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佛說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經
爾時,阿難陀尊者,在靈山會上,一手二百五十人俱。

阿難頂禮合掌,遶佛三匝,胡跪合掌。請問本師釋迦牟尼佛: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末法時至,多生不善,不敬三寶,不重父母,無有三綱,五倫雜亂。貧窮下賤,六根不足。終日殺生害命,富貴貧窮,亦不平等。是何果報? 望 世尊慈悲,願為弟子一一解說!

佛告阿難,與諸大弟子言,善哉!善哉!汝等諦聽,吾當為汝等分明說之。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以何所作故? 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布施,能種後世福田。
佛說因果偈云:
富貴皆由命,前世各修因,有人受持者,世世福祿深。

善男信女聽言因,聽念三世因果經,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語莫非輕。
今生做官為何因,前世黃金粧佛身。
前世修來今世受,紫蕝金帶佛前求。
黃金粧佛粧自已,衣蓋如來蓋自身。
莫說做官原容易,前世不修何處來。
騎馬坐轎為何因?前世修橋舖路人。
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貧人。
有食有穿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
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捨半分文。
高樓大廈為何因?前世施米施貧人。
福祿具足為何因?前世造寺建涼亭。
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鮮花供佛前。
聰明智慧為何因?前世誦經念佛人。
嬌妻妾美為何因?前世佛門結善緣。
夫妻長守為何因?前世幢旛供佛前。
父母雙全為何因?前世敬重笑獨人。
無父無母為何因?前世都是打鳥人。
多子多孫為何因?前世開籠放鳥人。
養子不大為何因?前世皆是恨他人。
今生無子為何因?前世厭恨人兒孫。
今生長命為何因?前世買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為何因?前世宰殺眾生身。
今生無妻為何因?前世偷姦人女妻。
今生守寡為何因?前世輕賤丈夫身。
今作奴婢為何因?前世忘恩負義人。
今生眼明為何因?前世施油點佛燈。
今生眼瞎為何因?前世多看淫書人。
今生缺啞為何因?前世惡口罵雙親。
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譏笑拜佛人。
今生曲手為何因?前世打過父母人。
今生曲腳為何因?前世破壞路橋人。
今生午馬為何因?前世欠債不還人。
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存心哄騙人。
今生多病為何因?前世幸災樂禍人。
今生健康為何因?前世施藥救病人。
今生坐牢為何因?前世見危不救人。
今生餓死為何因?前世笑罵乞丐人。
被人毒死為何因?前世攔河毒魚人。
零丁笑苦為何因?前世惡心侵算人。
今生矮小為何因?前世鄙視各用人。
今生吐血為何因?前世挑撥離間人。
今生耳聾為何因?前世聞法不信真。
今生瘡癲為何因?前世虐待畜生身。
身生臭氣為何因?前世婄忌他人榮。
今生吊死為何因?前世損人利已人。
鰥寡笑獨為何因?前世不愛妻兒人。
雷打火燒為何因?前世毀謗出家人。
虎咬蛇傷為何因?前世多結冤仇人。

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無人見,遠在兒孫近在身。
不信三寶多施捨,但看眼前信福人。
前世修來今生受,今生積德後蔭人。
若人毀謗因果經,後世墮落失人身。
有人信行因果經,福祿壽星照臨門。
有人推介因果經,代代吉慶家道興,
有人常帶困果經,凶災橫禍不臨身,
有人講說因果經,生生世世得聰明,
有人讀誦因果經,來生到處人鑒敬。
有人印送因果經,來世便得帝王身,
若問前世因果事,迦葉布施獲金光。
若問後世因和果,善星謗法地獄因。
若是因果無報應,目蓮救母是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經,同生西方極樂人。
三世因果說不盡,龍天不虧善心人。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喜捨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
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佛教吃素的由來與目的以及一些疑問




佛陀在世之時,並無規定佛弟子要素食,出家僧眾行腳托缽,施主給的食物葷素都有。

〔九十二波逸提法〕
〔三九〕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也。任何比丘,若無病而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中土佛教在梁武帝之前,一般僧人都是化緣而食,什麼都吃什麼都不挑,因為民眾施捨的東西什麼都有所以沒有這個習俗。
梁武帝即位後積極推廣《斷酒肉文》和《梵網經》,憑藉政治力量,終於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素食。

梁武帝素食《斷酒肉文》 《梵網經》

中國佛教的全面素食,最初是源自梁武帝以世俗的政治力量「制斷酒肉」。事實上,當時佛教律典中,素食是找不到根據的。
於《斷酒肉文》推行的製斷酒肉政策受到質疑之後,來年梁武帝開始大力推廣載有斷肉戒條的《梵網經》菩薩戒。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梵網經》與「律中無斷肉事」的說法有些矛盾,但是這個問題似乎並沒有人注意。經過梁武帝的積極努力,終於成功推行了佛教的全面素食。
自此以後,素食就成為了中國佛教的特色。

一、梁武帝「斷酒肉文」形成的背景在梁武帝時,寺院與僧侶人數達到最高峰,建康附近就有佛寺五百餘所,皆極為宏偉壯麗。 
僧尼十餘萬,也都有豐沃的資產。但是道人又庇護一般平民,尼師收養平民的女子,都未編入政府的戶籍內,使天下納賦稅、服勞役的戶口幾乎損失一半。
僧尼大都奢侈放逸,未能遵行佛法,非但不能弘揚佛教,反而敗壞世俗、傷害正法。 
郭祖深建議「僧尼皆令蔬食」,寺院僧伽、徒眾若無佛法的行持,則四十歲以下令其還俗歸農。如此,則正法興盛而風俗亦良善,不然「恐方來處處成寺,家家剃落,尺土一人,非複國有。」

武帝對於郭氏輿襯上書非但未予責罪,反而「嘉其正直」,擢升官職。 郭氏封事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僧尼皆令蔬食」,提出徹底改革僧伽的關鍵性辦法。

《斷酒肉文》的內容,記載了武帝親自主持的二次製斷酒肉法會和武帝與週舍論斷酒肉的五道敕文。

第一次會議是於農曆5月22日五更,唱點召集了當時的大德僧尼1448人,次日(23日)於華林園華林殿舉行製斷酒肉會議。七天后的29日招開第二次製斷酒肉法會。 
這次會議是因為第一次(23日)法會後,僧眾仍有不服武帝之製而起。 第二次(29日)會議共敕請義學僧尼292人,於華林華光殿舉行。當日晚間,武帝繼續與週舍論說斷酒肉事而完成五道敕文。

唐釋道宣(596-667)的《廣弘明集》卷二六《慈濟篇》收有梁武帝的《斷酒肉文》。 
記錄武帝為「斷酒肉」問題。這兩次法會與五首敕文有其淵源甚廣的歷史背景,呈現出武帝當時的僧伽弊病而展開的改革活動。

從武帝的「 斷酒肉論義」,即道澄法師所宣唱的「斷肉之文」中,得到「食肉者斷大慈種義」的解釋:
《大般涅槃經》言:食肉者斷大慈種。何謂斷大慈種,凡大慈者皆令一切眾生同得安樂。 若食肉者,一切眾生皆為怨對,同不安樂。 ……若食肉者障菩提心,無有菩薩法。 ……以無菩薩法故,無四無量心。無四無量心故,無有大慈大悲。以是因緣,佛子不續。所以經言:食肉者斷大慈種。

第一次會議,梁武帝與僧眾共同立誓,約定斷食酒肉,並說若自己違犯約定,將受極大惡報,如果僧眾違犯,則梁武帝將依《涅槃經》的規定命其還俗,之後將再以王法驅策此人。

第二次會議,梁武帝與僧眾討論的重點,主要有三個:
(一)為何經典中有斷肉的規定,而律典中沒有? 結果沒有答案。 
(二)買肉應犯 「疑為己殺」之過失,僧辯達: 「買者做買 自死肉」想,所以沒有違犯。 
(三)懺悔食肉後若再犯,應如何處理? 法龐回答:知慚愧!

說明梁武帝雖依據《大般涅槃經》、《楞伽經》等之斷肉經文,卻因並無實際的律典明文,所以無法解釋清楚關於佛教禁食肉的道理。



舉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提。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噉增恚。

阿難,一切眾生,食甘淡有益的東西便能生存,食有毒的東西就會死亡。因此所有求修正定的人,當斷絕吃世間五種辛菜:蔥、蒜、韭、薤和興渠(即洋蔥)。
這五種辛辣的東西,雖然無毒,但熟食能助長淫欲,生食易動肝火,助長瞋恚。瞋是瞋怒,恚是心中忿恨。

云何正性。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

什麼是正性呢?阿難,殺盜淫妄等是為生死的正性,這些眾生要入三摩地真修行位,應當先將這生死的正性挖除,及嚴持清淨的戒律。

永斷婬心。不餐酒肉。以火淨食。無噉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婬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

永遠斷除淫心,不飲酒,不食肉,因酒能亂性,性亂便會做出種種顛倒事,要完全素食,並需以火煮熟吃,不可生吃。
阿難,這樣的修行人,若是不能斷除淫欲,戒絕殺業,而想超出三界者,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梁武帝的佛學著作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
在道教學說中,他把儒家的「禮法」、道家的「無」和佛教「因果報應」揉合,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現今大乘佛教融合儒、釋、道的說法來解釋教義亦由此為起點。



補充閱讀:

佛教五辛
//www.book853.com/wap.aspx?nid=45&p=26&cp=6&cid=54&sp=2

〔九十二波逸提法〕
〔六二〕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波逸提。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大姊僧!今誦出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一、 任何比丘尼,食蒜者,波逸提。
https://sites.google.com/site/dabodhi2555/jing-dian/tools/ke-song/bhikkhuni-patimokkha/4


明李時珍著《本草綱目》稱:大蒜“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闢險惡,消痛腫,化症積以肉類為食此其功也。



根據<<瑜伽自然療法>> . 西瓦難陀 原著一書所載,古印度把食物分為三大類
悅性食物(Sattvik), 變性食物(Rajasik), 及惰性食物(Tamasik),
也就是優等,中等,劣等三類.
在食物方面,印度聖哲較西方食品研究員對食物在身體層次方面之問題有更廣泛與深入的瞭解,還認為食物對人心靈層次有根本上的影響.能使身體健康,強壯,免於生病,提昇心靈平衡的食物,就稱為悅性食物,優等食物或是理想的食物. 理想食物容易消化,在體內又不會積聚尿酸,毒素.因為"食物較好的部份用來建造身體,最好的部份構築心靈。

古印度將食物分為三大類:

一是悅性食物,即使身體健康,提昇身心靈平衡的理想食物,包括所有的水果,大部份蔬菜,堅果,蜂蜜、椰糖、適量的米飯、麵包及其製品(碳水化合物)。

第二是變性食物,吃得太多時會產生不好的情緒,如妒嫉、沮喪、憤怒、恐懼等。
係指咖啡、濃茶、強烈調味品、泡菜、海帶、可可、巧克力、白蘿蔔、醬油、汽水、可樂等。這類食物要酌量使用才好。

第三是惰性食物,吃了容易懶散、粗魯、仇恨、昏昧、慾望難耐等。對身心都有害,故應避免食用。
這類食物係指肉類、魚、蛋、洋蔥、菇類、芥末、蒜,麻醉性飲科如酒、煙、鴉片、大麻煙等,以及放置太久或不鮮的食物。
又奶粉因經過高熱,失去了生命力及原有本質,不能算是牛奶代用品,所以也算是低級食物。


=============


中國漢傳佛教素食觀疑議略辨

資料來源:法音
作者: 林清涼
2013-02-02
儘管在中國的漢族地區,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素食與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著一種無可爭議的不解之緣,但同樣幾乎眾所周知的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東傳日本的佛教均沒有明確要求佛教徒必須素食,素食彷彿只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項不共傳統而已。 
於是,在佛教界也就常常會出現一些有關素食的疑問和爭議。
 本文擬對這一關於佛教徒飲食觀念上的歧見及其抉擇問題展開初步討論。

也許,有人會說,不論是在註重因果業報自作自受的佛教中,還是在比較強調自由理念的當代社會中,行動實踐的抉擇(尤其是在飲食上)都首先是一個由個體掌握全部自主權的私域話題。
 但是,在釋迦牟尼的教法及其中國形式中弄明白有關問題的本來面目,從而為關注這個問題的佛教信仰者提供抉擇的依據,應該說仍然是有必要的。 
作為對釋迦牟尼教法法理的真誠探究,這種“較真”應不至於被認為是一種需要破除的“執著”,正如著名學者樓宇烈先生在其晚近一篇題為《正確認識佛教》的文章裡所說的:“我們不要把兩種執著混淆了,做事情要有一種執著心,這是佛教裡講的'精進',是佛教所提倡的,它不同於我們這裡要破除的'我執'。”



一、中國漢地佛教徒素食的起源


當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時,來自天竺(印度)的僧人們就像我們今天見到的南傳佛教的僧人們一樣,並沒有完全不能食肉的禁忌。 也就是說,前來中國弘法的那些高僧大德自然也大都屬於非素食者。 所以,在起初,中國的僧人跟他們來自印度的師父一樣,也多是非素食者。

然而,我們知道,在中國佛教早期的“格義”時期,一方面在佛經翻譯上常常以中國固有的哲學術語對譯來自異域的佛教概念,另一方面當時的中國人在理解與接受佛教的過程中也大量地糅合了中國文化傳統中所固有的東西,
東漢時人往往視佛陀為神人、視佛法如神仙方術,即可見其一斑。 在當時,自董仲舒倡導“獨尊儒術”、儒學確立統治地位以後,儒家思想大體上就作為社會主流思想而存在,佛教早期的傳播,自然不免與之相依倚。 

如《孟子》裡說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的“仁”的主張,便跟佛教的慈悲為懷深相契合。 
此外,依照儒家的孝道,如果父母辭世,子女在服喪期間應斷一切肉食,蔬食布衣,以示孝道。
 由於儒家“仁”、“孝”思想的影響,這時在中國僧人當中已有許多僧尼開始素食,如道安、慧遠等高僧均是如此。 
只是他們的素食並非出於戒律的約束,而是把蔬食布衣看成一種自願的苦行。 

根據日本學者諏訪義純的統計,《高僧傳》正續(其中《高僧傳》為南朝梁慧皎撰,《續高僧傳》為唐道宣撰,二書記載自東漢永平年間以來的著名僧人傳記)中總共記載了497名高僧,就有68位素食者(其中包括3名外籍僧人:印度中天竺譯師求那跋陀羅,高昌僧遵,月支經師支曇龠),佔總數的13%還要多;
《比丘尼傳》中共記載95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30人,約佔總數的31%。 由此可知,許多今人以為當然的“中國佛教徒吃素肇自梁武帝”一說,是有欠準確的。

應該承認的是,漢傳佛教將素食加以製度化、從而在中國漢傳佛教界形成長達一千多年的素食傳統,則的確起於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

 作為一代開國君王,同時又是一名佛教徒,他於公元502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即佛誕日)即位,並於天監十八年(519)四月初八日從戒行精嚴的慧約法師(452-535)受在家菩薩戒,並常自稱菩薩戒弟子。 

他曾先後三次舍帝王之位而出家於他的私寺——同泰寺,但每次都被大臣贖回。 
梁武帝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 
他於天監十年(511)頒布了由他本人撰寫的《斷酒肉文》——這是確立中國漢地僧人素食傳統的一篇標誌性文獻。 
該文列舉僧人飲酒食肉不如外道和在家眾者各九項,以及種種障道過患,並依據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涅槃經》、《楞伽經》等一些經中的教言,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飲酒、食肉。 
自此以後,吃素成為漢地出家眾的一項基本行為規範。
 後世的漢地佛教各派僧眾,不僅把這一傳統保存了下來,而且大力倡導和發揚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在佛教界,素食在漢傳佛教中最為普遍,但把素食看成為漢傳佛教所獨有,則不符合事實。 
在印度,由於有著久遠的茹素傳統,因此不論佛教還是別的宗教,均有不少修行者自覺自願茹素。 
自佛教傳入藏地以後,儘管藏族佛教徒大多以三淨肉為肉食來源,但在藏地的高僧大德中,提倡素食的也不乏其人,比較著名的如喬美仁波切、如來芽、華智仁波切、欽則益西多傑、白瑪頓登等大成就者,他們皆提倡食素且嚴厲譴責種種殺生罪孽及以血肉供養的陋習,其中很多人還身體力行地茹素。 

藏傳佛教的創始人、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大士則在其伏藏品《三根本寶燈論》中也說:“肉食應次第性斷除。”由此可見,如果從嚴格意義上說,漢傳佛教並非唯一主張素食的佛教派別。

二、小乘律:佛弟子可食肉一說之所據由

長期以來,漢地除了濟公和尚等少數特例之外,在普通佛教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均謹遵不食肉之製,
在家眾則或食肉、或吃素、或“吃花素”(僅在初一、十五或六齋日吃素),隨力隨分自便,歷來少有爭議。 
但是,在梁武帝之前,吃素並沒有成為僧人必須遵守​​的規範,所以梁武帝倡導出家人須要素食時,就有僧尼說:“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

” 而今天,主張佛教徒可以吃肉的觀點,也大多是引小乘律。
 漢譯律典中歷來持誦最多、影響最大的《四分律》就規定,除了象肉、馬肉、龍肉、人肉不得吃,其餘的肉類,如果符合三個條件——若不見為我故殺者,若不聞為我故殺者,若不懷疑為我故殺者,都可以吃,稱為“三淨肉”。 

根據《五分律》,佛陀曾依次指出“從今食肉不問犯突吉羅罪,若食人肉偷羅遮”、“從今食象肉突吉羅,馬肉亦如是”、“從今食狗肉突吉羅”、“從今食蛇肉突吉羅”。 
所謂“突吉羅”也即輕垢罪,“偷羅遮”也即重罪。 此外,《五分律》裡還指出了不可食的三種不淨肉:

有三種肉不得食:若見、若聞、若疑。 見者,自見為己殺;聞者,
從可信人聞為己殺;疑者,疑為己殺。
 若不見、不聞、不疑,是為淨肉。

據《十誦律》卷第三十八,佛陀曾如是說:

我聽啖三種淨肉。 何等三? 不見、不聞、不疑。 不見者,不自眼見為我故殺是畜生;不聞者,不從可信人聞為汝故殺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兒,是人慈心,不能奪畜生命。 
我聽啖如是三種淨肉。

在《禪密要法經》中,佛陀亦有關於“三種清淨之肉”的開示:

佛告阿難,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三昧正受者,汝當教是易觀法,慎勿忘失。 此四大觀,若有得者,佛聽服食酥肉等藥。 其食肉時,洗令無味,當如飢世食子肉想,我今此身,若不食肉,發狂而死。 是故佛於舍衛國,敕諸比丘,為修禪故,得食三種清淨之肉。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除了“三淨肉”之外,
另有“五淨肉”、“九淨肉”等說。 
在《楞嚴會解》中,除了“不見、不聞、不疑”之外又加上“自死”、“鳥殘”二項,是為“五淨肉”,
而在《涅槃經》中又有九種淨肉:
五種同上,第六不為己殺、第七生幹、第八不期遇、第九前已殺。



以是觀之,所謂“淨肉”一說,顯然並非虛妄之談。 然而,在佛陀時代,雖然曾經允許比丘吃肉,但那時只許被動接受,而決不許主動索取。 我們知道,在佛陀的年代,僧人均行頭陀行,托缽乞食,據《五分律》記載:“若比丘到白衣家求乳酪、酥油、魚肉者波逸提。
”同時,佛陀也曾經聲明說:“若不索美食自得而啖犯波逸提,無有是處。

”關於是否“三淨肉”的鑑別方法,按照《賢愚經》的記載,佛陀是這樣說的:“比丘之法,檀越與食,應先問之,此是何肉?檀越若言此是淨肉,應重觀察,可信應食。
若不可信,便不可食。”佛陀指出,“諸不淨肉皆不應食,若見聞疑,三不淨肉亦不應食,如是分別應不應食”。 由於佛陀在涅槃前,曾留有“佛滅度後,以戒為師”的教言,在《四分律》裡亦把戒法視為佛法的根本,
所謂“毘尼藏者,是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然而戒法中不僅沒有完全禁止食肉,在行為顯現上還開許比丘食“三淨肉”。 
這就是後世比丘常常引用的可以吃肉的根據。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佛說 八 大人 覺 經






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

星雲法師很歡喜把這一本佛教入世應用的聖經——《佛說八大人覺經》,介紹給諸位大眾。



佛陀住在祇園精舍的時候,有一天在法會中,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請問佛陀道:「佛陀!在六和敬的僧團中,忘記自私,忘記小我,這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對眾生要絕對慈悲,絕對仁愛,這也是我們知道的,但是,佛陀!在家學道的信徒很多,出家而接近社會做弘法利生的弟子也很多,關於他們如何求得覺悟,進入涅槃,懇求佛陀指導開示!」


佛陀慈祥的微笑著,很歡喜的回答道:

「阿那律!你所說的是實在的話,你所問的是學大人(菩薩)的問題,我為你說八大人覺,可於晝夜,至心誦念,……」

這就是佛陀講說本經的因緣。


----------

《八大人覺經》的經題,正確的念法是八 大人 覺,「八」是指八種道理,「大人」指的是菩薩,也就是八種菩薩應該學習覺悟的道理,若能覺知這八種道理,便是大人便是諸佛菩薩,而此八種道理也能令眾生覺悟,令眾生轉生死之苦為解脫之樂,令眾生如同諸佛菩薩,那樣成為大人。


*********
經文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

本經的經文,不含經題只有372個字,但是內容豐富,組織嚴謹,在所有的佛經之中,除了《心經》之外,還沒有任何一部,能如此簡短精要,這部經的內容及其精神,多半講述個人應覺悟,應修行的內涵,幾乎與《佛遺教經》一致,所以常被視為,具有原始聖典特色的小乘經典。然而在經文中又有菩薩常念菩薩布施,發大乘心等文句,總結又說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令諸眾生覺生死苦,這些內容,有著大乘菩薩的修行內涵,因此也被當作大乘經典。

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不是這樣教我們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在〈普賢警策文〉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就是要讓我們反省,稍微想想,我今天道心有堅定嗎?在修學道業中,我有沒有進步?有沒有精進?若沒有,我們要自我警惕,我們要趕緊分秒剎那,每一念間都要精進,這就是諸佛菩薩的教育,諸佛菩薩大人所覺悟的,就是無常,人間禍福都是從一念間開始。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如何超渡亡靈] / 聖嚴法師開示

[如何超渡亡靈]         聖嚴法師開示(86年2月22日於念佛會)

法鼓山不到往生者家裡去「做七」

法鼓山是不到往生者家裡去「做七」,但是我們每星期的念佛共修,等於是替諸位往生蓮友「做七」。
一般的民間習俗,所謂「做七」是請出家人或專門職業誦經團到家裡去誦經,不是家屬自己誦經,我們法鼓山是家屬自己來參加念佛,同時我們所有其他念佛會的會員來幫忙助念。

亡靈要得到超度,最好在四十九天內,由自己最親的親人或朋友為他念佛、念經;或是布施、供養三寶根據佛經,往生的蓮友或往生的亡靈要得到超度,最好的辦法就是自己最親的親人或朋友為他念佛、念經;或是布施、供養三寶,這樣的功德是最大的。因為親人做的佛事,是最有用的;所謂佛事是念佛、誦經、修行佛道之事。請外面的人念經當然有用,但用處不大。特別是對三寶的供養、布施是大功德,並不是請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念經才有功德。親屬自己念經,一邊修行,一邊感應亡靈回來聽你誦經、念佛,他就能超度了。

對於亡者的超度,最好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過了四十九天之後,如果沒有超生,還在鬼道,或者是已經超生到了極樂世界,或是超生到了天上,他們也會因為眷屬做佛事、修行讓他們得到利益。在鬼道的可以出離鬼道,在天上的福報增加,在極樂世界的蓮位、蓮品高昇。

真正的佛法超度原則,不一定要有牌位,也不一定要念亡者名字
中國人的習俗,所謂超度要寫牌位,要念亡者的名字。根據真正的佛法超度原則,不一定要有牌位,也不一定要念亡者名字,只要親屬做了佛事迴向、做了布施迴向、做了念佛迴向;或者不念迴向偈,也就是說一開始念佛就知道今天就是為先亡眷屬而念的,這樣亡者就已經得到了功德。

諸位往生者的家屬今天都來一起共修,也出列來迴向。不過,你們應該天天在家裏都要念,過了四十九天之後也要念,一方面為了超度亡靈,一方面你自己也在修行。

共修的力量最大

地藏經說,我們為先亡眷屬超度,如果有七分功德,這七分功德之中有六分功德是自己得到,只有一分功德是亡者得到利益。因此由於親人的過世,自己得到的利益是最多的,但是你不念佛、不做佛事,那就沒有功德了。要修行才能得到利益,參加共修念佛力量更大,像我們共修將近千人念佛,那亡者就得到將近一千人共同念佛的力量;在家裡面念佛只有一個人的力量或是一個家庭的力量。因此我們鼓勵諸位菩薩在家裡要誦經念佛,也歡迎諸位菩薩來參加共修念佛。

為亡靈助念,也為活著的人助念

我們在念佛共修時,自己修行,也幫助別人修行,這叫做助念,為亡靈助念,也為我們活著的人助念。所以請大家要了解,助念並不僅是為亡靈助念,我們自己只要參加共修念佛,就是在助念;幫助往生者、也幫助與我們共同一起參加共修的菩薩,這功德是很大的。

有人跟我說,農禪寺很傻,別人過世就來參加助念、請求助念,但是助念之後,這些家屬不會再到農禪寺來,農禪寺好像吃虧了。我說,我們並沒有吃虧,我們念佛的菩薩也沒有吃虧,而是那些僅僅為了家人的往生,才到農禪寺參加念佛的家屬,他們本身並不相信我們念佛是有用的,所以就不再來了,他們才是大損失。我們農禪寺的菩薩們是有功德的,為什麼?因為我們幫人家助念,自己就是在修行。我們有人來、沒有人來我們都有功德,求助念的人多,送佛到西天,我們的功德更大。

發菩提心,參加助念,為更多的家庭、亡者做奉獻

勸諸位來為往生者求助念、來農禪寺參加念佛的家屬,不僅僅為求助念而來一趟,從此以後不再來;希望你們經常來念佛,除了參加念佛之外,也希望諸位菩薩加入助念團。今天來接受念佛助念的菩薩中,也有好多是家屬往生時,受到法鼓山助念團的支援,希望諸位發起菩提心,發起菩薩心,一起參加助念,為更多的家庭、亡者做奉獻,也是我們在修行,結了很多的法緣,這是功德。功德再加功德,這是大功德的事。

布施功德,不是買賣、交易

也有的人請人助念、請求帶牌位,出了些錢,心裡想,我請求助念時已給了錢,沒有白請你們念佛,我自己也來了,這就夠了。其實這是兩件事情,您出錢做布施,是護持三寶;自己參加念佛,參加助念是另一項功德。功德不一樣,一個是自己修行來幫助亡者,一個是用金錢布施來成就三寶,能夠繼續弘揚佛法;這兩種功德不大一樣。不要認為這是一項買賣交易,這是錯誤的觀念。這完全是做布施,諸位菩薩您來帶牌位,一個錢不花,沒有關係;您來參加念佛,參加助念,也是有很大的功德。若沒有錢,不出錢也可以來帶牌位,我們法鼓山就是這樣。

鼓勵大家多參加助念,一個是參加念佛共修的助念,一個是幫忙往生蓮友的助念,請大家能夠多多參與。我們法鼓山做這一方面的臨終關懷以及往生的關懷,做得很好,請大家多參與、運用,使得我們佛法的修行推廣能夠更普遍,也使得大家得到更多利益。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