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什麼是皈依三寶 / 註冊學佛




什麼是皈依三寶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回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

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準此而言,兒女信賴父母,學生信賴老師,企業家信賴預算,下屬信賴長官,宿命論者信賴命運,乃至獨夫信賴武力,政客信賴謀略,貪夫信賴財產等等,皆有著或多或少的皈依的成分。換句話說:凡是由信仰而能產生力量的事理,均可列入皈依之群。是以信仰佛教,固可稱為皈依,信仰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妖神鬼怪的信仰、崇拜、奉祀,都可稱為皈依了。


不過,講到皈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皈依。比如有了大水災,人可攀上樹巔,爬上屋頂,走上小丘,但是水勢大了,風浪急了,水位漲了,樹會倒,屋會塌,小丘會淹沒。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與環境下,如果附近有一座高山,大家是否應該登上高山呢?相信除非他是白癡,否則絕不會放棄此一求生的機會。因為高山所能產生的安全效果,遠非樹木、屋頂與小丘所能相比呀!


那麼,凡是能夠認清世事無常的人,能夠明白一切世相皆由對待相因而成的人,他就能夠了解:父母、老師、預算、長官、命運,乃至武力、謀略、財產等等,雖可產生暫時的安全效果,但終不能絕對可靠與永久可靠。父母會死,老師的知識會落伍,預算會超額,長官會調動,命運靠不住,至於武力、謀略與財產,更是如幻如煙了。今日的南面之王,可能就是明日的階下之囚;今日的百萬富翁,可能也是明日的陋巷之丐。


至於信仰其他的宗教,可以生天,但卻未必由於信仰而決定生天。比如基督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得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
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最高級的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
天上的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但亦有其限度,天福享盡,死後還墮,故其終非可靠的皈依之處。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三寶。


實際上,皈依的傾向,固應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寶開始,皈投三寶,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三寶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皈依三寶的目的,正是在於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皈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皈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皈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為渡河的工具呢?






什麼叫做三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
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三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為笑話。
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三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三寶就是佛法僧,因為在佛法僧中,能夠產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為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於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為寶了。由於三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三寶是寶並且是超出於眾寶之上的眾寶之寶。

  

三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說,不外由於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為兩大類:

(1)


從事相上說,有住持三寶與化相三寶。

(2)

從理體上說,有一體三寶與理體三寶。

未解釋三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三寶的涵義: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眾,於事於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三寶:

(1) 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燒、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

(2) 凡是三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

(3) 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為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三寶,為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為住持三寶。



所謂化相三寶:

(1) 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

(2) 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

(3) 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

這是唯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所謂一體三寶:即是佛法僧三寶之中,各各皆具三寶的功德:

(1) 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於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諍之過,所以是僧寶。


(2) 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


(3) 僧有觀照之智者,為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為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三寶:是說一切眾生,各各本具之三寶,這有兩類:

(1) 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為般若,業即成為解脫,苦即成為法身;般若為佛寶,解脫為法寶,法身為僧寶;


(2) 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為佛寶,所觀之事為法寶,事理一如為僧寶。



其實,三寶雖分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三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理體的三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皈依處。為使讀者更易了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 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三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




(1)

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為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

正法或涅槃是法寶。

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為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

(2)

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

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

編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三寶、理體三寶、常住三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三寶的,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只信事相的三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三寶也就自然顯現了。


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於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詳細的報告,我們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唯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三寶,已經夠了。


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三寶,無以顯現理體三寶;沒有理體三寶,住持三寶也無以安立。


住持三寶是理體三寶的大用;理體三寶是住持三寶的全體。


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信仰住持三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三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已未證理體三寶,便以只信理體三寶為理由,而不敬住持三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為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寶,事相中的化相三寶,祇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三寶。然在三寶之中,雖以佛為最尊最貴,法為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埸,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


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為依皈;恭敬三寶,也應以僧寶為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皈依,不妨擇善而從,但於恭敬供養之心,則應一律平等。


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於皈依三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拋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1. 翻邪三皈───最初進入佛門。

2. 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 八戒三皈───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4. 十戒三皈───沙彌(尼)受十戒。

5. 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因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


最初入佛,固須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皈為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犘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三皈依的。


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懺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三皈。


因此,雖說三皈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三皈之中含有戒義)。




三皈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三皈,一切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三皈為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三皈看得特別重要,以唱三皈作為行持,也以唱三皈為人祝願 。



文章來源




-------------------


我們學佛都要皈依,但「皈依」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大家並不清楚,往往被人弄錯了,所以一定要把「皈依」的真義弄明白,有一個正確的瞭解,才能進入正道,所以今天要講「皈依的真義」。

「皈依」是恢復還原之意,一般講「皈依」,有「皈依三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大家常常把它解釋成皈依釋迦牟尼佛。那麼釋迦牟尼佛是誰呢?就是歷史上印度的一位王子,他修行成佛了,我們皈依佛就是皈依他——這樣的解釋不合乎釋迦牟尼佛所講《金剛經》的真諦。那麼正確的解釋是什麼?應是恢復我們心中的佛性(覺性),它是無形無相的,恢復這個無相的佛性,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



《金剛經》告訴我們不能以三十二相來鑑定某人是不是「佛」,用有相的標準絕對沒有辦法鑑別誰是「佛」,因為「佛」沒有形相,而是無相的覺性!這個覺性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並且沒有分別!也就是說你的覺性和我的覺性和釋迦牟尼佛的覺性是沒有辦法分別的,它們是同一體的。如果這個覺性可以分別,那一定是錯的。



禪宗稱自己的佛性為「自性」,這個自己的覺性、自己的佛性,我們應有把握瞭解。如果要去瞭解別人的佛性、別人的覺性,會覺得隔了一層,沒有把握;但是瞭解自己的佛性、自己的覺性,怎麼會有困難呢?而我們自己的佛性、自己的覺性,既然和一切人、一切佛菩薩的佛性、覺性是一體的,所以只要從自己的佛性、覺性下手,一旦瞭解了以後,那麼一切眾生、一切佛菩薩的佛性、覺性,你也就瞭解了!



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我們皈依佛,就是要恢復自己的佛性、自己的覺性。如何是恢復了自己的佛性呢?就是找回了自性,覺悟了自己的佛性,這就是「皈依佛」。所以「皈依佛」的真諦不是向外馳求,不是向外尋找一個佛,然後去皈依他,去聽他的指導,而是回頭找回自己的佛性、自己的覺性,也就是找回真正的自己——本來面目。



「皈依法」也一樣,是恢復自性中的法——所謂道生法之意。一切法都是由我們的菩提心生出來的才是正法,不要心外尋法,因為自性能生萬法。



「皈依僧」又是什麼意思?就是結合修行的清淨同伴。這些同伴是清淨的修行者,他們也都努力在找回自性。我們在修行當中是需要道友互相鼓勵、互相切磋,來幫助修行,所以有需要「皈依僧」。當我們真的能夠找到修行的清淨同伴,那麼你在修行的路途當中就會比較順利;也就是我們不是孤獨的一個人在修行,而是和一個團體、一群清淨的修行同伴一起修行,如此就能更順利地修行成道。



以上是「皈依三寶」,在我們圓覺宗的修行裡面,還多加了一個「皈依師」。



「皈依師」,俗義的解釋就是皈依上師,而真正的「皈依師」是什麼呢?就是恢復自性上師,恢復你自己覺性裡面的老師;一旦做成功的時候,你就具備無師智。原先不瞭解,不需要他人教你,你自己會瞭解,此即無師智現前;能夠無師智現前,也表示皈依自性上師成功了。所以我們「皈依上師」,不要把它解釋成皈依一個外在的上師、一個喇嘛,不是的,而是要皈依自性上師。



大家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那麼外在的上師做什麼呢?外在的上師也不是沒有功能、沒有作用,他是來協助你皈依你的自性上師、你的自性佛,並不是要你來聽命於他。我現在就在扮演一位外在的上師,是有相的;那麼大家在做「皈依」的時候,千萬不要變成聽命於我這個外在的上師,來依賴我這個外在的上師,這是錯誤的。我只是來協助你皈依你的自性,幫你找回你的本來面目,這才是外在上師的工作,這是他主要的功能。



那麼這個外在上師重不重要?還是很重要!他的功能我可以打一個比方,他就像一個旅遊團的嚮導!大家組成一個旅遊團,要到那裡去旅遊呢?要到佛的世界去旅遊,我就是這個旅行團的嚮導。這個嚮導要能勝任這個工作,最好他去過佛的世界。如果這位嚮導跟你一樣也沒有去過,那麼找他來做嚮導,能勝任嗎?是不能勝任的。



所以外在的上師有一個作用,就是做一個協助你找回自己的自性、佛性、覺性的嚮導。要能做這件事情,他必須是已經把自己的覺性、佛性找到了,才清楚怎麼走「回歸自性」的這條路,而不致有誤。



雖然如此,外在的上師也只能提供方法,要找回本來面目是要自己去努力的,他沒有辦法幫你找,他找到的還是他自己的,所以「皈依」是要自己做的!絕對不能把它解釋成:我皈依了這位上師,什麼都聽他的,就是皈依,我自己不用做其他事了——想法是錯誤的。就好像父母、老師教你吃飯,但沒有辦法幫你吃飯,他幫你吃只有他自己飽,你還是肚子餓的,所以一定要自己去吃。這一點是我們在皈依的時候要弄清楚的。



我知道現在一般佛教界把「皈依」的意思解錯了,皈依某一位法師,就是聽他的,他說東你就東,他說西你就西,把「皈依」的意思完全弄反了,是不可能修行成功的。當年我皈依 華藏祖師時,第一個就告訴我們要先弄清楚「皈依」的真義。



他說:真實的皈依只有一句話,就是皈依自性——依自己的佛性。



所以並不是皈依外面某一個人,而是找回自己的佛性。我的師父甚至告訴我們:其實你們都不需要再修什麼法,只要專心修「皈依」,就可以成道!他講得十分明白,不過寫出來有關皈依的文詞是比較含蓄的;但是在講的時候,就非常清楚明確,我想是為了避免社會不習慣。



如果我們把「皈依」的意義弄錯了,修行不會成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一開始就走錯了路,和真正的佛理背道而馳,你怎麼修得成?也無怪乎大家都說現在是末法時期,不可能修成——那個錯誤的方法,確實是不可能修成的。所以我們今天講「皈依」的真義,就是要把這點交代清楚













❇✺卍✺❇ 演穩 恭敬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