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民間教派又成為了華人傳統文化的代言人?

我參加一貫道,讀到了扶鸞版本的大學和中庸

丁仁傑

個人這幾年來的研究進程,遊走在社會學、宗教學和人類學之間,寫作上則大致經過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對慈濟的較細膩個案研究開始,我捲入了一個和自己生活經驗完全不同的社會實踐場域,自此已超過十年,我已深陷於「門外漢」焦慮症當中,或許寫作的動機也就是來自於「無知」,這種不穩固的基礎點,使我必須在不同的宗教場域裡來回穿梭來增加理解,但是可能這之中所寫出來的不正確和不適當的東西也不少吧。要解釋台灣的各種宗教現象,首先碰到的問題是理論資源上的間接性和零碎性,於是我試圖在研究進行的第二階段,更為宏觀性的討論當代台灣宗教發展的制度性情境。這之後我開始進入下一階段,試圖實質性的就幾個宗教次場域(民間信仰、佛教、民間教派)的內在性邏輯和其與大環境變遷間的關係分別做分析性的陳述。這一階段工作的目的,是希望在宏觀架構之外,對當代社會個別的新興宗教場域,進行更細緻的解析,並希望能將其與傳統華人社會的宗教發展生態有所對比與連結。目前的這一篇文章,則是屬於我第三階段進程中的一部份,我希望能就民間教派結社活動在華人社會裡的文化與社會意義,在扣連上時代變遷中制度性情境改變的輪廓裡,再進行深一層的分析性的討論。尤其是我想要說明:到底在民間社會裡,民間教派是正統或是異端?為什麼民間教派有如此大的動員基礎?而到了當代台灣,為什麼民間教派又成為了華人傳統文化的代言人?而這個宗教活動的次場域,在整體華人文化權力建構與再現的過程裡,它又佔據了什麼樣的位置?我個人開始碰觸到民間教派,是出於研究新興宗教時所碰到的研究上的困難,使我更投入於對民間教派的歷史演變的探討。因為,明清以來,華人社會就存在著各式各樣的民間教派運動,它們與當代的新興宗教現象,其社會性起源雖然不同,但在新興宗教組織的動員過程中,二者卻很難劃清界線,前者主要以三教合一的「綜攝主義」為核心思想,並打破了出家人對於宗教神聖權力的壟斷,它們雖然非法存在,在中華帝國時代的末期,卻已蔚為民間結社活動的主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