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器中空也。  ”引申為全部、竭力做到。 禮(禮),《說文》“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說文》“祭,祀也。  ”本義是祭祀。 誠(誠),《說文》“信也。  ”本義為誠實、真誠。 《說文》“事,職也。  ”本義是官職。 引申為侍奉、供奉、服侍。 《說文》“死,人所離也。  ”本義為生命終止。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人盡曰死。  ”《說文》“如,從隨也。  ”本義是遵從,依照。 《說文》“生,進也。 像草木生出土上。  ”引申為活著之意。 喪禮要全部符合禮儀,祭祀要真誠盡力,供奉死者,如同活著一樣侍奉。

 “喪盡禮”辦理喪事要盡心盡力做到遵照禮節,莊嚴而肅穆,不可草率,但也不鋪張浪費。  “祭盡誠”這是講拜祭的時候要懷著誠敬心,用心表達自己的敬意。  “事死者,如事生”供奉過世的親人,要如同他們還活著一樣的恭敬。

 《禮記·祭統》曰“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論語·學而篇》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每逢忌日或清明等日子,要舉行祭祀活動, 以拜祭先人、緬懷先人、感恩先人,借助祭祀來表達孝道,對後人具有教化的作用,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讓子孫後代明白自己從哪裡來,

如同“孝”字一樣 ,上面是一個“老”,代表的是上一代,下面是個“子”字,代表的是下一代,“老”與“子”合成“孝”字,代表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的, 是生命的共同體。 通過祭祀表達後人的孝敬之意,所謂“飲水思源”,念念不忘先祖的恩德,知恩報恩,讓人們的德行、社會的風氣變得厚道。

可見古人的智慧,祭祀也是孝道的教育。  《禮記·祭統》曰“是故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順之至也,祭其是與?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道出祭祀具有教育的意義。

 《朱子治家格言》曰“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祭祀要虔誠,必須要有誠敬之心。  《左傳·哀公十五年》曰“事死如事生,禮也。

”《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對待先人要有如同還 在世一樣的態度,這是禮節,是對先人孝敬心的自然流露,感覺他們就在眼前一樣,確實是至誠感通。

 注:《弟子規字解》之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法喜】——信心常在,內外和諧



臺北地區有一家專門收容特殊病患的醫院裡,有一位善女人。有一次聖嚴法師對他說:「你在這裡住了三十年,實在很苦。」他回答:「師父,我已不苦了。」法師問:「你的四肢殘缺,臉部五官不全,怎麼不苦?」他說:「師父,我的身體雖然有病,但心理沒有病,所以沒有苦。」

聖嚴法師繼續問:「為什麼不苦?」病患回答:「因為佛法讓我不苦,如同師父的〈四眾佛子共勉語〉中的兩句話『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我現在會念佛、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覺得經常在禪悅之中,當然不覺得苦。」

聖嚴法師再問:「你不是自我陶醉吧?你是真的快樂嗎?」他說:「佛法教慈悲,雖然我是個病人,也能協助照顧其他病人,就不會想到自己有病,所以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苦,反而覺得那些病人好可憐啊!」

許多人只有在共修或做定課時,像經典中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日常生活中還是習慣將煩惱歸咎於他人,對佛陀的見解缺乏參與感,修行也就容易隨心所欲,有時躁進、有時退轉。

法喜,是信心常在的喜悅,立基於法的體驗,因而開始信任自己,並且有了隨緣布施的悲心與動力。

這種人生態度,全無貧窮之感,來自禪修所培養的自覺、富足、無畏的心,能在自己的生命情境裡,創造獨一無二的寧靜與幸福。

當我們不再聚焦於得失利害,內在視野會愈來愈澄淨、開闊而溫暖,無條件的慷慨,能將自他隔離的世界連結起來。禪境,是無我的體驗。

道元禪師所悟的「身心脫落」,是定與慧的寫照因心無分別,故能從身心世界得到自由,從三世因果得到自在。

資料來源:

《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果然是大師/「人生如夢、如戲,要把當假的看,之後,再把它當真的做。」懺雲長老,隨慾而為 是真而癡也



隨慾而為 是真而癡也
—————

◆ 演好戲

懺雲長老一生持戒嚴謹,行事一板一眼,有人故意問他:「是不是裝的?」不料,長老卻真誠地回答:「是裝的。」聞者意外,長老接著解釋:「一開始一定得裝,裝得勉強,不過,裝、裝、裝……裝著就習慣了。」
 ⠀
如同聖嚴師父所說的「和樣」,亦即「僧樣」,指在形象上有個出家人的樣子,言行舉止顯出威儀、禮儀,經懺、佛事也尚稱中規中矩,但是心裡仍有煩惱、有妄念,不過,「出家,首先宜學和樣,先把出家人的樣子學好,之後才能做和尚。在學『和樣』的階段,自然就漸漸地走上『和尚』的方向。」

其實不僅出家,在家也是如此,都說人生如戲,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個乃至多個角色得演、得裝,如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姊妹、朋友、上司、員工……等,有些角色我們演來生疏、有些就比較拿手;有些角色是被指定的,有些角色是自己去爭取來的;有些人,跟他對起戲來好流暢、好歡喜、好有默契,期待這場戲沒完沒了;有些對手角色一開口,就讓人想換角、喊卡;有些人的角色專門吃香喝辣,有些人就是得鞠躬盡瘁;有人戲演得不怎麼樣,但周圍配角都是好手,幫忙把一臺戲撐得有模有樣,有人卻得分飾多角,疲於奔命,戲愈演愈苦情……
 ⠀
聖嚴師父說:「人生如夢、如戲,要把當假的看,之後,再把它當真的做。」這戲,是舞臺劇,不是電影,不能NG了再重來;是即席演出,也沒法彩排,雖然不表示演壞了一場,沒機會在下次對手的時候彌補,但也可能不再有機會彌補;有些人,一輩子跟他只有一次演對手戲的機會,有些人我們得同臺演出的時間較長;有觀眾、有路人,也會給掌聲、噓聲、評論,但演壞了是自己的事,演得好也不是演給他們看的,所以也無需帶著壓力、包袱上場。
 ⠀
今生的人生劇本是前世的自己所寫成,角色設定得好不好已沒得挑,對手是誰也難以臨時更改,然而,正如聖嚴師父所說,這一場名為「人生」的戲能不能演得自在,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把它「當假」而不計較,「當真」而盡心盡力,或許一開始不知道怎麼演、演得不好,但演久,也就能演出神韻。把人生當戲演,把自己的戲演好,我們的人生,自然就是一場好戲。
-------------------
🔸【法鼓文化值日生】:果然是大師
🔸歡迎按讚追蹤訂閱 /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FB粉絲專頁 / Line 官方帳號
IG @ddc.com.tw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抱怨是一種毒藥。出淤泥而不染

抱怨是一種毒藥。
它摧毀你的意志,降低你的身價,
摧殘你的身心,削減你的熱情。

抱怨命運不如改變命運,
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
畢竟抱怨≠解決。

任何不順心都是一種修煉,
進鍋爐的都是礦石,
出來的卻分礦渣和金屬。

凡事多找方法,少找藉口,
強者都是含淚奔跑的人。

君不見,高潔的蓮也來自污泥?
當礦石提煉成金屬後,將不再成為礦石。

生活總有順逆,
與其去抱怨不如去努力改變。

在逆境中 學習用意志力去走,
運是天定 命卻能用努力去改寫。
抱怨沒有用 !

勇敢跳出自我訂下的框框,
走出第一步去爭取想要的一切,
才是真的能改善生活!

人生是一場修煉,
真金不怕火煉,只要你夠堅強,
怎麼也推不倒你,火燒也不會改變本質。

在困難中提煉自己,
再惡劣的環境還是能撐過去,
有實力,努力才能發揮最好的自己。

真正強者不是不會哭,
而是含涙奔跑。

學習當一朵蓮花,長於污泥下,
還是出淤泥而不染。

真正的高雅
不是在於環境,不是在於出生。
而是在於本質。
愛生活雜誌,讓你智慧與知識並存。
訂閱 ❤ http://bit.ly/lovelifeA99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0年1月11日 星期六

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 達賴喇嘛說禪

 轉載自香港某記者和達賴喇嘛的幾組經典對話,很有禪理!😎

一問 :  失去的東西,有必要去追討嗎?
達賴說:失去的東西,其實從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討。

二問 :  生活太累,如何輕鬆?
達賴說:生活太累,一小半源於生存,一小半源於欲望與攀比。

三問 :  昨天與今天,我們該如何把握?
達賴說:不要讓太多昨天佔據你的今天。

四問 :  如何對自己,對他人?
達賴說: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五問 :  您如何詮釋禮貌?
達賴說:對不起是一種真誠,沒關係是一種風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誠,卻得不到風度,那只能說明對方的無知與粗俗。

六問 :  我們如何確定自己的目標?
達賴說: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七問 :  怎樣平衡快樂與悲傷?
達賴說:一個人只有一個心臟,卻有兩個心房。一個住著快樂,一個住著悲傷,不要笑得太大聲,不然,會吵醒旁邊的悲傷。

八問 :  我們怎樣做才叫腳踏實地?
達賴說:只要你的腳還在地面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輕;只要你還生活在地球上,就別把自己看得太大。

九問 :  有人說愛情會因為時間而沖淡,您認為呢?
達賴說: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

十問 :  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怎麼辦?
達賴說: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實一輩子也沒那麼長。

您認為快樂的,就去尋找。您認為值得的,就去守候。您認為幸福的,就去珍惜。依心而行,無憾今生。人生一條路:走自己的路。人生二件寶:身體好、心情好。

這麼好的禪理~~你想起誰,就送給誰吧!😎

‭https://m.youtube.com/watch?v=f0Csnls3Miw‬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慢】——禪修的自尊陷阱





「我慢」是六大根本煩惱之一。名人狂妄驕傲是很自然的,但一直透過自卑來過濾經驗的人,雖然看似謙虛,卻也有著強烈的我執,他們的「自尊心」與自大者是一樣堅硬的。處於這二種極端的人,很難修禪。唯有以平常心認清自己煩惱熾盛,認清自己需要修行的人,最好修禪。

有些修行者習慣戴上面具,他們表面上謙和,卻維持著封閉的心靈,彷彿不願意與人分享生活與生命,因為害怕丟臉或失去安全感,寧可永遠守著自己的祕密。另一種修行者的自我一樣強烈,但很外向;他們並不隱藏自己,而隨時向任何人敞開,他們滔滔不絕,不在乎別人是否在聽,甚至在不必要的場合這麼做。

真正的禪修者固然擁有開放的心靈,也與他人建立適當的關係,卻沒必要不斷地表達自己。修行即是放下煩惱、放下自我。很多人希望能由開悟而得解脫自在,但開悟是什麼呢?必須了悟自我是虛妄的,只有五蘊和合的身心及我貪、我瞋、我癡、我慢、我疑、我見等心理活動,除了這些現象,就無處可尋「我」了。

進入禪堂,如果不能放下身心世界,至少應該放鬆身心,試著用放鬆的態度來修行。有些人妄念很多,他們覺得:不能在外表上顯得這麼散亂,那會很難為情!因而一開始便強迫自己盡量坐著靜止不動。還有些人則是帶著觀光客的心態,與其說他們來參加禪七,不如說他們是來參觀其他人修行。

禪的體驗,必須親自投入。只要腳踏實地、真心誠意地運用方法,就能減輕煩惱心,與佛法相應。會不會開悟是依個人善根而定的,善業成熟意味著:當你放下自我中心,愈來愈熟悉開悟的過程,愈來愈接近無我的狀態;那是為了令自己與他人同時放下煩惱和痛苦,智慧與慈悲是密不可分的。

◇資料來源:
《虛空粉碎》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2511
《禪的世界》https://www.ddc.com.tw/book/detail.php?id=6884

◎圖片來源:Scott Lee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大寶法王: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大寶法王: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不要用修行傷你的心


時間:2018/6/19 作者:妙音居士
修行有兩個意思,「修」是指心中的慈悲、關愛,「行」是付諸身語的行動。

要注意的是,這兩個字,都是「動詞」,就是要付諸實際行動。
有行持,就會牽動整個社會,引起改變。

只有發願是不夠的,要展現於行為,修行的力量才會顯現出來。”

【你的心,聽話嗎?】

“修行,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心,如果我們不適時叫回外馳的心,久了它就會不聽話。”

法王說,如果修行,有光明的心,就算明天會死,光明的心也不會死,死亡時也許會失去一切,色身、財物都會消失,但光明的心和寧靜會一直陪著你;而如果不修行,沒有光明的心,看待世界都是負面的,就會覺得什麼事都衝著你來,連看自己也都只看到負面的,生命就會變成一場自己和自己的戰爭。

生命中難免有逆緣,法王說,消除逆緣最好的方法,就是心的光明。

“心的本質,是清涼、透澈、喜樂,具有光明的覺照力量,有種內在的寂靜(此處法王說英文innerpeace)。
”即使在死亡時,有了心的光明,就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心的清涼、喜樂、寧靜是不會和我們分離的。

而所謂修行,就是恢復心的光明、清涼、溫暖。

問題是,怎么做呢?

【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此處,法王提到,要避免三種錯誤的修行觀念:

一、不要把修行當成有時間性;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三、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第一點,修行不應該有時間性。
不要把它當工作,有上班、下班時間,法王半開玩笑說:“像我就是整天在『工作』。

修行有「時間性」、有「下班時間」的人,平常不修,進了佛堂,勉強去修也行,但會覺得不舒服,一坐上座墊,發覺和菩提心、慈悲心都不熟,就在那裡想:   “菩提心你在哪裡呀,快過來快過來…”平常生活中不觀修,進了佛堂就要開始修行,就像沒有暖身,就要開始激烈運動,是會傷身的,

“不要用修行傷自己的心,修行要自然、平靜、習慣,心不是犯人,不要用暴力解決!”

“修行,是慢慢熟練的過程,不要很暴力的,希望啪一下解決。”

譬如觀修慈悲,平時不修,修法念誦法本到“願眾生皆具足一切樂及樂因,願眾生皆淨除一切苦及苦因”時,就會覺得很奇怪,連小慈悲都沒有了,又如何能對一切有情眾生自然生起慈悲心?
所以,我們就要有次第、由近而遠的,從自己的母親開始觀修起,而後漸漸擴及有情眾生,這就是一個自然開展慈悲心的過程。

第二點,不要把修行當功課。
法王說,譬如做四不共加行,有些人太在意數字,連做大禮拜也去找一塊比較滑的板子,心想這樣滑得比較快,趕快做完,我就可以去領受什麼特別本尊法,上師也會覺得我好棒。

這樣拚命趕功課的結果,數字是進步了,但心卻一點都沒有改變。“重點是信心的增加,而不是數字的增加。”
“功課不是給上師看的,是給自己看的,功德是要獻給自已的。”
法王提醒,“重點是心性”,有些人太在意數字,譬如做十萬遍四加行,累積了很多個「0」,心性上卻沒改變,結果還真是個「0」。

第三點,不要把修行當儀式。法王說,不要把珍貴的法寶變成鄉下的祭祀儀式,觀修本尊時,重點是去思維特殊法相或法器內在的涵意。

譬如四臂觀音,華人都覺得很奇怪,觀音菩薩怎么會有四條手臂?法王用中文開玩笑說,是不是觀世音菩薩“幹得不錯,所以佛陀就『欽此』,多賜給他兩條手臂?”多出來那兩條,“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那不是藏人幹的”……光這四臂就有這么多妄念,
“那觀修千手觀音時怎么辦?”
重要的是,要想這四臂代表的功德特質是什麼,那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象徵,要思維這四無量心的功德。
【你看到生活里,熱呼呼、香噴噴的佛法嗎?】
如果避免了上述三種錯誤的修行狀況,接下來要怎么做呢?就是直接去觀修生活里、人世間熱呼呼、香噴噴、活生生的佛法,而不只是去修持那些乾乾的文字。
“所謂佛法,不只聽到,還要看到,要有直接體驗”,就像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出王城四門看到的生老病死苦和修行寂靜之樂,那就是悉達多王子直接體驗到的“法”,那種對生命本質的直接體驗,對修行歷程是相當重要的。

至於在生活里怎么修呢?法王說:“修行就在你的工作里,就看你用不用。”
當你設計或販賣一樣東西時,可以帶著「布施之心」,讓它的品質更好一點。“布施,不一定要真的給一樣東西”,帶著善意努力工作,本身就是對社會的布施,這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布施。

就像佛陀圓滿了布施波羅蜜,但世間還有那么多貧困的人,他到底給了什麼?法王說:“佛陀給了他的未來,他的證悟是未來眾生無盡的資糧。

未來無量,眾生也無量,豈不剛剛好?”
所以我們每天早上一起來,要憶持皈依戒,思維諸佛菩薩的功德,發願“今天的一切身語意,都要利他,不傷害任何眾生”,這就開始了「美好的修行的一天」。
有工作的人,要發願我們的工作帶給別人快樂,幫助別人,讓辦法、讓質量提高,這就是工作里的修行和布施。
有孩子的人,努力把孩子教養成慈悲利他的人,“這樣養孩子本身就是一項修行”。

有伴侶的人,擴大對伴侶的感情,就成為對眾生的愛和慈悲,“真正的慈悲,是有感染力的”會自然影響伴侶,法王說,當一個太太非常慈悲,他先生即使只是到花園裡澆水,都不知道為什麼會覺得很溫馨呢。

地點:印度菩提加耶
時間:2009年01月1日(下午)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