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




轉載自(有更多介紹)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聖嚴法師紀念網頁

法脈法源
聖嚴法師同時傳承臨濟及曹洞兩系法脈,臨濟宗法脈傳自靈源老和尚,法名知剛,法號惟柔,禪法傳承第67代,臨濟正宗第57代;曹洞宗師承東初老人,法名慧空,法號聖嚴,為禪法傳承第62代,曹洞正宗第51代。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於一九三○年出生於江蘇南通,十四歲在狼山廣教寺出家後,歷經了經懺、佛學院、軍旅等生涯,一九四九年到了台灣,在軍中服役期間,因緣際會,巧遇靈源老和尚,得到禪法的入手處。之後,於三十歲時在東初老人座下再度披剃出家。

其後,無論是六年閉關苦修、日本留學、美國弘法,或是開創法鼓山等,總是在無路中找出路,在艱辛中見其悲願,在堅毅中見禪慧。聖嚴法師曾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生命對他而言,就是一場實踐佛法的歷程。

閉關與留學
小沙彌時期的聖嚴法師,已深深體會到:「佛法是這麼好,可是誤解它的人是那麼多,而真正瞭解和接受的人是那麼少。」究其根本原因,在於弘揚佛法的人才太少,因此,當他二度出家後不久,便往高雄美濃山區閉關潛修六年,勤研經藏,並完成《比較宗教學》、《戒律學綱要》、《正信的佛教》等九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奠定日後弘揚佛法的基石。

為了造就更多高層次的弘法人才,興辦教育的宏願油然而生,並以三十九歲高齡,毅然遠赴日本東京立正大學深造。在短短的六年之間,他勉力完成了文學碩士及博士的學位。

從東方到西方
一九七五年,聖嚴法師完成博士學位之後,首先應邀回國出席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建會。隨後應邀赴美弘化,先後擔任美國佛教會董事、副會長,紐約大覺寺住持及駐台譯經院院長。東初老人於一九七八年圓寂後,聖嚴法師自美返台承繼法務,除了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住持之外,隔年並應聘為中國文化學院佛學研究所所長及哲學研究所教授,此外也在東吳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至此展開了推動佛教高等教育的理想。

又因為有感於美國弟子們的求法熱誠,所以於一九七九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來更名為「東初禪寺」,此後,聖嚴法師便固定往返美國與台灣兩地弘化,更經常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著名學府及佛教社團宣揚佛法,不遺餘力。

建設法鼓山
一九八九年,由於中華佛學研究所及農禪寺的各項教育事業、弘法事業,以及文化事業推展迅速,場地已經不敷使用,聖嚴法師於是在台北縣金山鄉,覓得了一塊環境優美的山坡地,命名為「法鼓山」,開始興建一座世界性的教育園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涵括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終生學習等各種軟、硬體施設,以作為實現法師「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基地。歷經十六年穩紮穩打的籌備與建設,二○○五年第一期建設工程完工,並舉辦「大悲心落成開山大典」,約有上萬名國內外各界人士一齊共襄盛舉。

而聖嚴法師帶領法鼓山的方向,是為一現代觀音道場,展現的是觀音菩薩慈悲與智慧的大悲願力,並以佛法經典為活水源頭,從傳統文化中萃取養分,滋潤當代人心,為提出社會所需的指引與建言而努力。

宗教師的本懷
聖嚴法師除了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確的禪修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每年在亞、美、歐洲等地主持禪七、佛七,為國際知名禪師。以其個人的創見與詮釋,不但復活了曹洞宗的默照禪,更將臨濟宗的話頭禪內涵實質化,知見與實證並重,開創出獨特而現代的禪風,是為「中華禪」;又因繼承二宗法脈合流,故名「法鼓宗」,因此以落成開山為法鼓元年,正式提出「中華禪法鼓宗」,象徵邁向新世紀的里程碑。又針對未來社會的需要,全力研發並推廣適應各宗教、各階層的生活化禪法,建立起超越種族隔閡,跨越世代距離的心靈溝通平台,只為消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疏離,祈能為世界播下和平的種子,共同邁向人間淨土的目標。

法師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除了於一九八九年創建法鼓山文教禪修體系之外,其所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直至二○○六年止,已招收二十六屆學生,有多位畢業生取得國外著名學府的博士學位後,回國服務。以此豐富踏實的辦學經驗,又相繼開辦「僧伽大學」、「法鼓山社會大學」、「法鼓佛教學院」,目前更發起響應「大願興學」,積極籌建「法鼓大學」。此外,法師尤其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提供現代人具體可行的觀念與方法,為佛教現代教育開闢歷史新頁。

此外,聖嚴法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經常應邀出席各項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自一九九○年起,他每二至三年召開一次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並以「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為永久主題,集合世界各國傑出的佛學學者,共同討論如何將佛教落實到現代社會中,冀望以佛法的慈悲和智慧,導正日益頹廢的社會風氣。

聖嚴法師更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宗教家,曾獲台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包括天台、華嚴、唯識、禪、淨土等宗,至今已有中、英、日文著作百餘種,更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發展與未來

聖嚴法師為了更進一步推廣文化、教育、弘法及修行等悲願,多次與科技、藝術、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菁英人士進行對話,乃至與不同的宗教進行合作,其寬闊的胸襟與國際化的視野,深獲海內外各界的肯定。近年來,法師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於世界的和平。

1930年 誕生於江蘇。
1943年 十四歲,於江蘇南通廣教寺出家。
1949年 時局緊急,從軍入伍,由上海登艇來台。
1959年 結束十年軍旅生涯,於東初老人座下再度出家。
1961年 於高雄美濃朝元寺禁足,閉關六年,解行並進,深入經藏。
1969年 留學日本東京立正大學,六年後取得文學博士學位。
1975年 應邀赴美弘化。
1976年 擔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大覺寺住持。
1977年 東初老人圓寂,奉老人遺命返台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農禪寺法務。
1978年 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79年 於美國紐約創立禪中心,後更名為東初禪寺。
1985年 於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
1989年 創建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理念。
1990年 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擔任總召集人。
1992年 提出「心靈環保」,成為法鼓山的核心理念。
1993年 在台灣初傳菩薩戒,獲頒社會運動領袖獎。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1994年 提出「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榮獲行政院「出版物金鼎獎」。
1997年 於紐約成立象岡道場。
出席義大利「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會後晤見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1998年 獲《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對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1999年 提出「心五四運動——二十一世紀生活主張」。
成立「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
2000年 以漢傳佛教代表身分,
參加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說。
榮獲行政院文建會頒發「終身文化貢獻獎」。
2001年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主持僧伽大學佛學院創校暨開學典禮。
應邀於台北舉行的「世界宗教合作會議」發表演說。
應邀出席於紐約舉行的「千禧年世界宗教暨精神領袖和平高峰會諮詢委員會」,並發表講辭。
2002年 以佛教領袖身分出席紐約「世界經濟論壇」。
出席於泰國曼谷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率團護送輾轉流至海外多年的阿閦佛頭像回到中國大陸山東神通寺四門塔。
《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一書獲第三十七屆「中山學術著作獎」。
2003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偕同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的宗教暨精神領袖代表,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二地,進行宗教和平運動的工作。
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於日本京都舉行的「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2004年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主持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動土典禮。
出席於泰國曼谷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與「亞太青年和平高峰會」。
出席於約旦召開的「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
舉辦「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台北論壇」。
2005年 出席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的世界銀行「信仰暨發展領袖會議」。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分別與台灣成功大學、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於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廣州中山大學進行專題演講。
獲頒泰國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創設之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落成開山。
2006年 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大殿舉行「第二任方丈接位大典」,正式將 方丈職位交付果東法師。
帶領十五位「法鼓山青年領袖代表團」青年代表,
參加十月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樓召開的「聯合國全球青年領袖高峰會」。
2007年 創辦台灣第一所獲教育部核可設立的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署設置「聖嚴漢傳佛學講座教授」正式成立。
提出「心六倫——新時代.心倫理運動」。
多年推動環保自然葬,並與台北縣政府合作規畫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正式啟用。
推動防制自殺活動,創辦「關懷生命獎」。
2008年 榮獲財團法人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李國鼎傑出經濟社會制度設計獎」。
榮獲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文化貢獻獎」。

聖嚴師父的願

當初很多人都反對我創建法鼓山,甚至有人說,可能道場還沒蓋好,我就已經往生了。但是我認為,人的壽命能有多長,我們雖然沒有把握,但是活一天就應該做一天,做一天能做的、做一天允許我做的事。

因此,那時我雖然已經六十歲了,但是從來沒有考慮自己能活到多少歲,但是,在我七十歲的時候,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完工,八十歲的時候,則建設完成了,這是當初從來沒有想到過的事。也許我的業已經了了,可能很快就會往生,也可能不會,因為我還有法鼓大學和許多的願未完成。我希望法鼓大學能夠完成,但是即使不能完成也沒有關係,自然有後來的人替我完成。

當我還是小和尚的時候,那時佛教已經很危險了,於是我發願,至少我自己不會背離佛教,只要還活著,就一定要維持佛教,弘揚佛法,我希望法鼓山所有僧俗四眾弟子,也能夠有這樣的悲心宏願。

——20081118於中正精舍〈一缽千家飯——法鼓山攝影集〉序言


聖嚴師父遺言

一、 出生於一九三○年的中國大陸江蘇省,俗家姓張。在我身後,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靈堂只掛一幅書家寫的輓額「寂滅為樂」以作鼓勵;懇辭花及輓聯,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同結蓮邦淨緣。

二、身後若有信施供養現金及在國內外的版稅收入,贈與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及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我生前無任何私產,一切財物,涓滴來自十方布施,故悉歸屬道場,依佛制及本人經法院公證之遺囑。

三、凡由我創立及負責之道場,均隸屬法鼓山的法脈,除了經濟獨立運作,舉凡道風的確保、人才的教育、互動的關懷及人事的安排,宜納入統一的機制。唯在國外的分支道場,當以禪風一致化、人事本土化為原則,以利純粹禪法之不墮,並期禪修在異文化社會的生根推廣。

四、法鼓山總本山方丈一職,不論是由內部推舉,或從體系外敦聘大德比丘、比丘尼擔任,接位之時亦接法統,承繼並延續法鼓山的禪宗法脈,亦不得廢止法鼓山的理念及方向,是為永式。佛說:「我不領眾,我在僧中」,方丈是僧團精神中心,督策僧團寺務法務僧斷僧行,依法、依律、依規制,和樂、精進、清淨。

五、我的著作,除了已經出版刊行發表者,可收入全集之外,凡未經我覆閱的文稿,為免蕪濫,不再借手後人整理成書。

六、在我身後,請林其賢教授夫婦,將我的「年譜」,補至我捨壽為止,用供作為史料,並助後賢進德參考。故請勿再編印紀念集之類的出版物了。

七、我的遺言囑託,請由僧團執行。我的身後事,不可辦成喪事,乃是一場莊嚴的佛事。

八、僧俗四眾弟子之間,沒有產業、財務及權力、名位之意見可爭,但有悲智、和敬及四種環保的教育功能可期。諸賢各自珍惜,我們有這番同學菩薩道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曾在無量諸佛座下同結善緣,並將仍在無量諸佛會中同修無上菩提,同在正法門中互為眷屬。

九、在這之前本人所立遺言,可佐參考,但以此份為準。
  末後說偈:「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