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



《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上為道經、下為德經。

老子著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

《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
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

全書的思想結構是:

道是德的「體」 ,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認定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人口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
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
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可以說,
但不會是平常所遵循的道。
名可以取,
但卻不是平常所闡訴的那種名。
可以說道是虛無的,
因為他在天地創造之前就出現在這裡了,
但也能說他是真實存在的,
因為他是萬物的母親。
所以,從虛無的角度,可以揣摩到他的奧妙。
從有的角度,可以尋找到他的痕跡。
實有與虛無只是說法不同,兩者實際上同出一地方。
這種同一,就叫做玄妙。
玄妙而又神秘啊!
宇宙間萬般奧妙的源頭。


這是一種二元理論,或者就像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有與無始終是個相對的存在,
就像是非與對錯,陰陽與黑白,
你不能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但道的存在或許就是一直都存在。

從不同的觀點去解釋會有不同的感覺,
如同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概念,
用有與無去解讀,就會是一種玄妙的感覺。

一件事總有很多面向,如同世上的宗教看似不同,
其實也是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形式上的不同罷了。

虛虛幻幻,恰如人生真真假假,
人生無常,便能趨之所向。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以美為美,自然就有了醜的出現,
那天下人都以善為善,那惡就自然出現了。
有和無是相輔而生的,困難和容易是互相督促而成的,
長短是互相比較,高下互為方向,聲音維護相呼應,前後相互伴隨。
所以聖人的處世之道在於無為的處世之道,以身作則無須多說,
聖人起始的,不居功,不自負,無為便是最大的依宿,
所以因為無為、不居功其己為,功德便能亙久不滅。

很多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有了善良便有了邪惡,而他只是位在這面的另一邊,換句話說沒有真正的誰是誰非,當一個人有了美麗的標準,自然就會衍生醜陋的評分,當人們有了善良的標準,自然會出現了邪惡的概論,這些都是相生相存的。

無為,不是甚麼都不做,
道即是自然,沒有太多的評論與好壞觀感。
因為兩方都是相繼生成的,不管是長短、高低、美醜甚至是好壞等等,
都只是每個人定義的標準,或是多數人規範的準則,
就像現在美的定義跟古代也不盡相同,是瘦是胖也大大不同。

所以聖人以身作則,不加以評論或佐以感想,不掀起波浪,而是隨波逐流,
不居功、不自負,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有定數,自然即是道,並非汲汲營營。

因為不喜功、不居功、不好功,便是最大功。
因為你做這件事情沒有任何想法,沒有貪圖甚麼,就是自然而然,理所當然,
亙古不滅的原因是你已成習慣,逐步地成為自然,就跟道一樣。
而不是有目的性的去做某些事情,期待他人對你讚揚。

扶老人過馬路後要先打卡。
這種刻意為之,實在不夠長久,習慣為之便能亙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崇尚賢士,便能讓人民不再爭鬥,不看重珍奇異寶,才能使人不去偷盜,不誘發邪淫私慾,便能心境平靜安穩。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是放空人民的心飽他的肚子 ,弱化其志向強其體魄,讓人們處於不刻意求取知識,無欲無求的狀態。

那麼即便有小聰明的人也不會有甚麼作為了,遵守無為之道,便沒有可能不會天下太平了。

這就是知識的恐懼,如同克蘇魯神話一般,
知道了才是害怕的開始
當你不知死亡是何物,自然不會懂得害怕。

當聖人或上位者不崇拜寶物或賢士,就不會有盜取寶物或是勾心鬥角等問題出現,因為是在上位者創造了這些價值的出現。

因為在上位者想要需要所以變得重要
所以賦予了這些東西、物品、名號、名聲價值的存在。

所以無欲無求,便是無知識的開始,當然增廣見聞便會想要得到更多知道更多,那稱為 “慾望〞 ,求知慾、物慾、性慾等等,都是有了一之後便要三、四、五的狀況,因為知道了,便會想要得到著。

這又讓我想到伊甸園的亞當跟夏娃,智慧果實,當你知道得越多就會想要的更多產生慾望,看看當人民不知道民主,又怎麼會追求民主,當人們不知道烹調技術,又怎麼會不吃生食要用火烤過變成熟食果腹呢。

當你知道如何騎車,便會省去走路省去時間,當你知道如何開車,便會少去騎車乘載的那些風險,定義是這些,也可能是因為懶惰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終究還是知識引發了這一切,因為需求不變。

無知便無慾,沒有人是聰明絕頂但無私心。
知道了便要去實行,知道了便有了喜歡的心意,知道了便有了想要佔領。
知道這個美女我有了佔有慾,知道了這個事情我想實際去體驗那些事情,
但終歸是別人賦予這件事情有了生命。

是誰賦予了鑽石價值,是誰賦予了黃金價值,

我想只有人類會這樣定義彼此,生命值。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道,以空虛為用,保有此空虛而不讓他滿,
道,淵源深澳,就像是萬物最初得原點一樣,
放棄自以為是的銳氣,擺脫紛紜的迷惑,
和於你生命的光中,認同你塵土的本相,
你便能看到他那似有似無的存在。
我不知道有誰產生他,只知道他先於一切有形體的東西。


道,是個不可思議的存在,他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理所當然他卻不一定會讓你感覺到它的存在。
放棄銳氣,擺脫迷惑,和於光中,認同本質,你便能靜心聆聽他要訴說的事情其實就很簡單,順應自然,他出現的比你早,道理道理早已了然於心的東西。

但你是否發現,現代人不講道理時,都是用儒家思想在作比擬,

比如不能對長輩不敬、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你怎麼可以這樣跟長輩說話。


那你們用把「道」放在何方。

這兩部典籍恰巧處於對立方,為人為君之道對上無為之治,
當然最終你還是得拋掉一切,融入光與自然之中,心如止水的了解自己的所有,修身齊家治國,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然甚至宇宙,這是必然需要搜尋的結果,對於我們人士很重要的工作。

若有似無不代表不存在,或許已經是習慣,存在你細微的每個動態。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參考來源
2021 / 01 / 28 作者:魚酥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