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過堂,行堂


“過堂”是漢傳佛教的特色用餐儀軌,其被稱為“二時臨齋儀”, 被認為是佛門“五堂功課”之一。 “過堂”時在用餐前後分別念誦《供養偈》與《結齋偈》,其一表示供養諸佛菩薩,其二感恩十方眾生護持,其三反省修道過失。
開始過堂前,大眾排班入堂,按序就坐;過堂期間,不能說話,要用特定的手勢表達對食物的需求;過完堂後,大眾起立,依序而出。

碗筷使用注意事項:

過堂前,碗靠近桌子外沿,筷子橫放碗前;過堂時,先把碗移近自己,再拿起筷子,將碗平端在胸前;過堂後,將碗疊起靠近桌子外沿擺放,筷子與桌沿垂直。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邊,其餘四指平托碗底,稱之為“龍含珠”;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口中,動作要輕柔而利落,稱之為“鳳點頭” 。

佛教有一語“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這說明“過堂”不單是吃飯,也是修行,其目的在於讓大眾提起正念,食存五觀,產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責任心。

“食存五觀”即是: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其大意一是思量食物來之不易,二是反省自我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之念,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藥之想,五是為藉假修真以飯食資助辦道。所以被列為每日的五堂功課之一。

……

在山上作義工時分配到的工作是上行堂,意思就是吃完飯之前的工作,包括用餐前的前置作業,分發飯菜等等,會接觸到食物;下行堂指的就是吃完飯後的工作,當然就是指洗碗啦。不過煮飯是另外專職,所以煮好飯菜之後到吃飽的這一段時間所要做的事就叫上行堂。

做上行堂很像餐廳的服務生,專門服務用餐的禪修學員,說是服務,規矩可是很多,並不是學員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吃飯該有的禮儀一樣也不能少,可不像平常在餐廳吃飯對服務生可以指揮來指揮去。
學員有學員要遵守的用餐規矩,我們也有服務者該遵守的服務規矩,大家分配的恰到好處,其實沒有誰多被照顧一點或誰多付出一點…

我們要等到所有學員都吃飽離席之後,才算工作完畢可以吃飯,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吃飽的下行堂義工接手去清洗。
所以我們第二輪吃飯的人叫『過二堂』,第一輪吃飯的學員則稱吃飯為『過堂』,而我們上下行堂則是統稱為『行堂義工』,所以,處理吃飯事物的事就叫『行堂』。

演穩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