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多寶如來與釋迦牟尼的故事





 由 佛緣結者 發表

多寶如來發心護持《法華經》。在行菩薩道時立下大願:即使入涅槃,也要出席法華會場,聽經聞法。

於是,當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準備宣說《法華經》時,突然傳來很大的讚嘆聲:「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用平等的大智慧教授菩薩法,以佛所護念的《妙法蓮華經》為大眾說法。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所教授的法,都是真實的。」

伴隨聲音出現的是一座高五百由旬、寬二百五十由旬的寶塔。塔外有用金、銀、琉璃等七寶合成的幢幡裝飾,塔上懸垂著萬億種瓔珞、寶鈴等等的寶物。

「這應是供養大德舍利的高塔,怎會出現在這裡,還從塔內發出聲音呢?」在場的佛弟子驚異無比,但還是趕緊禮拜;三十三天降下曼陀羅花雨;還未修成神通的人及非人,則用香花、瓔珞、幡蓋、音樂、舞蹈等來供養寶塔。


大樂說菩薩代大眾問佛陀:「以什麼樣的因緣,這座寶塔會從大地湧出,還發出聲音呢?」

佛陀回答:「這是多寶佛的寶塔來參加我們法華盛會。多寶佛雖已涅槃,但他在滅度前,曾交待弟子:起造一座大塔來供養我的全身舍利。今後十方國土,只要有宣說《法華經》的地方,我的廟塔就會湧現,並在塔中讚嘆:『善哉!善哉!』這就是我們眼前所見到的多寶佛塔。」



樂說菩薩又問:「世尊!能否用您的神通力讓我們見到多寶佛身?」


佛陀回答:「多寶佛有深重大願:『如果有佛弟子想見到我的全身,必須請講《法華經》的這位如來,集合在其它地方說法的分身,然後我的全身才會顯現。』」

大樂說菩薩:「我們也希望見到世尊的分身,並加以禮拜供養!」


佛陀點點頭:「大樂說!我在十方世界說法的分身,現在也該集合一處了!」

於是,佛陀從眉間白亳放出光芒,大眾從光芒中,看到釋迦牟尼的分身滿布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數國土,正在演說妙法。此時,諸佛告訴眾菩薩:「我現在要去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處所,供養多寶如來的寶塔。」

到了娑婆世界,諸佛派遣大菩薩以寶花供養並問候釋迦牟尼佛:「少病少煩惱嗎?身心安樂嗎?」又說:「我們的世尊也希望能見到多寶佛身!」


話說畢,一時,娑婆世界變得清凈美妙,沒有地獄、惡鬼、畜生等惡道。琉璃為地,寶樹莊嚴。

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都到齊了,各各坐在師子座上,聽說要一同開寶塔,就從座中起來,安住在虛空中。

弟子們起立合掌,專注地看著佛陀。釋迦牟尼佛以右手指開啟七寶塔的門,大眾看見多寶如來坐在寶塔中師子座上,全身不散,就像入禪定一般。多寶如來說:「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趕快宣說《法華經》吧!我可是為了聽聞《法華經》,才到這裡來的。」又分出半個座位,說:「釋迦牟尼佛,來這裡一起坐吧!」


釋迦牟尼佛就進入寶塔,坐在多寶佛旁邊。


大眾仰望兩位如來同在寶塔中的師子座上盤坐,又見到釋迦牟尼無量無邊的分身安住虛空中,都希望能升到虛空,好看清楚佛的相貌及聽聞佛陀說法。釋迦牟尼佛了解大眾的心意,便以神通力讓大眾升上虛空。

釋迦牟尼佛大聲地告訴弟子:「我即將進入涅槃,這部《妙法蓮華經》咐囑在場的大眾。在我滅後,能受持讀誦並深入思維這部經典,是很困難的。大家應當發願護法,令法久住,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是真正地供養我及多寶佛。」(《法華經·見寶塔品》)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rr59qbr.html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出家眾的三刀六槌 / 出家人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


  佛教的出家人,三刀六槌若健全,在寺院裡不但可以領眾,就是自己住一個精舍、茅蓬,也可以不求人,甚至可以融和到社會大眾裡,給人助緣,給人幫忙,也會受人歡迎。

  一個人出了家之後,為了讓人接受,為了眾生的需要,可謂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精通。
其中尤以叢林的「三刀六槌」,更是每一位出家人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三刀六槌」的學習,若能健全,在寺院裡不但有能力領眾,就是獨自住茅蓬修行,也能不求於人,甚至社會大眾有需要,也能給人一點助緣,給人一點幫忙,那麼,也會受人歡迎。

  隨著時代的演進,除了講述過去叢林的「三刀六槌」外,今再提出新的「三刀」和「六槌」,希望現代的出家人,無論在心性上或是技能上都能與時俱進。


問(1):一個出家人,三刀六槌都要會。尤其叢林裡有一句話說:「要做和尚,先學三年婆娘。」這是什麼意思呢?

答:出家人,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幾乎是要萬能的,什麼都要會。
因為你一個人在寺院裡修行,什麼都不會,怎麼生存呢?
或者你是在僧團裡,跟大眾相處,生活技能不健全,又有誰要接受你呢?
所以,出家要具備「三刀六槌」的基本技能。

  所謂「三刀」

第一,剃頭刀。
過去的出家人,該剃頭了,沒有人會來替他剃頭,他也不會跑到剃頭店去剃,凡事都是自己來。
就是現在的出家人,也都是自己剃頭的。

第二,剪刀。
在大陸,叢林寺院裡都是男眾,沒有女眾,因此自己就要學會用剪刀做衣服、補衣服。

  第三,菜刀。要會用菜刀,要會煮菜。

  除了「三刀」還不夠,還要會「六槌」。

所謂「六槌」:

  第一槌,
法器楗槌。大磬、木魚、鈴鼓、鐺、鉿、引磬、大鐘、大鼓,各種法器要會敲打。

  第二槌,
刀鏟。要會煮飯。

  第三槌,
火鉗。要會燒火。

  第四槌,
鎯頭。要會修補。

  第五槌,
戒刀。乃用於裁衣、剃髮、剪指甲的半月形小刀
。由於佛陀不允許斫截草木,所以稱為戒刀。
戒刀的功用,除了作為生活日用,一方面也用來防身。

  第六槌,
筆墨。出家人要有一點文思武功,要能寫封信、寫篇文章、寫個便條。

  所以,三刀六槌,是每一個想要出家的人必須具備的。
出家不是來享受,不是讓人家來供養的,世間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


問(2):揚州向來有「揚州三把刀」的說法,聽說對揚州、對世界的貢獻很大,那麼佛教的「三刀六槌」,對佛教、對世界又有什麼影響呢?

答:講到「揚州三把刀」,菜刀、剃刀、剪刀,事實上也是世界三把刀。

  揚州地處長江北面,即所謂江北。
江北一向文化落後,但是揚州人卻靠著這三把刀,走遍世界。
例如,揚州菜的舉世聞名,就是靠著揚州廚師的廚刀功夫所成;
揚州剃頭刀的揚名世界,就是揚州理髮師龍飛鳳舞的剃髮技術所成。

  同樣地,佛教的出家人,三刀六槌若健全,在寺院裡不但可以領眾,就是自己住一個精舍、茅蓬,也可以不求人,甚至可以融和到社會大眾裡,給人助緣,給人幫忙,也會受人歡迎。


問(3):關於剃刀,佛陀曾經為一個醉漢剃頭,能否為我們講說這個故事?

答:這一個喝醉酒的人,沒有善根,不信佛教,當然也不會想要剃頭出家。
不過,有一次,他又酒醉了,從祇洹精舍經過,當他見到佛陀時,卻不經意地說道:「佛陀啊!我也來剃個頭,跟你出家啦!」
佛陀想:「這個人對佛教不曾有過信心,今天怎麼說要剃頭出家?」藉著這個機會,佛陀趕緊吩咐阿難來為他剃頭。

  阿難一聽,「佛陀!這是個醉漢啊!他不夠資格剃頭的,他怎麼能做你的弟子呢?」

  佛陀回答說:「阿難,他毫無善根,很可憐,現在好不容易酒醉,生起一念信心要剃頭,既然是他自願的,就替他剃吧!
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總之有了這麼一點善根,以後還是能得救的。」

  醉漢剃了頭以後,不久就清醒,見到自己現了出家相,驚訝不已,便倉皇逃走了。

  長養菩提心需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緣。雖然佛陀只能度化有緣眾生,卻也不忘留給眾生得度的因緣。

問(4):還有一位剃頭匠優波離,他為佛陀剃髮,可否為我們講述一下?

答:優波離是十大弟子當中,持戒第一的弟子。
他本來是一位在迦毗羅衛國的王宮裡,為諸王子理髮的剃頭匠,後來跟隨佛陀出家。

  優波離還未出家前,有一次回到祖國,剛好逢到佛陀要剃頭,於是大家便找來了首陀羅族中,剃髮技術高明的優波離,來為佛陀剃頭。

  正當優波離謹慎小心地為佛陀剃頭的時候,佛陀便趁機教他怎麼利用剃頭來修行。

  一開始,出於對佛陀的恭敬,優波離的身子不由自主地彎曲下來。佛陀說:「優波離,你的身體太過彎曲了。」聽到佛陀這麼說,優波離趕緊挺直身子,當下就進入了初禪的境界。

  過了一會兒,由於太緊張,優波離的身子顯得僵直。佛陀說:「你的身體太過僵硬了。」優波離趕緊放鬆身心,當下就進入了二禪的境界。

  過了一會兒,佛陀又說:「現在你呼吸的氣息好粗,給它細一點,不要那麼著急!」優波離在佛陀的指導下,一面工作,一面調息,出息入息逐漸均勻,進入了第三禪。

  再過不久,優波離就在剃頭中悟道了,進入四禪的境界。

  優波離雖然是工匠出身的賤民,但是由於他做事求精求好,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日後出家,更成為十大弟子中持戒第一的弟子。

問(5):有一位文喜禪師,他在切菜、煮菜中,也開悟了?

答:文喜禪師去朝拜五台山,卻始終沒有見到文殊菩薩。後來他在仰山禪師那裡參訪悟道,就在寺院裡住了下來,擔任典座的職務。

  有一天,當他在廚房裡煮飯,正在使用鉗子將木柴送到燒火的洞裡時,大火一燒,火光中,文殊菩薩聖像突然現身。

這個時候,文喜禪師修行已經相當有道行了,就說:「我要來見你都見不到,現在我在燒火,你出來做什麼?」舉起飯鏟就鏟去。

  這時文殊菩薩說偈云:「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修行三大劫,卻被這僧嫌。」意思是說,求相不能見,若見諸相非相,便能見到菩薩法身。

問(6):關於剪刀,有一個俱胝禪師的故事,能不能請大師為我們開示?

答:俱胝禪師是中國唐朝的出家人,每當有人向他請示佛法:「如何是佛?」「如何開悟?」他總是豎起一根手指頭,而請問他的人也往往就開悟了。
因此,人稱「俱胝一指」的公案,主角就是這位禪師。

  俱胝禪師座下有個弟子,也學老師的樣子,只要師父不在家,有人來求道:「如何開悟?」「如何參禪?」不管別人問什麼,他都是依樣畫葫蘆,以師父教導人的方法,豎起一根指頭。
沒想到,那個提問的人也開悟,走了,讓他覺得原來傳教是這麼容易的事。

  等到師父一回來,徒弟立刻向師父報告。師父心想:「你既沒有開悟,也沒有證道,這麼一指就可以有效果嗎?」於是他說:「好,我再重問你一次,『如何是道?』」當徒弟比出一根手指頭的時候,師父拿起剪刀,喀啦!就把徒弟的手指給剪斷了。這一斷,他痛得大叫:「唉唷!」

  俱胝禪師喝道:「你再說明一次,如何是道?」徒弟自然地又想舉起一指,卻已不見指頭,當下就開悟了。後來,「俱胝一指」在禪門裡就成為一個有名的掌故。

  這個公案,旨在說明,真理並非言語可以說盡,而弟子模仿師父豎起一根指頭,乃是妄心作祟,使禪落於有相之中,因此,俱胝禪師的一剪,剪斷了他的分別心,回歸於禪心本性,也就契悟了。 


問(7):佛門裡有句話說:「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請問大師,「香雲蓋」是指什麼?

答:佛教裡唱的香讚,例如六句讚〈爐香讚〉,無論在什麼法會、典禮的開始都會唱誦。
在讚子的後面,會有三稱的「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意指諸佛菩薩如香雲般飄然而來。
因此,「香雲蓋」有感謝、歡迎、勞駕、讚歎、恭維的意思。

  「會得香雲蓋,到處吃素菜」,這一句諺語,也就是說,一個出家人學會了法務誦經之後,不管走到哪裡,都可以方便替信眾服務。
初入佛門者,往往都要先學唱「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學會了,也就不用掛念未來,無論走到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寺院,都會受到歡迎。


問(8):聽說懷海禪師用火鉗去撥弄火盆裡的火,而讓溈山靈祐當下大悟。
請問大師,這個火盆裡的火,代表什麼呢?

答:有一次,溈山靈祐禪師問百丈懷海禪師:「佛性在哪裡?道在哪裡?真如、真心在哪裡?」

  懷海禪師就說:「在火爐裡面,你撥一撥火爐,看看還有沒有火?」

  於是溈山禪師上前撥弄,「沒有啊!這裡面沒有火星、火種,都是冷灰啊!」

  百丈懷海也走到了爐邊,用火鉗往爐裡撥弄,「嗯,這不就有一點火星嗎?」

溈山禪師聞言,當下就開悟了。

  「火」,代表的就是佛性、真心。
佛性、真心,哪裡不存在,哪裡沒有呢?
從無能生有。
因此,百丈禪師要溈山禪師撥火,就在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


問(9)  六槌當中還有一個鎯頭,為什麼叢林裡的出家人還要有使用鎯頭的能力?

答:鎯頭對一個寺院來說是很重要的,偶有桌子壞了,要用鎯頭把它釘一釘;門窗壞了,也要用鎯頭把它敲一敲,讓它牢固。

  所以,鎯頭表示一個出家人要具備做工、修理的能力。
會得使用鎯頭,抽水馬桶壞了、水龍頭壞了……,你都有能力把它恢復到原狀,也就不需花錢找人來修了。

  一個出家人要具備自力更生的能力,假如連個修補的能力都沒學會,又談什麼要閉關、要住山呢?

問(10):六槌當中,最後一個是「筆墨」,歷朝的高僧大德中,有哪些長於筆墨,譬如擅於畫畫、詩詞歌賦或書法的代表人物?

答:過去的高僧大德,幾乎都能文、擅畫。
在繪畫方面,比方初唐第一位佛畫家尉遲乙,繪製了淨土經變;五代的貫休,長於畫羅漢,其畫的逼真程度,幾乎是要讓羅漢從畫裡走出來。
另外有八大山人、石濤,是明末的四大畫僧之一。

  在書法方面,以唐代的懷素長於書法草書最為有名,素有「草聖」之稱。
另有陳朝的智永禪師,他所發明的「永字八法」,是書法家必經之徑。

  詩文方面,唐代的寒山、拾得,兩人是羅漢型的出家人,住在浙江天台山國清寺裡。
尤其是寒山,著有《寒山詩集》,直到現代,他的作品在文學界還是相當有分量。

  近代的八指頭陀,湖南人,他也是位詩人,雖沒有讀過書,不過從小悟性很高。
有一次,他坐船遊湖,在船上吟起詩來,道出一句:「洞庭波送一僧來。」洞庭湖水送來一個出家人。
那詩味濃厚的句子,令人聽了驚嘆不已。這首詩後來收錄在《八指頭陀詩集》,海峽兩岸都有出版。

  此外,過去寺院裡沒有電話,沒有電腦,筆墨文書就顯得重要了。
就是要向上陳情,也不能天天跑了去講話,只有寫個紙條子。

  記得過去在叢林裡,我就經常替老師送紙條,內容不外是:「請借某某書一本,我要幾日歸還,請交來人帶下,此致某某圖書館。」那麼我就要拿著便條到圖書館借書。
或者:「先請給來人油半斤,這裡有客人需要晚餐,請記帳,以後總算。」這樣的便條也有。

  所以,在人的一生當中,為了表情達意,為了交流往來,筆墨的能力還是不可少的。

問(11):六槌當中的戒刀,也是叢林出家人用以防身的工具。
過去佛陀也曾有用戒刀來救度眾生的事例,大師可否和我們說一說?

答:戒刀是過去出家人身邊必備的道具,如同方便鏟一般,有時候看到路邊的動物屍體,就可以用它來幫助埋葬。
有時候,戒刀則有防身的作用,因為過去的出家人外出行腳,經常會到偏遠的山野地區,遇有緊急狀況時,也可以用它來防止惡人的侵犯。

  佛經裡有這麼一段故事。
佛陀在因地修行的時候,有一次在林間打坐,有一個獵人追趕著一隻兔子,這隻小兔子嚇得躲到了佛陀的袈裟下。佛陀看見是一隻受驚的兔子,沒有驅趕牠。

  遠遠地,這個獵人氣喘吁吁地跑來了,向佛陀問道:「我看到我的兔子躲到你的衣服下面,那是我發現的,我要把牠帶回去!」

  佛陀說道:「饒牠一命吧!牠既然和我有緣,找到我這裡來了,就拜託你放了牠吧!」

  哪知道這個獵人始終不肯答應,一直要帶走這隻兔子。他說:「那隻兔子可以做為我的一餐,請你把牠還給我吧!」

  佛陀不得辦法,取出帶在身邊的戒刀,朝自己身上割了一塊肉,說道:「這個你就帶回去當一盤菜吧!」

  佛陀為了救度眾生,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讓獵人感動萬分。

  在中國的隋代,也有一個智舜禪師「割耳救雉」的故事。
有一次,一隻野雞給獵人打了下來,受傷的野雞逃到了禪師的身邊,禪師趕緊以衣袖掩護牠,獵人卻仍緊追不放:「我的野雞,還給我!」

  禪師說道:「牠也是有生命的,請你放過牠吧!」

  獵人不死心地說:「那隻野雞可以當我今天的一道菜啊!」

  在獵人的堅持下,智舜禪師拿起戒刀,就把自己的耳朵給割下來了。他說:「我用這個耳朵,換那隻野雞好嗎?」獵人深受感動,也覺悟到打獵殺生的殘忍,就不再要這隻野雞了。

  所以,過去的修行人,對生命的尊重,往往是到了極點,即使是一隻小動物,對於牠的生命,也都是給予平等的愛護。

問(12):所謂「三刀六槌」,「三刀」在過去講,是剃頭刀、剪刀、菜刀。
那麼,除了這三刀,現代的出家人,還需要具備其他的刀嗎?

答:還要具備斬斷煩惱的刀。
對於許多精神上的、意念上的、思想上的惡念、不當的感情,要用決心的慧劍割除。
等於長在身上的爛肉,若不割除,就會發炎潰爛了。

  所以,除了技術上的三刀,現在的出家人,要在今日社會,金錢、愛情、邪見,很多外來的誘惑下安心辦道,則不能沒有新的三刀,也就是戒刀、定刀、慧刀。

  戒,我能持戒,可以革除惡習;定,我有定力,可以降伏煩惱魔;慧,所謂「慧劍斬情絲」,我有智慧,能斷除煩惱。所以,戒、定、慧是一個現代的出家人要具有的能力,它不但能防身,還是修行入道的重要法門。

問(13):戒刀、定刀、慧刀,在修行上,應該如何運用?

答: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每一個修行人,他所保有的防身武器,就是戒、定、慧,戒、定、慧能息滅心裡的貪欲、瞋恨、愚痴。

  戒是一切善法之所依,因此,守持戒律,可以養成人慈悲、布施的習慣,能對治貪欲。
瞋心起時,則要以「定」來對治,禪定可使人的心意清明,遭遇逆境,也就不會輕易動怒了。
煩惱來時,若能運用智慧觀照,就能轉煩惱為菩提。
所以,勤修戒定慧是息滅貪瞋痴的良方。

  一個國家,為了人民的安全,不能不防守城池,那麼,人生為了身心的安全,不能沒有防衛,戒、定、慧三把刀,就是最好的防衛武器了。


問(14):要具備「定刀」的能力,是不是要先有禪定的功夫呢?

答:修行路上,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就是心裡的煩惱。
一個人出了家之後,並不是就成佛了,必定還會有很多煩惱,有時別人也幫不上你的忙,還需由自己解決。

  說到心魔,有時候,魔王也不完全是以惡形惡相的面目出現,有時候,他也會是可愛的、誘惑人的,所以,你必須要有禪定的功夫,不為外境所動,那麼才能以「定刀」來降伏魔怨。

問(15):聽說有一位定力很強的道樹禪師,他以「定刀」降伏了外來的魔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道樹禪師,是佛教禪宗史上的一位高僧。他在一間道觀的邊上,建了一所寺廟。

  「這不是冤家不聚頭嗎?」這個道士很不高興,「你怎麼把你的寺廟建在我的廟觀邊上呢?」於是他每天想盡辦法要把道樹禪師趕走。

  這一個道士倒是很有功力,時而呼風喚雨,時而撒豆成兵,把道樹禪師廟裡的年輕沙彌都嚇跑了,唯獨留下了道樹禪師一人,他在這裡一住二十年,絲毫沒有受到影響。

  「這個道樹住這麼久,嚇也嚇不跑。」道士埋怨著。後來,道士一氣之下,心想:「算了!我們離開,讓給你好了。」於是道士們就把道觀給搬走了。

  有人問道樹禪師:「禪師!那許多道士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你孤單一個人在這裡,怎麼能戰勝他們呢?」

  禪師答說:「我有一個字能戰勝他們。」

  「一個什麼字?」

  「無。他們有神通,有法術,有變化,『有』,是有限、有盡,所以變到最後就變不出來了。而我這個『無』,是無限、無盡,當道士的法術變盡時,我的『無』就很管用了,當然我也就處變不驚了。」

  因此,禪師的無念,一念不生,功力是很強大的。


問(16):新的「三刀」,戒、定、慧,最後一個是「慧刀」,能不能就慧刀的運用,給我們開示。

答:世間上的誘惑很多,舉凡五欲的誘惑,金錢的誘惑,愛情的誘惑,種種人情的誘惑等。其中,又以愛情的力量,如膠似漆,不易分離,是最不好降伏的。

  有時候,感情是很複雜的,要面對父母、家人的評論,要講究門當戶對,還要留心對方是否身家清白,避免危及自己的安全。

  為了謹慎小心,避免引起許多麻煩,有時就要以慧刀來斬斷愛情的誘惑,不愛也就沒有是非、沒有好壞了。否則愛的煩惱,愛的危險,就划不來了。總之,愛要愛的平安。


問(17):戒、定、慧是新的「三刀」,而大師也常說,現代的出家人,要擁有六張證照,也就是新的「六槌」。請問是哪些呢?

答:現在的出家人,人人都應該具備六張證照的能力,也就是新的「六槌」。比方,你會開車,有駕駛執照;你會電腦,有電腦執照;會水電、修電視,也可以取得執照。
又例如,比丘可以做教師、做醫師;比丘尼,可以任教幼稚園、做護理。就是男眾法師,也都應該做護理,所謂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良護,出家人要有護理的執照,甚至到大學裡擔任教授。

  另外,語言也很重要。出家人要會日文、英文、西班牙文……,一個人至少要會兩、三國的語文,能簡單地跟人家溝通。

  現在的世界,所謂「天涯若比鄰」,經常會和外籍人士碰面,有外文的能力,溝通起來就比較方便。
尤其是在海外弘法,如果不懂得當地的語言,就沒有發展的空間,所以身負弘法大任的出家人,應該具備幾種語言能力,否則如何在海外度眾呢?

  還有一個是會計。現在社會,用錢都要報帳、要預算,所以,出家人也要有這方面的能力,才不會與時代脫節。

  總說新的「六槌」,就是電腦、開車、會計、護理、教師、語言等等現代技能。


問(18):新的六槌中,有一項是電腦。請問電腦能幫助哪方面的弘法工作?

答:電腦在弘法上的助益,例如佛光山主編的《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目前都已將文字輸入電腦,並陸續出版電子版。

  要把一部紙本大藏經、大辭典帶著走並不容易,所以現在有人要想研究佛法,只要帶個手掌般大小的PDA,或是一台手提電腦,無論到哪裡,或坐火車,或坐汽車,都可以學習、研究。

  所以,學電腦對現代年輕人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問(19):過去佛陀時代,出家人都是以行腳的方式四處弘法,那麼現在新的六槌當中,其一則是出家人要會開車,為什麼?

答:過去講的「六槌」,只是一項技能,並沒有說要考取執照。
不過,現在你光會開車而沒有執照也不行,政府單位會不准你開。
所以現在我講新六槌,也就是現代出家人要具備的六張執照。

  其實,出家人也不單是擁有六張執照,多幾張執照,在這個世間,就擁有更多的生存能力,就更具備為人天師範的條件。

  說到開車,尤其出家人會開大巴士,別人看了,知道你是下過苦功的,也會對你特別尊敬。
不過,話說回來,出家人還是不要騎摩托車,因為騎摩托車很招搖,老是在大街小巷中呼嘯而過,易引人側目。


問(20):出家人一向是不慕名聞利養,但是新的六槌當中,卻說要會會計。
請問在現今的社會裡,會計對一個出家人來說,它的重要性如何?

答:在現代,寺院要向政府報稅,就是不繳稅,也要報告收入情況。一般來說,只要是營業性的事業,就要報稅,如果是宗教性的事業,則應免稅。

  我想,當今的佛門要趕上時代,會計能力還是不可少的。尤其出家人要有財務、經濟的觀念,因為政府經常會要寺院做公益,如果沒有財務觀念,又怎麼因應這個時代呢?

  尤其是有些人還沒出家前,就有會計的專長,現在出了家,如果能為常住的需要,發揮專長,把佛教的經濟處理好,這對佛教的發展也是一大貢獻。
再說,過去在社會上管錢,是為了自己,現在替常住處理淨財,是為了大眾的慧命,意義更加殊勝。


問(21):出家眾適合擔任醫生或護士嗎?

答:出家人本來就是心理醫師,假如在其他的醫療技術上也能有常識,例如:會針炙、會中醫、懂西醫,當然更好。

  歷代以來,擔任醫師或者護理的出家人很多,例如,西晉的佛圖澄,發心為長年臥病,又無人能醫治的病人治療。
東晉的竺法曠,在疫病流行時,行走各村落,為病患看病治療。就連釋迦牟尼佛也親自為病比丘倒茶、倒水,幫助他拿東西。
甚至當時的名醫耆婆,也在佛陀的指導下,完成了許多醫療措施,例如為患腸疾的病患開刀治療,也就是現代醫學上的腹部開刀手術。

  所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為第一福田」,所以,慈悲不是嘴上說的,一定要在實際的生活裡,付諸行動、表現。具備了醫護能力的比丘、比丘尼,在度眾上也會更具有方便。


問(22):新的六槌當中,有一項是當教師,以出家人的身分來說,應該怎樣去扮演這個角色?

答:現在大學裡不是有很多的出家人做教授?例如南華大學的慧開法師、依空法師,都是名教授。
慈惠法師做過普門高中校長,在文化大學也教過書,很受人尊重。如果她沒有這許多本領、能力,也必然不會這麼有名氣。

  除了做校長,現代的出家人,長於文學、歷史、哲學的,也都可以做老師。有位史丹福大學數學系畢業的博士,回來台灣就讀我們的佛學院,最近也畢業了,我要他到大學裡教數學,他說:「我現在出家了,還教什麼數學呢?」其實,並不是出家了就要揚棄數學了,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理則學還是很重要的。


問(23):在新的六槌當中,還有一個「語言」。大師說,一個出家人要會三種語言。那麼,請問大師,您對語言人才的培養,有些什麼計劃嗎?

答:最近幾年,我很熱心培養語言人才。因為我知道沒有語言人才,就不能有國際化的佛教。
所以,我們在佛光大學成立了一個佛教學系,這也是教育部准許大學設立佛教學院的首例,每年招收碩士生十五名。
幾年下來,學生上課全程講英文,不能講中國話。因為學生裡頭,還有很多的外國人士,有遠從新加坡、泰國,甚至紐西蘭來的。各國的學生齊聚一堂,彼此在佛學上研究、交流,漸漸地,就能讓佛法更加的國際化。

  佛教學系成立第二年,就有一百多位學生,並且逐年在增加。我想增加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佛光大學佛教學院的語言人才,每年就能出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這對弘揚佛教必定會有相當的力量。


問(24):中國佛教史上,一些走上國際的高僧大德,譬如玄奘大師、法顯大師等等,他們都具備有當地的語言能力嗎?

答:就是現在沒有某種語言能力,等到要到那個國家去的時候,你也必須想辦法具備。

  有的人生來就有語言天分,他若真要學習語言,很容易、很快就學會,發音也會很準確。但是中國有些地區,音調特殊,要轉換別的音色比較不容易,但也不是不能,克服困難,還是可以成功的。

  過去隱元禪師、鑑真大師應邀到日本傳教,甚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裡記載的六十幾位為前往印度求法、學佛的出家人,如果他們沒有語文能力,又怎麼和人溝通呢?

  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真諦法師,南朝時,從印度來到中國,從事經典翻譯二十多年,譯出了《大乘起信論》、《攝大乘論》、《唯識論》等重要經論,對中國佛學理論發展有很大影響。如果他不擅長漢文,又如何能翻譯呢?所以,出家人具備各種語言能力,是很重要的。


問(25):除了新的六槌以外,今天的出家人,無論是走上國際也好,走上各項弘法的道路也好,需要再具備一些其他的技能嗎?

答:要讓佛教走上現代化、國際化,文化、慈悲、服務都很重要。尤其服務,是今後的社會,必然要走的道路,誰不服務,誰就要被淘汰。特別是宗教,誰服務得越熱心,這個社會就越是需要你。

  再說,出家人出了家,「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要把自己奉獻給佛教,為大眾服務。
自古以來,偉大的出家人都不是等著別人來為他服務的,而是心甘情願做眾生的馬牛,為眾生服務奉獻的。



書籍目錄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佛子能拜鬼神嗎?


我們中國人信佛,大部分是神佛不分的,其實那些神佛不分的佛教徒,如果嚴格地說,他們不是佛教徒,而是神教徒。
不過他們之有宗教的信仰,仍是根源於佛教的關係,所以他們本身,不會否認他們信的是佛。

既然神佛不分,他們所崇拜的對象,也就很複雜了,凡是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的偶像,不論什麼名目的偶像,都在他們的崇拜之列。一般淺知者批評佛教的「滿天神佛」者,也就是指的這一現象。

事實上,他們並不是佛教的正信弟子,他們也沒有皈依三寶,如果皈依了三寶之後,他們就不會如此的「迷信」了!因在三皈之中,就有三項規定:

盡形壽皈依佛,不皈依天魔外道。

盡形壽皈依法,不皈依外道邪說。

盡形壽皈依僧,不皈依外道邪眾。


既然不得皈依外道,自也不會再去崇拜外道的神像了。
再說,一般人所拜的鬼神,都是低級的,都是不辨善惡的,敬他者未必得福,逆他者必定招禍,其實那些鬼神,多半是厲鬼之類的邪靈所化。

但是邪不敵正,只要我們皈依了三寶,這些邪靈,自會斂跡,在《灌頂三皈五戒帶佩護身咒經》中說,皈依三寶之後,即有三十六位鬼神之王,隨逐護助。
如能再受五戒,每持一戒,即有五位護戒天神,隨逐護身。因此,在《佛說消災經》中又說,一人因受五戒,吃人鬼即不敢近身。
可見凡是皈依了三寶的佛弟子,一般的邪靈鬼神,不唯不敢受禮,並且還會遙遙地逃避哩!

不過依照《優婆塞戒經》中說,在家的佛弟子們,為了護持舍宅與身命,可以祭祀諸神,如果為了恭敬諸天擁護佛法的功德,供養禮拜,也是可以的,並也可以禮拜世間國王、長者、貴人、老者、有德之人,但那僅為恭敬,而非皈依。
在家人,在俗隨俗,但卻不得因隨俗而流俗,而去敬信外道,宣說邪法。同時,禮拜天神,也僅限於擁護正法的天神。否則的話,便要失去皈依三寶的身分了。
至於出家人,無論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絕對不可禮拜任何鬼神,寺院內雖然莊飾護法伽藍的神像,僧人也不得禮拜,否則便是犯戒。

聖嚴法師著 佛教入門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臨終前捨報後 注意事項











(案)這是在FB上看到道友分享,覺得不錯,特別引用。另外這裡也有一些相關文章,提供參考。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超度超薦





臨終前注意事項

親屬如何幫助臨終者,及如何為其助念
一、 病人神智尚清醒時,即須請善知識(或助念團專職人員)為其導示,啟發淨土信願,令生歡喜,一心念佛。

二、 若在醫院,研判病情確實已難救治,最好當機立斷,迅速辦理出院,返回家中或安靜場所,一心為其助念。若在醫院,已呈病危,應先和院方協商,請求在病房或太平間助念。若院方不同意,則必須提早出院,回家或送至安靜場所,專一助念。

三、 病人精神狀況若還穩定,應安慰病人,若有要事亦須儘早交代,而後即萬緣放下,一心念佛。
若已病危,則勿再詢問交代事項,免增其煩亂掛礙;但當開導病人,世間是幻,生死非真,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志求往生,永脫輪迴。若已呈昏迷,仍可靠近其耳邊,為其導示、念佛。

四、 親屬應陪在病人身旁助念佛號,虔心祈求佛菩薩慈力加被,接引病人往生淨土。若見病危,更應排班輪流助念,不要間斷,並盡快聯絡助念團前來助念。

五、 眷屬親友,切勿與病人作軟愛語,或臨床揮淚,以免病人產生眷戀,擾亂正念,累其墮落。應以勸勵念佛、助念佛號為要。

六、 病人病危,不可急著為病人沐浴更衣,免增其痛苦、擾亂正念。


捨報後注意事項

一、 斷氣後,應再繼續助念,持續八小時之後。若捨報前未助念,則斷氣時應盡速請助念團前來助念。

二、 捨報後,切忌送入冰庫、施打防腐劑,以免陷亡者如置身「寒冰地獄」般痛苦。
務必等十二小時後,再送入冰庫。故若在醫院斷氣,務必先與醫院溝通;若送到殯儀館,務必向葬儀社及殯儀館堅持,要先助念,暫不送入冰庫。
最好是讓亡者在家中捨報,則一切事宜盡可自己作主,八小時助念圓滿後再聯絡葬儀社、送殯儀館。

三、 斷氣時,仍不可馬上為亡者沐浴、更衣,務必待十二小時之後。
若關節僵硬,可以熱毛巾熱敷關節處,自然柔軟。

四、 若通知親友前來奔喪,應事先告知:不可哀痛,須一心為亡者助念。
若不能配合者,則先不要通知,待助念圓滿後再通知。

五、 勿燒冥紙、拜腳尾飯,以免鬼道眾生積聚,障礙往生。

六、 總之,亡者捨報八小時內,家屬須以為亡者助念為要。
其他後事處理事宜,皆待助念圓滿後再處理即可。


中陰期注意事項

一、 若臨終捨報時未接受助念,應在三天半後至四十九天之內,為亡者導示,教其了知中陰境相皆是幻妄,任何境相現前,都無須驚懼,亦莫生貪戀,一心念佛,投入強烈佛光。
在四十九天之內,逐日為亡者開導,並帶領亡者持續念佛。

二、 不管是否已接受臨終捨報助念,進入中陰期後,最好能禮請具修證之法師,為亡者超度。

三、 亡者生前之財物,應用以供養三寶、印經、濟貧、放生等,並將一切功德迴向亡者。或家屬以亡者名義,為其廣造功德亦可。

四、 入殮及葬儀應在七日之後,恐萬一有回陽之可能。但重傷、重病亡故者除外。

轉載文




*******

病痛經常讓人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失去正念,甚至因注射藥物而昏迷,這時該怎麼辦?
佛陀藉叵求那尊者的往生,提醒臨終聽法之重要,並鼓勵我們:平常用功最踏實。


臨終聽法與平常用功
文/杜正民 

癌症復發後,經常體力不濟,心力也難以集中,由於肝癌患者末期陷入昏迷是常態,如果我也陷入昏迷,該如何保持正念正知?因此經常提醒自己,趁著身心還能作主時,養成修行習慣很重要,這是從《雜阿含》第1023經獲得的啟發。

《雜阿含》第1023經,依印順長老彙編的版本來看,算起來是病相應經的第一經,但名相太多,尤其是斷五上分結、五下分結與四果之間的關係,需要花一點時間去釐清、建構,因此放到最後再來論述。

不過,對我來說,這部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訊息,就是臨終聽法或臨終修法。臨命終時比平常更需要善知識的引導,一方面讓病者聽法,受到啟發,心生歡喜;一方面則是帶著他提起正念,思惟法義,或者專心一致面對死亡。

臨終聞法最重要

根據1023經描述,當時尊者叵求那(Phagguna)住在東園鹿母講堂,疾病困篤,可能活不久了。阿難知道後,便前來告知佛陀,請佛去關懷尊者。那天下午,佛陀禪坐之後,來到東園探望叵求那,並為他說法。經文中常用「示、教、照、喜」四字說明說法的經過,大意是開示、教導、鼓勵、令生歡喜。佛陀離開後不久,叵求那旋即命終,往生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

阿難供養叵求那的舍利之後,回到佛陀身邊,很好奇地問:「世尊,叵求那尊者往生時,諸根喜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他會往生何趣?來世又會怎麼樣呢?」不只阿難,我們對死後的世界都很好奇,但佛陀沒有正面回應,而是直接開示說法。

佛陀針對兩大類比丘,各提出三種教示:一類是「未病時,未斷五下分結」,另一類是「未病時,斷五下分結」。

如果有比丘尚未生病時,還沒斷除五下分結,當身體病起,自覺身心不調,生分微弱,此時:

(1)若聽聞大師教授教誡、種種說法,聞法之後,斷五下分結,稱為「大師教授說法福利」。

(2)如果沒有大師前來說法,但有多聞大德、修梵行者教誡說法,聞法之後,斷五下分結,是名「教授教誡聽法福利」。

(3)即便沒有機緣遇到大師或有修行的大德,如果能夠以生平所修所學,獨靜思惟,稱量觀察,就能斷五下分結,這是「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

佛陀提出臨終聽法的三種福利——大師教授說法福利、教授教誡聽法福利、思惟觀察先所聞法所得福利。以前我常會陷入名相裡鑽牛角尖,覺得這三種說法福利的層次應該會有所不同,但無論誰來說法,只要能聞法實修,其實結果是一樣的,都能斷除五下分結。

因此病重或臨命終時,不一定要執著佛陀或大師親自來說法,其實只要有一個善知識,甚至沒有人來說法,你也可以當自己的善知識。佛陀藉此鼓勵我們平常就要養成習慣,讓自己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還能提起心力獨靜思惟、觀察。

由此可見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是「說法」:對已修行一段時間、有固定法門的修持者,便帶著他操作方法;對尚未接觸修行的人,則要安他的心。
(摘自第408期《人生》雜誌)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