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電影]弘一大師傳









班導師所說的弘一大師傳
本片榮獲第七屆「夏衍電影文學獎」
弘一大師悲欣交集的人生歷程.一部完美的生命史詩
https://youtu.be/torv0MTTrkM





父親李世珍是清同治四年進士,官任吏部主事,又是天津大鹽商,還兼營銀號,家財萬貫。李叔同為其三姨太所生。李叔同五歲喪父。1898年他到上海,參與「上海書畫公會」、「滬學會」,曾就讀於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於東京美術學校和音樂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專攻西洋繪畫和音樂。1906年與同學曾孝谷創辦業餘話劇團體「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開中國話劇之先河。1910年攜日本妻子福基回國,福基是李叔同的庶妻,李叔同日本房東的女兒。當年,也是第一個願意給李叔同做裸體模特的女人。之後他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學堂直隸模範工業學堂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子學校音樂教員。1912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美術教師。1915年應江謙之聘,執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改為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教授圖畫、音樂;兼教於浙江兩級師範。
1918年於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吃素念佛,弘揚律宗,著有《南山律在家備覽》。出家後的弘一法師,在藝術方面,只保留了書法。其書法質樸無華,獨具一格。他的日本妻子福基在他出家之後回到日本,後不知所蹤[1]


在中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中國,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1]
「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其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他是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填詞命名的《送別歌》,來自十九世紀西方傳統曲目,歷經一百多年傳唱經久不衰,使這首幾近隕落約翰·P·奧德威的歌曲成為經典名曲。他1913年作曲作詞的《春遊》是突破中國音樂單聲部的第一部多聲部音樂作品,成為標誌著中國音樂傳統與現代分水嶺的經典曲目。
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人體寫生、引進西方美術、音樂現代教育方法的藝術教育家,先後培養出了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音樂家劉質平、吳夢非等。他後期生涯對佛教做出巨大貢獻,尤其是使佛教律宗從絕學臻於顯學,撰寫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南山律在家備覽》,並躬行實踐,成為恪守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的典範,被佛門弟子奉為中興南山律宗第11代世祖。[2]
來源:維基百科

三寶歌,又稱三皈依歌, 是由弘一法師作曲、太虛法師作詞的佛教歌曲。通常流傳的說法,該歌創作於1930年,但也有證據顯示1929年時詞、曲即已經完成[1]。這首歌最初是」泉州慈兒院「兒童早晚禮佛時的讚歌,後刊載於當時的佛教刊物《海潮音》而得到更廣泛的流傳,在現代更作為中國佛教界的教歌。法尊法師把歌詞譯成藏文使其傳入康藏地區,塵空法師作《三寶歌廣釋》,對歌詞內容和佛教術語作了解釋[

歌詞分三段,分別讚嘆佛、法、僧三寶
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 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 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依淨律儀,成妙和合,靈山遺芳型; 修行證果,弘法利世,焰續佛燈明。 三乘聖賢何濟濟,南無僧伽耶! 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住持正法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供養與結齋




◎供養


˙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那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大行普賢菩薩!


 大悲觀音菩薩!


 大願地藏王菩薩!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早齋


˙粥有十利,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究竟常樂。





◎午齋


˙三德六味,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普同供養;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


 憚悅為食、法喜充滿!





◎結齋


˙薩哆喃.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怛姪他.唵.


 折?主隸準提.娑婆訶。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


 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


˙飯食(供養)已訖,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簡易供養偈:

供養佛 供養法 供養僧 供養一切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供養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

開始時,先用三口飯,
第一口默念[ 願斷一切惡 ]
第二口默念[ 願修一切善 ]
第三口默念[ 誓度一切眾生 ] 

又,僧人戒律還要默想食存五觀 ],即,受供用齋時,五種觀想: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為成道故,應受此食

為什麼要供養佛法僧三寶呢?因為在浮沉生死的冥冥大夜中,須仰賴三寶為明燈,以般若智慧照亮心性的大道;在流轉六道的滔滔苦海中,須依循三寶為舟航,修福修慧,究竟離苦得樂。因此景仰三寶、感恩三寶、並以三寶為人間最大福田,發恭敬心、菩提心而至心供養。


為什麼要供養一切法界眾生?因為人生在世,事事皆以因緣和合方得成就,食衣住行,無一不是藉眾生之力方得圓滿,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是也,所以發感恩心而供養。而我今雖衣食飽暖,世上卻有無數饑童餓殍,乃至廣大惡道眾生受罪無限,人溺己溺,人饑己饑,因此發廣大心、慈悲心至心供養。 

然而最高、最究竟的供養是[ 法供養 ],亦即令之成就佛法智慧解脫的因緣。除了飲食供養,眾生更需要修行佛法,解脫煩惱。因此,結齋時默誦: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足佛法。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金剛王寶劍、斷一切煩惱






金剛王寶劍的作用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此處所說的「佛」是好境界、好現象或好念頭;
「魔」則是指不好的境界、不好的現象,以及不好的念頭。

無論遇到身心、環境的任何狀況,都要提起一句話頭,斬斷所有一切好的和壞的狀況。

一般人通常會執著身體,叫做「身見」,另一種是執著和身體相關的事物,乃至於觀念、名位、經驗等,所以禪宗的祖師們發明話頭,要以話頭將所有執著心趕盡殺絕。
話頭是金剛王寶劍,這把寶劍是在有散亂心、煩惱心出現的時候用,並且在開悟之前用,開悟之後繼續用。

------------------------------------------

摘錄自《聖嚴法師教話頭禪》
話頭是什麼?——「金剛王寶劍」威力驚人(上)

文/聖嚴法師

話頭禪的旨趣——金剛王寶劍、斷一切煩惱

話頭禪的修行,是以一句話頭來達成下列目的:

第一、話頭能治散亂與除昏沉;

第二、話頭能使我們的心集中、安定;

第三、話頭能使我們的心統一和入定;

第四、話頭能使我們開悟。

話頭又被稱為「不死之藥」、「甘露」或是「金剛王寶劍」。

金剛已是非常堅固,金剛王更是金剛之中最好的

所以金剛王寶劍是寶劍之中最鋒利的,能破除一切堅硬的物體,而不被任何東西所破。

金剛王寶劍的作用是「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此處所說的「佛」,指的是好境界、好現象或好念頭;
「魔」則是指不好的境界、不好的現象,以及不好的念頭。
心中有好境界、好現象,要提話頭;
心中生起雜念、妄想、煩惱、衝突,或是身體出現任何障礙,也要提話頭。

無論遇到身心、環境的任何狀況,都要提起一句話頭,斬斷所有一切好的和壞的狀況。
金剛王寶劍不僅能將妄想、雜念一掃而盡,還能摧破煩惱魔、生死魔、五蘊魔或天魔等一切魔障,如此強大的威力,若是不知運用,實在很可惜。

禪宗有一則公案說:文殊菩薩曾經拿著寶劍要追殺釋迦牟尼佛。

諸位也許會想,菩薩是要造反了嗎?

不是!這則公案寓意著眾生的愚癡。

有些人修行修得相當執著,常常希望能見到、聽到佛菩薩的顯現,或是能得到神祕經驗、感應,這都是一種執著的心態。

煩惱是一種執著,貪戀生死是一種執著

將佛菩薩、神祕感應當作冀求的對象,也是一種執著。

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文殊殺佛」是譬喻以智慧寶劍斷除一切執著,因此禪宗祖師們才會說:「逢佛殺佛,逢魔殺魔。」
將魔和佛一起殺,心中無一絲罣礙,才是真正的不執著,否則無論執著什麼,都是一種煩惱心。

《維摩經》說:「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僧)求。」意即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智慧才能真正現前,才是真的運用禪法。

在臨濟宗義玄禪師的《臨濟錄》裡也說︰「逢著便殺。」這個「著」是執著的著。

有人會覺得似乎祖師們的殺心很重,怎麼見到什麼就殺什麼,殺氣騰騰滿可怕的。

其實,這都是要修行者決心放下一切,不執著任何一樣東西,真智慧才會現前。

一般人通常會執著哪些東西?

一種是執著身體,叫做「身見」,另一種是執著和身體相關的事物,乃至於觀念、名位、經驗等,所以禪宗的祖師們發明話頭,要以話頭將所有執著心趕盡殺絕;
若是捨不得殺、捨不得趕,將是個煩惱鬼,會為四種魔所困擾

其中,遭受天魔困擾的人,就是因為心中有執著。

有些人能放下一切,但卻相當執著於自己的修行經驗,並且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修得很好,這種人雖然信心堅固,慢心卻也同樣堅固。會執著自己的經驗,就是因為沒有處理自我的魔障。

話頭是金剛王寶劍,這把寶劍是在有散亂心、煩惱心出現的時候用,並且在開悟之前用,開悟之後繼續用。

為什麼開悟之後仍然要用?

若是開悟之後執著自己的悟,就成了執迷不悟,所以悟後仍然需要繼續用話頭,這是「保任」。
悟前悟後都能用,所以話頭是一種非常好、非常乾淨俐落,而無一絲牽掛的禪修方法。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9年4月14日 星期日

佛教「四攝法」裡所說的「同事」


  1. 佛教「四攝法」裡所說的「同事」,雖然和一般所說的同事有點相通,但並不完全相同。佛法說的「同事」是讓自己先認同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自己,然後再漸漸轉化他,讓他得到佛法的利益,也能離苦得樂。日本的道元禪師把「同事」做這樣解釋:「初使自己同於他,後則使他同於自己。」所謂同事,是將自己融入於他所處的社會,但是並不隨著社會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會的目的,是為了領導社會、感化社會,隨著社會的需要改變自己,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
摘錄自《從心溝通》同事──有願者同行
文/聖嚴法師 圖/常豫

「同事」一般是指在同一個公司或團體裡共事的人,他們或者做相同的工作,或者分屬不同部門,但只要是為了同一項任務而工作,都可以稱為同事。

佛教「四攝法」裡所說的「同事」,雖然和一般所說的同事有點相通,但並不完全相同。佛法說的「同事」是讓自己先認同於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自己,然後再漸漸轉化他,讓他得到佛法的利益,也能離苦得樂。在兩部非常重要的佛經:《法華經》和《華嚴經》裡,有幾個故事,分別說明了「同事」的意義。

《法華經》的故事是說:有一位父親很有錢,但他的兒子從小就走失了,最後淪落成街頭小乞丐,完全不知道自己有個有錢的爸爸。

有一天,這個孩子要飯要到他爸爸家裡,他站在大門外說:「有錢的人哪!能不能給我一點錢或是一點飯?」由於這個孩子從小臉上就有記號,他爸爸一看就知道這是自己的兒子,連忙派人去喚他進門。想不到小乞丐一聽,以為有錢人要懲罰他,害怕得拔腿就跑,一溜煙就不見了。

於是他爸爸想了一個辦法,派了一個長得不怎麼好看的人,扮成乞丐的樣子,拿著破碗去找兒子小乞丐,和他一起行乞。當兩人漸漸成為相依為命的好朋友之後,這個人才把小乞丐帶往有錢人家。

這時候他的爸爸特別派人站在門口等他們,假裝同情他們說:「你們兩個好窮、好可憐,不如替我們做一些雜工,就不用四處流浪了。」小乞丐覺得這個主意很好,就從最底層的雜工做起,他爸爸派到他身邊的那個家人,就陪著他一起工作,小乞丐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最後陞任為總管。

此時他的爸爸已經快要死了,才終於和小乞丐相認:「其實你是我從小就走失的兒子啊!現在我就要死了,又沒有其他的繼承人,所以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你的。」因為小乞丐已經做到總管,他的心力、能力與膽識已足以接掌父親龐大的家業,再加上多年來所培養的信任,讓他相信父親說的話,而願意認祖歸宗。

另外,《法華經‧普門品》裡的觀世音菩薩,也是標準「同事」的例子。經文中說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三種化身,例如,如果被度化的對象是兒童,他就化身為兒童;被度化的對象是婦女,他就化身為婦女。觀世音菩薩化身為各種樣貌,目的就是為了接近、教化各式各樣的人,讓他們自然而然接受佛法,並且和觀世音菩薩生活得一樣好、一樣自在。

在《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中,有很多位大菩薩也都顯現了各式各樣的身分:有的是法官、有的是工程師,有的甚至身處青樓。這些菩薩化身為不同的身分,目的都是為了度化具有不同喜好、不同性格的眾生。

日本的道元禪師把「同事」做這樣解釋:「初使自己同於他,後則使他同於自己。」所謂同事,是將自己融入於他所處的社會,但是並不隨著社會的感染而消失了自己。融入社會的目的,是為了領導社會、感化社會,隨著社會的需要改變自己,而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9年3月8日 星期五

觀無量壽佛經 (十六觀經) / 凈土三經






《無量壽經》是淨宗的第一經,是淨宗的根本經,也可以說它是淨土宗的概論,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概論,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面面都說到、都介紹到。小本《阿彌陀經》它的宗旨是勸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所以無論蓮池、蕅益大師在全經大科都判作信、願、行這三個大段落,勸信、勸願、勸我們修行。

而《觀無量壽經》也是淨宗重要經典之一,我們稱為淨土三經。這《觀無量壽經》就是第三經

這一部經的內容是給我們說明修淨土的理論,說得很詳細、很明白。修學的方法,我們同修們大多數採用的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出處在哪裡?就在本經。
所以本經一開端是教給我們觀想念佛,當中又教給我們觀像念佛,最後給我們講的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這個方法也是出在這部經上。除此之外,它對於西方世界九品因果說得很詳細,補充大經三輩往生之不足。由此可知,這部經在淨宗也是非常重要的。


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乾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時阿闍世問守門人。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者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呪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毘陀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栴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却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勅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目揵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初觀成已。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氷想。見氷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花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恒憶此事。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水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汝持 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頗梨色中出紅色光。馬腦色中出車磲光。車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毘楞伽摩尼寶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纓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踊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樹想成已。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毘楞伽摩尼寶以為其臺。此蓮花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縵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花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 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縵彌覆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左 >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麁想見極樂世界。是為想像。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清淨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是為遍觀一切色想。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毘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 觀觀世音菩薩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鉢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及大勢至。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時當起想作心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 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并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 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爾時世尊說是語 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 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等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 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佛說此語時。尊者目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 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9年3月7日 星期四

佛說: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南懷瑾:「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來是這個意思!

  我一直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如果不為自己謀利、謀權、謀色,就要招到天地誅殺。其實,這是誤解。

  現在才知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處是《佛說十善業道經》第二十四集:
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佛家的意思是:
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淫、不妄語、
不兩舌、不绮語、
不惡口、不貪欲、
不嗔恚、不邪見,才是「為自己」。
不為自己製造新的惡果,不為自己造成新的災禍,這才是「為自己」。

只有這樣才不會天誅地滅。


  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中,「為己」則是要求「人」遵循道德法則。

  以此看來,「為己」的「己」,與我們一般人理解的私利並不相同涵義。
非但名利不是「己」,連妻子、家庭也不是「己」。

按照佛學的主張,真正為「己」的人,必然淡泊名利,超脫物外,舉止合度。

 顯然我們理解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恰恰是它的對立義。
諸如:有的商人,為了謀利,在食品中添加或注入不利人體的東西; 有的官員,為了謀權,用公款請客送禮,權錢交易等等; 表面看來,都是「為己」,其實是在害己!

由此看來,林彪說這話,沒錯! 後來學習毛主席語錄,讀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又有些困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那我自己呢? 誰來為我服務! 現在從佛家對「己」的理解,為人民服務,就是為自己。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如今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話中,有對當今世風日下的感歎,有對拜金主義、利己分子的蔑視,但我想,多數人不知道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吧!


文章標籤


佛說十善業道經


人生為己,天經地義,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演穩 恭敬合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