不有是理。合乎理者,即合乎道。違於理者,必背乎道。…」

一貫道以「理」作為宇宙本體與核心的思想,其實是出自二程(兄弟)─程顥、程頤─兩位宋明理學大師之哲學思想。二程提出以「理」作為宇宙本體、造化之本、萬物之源的思想,其認為「理」乃宇宙本體,宇宙萬事萬物皆源由「理」創生,唯有「理」才是真實存在之宇宙本體。引述《河南程氏遺書》卷十五:

「…凡物之散,其氣遂盡,後復歸本原之理…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窮…往來屈伸,只是理也…」

二程認為人之本性即為「理」(性即理),二程以「理」作為宇宙本體,認為一切人、物皆本具之本體、本性亦與宇宙本體之「理」無別─就人而言,「理」即人之本性;就天而言,「理」即天之本體(於天曰「理」,於人曰「性」),如《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二:「性即理也,所謂理,性是也」。一貫道創教祖師延襲二程的性、理思想,如《性理題釋》〈道與教的差別〉一文所云:

「…『道』是性理的本體,就是無極真理,賦與人為性,故謂之性理,亦即是良心,這個理性乃吾人之天根,性命的大源,生即由如是來,死也應如是處去,正是生死必由的真經正路,乃萬古最神秘的『性理真傳』口授心印的秘寶…」

「道」即「理」(如《性理題釋》〈活佛師尊序〉云:「道者理也,不明理,焉修道…」),亦為宇宙本體,於天曰「理」,於人曰「性」,而「性」、「理」實是同體(人人之「性」本與「理」無別),而「性」、「理」乃吾人大源。這樣的思想正是二程的性、理之學,明言之,一貫道的性、理之說乃源自二程理學而來。

由於人人之「性」本與「理」無別,人人皆本具「性」、「理」(按:二程此思想係受佛教佛性思想影響),是故二程云:「只心便是天」,認為人往自身內即可求得本具之本體、本性─「理」,不須向外追求。一貫道的創教祖師在編纂一貫道教義時,以二程思想為核心,如《性理題釋》〈道的真義〉一文亦云:

「天地元始,渾然一團,渾渾噩噩,實無一物,無聲無臭,至虛至神。…在天謂理,在人謂性,理者萬物統體之性,性者物物各俱之理,人人有而不知其有…」

從上述《性理題釋》〈道的真義〉一文可以看出一貫道認為天、一切人、物皆本具本體、本性─「理」的思想,係源自二程的哲學思想。

由此顯而易見可看出一貫道以二程學說為創教核心思想(只是後來將二程理學思想宗教化),二程以「理」作為天、人之性的哲學思想,正是一貫道以「理」作為天、人本體之理論架構原型。

一貫道的創教祖師們將二程之哲學思想天堂化與神格化,虛構成一個實有存在的「理天」(「理」的天堂化)與「明明上帝」(宇宙一切皆由「理」創生之概念的擬人化與神格化),二程哲學思想實為一貫道之原型。

一貫道道旨是敵佛教的

一貫道的創教祖師們亦承認宋明理學(特別是二程學說)為一貫道之道旨,如《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述:

「…孟子以來,道脈西遷,心法失傳,歷秦、漢、晉、隋、唐,議論囂然,無有造此域者,迨至炎宗,文運天開,五星聚奎,希夷首出,濂、洛、關、閩,如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朱熹等相繼而起,真儒賴以昌明,然而運不相逢,終究未繼道統,良以孟子之時,道脈心法業經盤轉西域,釋教接衍,所以中土宋朝儒者輩出,不過闡發道旨而已。…」

《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云:「…中土宋朝儒者輩出,不過闡發道旨而已…」,其中所謂「宋朝儒者」即「周敦頤、程頤,程灝、張載、朱熹」等人,這些人皆是宋明理學大師,如果一貫道自家道統記載承認這些人雖未繼承道統,但闡發的哲學思想(宋明理學)正是一貫道道旨,那麼這就直接承認了一貫道的道旨與核心思想正是宋明理學。事實上,一貫道亦承認二程為一貫道道旨的闡發者,這是正確的,因為一貫道的「理天」與「明明上帝」正是源自二程學說的天堂化、擬人化與神格化。

如果《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文中所載宋明理學大師闡發的思想(宋明理學)正是一貫道的道旨,那麼…顯而易見,以宋明理學為道旨的一貫道與佛教在信仰與思想上是相違的,因為宋明理學的發展正是敵佛教的。

在中國哲學史的演進上,儒家面對佛教與道家的興盛,開始深覺自家之不足,對於道家而言,儒家缺乏宇宙觀與道家抗衡;對於佛教而言,儒家缺乏形上學與佛教抗衡。在佛、道兩家興盛的刺激下,儒家開始吸取道家的宇宙觀與佛教的形上學,建立自己的理論系統(也就是宋明理學)以與佛、道兩家抗衡,重振儒家學說以弘揚聖人(孔孟)之教,而宋明理學主要針對與批判的對象正是佛教─宋明理學是敵佛教的,如二程即於《河南程氏遺書》中批判佛教為「絕倫類」與「脫世綱」的壞倫理之學(參閱《河南程氏遺書》卷二)。


除二程外,如《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文中所言亦闡發道旨的張載,其所提出的氣化論正是以佛教為批判對象。張載曾於《正蒙》〈大心第七〉文中批判釋迦牟尼佛與佛教:


「…釋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滅天地,以小緣大,以末緣本,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真所謂疑冰者與!…」


又於《正蒙》〈中正第八〉中云:


「…儒者窮理,故率性可以謂之道。浮圖不知窮理而謂之性,顧其說不可推而行。…」


《正蒙》文中抨擊之「釋氏」即為釋迦牟尼佛與佛教。張載批判佛教的論點,正是以佛教視山河大地為幻化的論點為基礎,批判佛教不重視(人道倫常、道德)教化的態度。宋明理學事實上是敵佛教的,若說佛教為一貫道的一部份,但敵佛教的宋明理學卻又是一貫道闡發的道旨,這是很矛盾的事。


一貫道亦認為佛教禪宗祖師為其紅陽期祖師,可是卻又認為宋明理學大師為其道旨闡發者,但宋明理學正是敵佛教而發展的(如《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載諸多宋明理學大師,其著作批判對象正是佛教),這意味著:「一貫道的道旨(宋明理學)與紅陽期祖師所依止的佛教是相敵的」或「依止佛教的禪宗祖師與一貫道的道旨(宋明理學)是相敵的」,簡言之,一貫道的道旨否定了紅陽期祖師所依止的佛教,換言之,一貫道的道統之說是矛盾的論述─由此可見一貫道「道統」編撰過程的不慎與破綻─一貫道與佛教是差異甚大的,說佛教亦歸向一貫道,是不恰當的說法。


宋明理學的宗教化
「一貫道」─其實就是將宋明理學─特別是二程學說宗教化的末世神權救贖信仰,道親們的救贖主─所謂的「明明上帝」係「理」的擬人化與神格化;道親們的死後歸處─所謂的「理天」係「理」的天堂化。

簡言之,「一貫道」其實就是二程學說的宗教化,二程學說為一貫道思想的起源,而在將二程學說宗教化成「一貫道」時,一貫道創教祖師將二程提出之「理」天堂化變成所謂的「理天」、將「理」擬人化與神格化變成所謂的「明明上帝」。

多少道親終其一生,浪費許多時間在「佛堂」叩首、「求道」與「辦道」,祈求「明明上帝」救贖,夢想死後能得到「明明上帝」的救贖,回歸到所謂的「理天」。然而,所謂的「明明上帝」與「理天」,原型其實是二程提出的理學思想─「明明上帝」與「理天」根本不存在─「明明上帝」與「理天」是虛構的(它們是二程理學宗教化的產物)─對於信念根深蒂固的道親而言,這是難以面對,但卻不能不知的事實。


部份道親依止的組線、道場流傳「理天」所指乃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天」,這是錯誤的謠傳。有些組線、道場的前人、點傳師也發現「理天」其實係源自二程理學的宗教化,根本不存在,但恐慌不知死後去處,再加上一貫道亦信仰彌勒菩薩(相信彌勒菩薩將於末世救贖、收圓,即彌勒末世救贖信仰),因此將「理天」概念寄情於佛教的「兜率天」,也有些組線、道場的前人、點傳師將「理天」寄情於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以安慰自己死後能趣向善處。

一貫道的「理天」係源自二程哲學思想的天堂化,且以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為基礎的「理天」亦與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天」差異甚大。欲往生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天」,有佛教的修持方法,一貫道的「求道」、「辦道」與「修道」無法趣向,更何況一貫道的教義與修道思想、道統是建立在毀謗正信佛、法、僧三寶的基礎上,此反而係墮地獄道的惡因。

欲往生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天」,必須具足對佛教三寶(佛、法、僧)的正信,依於佛教的七覺支、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法次法向與次第而修習,盲信一貫道的邪見三寶(口訣、合同、玄關竅)、依止一貫道扭曲佛教教義與歷史的邪見無法趣向佛教的「西方極樂世界」或「兜率天」,反而是趣向善處的違緣(終墮入三惡道)。

二、 修道思想探源

一貫道修道─宋儒倫常與道德的實踐
在前文已論及一貫道的本源係宋明理學結合末世救贖信仰的宗教化,就一貫道實修的部份言,一貫道部份組線、道場流傳的修道思想,亦可見係源自宋明理學─宋儒的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之學說。一貫道認為「(道)理」乃宇宙本體,於天曰「理」,於人曰「性」,人人皆本具與「理」無別之本性,順應此與生俱來的本性而修道,即可窮究「天命」─「(道)理」(注意:此處說的「天命」指「天道」,即「(道)理」,與前文係指法旨、任務或使命之「天命」不同),這樣的修道思想其實是源自二程理學思想,如《性理題釋》〈道與教的差別〉一文云:


「…『道』是性理的本體,就是無極真理,賦與人為性,故謂之性理,亦即是良心,這個理性乃吾人之天根,性命的大源,生即由如是來,死也應如是處去,正是生死必由的真經正路,乃萬古最神秘的『性理真傳』口授心印的秘寶…」

大部份道親認為「求道」(一貫道的入教儀式)後,即「地府抽丁,天堂掛號」,若認真「修道」,窮究與順應天道(理),將來死後吾人之靈性可以由玄關竅離開,由「明明上帝」與「活佛師尊」救贖返回「理天」,換言之,道親認知的「求道」與「修道」,是建立在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礎上。

一貫道認為人心順應「性」、「理」之心,即為「道心」,亦即為「良心」,將「理」、「性」視為性命之源,這樣的思想,正是源自二程的理學思想,如《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一云: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嘗有異。窮理則盡性,盡性則知天命矣。天命猶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則謂之命,命者造化之謂也。…」

又云: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心,道之所在;微,道之體也。心與道,渾然一也。對放其良心者言之,則謂之道心;放其良心則危矣。惟精惟一,所以行道也。…」

一貫道認為順應性、理之心(即為「道心」或稱「良心」)乃「修道」之本,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與倫常、道德乃本體(理)之顯現,由修習倫常、道德開始,便能窮究與順應天所賦予吾人本具的本性─「(道)理」(順應此本性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此為「修道」之始,簡言之,「修道」乃由修習人道倫常、道德開始而順應天道(理),而常聞一貫道所言之「修心」所指乃修習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道心」與「良心」。
人道倫常、道德係「理」的顯現,順應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天道(理),而順應人道倫常、道德之心即為順應天道的「道心」或「良心」,修習此「道心」或「良心」即為「修道」,而此「修道」與「道心」或「良心」皆係建立在重振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的基礎與目標之上,如《性理題釋》〈天道人道怎麼分,修時以何者為先〉一文所云:

「…重性命而修者,三期普渡,大道也,重倫常而行者,世間普通,人道也,人道是天道之枝幹,故修天道者,得先從人道上立足,為起發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三曹中最重之事,天地處處鑒察人心,時時監視行為,若於生身父母,不知孝敬,手足兄弟,不知親愛,對於親友,敷衍了事而不忠,心口不一而無信,無禮無義,寡廉鮮恥之輩,修行亦無益,人道既失,遑論天道乎?所以修天道的,應以盡人道為先,孔子說過:『下學 而上達』,能盡人道,則近乎天道矣。…」


又《性理題釋》〈求道後如何行功〉一文云:

「…以道存心,謂之德性,行於倫常,謂之綱常,有道無德,必定出魔。…」

一貫道以「理」為宇宙本體,認為順應「理」之「道心」或「良心」即為「修道」之本,而人道倫常、道德乃本體(理)的顯現,由修習倫常、道德與聖人(孔孟)之教,以孝悌為本開始「修道」,實踐人道倫常、道德,便能窮究與順應吾人之本性─「理」,換言之,順應倫常、道德(人道)即為順應天道─也可以說,實踐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與實踐天道(理),而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此為修道之本。一貫道這樣以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為本懷的「修道」思想,正是源自二程理學的性理之學,正如程頤於《明道先生行狀》云:


「…明於庶物,察於人倫。至盡性至命,必本於孝悌;窮神知化,由通於禮樂。…」


進步言,一貫道的「修道」其實就是依循儒家(特別是宋儒之理學)思想而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的思想─順應人道倫常、道德之心,即為順應天道(理)的「道心」或「良心」,也唯有順應人道與天道的「道心」或「良心」才能窮究與順應、回歸人人本具之本性與性命本源─「(道)理」,也唯有如此,將來死後才能承蒙「天恩師澤」,由「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救贖返回「理天」(前提是必須先求得一貫道領有「天命」的道脈金線─此處所言「天命」指上天授予的使命、任務或法旨)。

由此明顯可見,一貫道的「修道」思想係宋儒(理學)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之說結合末世神權救贖思想的產物,而由「求道」至「修道」乃至得到救贖,此一過程皆是建立在承認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

有道親認為自己於一貫道所學比較接近儒家思想─或者說是儒家思想於近代的弘揚,甚至說比較接近宋明理學而非佛教,這是正確的,事實上,一貫道根本就是宋明理學結合末世救贖信仰宗教化的產物。

一貫道修道並非佛教究竟解脫道

受宋明理學影響,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比較著重於人道倫常、道德的建立與實踐(並認為此係順應天道之方法,期望最終因此得到救贖返回「理天」),以因認為人道倫常、道德係天道(理)顯現故,故一貫道亦認為順應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天道(理),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而此心為修道之本,也唯有依聖人(孔孟)之教,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方是順應天道(理)與得到「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救贖返回「理天」的唯一之道。

一貫道著重人道倫常、道德實踐的修道思想,由「求道」至「修道」皆是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一貫道認為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係恆常且實有存在的主體(或客體),這樣的認知正為佛教所呵斥的「我見」(認為有實有主體或主體存在的錯誤見解)。
若「(理)道」或「明明上帝」並非實有存在的主體,僅是假名安立,那麼一貫道言「(理)道」或「明明上帝」為創生宇宙與我人靈性之源,如同在說不存在的龜毛、兔角能創生宇宙般的荒謬,此於前文已有論及,在此不再贅述。


就一貫道思想而言,「理」是一切創生的本源,它遍佈宇宙(或說宇宙為「理」所含攝),它是宇宙實有存在的究竟、絕對本體與主體,一切皆為「理」所創生,一切人、物之性皆是「理」,人人之本性即為「理」(性即理),進步言,人人之個體與宇宙客體(理)亦同一不異,順應本性(理)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而此「道心」或「良心」為將吾人身、心回歸宇宙本體(理)之關鍵所在。「理」是宇宙究竟的本體與主體,只是從不同角度來說有不同名稱,就宇宙本體的角度曰「(道)理」,就造物主、主宰者的創生角度曰「明明上帝」。

事實上,一貫道這樣的思想,比較接近佛教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外道認為宇宙的根本、究竟的本體為「梵」(Brahman),其與人人個體之「我」(Atman)實一不異(此處「我」指真實存在的主體),人因為不知「梵我一如」之真理,於是造作諸業力而六道輪迴,唯有實證「梵我一如」才能滅除業力,從六道輪迴中解脫。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跟外道所說的「梵我一如」思想差別不大,惟名相與稱呼不同及加入末世救贖思想而已。


佛教認為諸法性空、無我而緣起、緣滅,諸法之生、滅悉依緣起,而非有一絕對實有存在的主體或本體在造作,並非實有存在名為「梵」或「理」的東西作為宇宙主體或本體而造作一切、創生或毀滅一切,當然也非實有存在造物主、主宰者在造作一切、創生或毀滅一切。錯認宇宙或我人身心中實有存在主體的見解,佛教稱之為「我見」,此係不正確、錯誤的「邪見」,執著於這樣的見解稱之為「我執」,依循這樣的見解(我執)無法獲得真實解脫,以因執著實有存在「我」故(包含認為實有存在宇宙本體之「我」或人人個體之「我」),亦無法證入無我而煩惱止息與從生死輪迴中解脫。

佛教是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亦否定宇宙本體或人人個體之實有存在,宇宙與人人皆非真實存在永恆不變的主體,如此方能成立「諸法無我」。一貫道的「求道」、「修道」思想是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理」或「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認為唯有「求道」與「修道」,吾人身心之靈性(或靈魂)才能從玄關竅中離開返回「理天」,一貫道認為吾人身心實有存在個體之「我」(「靈性」或「靈魂」)的思想,正是外道的「梵我」與「神我」思想。

一貫道(基於梵我思想)所言的「求道」、「修道」思想,與佛教(基於無我見地)所言的喜貪盡…乃至不受後有及以破除我執為目標的解脫道,彼此是截然兩個不同的目標,亦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方法與結果。佛教的「修道」思想以緣起無我見為基礎,著重於心性解脫(破除我執與煩惱止息),本質否定造物主、主宰者的實有存在,亦否定「梵我」、「神我」的實有存在─包含否定一貫道所言之「理」或「明明上帝」的實有存在(如此方能破除人、法我執,證悟究竟實相與得到究竟解脫)。

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著重於(順世間而言)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而由「求道」至「修道」…乃至「返本」過程皆是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此係佛教所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認為實有存在一主體或本體),這樣的思想係與否定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佛教相違且矛盾的。
就佛教而言,生死輪迴係因無明(與我執)所致,以因無明(與我執)故,而有生死輪迴,吾人之煩惱,係根源於對無明與邪見的執著,破除種種執著,即能煩惱止息與從生死輪迴中解脫。一貫道承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思想係屬「我見」,此乃佛教所呵斥的外道邪見,一貫道承認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存在的我見思想會造成人、法我執破除的障礙,反而導致我執更重,無法煩惱止息與從生死輪迴中解脫。


一貫道修道思想著重於順世間倫理學的建立與實踐

佛教的解脫道依於緣起無我見,而佛教的緣起無我見並無地域、種族與文化的限制,若說緣起無我見有地域、種族與文化的侷限,那麼,這就如同在說只有某一地域、種族與文化之人才能解脫,這樣的說法違反佛教眾生平等的思想。


對於佛教而言,一貫道著重於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的修道思想屬於有漏世間法的範疇,並非究竟解脫道。就順世間言,其實佛教並不否定人道倫常、道德的重要性,但是,人道倫常、道德的實踐並非究竟的解脫道(無關以緣起無我見為基礎的解脫道,更何況一貫道的人道倫常、道德的建立與實踐,係建立在與佛教無我見矛盾的有我見基礎上),順世間所言之人道倫常、道德乃相對的概念─人道倫常、道德係是一種主觀的相對標準,而非絕對真理,不同國家、地域、種族與文化…甚至不同人,皆有不同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並無絕對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存在。



漢人文化所言之人道倫常、道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與倫常…等係漢人文化(基於儒家)的道德標準─這是漢人文化的主觀標準,有著地域、種族與文化的侷限,並非絕對、究竟的標準。譬如,以藏人兄弟共妻文化來說,在藏人看來,兄弟共妻符合(藏人主觀中的)人道倫常、道德規範,但在漢人看來,藏人的兄弟共妻簡直是違反(漢人主觀中的)人道倫常、道德規範的亂倫行為─藏人與漢人各自有著不同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


雖然人道倫常、道德並非絕對,有著地域、種族與文化的限制,但是佛教並不否定與排斥人道倫常、道德的追求與實踐(就順世間而言),只是認為那並非究竟的解脫道(就出世間而言)。

若人道倫常、道德為天道(理)的顯現,而順應人道倫常、道德即為順應天道(理),可是,不同國家、地域、種族與文化皆有不同人道倫常、道德的認知與標準,那麼,究竟要順應何者(哪一個國家、地域、種族或文化)才算是順應天道(理)呢?如果漢人文化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可以作為修道、順應天道(理)的準則,那麼,在漢人眼裡簡直是亂倫的藏人之人道倫常、道德標準也應可以作為修道、順應天道(理)的準則。人道倫常、道德係不同地域、種族與文化的主觀標準下的產物,不同地域、種族與文化的人道倫常、道德皆不同,所謂人道的倫常、道德係一種相對的主觀標準與概念,無關究竟的諸法實相,更不能作為絕對的真理與實踐之道。


佛教出世間的解脫法─緣起無我見,超越順世間的人道倫常、道德(有漏世間法)層次,進步言,一貫道著重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以順應天道(理)的修道思想,其僅是順世間而言的主觀道德標準建立與實踐─換言之,即順世間而言安身立命的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這樣的一個人道倫常、道德實踐思想僅止於有漏世間法罷了,佛教不否定這樣一個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但這樣的一個人道倫常、道德的建立與實踐並非絕對真理的建立與實踐,彼僅係屬有漏世間法,更何況一貫道的人道倫常、道德建立與實踐係建立在梵我思想的基礎上,並非佛教所言證悟諸法實相與破除我執的究竟解脫道。


佛教與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基礎差異在於:一者是超越順世間、以無我見為基礎的解脫道,即佛教;另一者是以有我見為基礎、著重於世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後順應人道與天道而返本與得到救贖,即一貫道結合宋儒與末世神權救贖信仰的修道思想,兩者在見地基礎、方法與目標皆有差異。佛教的解脫道建立在緣起無我見的基礎上,本質否定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一貫道「求道」、「修道」思想係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礎上,換言之,佛教(無我見)與一貫道(有我見)的修道思想是根本上的相違與矛盾。


就佛教解脫道言,一貫道承認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思想,亦是佛教呵斥的外道我見(梵我思想)。依循一貫道的(儒家)修道思想,建立與實踐人道倫常、道德,具有安定國家、社會之利益與功效,但是一貫道這樣的實踐過程與結果,是建立在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我見(梵我思想)基礎上,無法達到佛教破除我執、煩惱止息與解脫生死輪迴的目標,反而加深對於我見的執著(我執),無法煩惱止息乃至證達「無我」之涅槃境界。


一貫道認為其「道」可以超生了死、脫輪迴之苦與返本還原,而超生了死與返本還原的方法,即是在「求道」─求得領有「天命」(此處指法旨、任務或使命)的道脈金線與「地府抽丁,天堂掛號」後,藉由順應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而順應天道(理)以「返本」,而吾人順應人道與天道之心即為「道心」或「良心」,彼如同打開解脫生死大道的鑰匙,藉此達到超生了死與返本還原的目標,而上述一切,都必須以「求道」(一貫道的入教儀式)─求得領有「天命」的道脈金線為前提才有意義,而「求道」與「修道」、「天命」都是建立在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礎上。唯有「求道」後「修道」,方能返本還原,方能由「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救贖返回「理天」而超生了死。


一貫道認為「道」與「教」是不同的,「教」的作用是依於「道」而教化人心,「教」僅是「道」的作用,「教」的目的僅是「勸善」與「行善」,功能在於匡正人心,莫使人作惡,但無法真正解脫(回歸本原),唯有一貫道領有「天命」的「道」才能令人解脫與返本。


但是,說到底,一貫道的「修道」─著重於順世間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其實也僅止於自家所言「教」的範疇罷了。


藉由順應人道倫常、道德而窮究與順應天道,以順應人道與天道的「道心」或「良心」返入人人本具的本性與本體─「(道)理」,此即一貫道的「修道」方法,但是,一貫道認為欲得到救贖返回「理天」,只有「修道」是不夠的,還須要「求道」。一貫道認為「求道」後,即「天堂掛號,地府抽丁」,壽終之後能藉由領有「天命」的道脈金線,由「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救贖,吾人之靈性(或靈魂)由玄關竅離開返回「理天」(按:認為吾人身心中有一個實有存在的主體在輪迴或解脫,此為佛教所呵斥的外道「神我」思想)。如果不「求道」,即使「修道」修的再好,以因天堂未掛號之故,亦無法返回「理天」,換言之,「求道」與「修道」乃得到救贖返回「理天」的必要條件。


依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求道」反而根本沒有意義可言,係多此一舉,因為既然人人本具與宇宙本體無別的本性與本體─「(道)理」,即使不「求道」,只要順應人道倫常、道德,一樣可以窮究與順應天道(理),而闡發順應天道與人道之「道心」、「良心」回歸本源─「(道)理」,然而,這樣的一個建立與實踐順世間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結果實乃宋儒思想的實踐,旨在依聖人(孔孟)之教建立順世間人道倫常、道德標準(以弘儒家),並非佛教究竟解脫道。


說到底,有無「求道」與否,差別只在於壽終之後,是否可由「明明上帝」、「活佛師尊」等救贖,吾人身心中的靈性(或靈魂)從玄關竅離開返回「理天」,其實一貫道的思想不離佛教所呵斥的外道「梵我」與「神我」思想。然而,所謂的「明明上帝」與「理天」真相係宋明理學宗教化的產物,「明明上帝」是「理」的擬人化與神格化,而「理天」是「理」的天堂化,所謂「明明上帝」與「理天」根本不存在,此於前文已有論及,在此不再贅述。
道親「求道」後,以為真能「天堂掛號,地府抽丁」,壽終之後能因為在天堂有掛號而返回「理天」,這樣的認知實乃一場美麗的騙局─根本不存在一個「理天」可以讓道親返回─「求道」與否,根本沒有意義。



佛教解脫道是建立在否定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緣起無我見之基礎上,然而一貫道「求道」與「修道」卻係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或主體)與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基礎上,此係與佛教緣起無我見相違且矛盾的見解(我見),此於前文已多有論述,在此不再贅述。依循一貫道的見解,承認宇宙本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仍係執著於梵我思想的邪見,依循這樣的邪知邪見無法破除我執、證達佛教的無我,反而加深對於我見等邪見執著。



雖然一貫道亦以超生了死為目標,但其實一貫道的「修道」方法著重於就順世間言,人道倫常、道德標準的建立與實踐,這樣的一個儒家思想實踐之道及承認宇宙本體與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修道思想並非佛教的究竟解脫道,無法真的達到超生了死目標。





一、 三期末劫真相



1. 三期探源
認識三期末劫思想
一貫道將人類歷史劃分成三個時期:「青陽期」(由伏羲氏至周代的1,886年)、「紅陽期」(由周代至中華民國的3,114年)與「白陽期」(由中華民國開始的10,800年),此三個時期分別由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掌管。



一貫道認為上帝(明明上帝)以不同時期之人的罪惡輕重不同,而降下不同的災劫,同時也於不同時期降下不同的三寶(口訣、合同、玄關竅)予有緣之人,以避災劫與超生了死。一貫道三寶:(1)口訣(又稱「真經」,如同神咒)、(2)合同(又稱「真憑」,如同手印)與(3)玄關竅(又稱「真宗」,即眉心中間,表示我人自性所居處,一貫道認為在「求道」儀式中,經由領天命的點傳師點玄關竅後,將來死時靈性可由玄關竅離開返回「理天」),此三寶為得到救贖與死後返回理天的憑證(如同通關密語)。



茲簡述一貫道認知的三期末劫與對應的救贖三寶如下:



(1) 青陽期的1,886年之中,由燃燈佛掌天盤,上帝(明明上帝)降下的災劫名為「龍漢水劫」,此時期三寶之口訣為「四字真經」、合同為「蓮葉合同」,如《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云:



「…起於伏羲氏的時候,到商太丁,即周王季的時候止,共一千八百八十六年。這叫做青陽劫期。當初上帝以世人的罪惡輕重,定下九劫,名叫『龍漢水劫』……然而世上的人,並非都是惡的,故特將天道降世,又惟恐世人不知,故特派『木精子』降世為『伏羲氏』繼天立極、代天宣化、傳真宗、救原子,使在世躲劫難,出世超生了世,這就叫做『青陽普渡』。又在普渡時,明君代天傳道,傳下『三寶』:一為『真宗』:我人自性所居的『玄關竅』、二為『真經』:仙家所念的四字真經、三為『真憑』:也就是蓮葉合同…」

(2) 紅陽期的3,114年之中,由釋迦牟尼佛掌天盤,上帝(明明上帝)降下的災劫名為「赤明火劫」,此時期三寶之口訣為「六字真經」、合同為「蓮葉合同」,如《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云:



「…起於商帝乙,即周王季的時候,到中華民國止,共三千一百一十四年,這叫做紅陽劫期。當初上帝以世人的罪惡的重,定下十八個劫,名叫『赤明火劫』,因當初中國外國都有十八次大會戰,均以烈火為害,故名『火劫』……上帝不忍善惡不分,玉石俱焚,故派『金精子』降世為『太公望』繼天立極、代天宣化、傳真宗、救原子,使在世躲劫難,出世超生了死,這就叫做『紅陽普渡』。又在普渡時,明師代天傳道,亦傳下『三寶』:一為『真宗』:我人自性所居的『玄關竅』、二為『真經』:佛家所念的六字真經、三為『真憑』:亦就是蓮花合同…」



文中所載之紅陽期「真經」為「佛家所念的六字真經」,此「六字真經」即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3) 白陽期的10,800年之中,由彌勒佛掌天盤,上帝(明明上帝)降下的災劫名為「延康風劫」,此時期三寶之口訣為「無字真經」、合同為「蓮藕合同」,如《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云:



「……起於中華民國時代,到將來的一萬零八百年止。在此一萬零八百年的中間,叫做白陽劫期。上帝以現在世界上人的罪惡輕重,降下八十一浩,劫名叫『延康風劫』。……現今白陽開科一萬零八百年,不能改變,白陽天盤『彌勒古佛』白陽道盤『水火精子』繼天立極、代天宣化、傳真宗、救原子,使在世躲劫難,出世超生了死,大道普傳,普渡三曹,萬教歸一、齊起歸根,務使人人返本還原。又在普渡收圓時,明師代天傳道,亦傳下『三寶』:一為『真宗』:我人自性所居的『玄關竅』、二為『真經』:白陽期所唸的無字真經、三為『真憑』:亦就是蓮藕合同…」



一貫道認為白陽期之災劫為「延康風劫」(另又稱為「罡風劫」),什麼是「延康風劫」呢?《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解釋如下:



「…所謂『延罡風劫』,就是都以罡風為害,像鈾和氫的原子炸彈,及未來慧星,和罡風的掃世等等,萬物完全化為灰塵。…」



一貫道相信白陽期由於科技的進步,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將被人類高科技發展的武器(如原子彈、核武…等毀滅性武器)或慧星撞擊而毀滅,當世界毀滅時,唯有持有一貫道三寶者才能獲得救贖。



一貫道白陽期之口訣(真經)為「無太佛彌勒」,口訣中,「無」指無極,「太」指太極(由此可看出一貫道承襲宋明理學由無極而太極…乃至創生萬物的哲學思想),「佛彌勒」指掌管白陽期天盤的彌勒佛。「無太佛彌勒」之意即為「掌管天盤(含無極與太極)的彌勒佛」,此口訣係宋明理學(與三教合一)思想的產物,非真由上天降下的「無字真經」。



依據《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整理三期末劫思想於下表:



        青陽期      紅陽期      白陽期



  ──────────────────────────────



  掌管天盤  燃燈古佛     釋迦文佛     彌勒佛



  掌管道盤  伏羲氏      四正文佛     濟公活佛



  末後收圓  瑤池金母     西王聖母     濟公活佛



  赴會    櫻桃會      蟠桃大會     龍華大會



  註盤    菱角天盤     查補天盤     重整天盤



  考道    阿靈王      申公豹      阿修羅王



  遭劫    龍漢水劫     赤明火劫     延康風劫



  成道佛子  二億       二億       九十六億



  道降    天子       三教       庶民、火宅



從上表可以看出一貫道認為青陽、紅陽與白陽三期各有不同負責掌天盤、道盤與收圓、考道…等職掌者,依一貫道的認知,現今是白陽期,由彌勒佛掌天盤、濟公活佛負責掌道盤與收圓任務。表中三個時期分別由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掌天盤的思想正是源自於一貫道祖師黃德輝(黃九祖)編撰的《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而此書救渡、收圓思想起源正是明代的「九蓮菩薩」救渡、收圓信仰思想。

由此表不難發現一貫道認知的職掌人物中,有諸多僅存在於小說或神話的虛構人物角色─如果道親以小說或神話人物為救贖與依止對象,這如同將自己的生死大事交予不存在的龜毛、兔角救贖。



於三期末劫得到救贖無法煩惱止息

對於佛教而言,真正的災難,並非世界末日,亦非吾人壽終死亡,而是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乃煩惱與生死輪迴的根源。一切現象因緣生、滅而無常,宇宙與吾人色身係緣起,也終有緣滅,這是不可不面對的事實,宇宙與吾人色身的成、住、壞、空是因緣起、因緣滅的顯現,只是我們以因執於我執故,故而有「我」與「我所」對立執著的思惟模式─錯認「自我」實有存在,以因為錯認「自我」實有存在故,而有認為「這是我所擁有」、「這是屬於我」的自私自利執著,由此對於現象緣起、緣滅變化產生得、失等種種執著與痛苦─造成我們痛苦的,並非現象緣起、緣滅,而是「我」與「我所」對立的執著,由此執著衍生種種得、失執著產生種種得、失之苦、樂執著(佛教聖人以因證達無我之涅槃境界故,雖然於順世間亦會言「我的…」,但是佛教聖人了知就勝義諦言,實無「我」與「我所」,所言之「我的…」僅是於世俗諦,就順世間而言的假立)。



我們會害怕宇宙毀滅與吾人壽終死亡後,即消失殆盡不復存在,害怕失去種種我們所擁有的東西,於是希望有一個「永恆」的依靠與救贖。佛教認為造成我們痛苦的根源在於我執,以因有我執故,故而有「我」與「我所」對立執著,以因有「我」與「我所」對立執著故,故而有種種得、失執著,以因有種種得、失執著故,故而有種種苦、樂執著。倘若我執不祛除,即使得到救贖或得到一個「永恆」,煩惱依然存在,種種痛苦依然纏縛─除非破除我執,而否即使得到救贖返回「理天」仍無法煩惱止息。



三期末劫與收圓思想根源

一貫道的收圓思想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明神宗(萬曆)之母李太后夢見觀世音菩薩授予她一部典藉《佛說大慈至聖九蓮菩薩化身度世尊經》。夢醒後,信以為真,便杜撰了《太上老君說自在天仙九蓮至聖應化度世真經》。



《太上老君說自在天仙九蓮至聖應化度世真經》偽託太上老君之名,宣揚所謂「九蓮菩薩」即是在「南閻浮世,下界眾生,違天背道」時辦理救渡眾生任務的菩薩,此即一貫道「收圓」思想之淵源。自此之後,明神宗與李太后開始推動「九蓮菩薩」信仰。一貫道創教祖師吸收了「九蓮菩薩」信仰中的救渡、收圓思想,在後來發展中,還加入了災劫、世界末日等末世救贖概念。



一貫道創教祖師亦吸收了「九蓮菩薩」信仰的救渡、收圓思想加入一貫道思想與理論體系中,如一貫道祖師黃德輝(黃九祖)編撰的《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按:白蓮教流傳之典藉多名為「寶卷」)即可見受到「九蓮菩薩」信仰影響極深,明神宗與李太后推動的「九蓮菩薩」信仰救渡、收圓思想,乃為後來新興末世救贖教派收圓思想的濫觴。



一貫道黃九祖─黃德輝於《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中,將「無生老母」(或稱「老母」、「老母娘」)奉為最高的神祗,認為世界…乃至一切眾生之佛性皆由老母創生,此係一貫道的「明明上帝」亦稱為「老母」、「老母娘」之由來(按:白蓮教的口訣正是「真空家鄉,無生老母」,雖然一貫道不願意承認與白蓮教有任何關聯,但是一貫道與白蓮教有著淵源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黃德輝所撰的《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將人類歷史分成三個時期,分別由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掌管,得救的人能參與「龍華會」,回至「家鄉」與「無生老母」相聚,此正是一貫道「三期末劫」思想中,由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掌天盤之思想起源。



「收圓」與「三期末劫」─其實是根源自九蓮信仰收圓、救渡思想與黃德輝思想的產物,並非真源自上帝(明明上帝)依人類歷史三個時期,分別降下不同的劫難與一貫道三寶。



多少道親終其一生服庸於一貫道的「活佛師尊」、「明明上帝」…等,日日夜夜奉持一貫道三寶與叩首,期望能躲災劫、避凶難,甚至期望死後能得到救贖返回「理天」,卻不知道自己浪費了一生信仰的收圓與三期末劫思想,只是根源於明代的「九蓮菩薩」信仰收圓、救渡思想─只是李太后的一場夢,後來再加上黃德輝編撰的《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一書思想渲染而成的產物。



多少道親終其一生期望「活佛師尊」於白陽期末後收圓而返回「理天」,卻不知道一貫道的三期末劫與收圓之說其實只是源於明代「九蓮菩薩」信仰救渡、收圓思想與黃德輝(三佛於三期掌天盤)思想的產物─根本沒有人會來收圓與救渡道親,道親將死後的去處與生死大事託付給死後的未知與虛構的思想,如同在賭博,這是非常不可靠的。



一貫道說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分別掌管青陽、紅陽與白陽期天盤,這是單方面的錯誤說法,其乃源自黃德輝的想像與誤傳。事實上,佛教並沒有末世救贖的概念,也沒有掌天盤的概念。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對於佛教而言,是過去、現在、未來示現於人間的覺者,扮演的是引導我們自覺與解脫的導師,並非救贖主,也非掌天盤者。一貫道將過去、現在與未來三位引導我們自覺與解脫的覺者說成是其三個時期的掌天盤者,係謗佛之邪見與謬說。



2. 白陽期收圓與彌勒祖師真相

彌勒收圓真相

對於佛教而言,彌勒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下一位於人間示現的覺者,他是於未來引導眾生自覺與解脫的導師。但是,對於一貫道而言,「彌勒佛」卻成為白陽期的掌天盤者,亦是白陽期的救贖者之一。



一貫道認為從中華民國於西元1911年開國之後的一萬零八百年為所謂的「白陽期」,有些道親認為今時乃白陽期,而佛教係屬紅陽期的教法,故佛教已經無效,唯有求得白陽期的天道金線,才能獲得救贖與解脫。如同前文所論述─佛陀的教法(所證悟的緣起性空之真諦)沒有時空限制的問題,部份道親說佛陀教法係紅陽期過時教法,現今已無效之說,是錯誤的邪見與謗佛之說,會招致墮入三惡道的惡果。



依據《性理題釋》〈何謂三期末劫〉一文所述,一貫道認為現今乃白陽期,由彌勒佛掌天盤、濟公活佛掌道盤與負責收圓,待濟公活佛收圓後,成佛道子九十六億人,對於道親來說,根深蒂固的相信自己就是在那九十六億人當中的幸運兒。一貫道亦奉彌勒菩薩為祖師,認為現在是彌勒佛掌白陽期之天盤,因此,一貫道創教祖師在設計一貫道教義時抄襲《增一阿含經》等有關彌勒菩薩出現世的佛教經典,將彌勒佛於初會渡化的人數(九十六億)說成是一貫道白陽期的收圓人數。



引述《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八第二經:



「…彌勒出現世時。聲聞三會。初會之時九十六億比丘之眾。第二之會九十四億比丘之眾。第三會九十二億比丘之眾。皆是阿羅漢…」



上揭經文明確表示:彌勒出現世時,初會有九十六億比丘之眾成「阿羅漢」(證達四果、破除我執者為「阿羅漢」,而欲證達「阿羅漢」,唯有依於佛教不共外道的「無我」見地,遵循佛教四聖諦與法次法向之次第才可證達,而非依於一貫道)。「比丘」為佛教受具足戒之僧伽(出家眾),其皈依正信佛、法、僧三寶,而非皈依一貫道的邪見三寶(口訣、合同與玄關竅)。由此已可知,彌勒出現世於聲聞三會教化的對象,皆為皈依正信佛教之比丘眾,而非一貫道道親。



復次,引述《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第三經:



「…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民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



一貫道在設計其理論時,抄襲有關彌勒菩薩的經論,當然乍看之下會感覺好像經典所說跟一貫道說法吻合。但是,我們可以從上揭經文中清楚知道:「…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將來彌勒菩薩所渡化者,盡是依止世尊的正信佛教弟子,而非一貫道道親。



復次,一貫道認為現在彌勒菩薩已經出現世,又稱現在是「白陽期」,由彌勒佛掌天盤,這是錯誤的說法。我們以此上揭經文反思一貫道理論的真實性:一貫道興起的情況與《增一阿含經》所記載彌勒出現世的情況是差異甚大的,且一貫道理論與佛陀教導的緣起無我論差異亦非常大(甚至矛盾)。



進步言,佛教將佛陀教法之流傳分成三個時期,以表示佛法從興盛至衰微之壽命(而非世界之壽命),分別為正法、像法與末法期,末法期乃表示佛陀教法日漸衰微,而非世界末日。依佛教之三期說法,現今也應該是「末法」期之開始,佛陀的教法尚未結束,絕非如一貫道所述的「白陽期」。



多少道親勤於「求道」、「修道」與「辦道」,或勤於佛堂叩首,期望濟公活佛於白陽期收圓後,能隨彌勒佛與濟公活佛返回「理天」─道親們相信自己就是在那九十六億之中的有緣幸運兒,卻不知道一貫道宣稱的白陽期收圓之說,是一場美麗的騙局,因為從彌勒菩薩相關經典可以知道,彌勒菩薩出現世渡化之對象乃為皈依正信佛教之佛陀弟子,而非一貫道道親。



「彌勒祖師」真相

一貫道相信彌勒佛為白陽期掌天盤者,亦相信彌勒佛曾在清代道光年間於山東降生為路中一。路中一,生於道光年間,山東人,於光緒二十一年拜劉清虛(劉十六祖)為師,後得劉清虛賞識,傳衣缽於路中一,路中一成白陽期初祖(按:路中一是一貫道道統紅陽期與白陽期的劃分點,路中一之前的一貫道祖師皆為紅陽期祖師,自路中一開始為白陽期祖師)。一貫道稱路中一為「彌勒祖師」,認為路中一乃為彌勒佛降世,其為白陽期初祖,亦掌管白陽期天盤,而白陽期的道脈由路中一開始傳承,如《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述:



「…六祖惠能渡白祖馬祖二人,道降傳火宅,白、馬二人是為七祖,而後又續傳羅八祖、黃九祖、吳十祖、何十一祖、袁十二祖、徐楊十三祖、姚十四祖、王十五祖、劉清虛十六祖,此乃紅陽,十六代圓滿,道轉白陽之期,彌勒應運,路中一為初祖,大開普渡,大闡玄機…」



一貫道黃九祖(黃德輝)於《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一書中將人類歷史分成三個時期,認為白陽期的掌天盤者為「彌勒佛」。路中一為使自己符合《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一書所言(使自己成為白陽期初祖與掌天盤者),其進入劉清虛門下後,於光緒三十一年自稱「彌勒佛」化身,正式登上教主之位,取得掌教之實權。明言之,路中一為登上教主之位、取得掌教之實權,於是自稱係「彌勒佛」化身,以「彌勒佛」之名,行上位之鬥爭與鞏固自身神聖地位以掌教權之實。



依《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第三經所述:



「…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伸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民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



路中一若真為「彌勒佛」應化,其至少應當至摩竭國界毘提村中,由諸鬼神開門方得見迦葉尊者所在之禪窟,且由迦葉尊者示現與作證。可是路中一自稱「彌勒佛」之應化情形,明顯與《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第三經所述場景差異甚大,可見路中一之「彌勒佛」與「彌勒祖師」係自號,而非真為「彌勒佛」應化。路中一自號「彌勒佛」化身,有其鬥爭與掌教權之目的,以「彌勒佛」之名行鬥爭與掌教權之實,並非真為彌勒菩薩降世。



雖然一貫道表面上也打著「彌勒佛」的名號,亦尊崇「彌勒佛」,但一貫道所尊崇與禮拜的「彌勒佛」並非佛教的彌勒菩薩,實是路中一本人。換言之,一貫道將路中一「仙佛化」為佛教的彌勒菩薩化身,視其即是「彌勒佛」,雖然以「彌勒佛」為名,但尊崇與禮拜的其實是路中一本人,而非佛教的彌勒菩薩。



有道親引用古偈辯曰:「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彌勒菩薩化身千百億,時時示現於人,只是人不識而已,以此說明路中一係彌勒菩薩降世之化身。彌勒菩薩不無可能化身千百億示現於人,但是,也有諸多妄人妄稱自己為彌勒菩薩降世之化身。



佛教是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釋迦牟尼佛與禪宗祖師之一的龍樹菩薩曾於經典中明確的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而依止於佛教見地的彌勒菩薩,亦承許緣起無我見(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簡言之,主張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一貫道是與佛教諸佛菩薩奉持的無我見地相違且矛盾的。



諸佛菩薩為不兩舌、不妄語之實語者,不會於此說這樣(一邊否定宇宙本體或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卻又於彼另說那樣(一邊承認宇宙本體或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甚至自謗。若一貫道白陽期初祖路中一真係彌勒菩薩降世、化身,那又怎麼會宣說與佛教相違、甚至矛盾的一貫道邪說、邪見(如一貫道承認宇宙本體或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此係佛教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若說係彌勒菩薩降世的路中一為教化道親而宣說與佛教相違、矛盾的一貫道教法(更何況經云:「…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文佛弟子…」,而非一貫道道親),那麼,這如同在說彌勒菩薩在兩舌、妄語的自謗(與謗佛)了,一貫道說路中一係「彌勒佛」降世、化身,乃謗佛之說。



道親若願往生兜率天(彌勒淨土)常侍彌勒菩薩,奉勸還是皈依正信佛教佛、法、僧三寶,依止正信佛教彌勒菩薩法門(與唯識宗)修行,而非依止一貫道的「偽彌勒佛」(彼係以「彌勒佛」為名,實是路中一)─依止正信佛教彌勒菩薩法門可往生兜率天常侍彌勒菩薩旁;依止一貫道的「偽彌勒佛」(路中一),造作謗佛惡業,死後來救贖道親的並非彌勒菩薩,而是路中一導引道親趣向三惡道。



一、 道統真相



一貫道道親相信求得的「道」與道脈心法源自上古,乃上帝(明明上帝)於三個不同時期(青陽、紅陽與白陽三期)降下之珍貴大道,道親相信若能求得此源自上古、持有「天命」的先天大道(道脈)金線,則能得到救贖,將來返回「理天」。

依《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述:

「…伏羲氏首出,仰觀俯察,知天地之運行,而劃先天八卦,以顯天地之蘊奧,此為大道降世之始也…」

道親們相信求得的「道」源自上古,而這樣一個源自上古的道脈,始自伏羲氏劃先天八卦,此為一貫道道脈降世的開始,而後,一直傳承至一貫道的「活佛師尊」張天然。

如同前文所述,一貫道的道統分成三個時期:青陽期、紅陽期與白陽期,而道親們相信求得的「道」係各不同時期的祖師們代代傳承下來(青陽期諸祖傳予紅陽期諸祖,紅陽期諸祖再傳予白陽期祖師),後於白陽期宏傳與發揚光大。

青陽、白陽與紅陽三期中,一貫道認為佛教禪宗三十三代祖師亦是紅陽期祖師,換言之,一貫道認為佛教禪宗三十三代祖師亦承接了一貫道的道統與道脈心法,而禪宗傳至東土六祖惠能大師後,惠能大師將一貫道的道統與道脈心法傳予白馬七祖,白馬七祖再傳羅八祖(羅尉群),羅八祖再傳黃九祖(黃德輝)…一直傳至白陽期初祖路中一。簡單的說,一貫道認為佛教禪宗祖師傳承亦是其(紅陽期)道統的一部份,而佛教禪宗祖師傳承亦是一貫道道統銜接點,那麼,對於佛教而言,釐清佛教禪宗祖師是否真亦是一貫道紅陽期祖師?佛教禪宗祖師傳承亦銜接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之說的真實性?這些皆是釐清一貫道道統真偽、佛教是否真如一貫道單方面扭曲的重要問題。

事實上,一貫道道統有著許多須探討的問題,譬如紅陽期道脈西遷的真相為何?而紅陽期祖師自白馬七祖、羅八祖(羅尉群)開始,真是延續自佛教禪宗的傳承嗎?一貫道的道統與道脈心法傳承奉持「法不傳六耳」的秘密傳教傳統,羅八祖乃明代(正統年間)人,黃九祖(黃德輝)乃清代(康熙年間)人,兩人相隔至少兩百年,羅八祖如何以「法不傳六耳」的秘密傳教方式將道統與道脈心法傳予黃九祖?羅八祖與黃九祖如何銜接道脈傳承?而白馬七祖又如何將道脈心法秘傳予羅八祖?這是值得反思與探討的問題。

許多道親也清楚道統問題所在,但是,大部份明白道統問題的道親,卻對於道統的問題避而不談,有些人亦言道統有問題也沒有關係。然而,道親們之所以相信一貫道殊勝,不正是因為相信一貫道的道脈是自上古傳承下來的珍貴金線嗎?如果道親對於道統問題置之不理(或不願面對),卻一味相信道統為真,這樣的盲信態度只是障礙對於真理的追求,亦阻斷自己瞭解真相的機會。



1. 紅陽期道脈西遷

一貫道相信自釋迦牟尼佛開始,至唐代惠能大師之間的三十三代禪宗祖師為紅陽期祖師。一貫道相信紅陽期時,道脈心法由中原傳承至西域(正確來說是現今尼泊爾)的釋迦牟尼佛,由釋迦牟尼佛銜接一貫道道脈,換言之,一貫道認為釋迦牟尼佛(乃至禪宗三十三代祖師)亦為紅陽期祖師─這意味著,一貫道誤認為佛教亦是源自一貫道。

那麼,紅陽期道脈是如何由中原西遷至西域的釋迦牟尼佛呢?一貫道主要流傳兩種說法:(1)孟子西遷道脈;(2)老子西遷道脈,然而,無論何種道脈西遷之說皆存在謬誤。即使姑且忽略歷史問題,就佛教教理而言,宣稱不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佛教,乃承接(或源自)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一貫道,係極為矛盾與荒謬的說法。

孟子西遷道脈之說

第一種孟子西遷道脈之說,主張孟子之後,一貫道道脈心法便於中原失傳了,慶幸的是雖然道脈心法在孟子之後於中原失傳,但在孟子之時已傳承至遠在西域的釋迦牟尼佛,如《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述:

「…老子降世發揚道宗,東渡孔子……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孟子以來,道脈西遷,心法失傳……良以孟子之時,道脈心法業經盤轉西域,釋教接衍……釋迦牟尼佛西域承續道統,渡大弟子迦葉,為佛教之始祖。…」

大部份道親認為於紅陽期時,一貫道道脈心法由老子渡孔子、孔子傳曾子…最後傳至孟子,即於中原失傳,幸一貫道道脈心法於孟子時傳承至西域的釋迦牟尼佛,使一貫道道脈心法得以延續。

事實上,這樣的一個說法是極為荒謬的,因為孟子約出生於公元前372年,釋迦牟尼佛約出生於公元前500年左右,孟子出生晚釋迦牟尼佛近兩百年,換言之,遠在孟子出生之前,釋迦牟尼佛早已涅槃,且早於涅槃前將心法傳承予迦葉尊者了─彼時孟子根本尚未出生,如何將道脈心法傳予釋迦牟尼佛。

一貫道說孟子將道脈心法傳予釋迦牟尼佛,如同在說孫子將遺產傳給早已過世的爺爺般荒謬,亦如同在說兒子生父親般的荒謬,是故一貫道說孟子之時道脈西遷是荒謬的錯誤說法。由此可見一貫道創教時,杜撰道統的不慎破綻,而這樣的一個謬誤,咎因於道統杜撰者的歷史錯誤認知。

老子西遷道脈之說

第二種老子西遷道脈之說,主張老子將道脈傳承予釋迦牟尼佛,或說老子西化釋迦牟尼佛。有部份道親了解一貫道道統說孟子西遷道脈的謬誤,故而不持孟子西遷道脈之說,另改持老子西遷道脈的說法,事實上,老子西遷道脈之說乃是受了《老子化胡經》影響。

西晉惠帝時,道士王浮為與佛教鬥爭,於是偽造《老子化胡經》(或名《明威化胡經》),此偽經旨說老子西入天竺,化身成釋迦牟尼佛,而後教化天竺人佛法,主要目的在樹立佛教源於老子之說,以貶低與排斥佛教,如《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法祖法師傳〉所記載:

「…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按:即王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

繼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後,北周甄鸞亦著《笑道論》駁斥《老子化胡經》。然而,沒想到,王浮當初偽作的《老子化胡經》竟然淪為一貫道偽說道脈西遷之依據。

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之前,道教並無六道輪迴觀念(按:早期道教認為人死後是到泰山,而非六道輪迴),道教始融入六道輪迴觀念,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道教開始吸收部份佛教義理,融入六道輪迴觀念。若說佛教為老子、無六道輪迴觀念的道教思想繼承者,或說釋迦牟尼佛乃老子所化,這是很牽強的,一貫道此說與史實有所出入。

道教開始吸取佛教教義,據史實是從東晉末年開始,而至南北朝時,道教則全面性的大量吸收佛教教義融入道教中。而將六道輪迴觀念融入道教中,是南北朝時代的演變(東晉時代道教僅融入因果報應說),在此之前,道教並沒有六道輪迴觀念。如果說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係繼承自無六道輪迴觀念的老子、道教思想,那麼,這是很牽強與矛盾的。


佛教承接道統的矛盾

無論一貫道對於道脈西遷有多少解釋版本,若就義理而言(姑且忽略歷史問題),一貫道認為釋迦牟尼佛(乃至禪宗三十三代祖師)亦承接一貫道的道脈心法,係一貫道單方面荒謬且矛盾的錯誤認知。

就教理而言,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認為宇宙萬物…乃至我人靈性皆為「明明上帝」創生與主宰。與一貫道相反,佛教並不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亦不認為宇宙萬物悉由「明明上帝」創生與主宰,對於佛教而言,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思想,正是佛教呵斥的外道梵我思想。因此,說佛教(不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乃承接、源自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而來,這是錯誤且矛盾的說法。

有道親認為他們的道脈心法,是在禪宗三十三代祖師的傳承中,由釋迦牟尼佛除了經典中的教導外,另外秘密傳承一貫道的道脈心法予禪宗歷代祖師,有道親說此為「教外別傳」。然而,「教外別傳」指的是釋迦牟尼佛另外秘密傳承一貫道的道脈心法嗎?非也。「教外別傳」指的是禪宗不設施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心印,並非「除了佛教經典外,另有秘密傳授」。前文論及依於緣起無我見的佛教並不認同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那麼,釋迦牟尼佛…乃至禪宗祖師認同一貫道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的思想嗎?答案是否定的。



若說釋迦牟尼佛與禪宗歷代祖師一邊宣稱造物主、主宰者非實有存在,一邊卻又矛盾的秘密傳承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思想與道脈心法,那麼,這樣的說法即是在毀謗釋迦牟尼佛與歷代禪宗祖師兩舌、妄語了,道親這樣的認知實犯謗佛之過謬,終招致墮三惡道之惡果。



一貫道主張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實有存在,但是釋迦牟尼佛是明確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如前文所提及的《文殊師利問經》中,釋迦牟尼佛即明確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引述經文如下: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邪見人說如是言。摩醯首羅天造此世間。如是邪說當云何破。佛告文殊師利。此是虛妄非真實語。又餘外道言。非首羅造。若由首羅不應自謗。何以故。自由故。若自由者。則一切世間以首羅為師更無餘師。若一切世間各自有師。則諸世間非首羅造。若一切事由首羅者。若事首羅則應無疑。又摩醯首羅經不作是說。若有此說眾生不應生疑。是故文殊師利。知此世間非首羅所造。當知不實是虛妄言。佛說此祇夜。

  若諸善惡業 摩醯首羅造



  世間無事證 無人決斷說



  如此不真語 雖說不成就…」



經文中「摩醯首羅天」乃婆羅門教神祗,其於婆羅門教中的地位跟「明明上帝」之於一貫道的地位一樣,都是「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此於前文已有描述,在此不再贅述。如果釋迦牟尼佛真是一貫道道脈心法的承接者、亦承接了一貫道道統,那麼,釋迦牟尼佛卻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與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思想相違,乃極為矛盾之事。

復次,一貫道認為佛教禪宗三十三代祖師亦是紅陽期祖師、亦為道脈心法與道統承接者。一貫道此種認知是非常矛盾的,因為亦是禪宗祖師之一的龍樹菩薩,即於其論作中明確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如前文所述,龍樹菩薩於《中論》開宗明義即言:

「…有人言萬物從大自在天生,有言從韋紐天生,有言從和合生,有言從時生,有言從世性生,有言從變化生,有言從自然生,有言從微塵生。如是謬於無因、邪因、斷、常等邪見,種種說我、我所,不知正法…」



論中所言「大自在天」對於婆羅門教的概念即為「至高無上的造物主、主宰者」,如同一貫道對於「明明上帝」的概念一樣,此前文亦有論述,於此不再贅述。明言之,龍樹菩薩是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這意味著,若亦是禪宗祖師之一的龍樹菩薩也是一貫道道脈心法與道統的承接者,但龍樹菩薩的主張卻與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思想相違、矛盾,這如同在說「一貫道紅陽期祖師不認同一貫道的主張」或說「一貫道紅陽期祖師的思想與一貫道矛盾」,(一貫道認為佛教禪宗祖師亦是道統承接者之說)是非常矛盾的。

佛教未曾銜接一貫道道統

就歷史而言,一貫道的道脈西遷之說充滿破綻。若忽略歷史問題,僅就義理而言,佛教與一貫道見地是根本相違且矛盾,若說釋迦牟尼佛、禪宗祖師是一貫道道脈心法與道統的承接者,或說佛教源自一貫道,乃非常牽強且矛盾之說。



一貫道道統由中原西遷之說,無論就歷史與義理而言,皆充滿矛盾,由此可知,一貫道道統中的道脈西遷之說係錯誤之說─佛教禪宗祖師並非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的承接者,道脈西遷之說乃一貫道單方面扭曲佛教禪宗史所杜撰。一貫道並非真源自上古與上帝(明明上帝)降下的先天大道,一貫道自稱源自上古的道統,其實也只是創教祖師穿鑿附會杜撰的產物罷了,並非真源自上古。



1. 與禪宗祖師的道脈銜接

「道降傳火宅」之說

前文已論及一貫道單方面宣稱道脈西遷至佛教禪宗三十三代祖師的荒謬之處,佛教(特別是禪宗)未曾銜接一貫道的道統與道脈心法,更非源自一貫道,就教理而言,佛教與一貫道更是見地根本相違且矛盾,一貫道道脈西遷之說係偽說。一貫道認為禪宗三十三代祖師亦是其紅陽期祖師,那麼,又如何從禪宗三十三代祖師傳承至一貫道的其他紅陽期祖師(白馬七祖、羅八祖與黃九祖…等)呢?一貫道紅陽期祖師又如何與禪宗三十三代祖師銜接道統與道脈心法呢?



依據《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述:



「…釋教單傳二十八代至達摩尊者,梁武帝之時達摩西來,真機復還中土,此謂之為『老水還潮』也。自達摩入中國,真道心法仍然一脈相傳,達摩初祖傳神光二祖,神光傳僧燦三祖,僧燦傳道信四祖,道信傳弘忍五祖,弘忍傳六祖惠能。至六祖之時衣缽失傳,禪宗而分南頓北漸,其實道歸庶民俗家,六祖惠能渡白祖馬祖二人,道降傳火宅,白、馬二人是為七祖,而後又續傳羅八祖、黃九祖、吳十祖、何十一祖、袁十二祖、徐楊十三祖、姚十四祖、王十五祖、劉清虛十六祖…」



一貫道認為道脈西遷後,道統與道脈心法傳至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達摩大師。後來於梁武帝時,達摩大師來到中土,將道統與道脈心法傳回中土。達摩大師來到中土後,是為中土禪宗初祖,而後將衣缽傳二祖神光、神光傳三祖僧燦…一直傳至六祖惠能。一貫道認為禪宗祖師傳至六祖時,已不再傳衣缽,但其實此時道統與道脈心法已傳至庶民、俗家(由白祖、馬祖二人自六祖惠能處承接道統與道脈心法)。



一貫道認為六祖惠能渡白祖、馬祖二人(六祖惠能將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傳予此二人),即所謂的「道降傳火宅」(按:多有道親將「火宅」解釋為庶民、俗家,然而,「火宅」的原意指的是三界之生死,譬如火宅,如《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白祖、馬祖二人是為七祖(以下簡稱「白馬七祖」)。



佛教禪宗三十三代祖師皆為出家眾,一貫道認為六祖惠能渡白馬七祖,是為紅陽期時,將道統與道脈心法由出家眾持有轉傳至在家眾持有的開始。



有道親說「白」指的是白玉蟾、「馬」指的是馬祖道一(按:此說出自一貫道典藉《道統寶鑑》),此種說法是非常荒謬的,因為馬祖道一是六祖惠能的再傳弟子(可謂六祖之徒孫),而非六祖惠能所渡;白玉蟾是宋代時期道教丹鼎派祖師,與六祖惠能相差至少四百年,六祖惠能根本不可能渡白玉蟾,奉持此說的道親實屬無稽之談。



姑且不論白馬七祖何許人也,至此可以發現:一貫道亦認為其為禪宗的延續,因為禪宗祖師亦為其紅陽期祖師,而從白馬七祖開始至之後的紅陽期、白陽期道脈傳承,亦皆是承接自六祖惠能,是故有道親認為一貫道也是禪宗的延續,甚至認為自己依止的一貫道也是禪宗的支派。事實上,這樣的一個認知是道親單方面鄉愿的錯誤認知(源自道場的錯誤教導),一貫道與佛教(特別是禪宗)見地根本相違且矛盾,何況佛教未曾銜接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而一貫道也實未曾與佛教禪宗銜接─「道脈西遷」與「道降傳火宅」係一貫道單方面之偽說。



「道降傳火宅」真相

一貫道「道降傳火宅」之說亦是偽說。依據《性理題釋》〈大道之沿革〉一文所述,一貫道認為六祖將道統與道脈心法傳白馬七祖後,白馬七祖再傳羅八祖(羅蔚群),而羅八祖再傳黃九祖(黃德輝)…如此一直傳承下去。事實上,於《六祖壇經》與《景德傳燈錄》中,不見六祖惠能傳白馬七祖之記載,白馬七祖何許人也,一貫道亦交待不清(有說係白玉蟾與馬祖道一,但此說係偽謬之說),六祖惠能傳白馬七祖之說係一貫道創教祖師所杜撰,目的乃為使自宗傳承歷史乍看似乎源源不絕。



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的傳承,自古至今皆奉持「法不傳六耳」的秘密傳教方式,道親於「求道」儀式時,必須由點傳師點玄關竅,以表示將來道親壽終時,我人身心之靈性由玄關竅離開而返回「理天」。



在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是在「法不傳六耳」的秘密傳教方式前提下,羅八祖(羅蔚群)生於明代正統年間、卒於嘉靖六年,黃九祖(黃德輝)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兩人相差至少兩百年,羅八祖根本無法「法不傳六耳」的秘密將道統與道脈心法傳予黃九祖。



復次,若白馬七祖自六能惠能處承接道統與道脈心法為真,則白馬七祖應也是離六祖惠能不遠之唐代人(與六祖惠能同時代),如此,六祖惠能方能「法不傳六耳」的將道統與道脈心法秘密傳予白馬七祖,而後白馬七祖再傳羅八祖。但是若如此,羅八祖係明代人,與係唐代人的白馬七祖至少相距六百年,白馬七祖根本無法「法不傳六耳」的將道統與道脈心法秘密傳予羅八祖。



再者,若白馬七祖「法不傳六耳」的將道統與道脈心法秘傳予羅八祖為真,則白馬七祖應是離羅八祖不遠之明代人(與羅八祖同時代),如此,白馬七祖方能「法不傳六耳」的秘密將道統與道脈心法傳予羅八祖。但是,若白馬七祖係明代人,則又與係唐代人的六祖惠能至少相距六百年,六祖惠能根本無法「法不傳六耳」的將道統與道脈心法秘傳白馬七祖。



可見一貫道道統中,白馬七祖開始承接道統之說的荒謬處,無論白馬七祖係唐代人或明代人,皆突顯一貫道道統之偽處:若「白」、「馬」二人指的分別是白玉蟾、馬祖道一,則六祖惠能傳白馬七祖之說係偽;姑且不論白馬七祖何許人也,若白馬七祖係唐代人,則白馬七祖傳羅八祖之說係偽;若白馬七祖係明代人,則六祖惠能傳白馬七祖之說係偽,而羅八祖傳黃九祖之說更為荒謬之偽說。簡言之,一貫道道統中,自六祖惠能後的道統傳承之說係偽說。



由此足以可見,一貫道之道統係後人杜撰,並非真源自上古的先天大道。一貫道創教祖師在編纂道統時,為使自宗傳承歷史乍看似乎源源不絕,於是虛構出「白馬七祖」此二人物(若白、馬二人指的是白玉蟾與馬祖道一,則此二人為史實人物,但皆非六祖惠能所渡),謊稱「白馬七祖」自六祖惠能處承接道統與道脈心法,再偽稱羅蔚群為八祖、黃德輝為九祖,如此杜撰之目的在於為使一貫道之道統與傳承乍看源源不絕,且係亦源自佛教禪宗歷代傳承祖師之秘傳,以營造一貫道極為殊勝與珍貴的優越感。



以一貫道思想與道統偽處來看,一貫道的創教人應係生於清代康熙年間的黃九祖黃德輝,由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分別掌管三期天盤之說,也是由黃德輝於《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提出,只是後人為將一貫道包裝成源自上古的先天大道,而穿鑿附會杜撰道統─一貫道,實應是清代的新興宗教。



一貫道的道統係為毀謗佛、法、僧三寶之邪說,道親奉持這樣的邪說,以因毀謗佛、法、僧三寶之故,將終致墮三惡道的惡果。



就歷史而言,佛教(特別是禪宗)未曾承接一貫道道統與道脈心法,而一貫道亦非佛教禪宗的繼承者與延續者─一貫道將佛教禪宗祖師傳承史扭曲成為其紅陽期道統傳承史,實乃穿鑿附會之說。就教理而言,如同前文多處論及,一貫道係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末世神權救贖信仰,但佛教是反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若說亦否定有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佛教禪宗祖師(如釋迦牟尼佛與龍樹菩薩)為一貫道紅陽期祖師,這如同在說「一貫道的紅陽期祖師不認同一貫道思想」般的矛盾,佛教與一貫道係完全相違且矛盾的理論體系,說佛教曾承接一貫道道統與道脈,或說一貫道亦是承接自佛教(特別是禪宗)的延續,皆是穿鑿附會的荒謬說辭。



多少道親窮其一生相信自己有幸求得一貫道珍貴的「道」,並且相信求得的這個「道」係源自上古,由青陽、紅陽與白陽三期諸祖師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且領有「天命」,若能奉持此領有「天命」的道脈金線,將來死後能返回「理天」─多少道親這樣的夢想,卻不知道自己求得的「道」,背後之道統傳承係一場美麗的騙局,依循這樣荒謬與錯誤百出的道統與道脈金線,死後無法返回「理天」─更何況,所謂的「理天」亦是一場美麗的騙局,根本不存在(按:「理天」真相如前文所述,係二程理學的天堂化,並非真實有存在一個地方名為「理天」)。




一、 一貫道本質



虛構的「明明上帝」與「理天」

一貫道其實是源自清代的新興宗教,理論系統核心是宋明理學的宗教化,而一貫道在將宋明理學宗教化的過程中,結合了末世神權救贖思想,將「理」擬人化與神格化成「明明上帝」,將「理」天堂化成「理天」。道親們窮其一生奉獻於一貫道,殊不知認為是死後去處的「理天」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造物主、主宰者「明明上帝」亦根本不存在。佛教本質上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諸法以因性空、無我故,而能隨順緣起、緣滅,生是因緣生、滅是因緣滅,而非實有存在造物主、主宰者創生或造作一切。佛教認為煩惱與六道輪迴係源自對於無明與邪見的執著,唯有自己的覺悟,諦觀緣起性空之真諦、破除我執,方能煩惱止息與解脫生死輪迴,而非神權救贖思想,一貫道的「明明上帝」、「仙佛」與「活佛師尊」無法救贖我們,更何況「明明上帝」根本不存在。



虛構的「三期末劫」救贖思想與「道統」

一貫道將人類歷史分成三個時期(青陽、紅陽與白陽三期),認為「明明上帝」於不同時期分別依世人罪業輕重不同而降下不同災劫,唯有求得領有「天命」的一貫道才能獲得救贖,此三個時期各有不同掌天盤者(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這樣的思想,其實係源自一貫道黃九祖(黃德輝)於《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一書中杜撰的思想。佛教根本沒有末世救贖與掌天盤的概念,燃燈佛、釋迦牟尼佛與彌勒佛對於佛教而言,係現在、過去、未來的三位覺者,扮演的是引導眾生依於緣起無我見而邁向破除我執、煩惱止息與解脫六道輪迴的導師,而非什麼掌天盤者。



由於一貫道其實是新興宗教,一貫道創教祖師為使一貫道乍看傳承與歷史淵源流長、源源不絕,於是偽造道統,此由道統中諸多不合理與誤謬處,可見一貫道道統係後人偽造,而非真是源自上古由上帝降下的道脈金線。為建立一貫道的殊勝性與優越感,於是一貫道創教祖師謊稱五教(特別是佛教)皆為一貫道作見證,甚至將佛教禪宗歷代祖師說成是紅陽期祖師,以扭曲佛教教義與歷史的方式突顯自宗的殊勝性與優越感,換言之,一貫道的殊勝性與優越感其實是建立在扭曲佛教的基礎上,信仰一貫道會導致因毀謗正信佛、法、僧三寶,而終得墮地獄道之惡果(如《佛藏經》所述)。



偽託彌勒佛之名欺罔世人

佛教認為彌勒菩薩為繼釋迦牟尼佛之後,下一位於人間示現的覺者,扮演的角色是引導眾生邁向破除我執、煩惱止息與解脫的導師,而非如一貫道所言的「白陽期」掌天盤者與救贖者。對於許多新興宗教來說,彌勒菩薩反而變成末世的救贖者,許多新興教派以「彌勒救贖」之名,行招攬信眾與鞏固自宗殊勝、優越地位之實,這些教派宣傳的彌勒救贖思想,認為該教派實為彌勒菩薩之應化,而彌勒勒菩薩辦理救渡眾生之工作,正是以該教派為主軸,唯有信仰該教派,才能於末世中,獲得彌勒菩薩救渡而得到救贖與解脫,一貫道正是最典型的例子,一貫道的末世救贖思想,正是建在扭曲彌勒菩薩的基礎上。



由於一貫道黃九祖(黃德輝)於《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一書中,提出將人類歷史分成三期,而第三時期由彌勒佛辦理末後收圓的救贖思想,一貫道的白陽期初祖路中一為鞏固自己於一貫道中的地位、獲得掌教之實權,於是自稱「彌勒佛」應化,以使自己符合《皇極金丹九蓮正信歸真還鄉寶卷》一書所述,使信眾誤認為路中一真是彌勒佛應化,以謊稱「彌勒佛」之名,行上位與鞏固掌教權的鬥爭之實。事實上,路中一自稱「彌勒佛」之情境,與佛教《增壹阿含經》中記載彌勒出世應化的情境差異極大,更何況由路中一所傳下的一貫道(承認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思想,亦與佛教(否定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思想相違且矛盾,若路中一真係「彌勒佛」應化,那麼其出世與成佛之情境、所傳播的一貫道思想,卻處處與佛教不符且相違,這是很矛盾的。由此可見,將路中一視為是「彌勒佛」或「彌勒祖師」,係一貫道單方面的自號,路中一其實並非真是彌勒菩薩應化,其只是一個以「彌勒佛」或「彌勒祖師」為名自號,以行鞏固自己於教派中的地位、行掌教權之鬥爭的邪師罷了。



一貫道所仰拜的「彌勒祖師」,就內涵而言,其實並非真是佛教的彌勒菩薩,而是路中一本人,雖然一貫道以「彌勒佛」或「彌勒祖師」為名,企圖魚目混珠,然終難掩一貫道仰拜的對象實是路中一本人而非正信佛教的彌勒菩薩之事實。道親若仰賴毀謗正信佛教三寶的路中一救贖,亦願趣向「兜率天」或「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崇信一貫道與「明明上帝」、「彌勒祖師」,以因毀謗正信佛教佛、法、僧三寶之故,最終趣向的恐非「兜率天」或「西方極樂世界」,而是墮地獄的惡果。



與佛教背道而馳的修道思想

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其實是宋明理學於人道倫常、道德之重振與實踐,這樣的思想僅是順世間而言,人道倫常、道德的建立與實踐,就順世間言,有安定國家、社會的功效,然而這樣的結果並非佛教的究竟解脫道。一貫道由「求道」、「修道」至得到救贖,整個過程皆係建立在承認宇宙本體(理)或造物主、主宰者實有存在的基礎上,這樣的一個思想,就佛教而言是承認實有主體存在的「梵我思想」,此係佛教呵斥的邪見,依循這樣的見地修行,以因執著有「我」故(認為實有本體或主體存在),反而加深我執,而無法趣向佛教破除我執、煩惱止息與解脫六道輪迴的涅槃境界。但是,一貫道的修道思想具有安定國家、社會的功效(順世間言),我們是肯定的,只是這樣的結果還不夠究竟,亦非佛教的究竟解脫道。



一貫道─建立在扭曲佛教基礎上的教派

一貫道─一個新興教派─宋明理學結合末世神權救贖信仰的宗教化產物,一貫道創教祖師在創教過程中,為建立自宗的殊勝與優越感,於是自五教東拼西湊建立教義(特別是扭曲佛教),甚至以扭曲佛教方式杜撰道統,一貫道的教義、修道思想與道統處處與佛教相違且矛盾,一貫道與佛教本質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教派,只是一貫道處處抄襲與扭曲佛教。



依循一貫道,其實無法獲得佛教的究竟解脫,信仰一貫道扭曲佛教的部份,反而會招致墮地獄的惡果。倘若道親對於正信佛法有興趣,有意願修習佛教依於四聖諦與緣起無我見開展的古仙人道跡(解脫道),奉勸還是皈依正信佛教方是正道─與其要修習佛法,倒不如皈依有保證書、且是正宗的佛教,而非依止於將生死大事交付予死後未知的一貫道─這是在不可靠的賭博,而不是在修道─更何況,「理天」與「明明上帝」根本不存在。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